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馬斯克的1萬億薪酬神話:集體迷幻!瘋到沒邊了…

馬斯克的1萬億薪酬神話:集體迷幻!瘋到沒邊了…

文章來源: 加美財經 於 2025-11-08 12:36:39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本文刊發在市場觀察,作者布雷特·阿倫茲是屢獲殊榮的財經作家,長期從事市場、經濟與個人理財領域的撰稿工作。他曾在麥肯錫公司擔任分析師,是特許金融顧問。

馬斯克的1萬億薪酬神話:集體迷幻!瘋到沒邊了…

馬斯克那份被批準的“1萬億美元薪酬方案”,是否又一次說明股市正陷入一場危險甚至有些荒誕的狂熱?

如果真是如此,那就該重新審視你在401(k)、個人退休賬戶和其他投資賬戶中承擔的風險了。這不僅涉及股票的整體持倉比例,還包括你持有的具體股票。

馬斯克這份離譜的薪酬為何是警訊?先不談看上去有多荒唐,光看看數字就足夠說明問題。

為了獲得這筆薪酬,特斯拉的市值必須從目前的1.6萬億美元飆升到10年後的8.5萬億美元,股價要從446美元漲到2400多美元。這意味著年均複合回報率接近20%。

此外,特斯拉的年度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EBITDA)必須達到4000億美元。而作為對比,公司自己披露,去年調整後的EBITDA為166億美元,低於2022年的192億美元。

所以要實現4000億美元?

沒關係,隻要每年把利潤增長……嗯……37%,持續10年就行。

祝他們好運。

哦,對了,馬斯克想拿到這一萬億美元的收入,還有一係列產品目標需要實現,比如自動駕駛出租車投入使用、機器人銷量達標等等。

不能說絕無可能,但如果馬斯克和特斯拉真能完成這些目標,那全國懂點數學和商業邏輯的人,可能得集體下崗了。

傳奇投資人約翰·鄧普頓說過,牛市“死於狂熱”。各種跡象早已隨處可見,不隻是特斯拉。

當英偉達前幾天市值突破5萬億美元時,我隨手做了筆賬,試算了一下投資者到底抱了多大的預期。

如果你希望未來10年每年獲得10%的回報,英偉達的市值屆時需要達到13萬億美元。假設當時估值還是預期市盈率25倍,那就意味著年淨利潤要達到5000多億美元。

而英偉達去年淨利潤是730億美元。

如果你想每年賺20%,英偉達到時市值得飆升至31萬億美元,年淨利潤要達到1.2萬億美元。

我懷疑,大多數英偉達的看多者連20%回報都不會滿足,他們期待的是黃金聖地。

英偉達回購股票確實可能改變這些計算結果,但不會帶來數量級的變化,而且那也要在諸多假設都成立的前提下。

請注意,根據FactSet數據,目前有66位華爾街分析師在關注英偉達,其中60位建議“買入”或“增持”,其中53位是直接“買入”評級。對比之下,僅有5位建議“持有”,隻有1位給出了“賣出”評級。

其他大型科技股的情況也差不多。微軟有54個“買入”評級,8個“增持”,沒有任何分析師建議“賣出”、“減持”或“持有”。

要真正理解眼下這場狂熱,不妨看看對衝基金經理哈裏斯·庫珀曼最近的博文。他的基金自2019年設立以來總回報已經達到1300%(稅前)。

庫珀曼估算,科技公司今年大概會在數據中心投資4000億美元。

基於一些並不激進的假設,比如五年折舊周期,他估計,“整個行業要想僅僅收回今年這筆資本支出,就需要每年收入達到3200億到4800億美元。”

這還不包括明年還要進行的大量投入,金額可能差不多。

他說,“你大概要有1萬億美元的年收入,才能達到盈虧平衡,如果想獲取合理回報,還需要遠高於這個數字的營收。”

但他指出,目前來自人工智能的年收入可能僅在150億到200億美元之間。

換句話說,“整個行業每月砸下超過300億美元(全年大約4000億美元),每月卻隻能收回十幾億美元。”

要理解“1萬億美元年收入”在短期內有多不現實,可以參考Netflix。

2024年,Netflix有大約3億用戶,年收入為390億美元,“還不到目標收入的10%”,庫珀曼提醒說。

沒人能預判泡沫什麽時候破裂。巴菲特在互聯網泡沫時期說過,這就像在一個沒有鍾表的舞廳裏跳舞。但泡沫似乎總有一個共同特征——人們停止了對現實的信任,尤其是對數學的信任。

正如《愛麗絲鏡中奇遇記》中的白皇後,人們開始相信“早餐前能信六個不可能的事”。

在臭名昭著的1999-2000年科技股泡沫破裂後,Sun公司首席執行官麥克尼利曾嘲諷當時追高的投資者。他詳細講解了科技股巔峰時期估值所隱含的各種假設,最後問基金經理們:“你們難道不明白這些假設有多荒唐嗎?你根本不需要什麽披露,也不用讀注釋,光看數字就夠了。你們到底是怎麽想的?”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5)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上市14年均賺30億,“低壓電器茅”悶聲賺麻了
死對頭要走了,特朗普開心壞了
被問急眼了,特朗普怒噴記者:虛假、令人作嘔
養老是國家的義務,不是慈善也不是施舍
孫東旭也走了!俞敏洪為什麽學不了任正非?




24小時討論排行

中國大媽穿軍裝在漢江邊“大閱兵” 韓國網友炸鍋
中國連鎖“人民咖啡館”遭批 人民網:“人民”一詞不容褻瀆
特朗普:南非對白人搞“屠殺”,G20峰會美國不去了
小鵬和特斯拉,誰是“物理AI”的未來?
烏克蘭戰略要地紅軍城岌岌可危 被俄8倍兵力包圍
習近平才入座保鑣緊張遞上“三寶” 外網熱議驚呼…
馬斯克可能真覺得,造車沒意思了
白宮會議川普打瞌睡 現場媒體圍拍 紐森:瞌睡唐又來!
“DNA之父”逝世 因談黑人智商低過白人榮銜被褫奪
共和黨地方選舉慘敗,特朗普開始調整“話術”
川普稱今年感恩節大餐比去年便宜25% 美聯社:誤導
特朗普又盯上了美國肉價,“鐵拳”揮向四巨頭
央視新聞聯播曝光 習近平登艦視察細節
關門創紀錄 川普呼籲把醫療補貼“發現金給人民”
綠卡重大改革!給老人申請綠卡麵臨嚴查…
川普“穿囚服綁十字架”雕像展出 太過逼真惹爭議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馬斯克的1萬億薪酬神話:集體迷幻!瘋到沒邊了…

加美財經 2025-11-08 12:36:39



本文刊發在市場觀察,作者布雷特·阿倫茲是屢獲殊榮的財經作家,長期從事市場、經濟與個人理財領域的撰稿工作。他曾在麥肯錫公司擔任分析師,是特許金融顧問。

馬斯克的1萬億薪酬神話:集體迷幻!瘋到沒邊了…

馬斯克那份被批準的“1萬億美元薪酬方案”,是否又一次說明股市正陷入一場危險甚至有些荒誕的狂熱?

如果真是如此,那就該重新審視你在401(k)、個人退休賬戶和其他投資賬戶中承擔的風險了。這不僅涉及股票的整體持倉比例,還包括你持有的具體股票。

馬斯克這份離譜的薪酬為何是警訊?先不談看上去有多荒唐,光看看數字就足夠說明問題。

為了獲得這筆薪酬,特斯拉的市值必須從目前的1.6萬億美元飆升到10年後的8.5萬億美元,股價要從446美元漲到2400多美元。這意味著年均複合回報率接近20%。

此外,特斯拉的年度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EBITDA)必須達到4000億美元。而作為對比,公司自己披露,去年調整後的EBITDA為166億美元,低於2022年的192億美元。

所以要實現4000億美元?

沒關係,隻要每年把利潤增長……嗯……37%,持續10年就行。

祝他們好運。

哦,對了,馬斯克想拿到這一萬億美元的收入,還有一係列產品目標需要實現,比如自動駕駛出租車投入使用、機器人銷量達標等等。

不能說絕無可能,但如果馬斯克和特斯拉真能完成這些目標,那全國懂點數學和商業邏輯的人,可能得集體下崗了。

傳奇投資人約翰·鄧普頓說過,牛市“死於狂熱”。各種跡象早已隨處可見,不隻是特斯拉。

當英偉達前幾天市值突破5萬億美元時,我隨手做了筆賬,試算了一下投資者到底抱了多大的預期。

如果你希望未來10年每年獲得10%的回報,英偉達的市值屆時需要達到13萬億美元。假設當時估值還是預期市盈率25倍,那就意味著年淨利潤要達到5000多億美元。

而英偉達去年淨利潤是730億美元。

如果你想每年賺20%,英偉達到時市值得飆升至31萬億美元,年淨利潤要達到1.2萬億美元。

我懷疑,大多數英偉達的看多者連20%回報都不會滿足,他們期待的是黃金聖地。

英偉達回購股票確實可能改變這些計算結果,但不會帶來數量級的變化,而且那也要在諸多假設都成立的前提下。

請注意,根據FactSet數據,目前有66位華爾街分析師在關注英偉達,其中60位建議“買入”或“增持”,其中53位是直接“買入”評級。對比之下,僅有5位建議“持有”,隻有1位給出了“賣出”評級。

其他大型科技股的情況也差不多。微軟有54個“買入”評級,8個“增持”,沒有任何分析師建議“賣出”、“減持”或“持有”。

要真正理解眼下這場狂熱,不妨看看對衝基金經理哈裏斯·庫珀曼最近的博文。他的基金自2019年設立以來總回報已經達到1300%(稅前)。

庫珀曼估算,科技公司今年大概會在數據中心投資4000億美元。

基於一些並不激進的假設,比如五年折舊周期,他估計,“整個行業要想僅僅收回今年這筆資本支出,就需要每年收入達到3200億到4800億美元。”

這還不包括明年還要進行的大量投入,金額可能差不多。

他說,“你大概要有1萬億美元的年收入,才能達到盈虧平衡,如果想獲取合理回報,還需要遠高於這個數字的營收。”

但他指出,目前來自人工智能的年收入可能僅在150億到200億美元之間。

換句話說,“整個行業每月砸下超過300億美元(全年大約4000億美元),每月卻隻能收回十幾億美元。”

要理解“1萬億美元年收入”在短期內有多不現實,可以參考Netflix。

2024年,Netflix有大約3億用戶,年收入為390億美元,“還不到目標收入的10%”,庫珀曼提醒說。

沒人能預判泡沫什麽時候破裂。巴菲特在互聯網泡沫時期說過,這就像在一個沒有鍾表的舞廳裏跳舞。但泡沫似乎總有一個共同特征——人們停止了對現實的信任,尤其是對數學的信任。

正如《愛麗絲鏡中奇遇記》中的白皇後,人們開始相信“早餐前能信六個不可能的事”。

在臭名昭著的1999-2000年科技股泡沫破裂後,Sun公司首席執行官麥克尼利曾嘲諷當時追高的投資者。他詳細講解了科技股巔峰時期估值所隱含的各種假設,最後問基金經理們:“你們難道不明白這些假設有多荒唐嗎?你根本不需要什麽披露,也不用讀注釋,光看數字就夠了。你們到底是怎麽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