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提起養老,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年輕時得多攢點錢,或者指望兒女有出息、能孝順。
很少有人會立刻、直接地把養老這件事,和國家這個大家夥聯係起來。好像養老純粹是個人和家庭的私事,與國家無關。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如果我們把目光放遠一點,看看養老這件事在現代國家是怎麽來的,或許能看得更清楚。
現代意義上的國家養老製度,其實曆史並不算太長。真正把它當成一個國家必須承擔的責任來係統構建的,要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德國。
那時,工業革命轟轟烈烈,大量農民湧入城市成為工人。他們離開了土地,也就失去了傳統“養兒防老”的根基。在機器旁辛苦一輩子,老了、幹不動了怎麽辦?生活沒有保障,社會就容易動蕩。

當時的德國宰相俾斯麥,是個精明又務實的人,他看到了這個問題。為了穩定社會,安撫龐大的工人群體,他在1889年主導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強製性的養老保險製度。
這不是因為他心地善良,而是他明白,讓勞動者在年老力衰時能有一口飯吃,是社會這艘大船能平穩航行下去的壓艙石。
從那時起,一個觀念就開始萌芽並逐漸傳遞世界:公民在年輕時為社會發展貢獻了力量,那麽在他年老喪失勞動能力時,國家和社會有義務為他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這不再是君王或者富人的恩賜,而是一種基於社會契約的責任。
時間過去了一百多年。
國家的憲\~法也白紙黑字地寫明了:“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
這句話很樸實,但分量很重。它確認了,當我們老了,向國家尋求基本的幫助,是我們的權利,就像我們有呼吸空氣、飲用清水的權利一樣自然。
這不是在乞求誰的憐憫,也不是在等待誰的施舍。
養老,是國家對全體公民負擔的同等保障義務,是社會公正一塊重要的基石。
每個人,都是國家機器上的一顆螺絲釘。
有的螺絲釘在關鍵部位,閃閃發光;但更多的螺絲釘,散布在機器的各個角落,比如田裏耕作的農民,車間裏打螺絲的,馬路上的清潔工,守衛邊疆的士兵……
不能說,隻有那些閃閃發光的螺絲釘才重要。沒有農民生產糧食,再聰明的大腦也得餓肚子;沒有工人在車間裏精益求精,再好的設計也變不成飛上天的火箭;沒有軍人站崗放哨,再繁華的城市也可能一夜之間淪為廢墟。這就像我們的身體,不能說隻有大腦和心髒重要,眼耳口鼻、手腳脾肺就無所謂。任何一個器官出了問題,整個人都會生病,大腦和心髒最終也會受到牽連。

既然大家崗位不同,但都在各自的崗位上為國家這部大機器的運轉出了力,盡了責,那麽,當這些螺絲釘磨損了、舊了,運轉不靈的時候,國家這部大機器,難道不應該負責保養、維護,讓它們能安度餘生嗎?這是再樸素不過的道理了。
然而,現實中的一些情況,卻常常讓人感到困惑和無奈。
大家能看到,不同崗位的人,在年老後所獲得的養老待遇,差距非常大。
這種差距,如果完全是個人在年輕時因為能力和選擇不同,通過商業養老保險等方式積累的,那誰也說不著什麽,那是個人奮鬥的結果。
但問題是,國家的養老保障,其資金來源於公共財政和社保統籌。
這錢是從哪裏來的?
是千千萬萬的公民,通過勞動,通過納稅,共同創造的國家收入。說白了,是取之於民,理應也用之於民。
那麽,在用之於民的時候,為什麽會出現天壤之別的“雙軌製”甚至“多軌製”呢?
一個年輕時在流水線上為國家創造出口產值、繳納了稅費的工人,和一個在機關單位為國家提供公共服務的職員,同樣工作三四十年,同樣是國家養老體係覆蓋下,為什麽退休後拿到手的錢能差上好幾倍?
這難道公平嗎?這難道符合“同等保障義務”的精神嗎?
這不禁讓人想起那句老話,“麻繩專挑細處斷,厄運專找苦命人”。很多普通崗位的勞動者,在年輕有勞動能力的時候,收入本就相對微薄,處於社會分配的末端。他們為國家發展默默付出了青春和汗水,可如果到了年老沒有勞動能力的時候,得到的回報依然是最底層、最微薄的,這豈不是讓他們的晚年生活雪上加霜嗎?

這難道是追求共同富裕的社會願意看到的嗎?生活或許有時會欺壓窮苦人,但社會的製度和政策,不應該再推波助瀾了。這已經背離了國家應有的公平原則。
養老權的實質,是個體基於公民身份享有的社會權利的表達。
它關乎的,不僅僅是每個月能領到多少錢,它更關乎人到了晚年,是否還能保有最基本的尊嚴。
衡量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不能隻看GDP的數字有多高,城市的高樓大廈有多氣派,科技有多先進。更要看它如何對待那些已經不再年輕、不再強壯的國民。看它是否記得他們曾經的付出,是否履行了對公民應盡的義務,是否讓他們也能分享到國家發展帶來的紅利。
一個文明的社會,它的養老服務不應該把公民分成三六九等。那些在不同崗位上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了一輩子的普通人,他們應該得到同等的尊重,和同樣有尊嚴的國家養老保障。

所以,必須一遍又一遍地重申:養老,是國家的義務,是憲法賦予每個公民的權利。它不是高高在上的慈善救助,更不是需要感恩戴德的施舍。它就像春天播種,秋天收獲一樣自然;就像年輕時我們建設國家,年老時國家回饋我們一樣天經地義。
依法保障每一位公民的“養老權”,公平公正地履行國家的給付義務,這不僅僅是讓老年人能夠生存下去,更是讓他們能夠健康地、有尊嚴地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這份尊嚴,不僅屬於他們,也屬於我們每一個人。因為所有人,都正在,或終將走過這條道路。
寫到這裏,看著窗外熙熙攘攘的人群,想到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白發蒼蒼的那一天。今天我為你發聲,明天或許就是你在為我爭取。為了讓每一個辛勤付出過的老人,都能體麵地安享晚年,為了讓公平正義的光芒,能照進我們每個人未來的歲月。
這篇文章如果也觸動了你,讓你覺得有必要為推動這種公平盡一份力,那麽你的任何一點支持,無論是轉發讓更多人看到,還是力所能及的打賞,都將化為我們繼續前行、持續呐喊的微弱燭火。這火光雖小,但匯聚起來,或許就能照亮前路,溫暖你我他共同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