“儲蓄卡、信用卡、貸款、收款各一個……手機上到底要裝多少個銀行App?”
在社交平台上,關於“銀行App太多了”的吐槽超過了1萬條。不少網友認為,為了並不算高頻的金融操作,安裝十幾個五顏六色的銀行App沒有必要。
今年以來,銀行開始“斷舍離”,多家銀行宣布關停旗下部分App,其中既有國有大行,同時也不乏頭部城商行。
這也直接引發了網友對銀行App“關停潮”的討論:為什麽會有這麽多銀行App,用戶到底需要怎樣的銀行服務?
“消失”的App
銀行App的“關停潮”,主要集中於信用卡與直銷銀行兩個領域。
尤其最近,首次出現國有大行關停信用卡App的身影。9月28日,中國銀行宣布啟動“繽紛生活”App的功能遷移並逐步關停,原App功能將陸續並入中國銀行App,這引發了市場關注。
要知道,此前信用卡App關停集中於中小銀行。2024年全年已有10餘家中小銀行完成信用卡App下線,2025年前10個月又新增至少6家,包括北京農商行、江西銀行、渤海銀行、上海農商銀行、四川農信聯合社等,均把功能並入主手機銀行。
直銷銀行App的關停開始得更早。2023年至今,已有至少21家銀行停止運營其直銷銀行App。據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2024年11月公告,包括民生直銷銀行、昆侖直銷銀行在內的25款金融客戶端主動申請注銷備案,涵蓋多個細分領域。目前市場上僅存10餘家直銷銀行App,不足巔峰期的十分之一。
直銷銀行是一種不設立實體網點,依托互聯網、移動終端等線上渠道獨立運營的商業銀行模式,2013年9月北京銀行先行試水這種業態。而就在10月10日,北京銀行公告稱,其直銷銀行App及網站將於今年11月12日起停止服務,這也被視為直銷銀行的“落幕”。
值得注意的是,銀行App的高存量是其關停潮的重要背景。
根據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發布的移動金融客戶端應用軟件備案自律管理情況通報,截至2025年6月底,全國累計有836家機構的2664款移動金融App完成備案,相當於平均每一家金融機構有3.18個App。
因為對於銀行來說,多一個App就意味著多一個入口,而這可能轉化為更多交易——無論是直銷銀行的無網點、高收益,還是信用卡的低門檻、多權益,目的都是利用流量紅利來深度開拓市場。
中國金融智庫特邀研究員餘豐慧曾在某國有大行從業近40年,他回憶十幾年前移動互聯網方興未艾,對於銀行來說,流量入口與數據資產成為重構市場份額的核心變量。推進App的目的在於完成數字化轉型,在高頻生活場景與低頻金融節點之間嵌入服務閉環,進而實現相關業務的深度滲透,這也一度成為相關條線的考核重點。
在這樣的背景下,多App不僅意味著更多的觸點,同樣意味著更多的資源。不少銀行把業務需求拆分開來,主銀行、企業銀行、信用卡、跨境業務、普惠金融、中小企業、海外業務等垂類App不一而足,以至於有的銀行旗下相關App能達到十幾個。

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三者App情況。圖/App下載界麵
關停背後,仍有深意
問題是,銀行可能沒有完全站在用戶的角度考慮問題。相比社交、購物等互聯網“高頻”應用場景,金融的“低頻”想轉化為“高頻”並不容易。
不少銀行App功能單一、占用內存不說,操作也較為煩瑣,不同業務需要在多個App之間跳轉。在部分銀行,用戶查賬單要裝信用卡App,買理財又需要回到手機銀行,登錄密碼、資產信息難以同步,有時辦一筆跨業務的小額繳費也要在兩App間複製卡號。
很多銀行App的特點是“高下載、低活躍”,多數銀行App的使用並不高頻,很長時間都不打開一次,逐漸演變為手機裏的僵屍App。
從用戶沉澱來看,數量眾多的銀行App效果不及預期。艾瑞谘詢發布的《2025年上半年中國手機銀行App流量監測報告》顯示,2023年至2025年間手機銀行App用戶黏性明顯下滑,用戶單機單日有效使用時間從4.93分鍾跌至2.70分鍾,單機單日使用次數從4.54次降至2.86次。
餘豐慧進一步對中國新聞周刊指出,當前用戶習慣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更傾向於使用綜合功能強、操作便捷的全能型App。雖然銀行在技術更新、服務等方麵投入很大,但對於用戶體驗並沒有實質性的提升,這也成為相關App整合的重要原因。
而更進一步看,銀行App的關停潮背後也有深意。
上海大學上海科技金融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陸岷峰教授對中國新聞周刊指出,監管推動App關停整合的核心風險關切點在於,係統性風險防控與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雙重平衡。監管的“減量”實質是通過集約化運營,重構風險控製單元,將分散的合規成本,集中轉化為可穿透式監管的數字化基礎設施。
尤其是銀行App的隱私合規問題備受關注。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超25家銀行因隱私問題被監管通報,主要聚集在中小銀行,涉及江蘇農商行、湖北銀行、昆山農商銀行、蘇州農商銀行、江蘇長江商業銀行等機構。
就原因來看,主要問題包括違規收集個人信息、超範圍索取權限等。例如App未向用戶明示未經用戶同意,且無合理的使用場景,存在頻繁自啟動或關聯啟動的行為;處理敏感個人信息未取得個人的單獨同意等。
“過去商業銀行App的野蠻生長導致了潛在隱患:數據孤島加劇了反洗錢與風險監測的難度;運營成本畸高,中小銀行為維護多個App的合規投入,擠占了核心風控資源;監管也在警惕算法歧視可能引發的普惠金融失衡。”陸岷峰從銀行風控角度進一步解讀。
“瘦身”了,然後呢?
當然,關停App的原因更多來自銀行自身。
對於銀行來說,依靠“多入口、廣覆蓋”跑馬圈地的時代,已經落幕了,因為行業已經從增量時代進入存量時代。
曾經風靡一時的信用卡App尤其具有代表性。央行數據顯示,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數量已連續11個季度持續下滑,到今年二季度末卡片數量為7.15億張,與2022年6月末的8.07億張相比,三年內蒸發了9200萬張。
在業務縮水、銀行業整體降本增效的大背景下,信用卡業務也從“重獲客”轉向“重留存”。關停App或許隻是一個開始,更多的改變應該還在路上。如果說過往的KPI考核指標在於渠道覆蓋率,那麽當下應該比拚的則是用戶黏性與數據價值。
對於中小銀行來說改變尤其迫切,因為業務發展的分化非常明顯。據易觀千帆數據,截至2025年6月末,6家國有銀行的信用卡資產餘額占商業銀行信用卡資產總額的比重達到46.83%,12家股份行占比為46.52%,而諸多城農商行及農信社合計占比尚不到8%。
近年來在淨息差持續下滑的壓力下,銀行要麵臨的經營壓力尤甚。半年報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42家A股上市銀行中,40家機構的淨息差同比出現不同程度的收縮,降幅區間在1—34個基點。
而每做一個App,就意味著需要多出一套獨立的開發、測試、推廣的團隊。在盈利壓力加大的背景下,這種高投入的“重運營”模式已難以為繼。對App進行停用、下架、整合的“清理”,也就成為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
而銀行“瘦身”也並非一刀切。比如建設銀行雖保留“建行生活”獨立App,但已經實現與主手機銀行的深度聯動;工商銀行則自2021年起逐步整合冗餘應用,形成統一數字渠道入口。
更深入的追問在於:當多App策略失效,銀行怎樣才能真正留住用戶?
對於銀行來說,重要的是提供用戶真正想要的。在陸岷峰看來,商業銀行進入深度運營階段,競爭焦點轉向存量用戶活躍度、AUM(資產管理規模)、場景生態話語權三者的動態平衡上:
活躍度運營,應堅持“高頻帶低頻”,以生活繳費、社交裂變等輕量場景提升激活率;AUM(資產管理規模)增長,需依托“智能投顧+專屬信托”雙輪,抓住長尾客戶並深耕高淨值家族資產;場景生態則需放棄“大而全”,聚焦與客群匹配的垂直領域,通過聯合建模與收益分成,把場景支付流轉化為理財線索。
“重要的是真正做到以用戶為核心。銀行App的未來角色將從‘渠道方’升級為‘生態組織方’,需在架構上打通條線,建立跨職能敏捷單元,實現生態運營。”陸岷峰判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