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王家衛跌落:為什麽我們捧起來的都是易碎品?

王家衛跌落:為什麽我們捧起來的都是易碎品?

文章來源: 秦朔朋友圈 於 2025-11-08 09:18:49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王家衛跌落:為什麽我們捧起來的都是易碎品?

當《繁花》裹著黃河路燈紅酒綠的濾鏡,還在觀眾記憶裏泛著暖意,幾段裹挾著電流雜音的私密錄音,已如冰雨,劈麵澆透了那座以王家衛為名的藝術神龕。

墨鏡曾是他最堅固的符號鎧甲。它藏住了那雙編織過《花樣年華》曖昧光影、捕捉過《重慶森林》孤獨碎片的眼睛,更將公眾對這位“文藝片教父”的想象,焊死在疏離、精致、不食人間煙火的濾鏡裏。



仿佛他的創作永遠是慢火熬煮的詩意,連片場裏演員漫長的等待,都該被賦予為藝術獻身的悲壯注腳。

無人料到,那些藏在墨鏡後的權力話語與真實人性,會從錄音筆裏決堤。這不隻是一樁娛樂圈八卦,它是一把敲碎文化權威光環的重錘,一場王家衛神話的轟然祛魅。

藝術的成就,真的可以高於人品與德行嗎?

藏在“天才”光環下的權力,真的可以肆意蔑視並榨取一切嗎?

當一座“神龕”被我們親手築起,我們又該如何麵對它的轟然倒塌?



生平與家族:永遠的異鄉人與局外人

要理解王家衛的難懂,必須回到他的原點。

1958年,王家衛生於上海。1963年,5歲的他隨父母移居香港。身處香港,卻不會粵語,他隻會上海話和普通語,這導致了他童年長期的社交孤立與失語。他花了近十年,才真正克服語言障礙。

這段異鄉人的經曆,鑄就了他所有作品的“元程序”。他的電影主角,永遠是局外人。他們身處最喧囂的香港,精神上卻永遠失語,無法與環境真正連接。

因為是局外人的疏離,所以對白失效。

他曾深陷語言不通的絕境,所以他骨子裏不相信語言。

在他的電影裏,語言是用來掩飾和錯過的,真正的情感必須通過眼神、音樂、香煙和無法投遞的信來傳遞。

同時,他對時間有近乎偏執的癡迷。母親常帶他去電影院消磨時光。在那個黑暗的洞穴裏,唯一的尺度就是時間。所以他讓演員在片場無條件地等待著,即便如宋慧喬,都是一等三年!





作品:一場流動的盛宴與獨白;

人品:折磨淬煉之中榨取靈光。

王家衛交付的,從來不是故事,而是情緒的切片。

他的探索始於《旺角卡門》,雖尚有傳統敘事,但風格已然顯露。隨後,他的都市疏離三部曲真正確立了風格。從《阿飛正傳》奠定無腳鳥的母題,到《重慶森林》裏金城武的鳳梨罐頭與梁朝偉的肥皂,再到作為B麵而更冷更暗的《墮落天使》,他刻畫了璀璨星光下的人人孤獨。

接著,他拍出了時間的巔峰之作。無論是《春光乍泄》在阿根廷的相互折磨與取暖,還是《花樣年華》中美學巔峰的極致拉扯與克製,都成為了經典。



最終,他轉向了武林與史詩的宏大敘事。從《一代宗師》用武林講述逝去的民國,到現象級的《繁花》,他用三十年的時間講述了上海三十年的繁華與落盡。

好多跟他合作的演員,都會被他無盡地磨與煉。因為他有自己獨特的折磨和淬煉“靈光”之法。

他的調調體現在非線性敘事、極致的美學、時間的物化以及無劇本拍攝上。

而他所用的方法則近乎殘酷!

首先是“無劇本”,演員到片場不知要演什麽;

接著是“榨取”,他不指導表演,而是等待狀態,傳聞他會讓梁朝偉吃26次梨27碗雲吞麵,直到演員被掏空。

最後是“看透”,當演員所有技巧失效,此時流露出的本能和疲憊的真實,就是王家衛要的“靈光”。

在王家衛的片場,演員不是合作者,而是他“藝術的祭品”。他如同烹煮的主祭人,將演員奉入鼎中,用時間慢火和重複折磨去烹煮,隻為提取那一點精華。

在他的世界裏,藝術是唯一的君王,包括他自己在內的所有人,都是服務於這個君王的臣妾或道具。

藝術真的高於人品嗎?在他的世界中顯然是!比如最近反複被提及的是,2009年,波蘭斯基因涉嫌性侵被通緝,王家衛公開簽署聲明支持,稱藝術成就應高於法律審判。這早已為其藝術至上的價值觀寫下明證。

因此,他對梁朝偉或宋慧喬的毫無感覺並非失誤,這恰恰是他方法論的核心。他不需要演員的技巧,他需要演員在無盡的重複和等待中被掏空後的疲憊真實。

這種殘酷規訓同樣落在編劇古二身上,拿著三千月薪扛《繁花》核心劇情創作,最終連清晰的署名都得不到。當這種邏輯推到極致,便體現在他對這個編劇和生活助理生命的毫無同情。在他眼中,生命就是三六九等的工具!

不過,古二散播私下錄音的行為本身也廣為被批判和詬病,大眾需要隱私權,法律上需要完善!

不得不說,他對人性研究透徹,並且善於拿捏。他能看透偽裝,但絲毫無共情能力。他背後說唐嫣裝,說遊本昌經營朋友圈,對金靖開黃腔等等,光鮮背後滿是虛偽與霸淩。

因為他的調調本質上是反敘事的,他癡迷於捕捉情緒的切片和時間的灰燼,他根本不理會事實和人情。

然而看透的代價是巨大的,它燒掉了人與人之間必需的溫度。

好像唯一的例外是他對編劇秦雯的“獨善”,這個矛盾恰是解開謎團的鑰匙。

他折磨演員,卻善待這個有名氣的編劇,答案在於功用至上。因為這個能搞得定幾乎所有社會邊緣麻煩事的“全能編劇”,處於三六九等之上,讓他覺得有用。

在他的藝術王國裏,人分為兩種。第一種是材料,演員們是需要被雕琢、被打破、被榨取的大理石。第二種是工匠,比如名編劇秦雯和名攝影杜可風,是與他並肩作戰的工匠。

他不需要材料有思想,他隻需要材料足夠真實。但他必須要求工匠與他同頻共振。他與秦雯的關係不是基於情感,而是基於智識。他們是戰友,在共同打磨作品這件武器。

他的冷漠、疏離、對時間的偏執、對人性的榨取,這本身就是他的人品,也正是他藝術的來源。他的電影為何如此繁花似錦、又如此疏離孤獨?因為他本人就是如此。

來看看我們老祖宗說過的一句話,叫“豐其屋,蔀其家,窺其戶,闃其無人,凶。”

這段話的含義是,他的藝術之屋無比豐盛華麗,但他的人性之家卻被這種對藝術的極致追求所遮蔽。當我們窺視他真實的片場,我們聽到的傳聞是,大明星們毫無感覺,助理的生命毫無同情,他的內在世界空無一人。這就是人品吞噬藝術的凶兆。

藏在“天才”光環下的權力,真的可以肆意蔑視並榨取一切嗎?

不,文化裏充滿確定和規律。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人無長紅!





為什麽我們捧起來的都是易碎品?

早年間李安等同咖位同行也評論過其藝術或人品,如今向太等人也在公開表態。人心複雜,市場複雜,經得起考驗,有各種內外部勢能頂起來的人生,本就是虛妄。

為什麽我們捧起來的都是易碎品?問題不在於本身是否易碎,而在於“捧”這個動作的本質。

“捧”這個動作,在當今的社會語境下,已經不是一種欣賞,而是一種“符號的極端化”。我們這個時代的“捧”,必然導致“易碎”。

這裏麵,可能會有三個關鍵的錯位。

第一,我們捧的不是“人”,而是“符號”。

市場與資本在“捧”一個對象時,捧的從來不是那個複雜的、立體的、會犯錯的“全人”,而是那個被高度提純的“符號”。

我們捧王家衛的“疏離”與“精致”,而不是捧那個在片場為預算焦慮、會罵人、會算計的“王家衛”。

我們捧一個明星的“純真”,捧一個企業家的“遠見”,捧一個學者的“風骨”。但人是複雜的,人性是變化多端的!

當那個真實的、藏在墨鏡後的“人”的複雜性(比如錄音裏的“權力話語”與“冷漠”)一旦泄露,它就與那個被捧上神壇的“純粹符號”發生了劇烈衝突。

“神龕”是為“符號”造的,但裏麵住的卻是“人”。 易碎的不是人,是那個一維的、被拉到極致的“符號”。

人是“多”,而符號是“一”。用“一”去覆蓋“多”,本身就是一種極不穩定的結構。

第二,“神龕”是“我們”的集體投射,而非“他”的真實功績。

我們之所以要“捧”一個神,往往是因為我們自己“需要”一個神。

我們這個社會,需要“不食人間煙火”的藝術天才神話,來安放我們對庸常生活的超越想象;我們需要“點石成金”的商業神話,來安放我們的財富焦慮;我們需要“完美人設”的偶像神話,來安放我們的情感寄托。

公眾是“築神龕”的第一共謀。我們親手把一個人“物化”和“符號化”,把他從“他自己”變成了“我們的投射”。

當王家衛是“符號”時,他是我們的;當他是“人”時,他隻是他自己。

所以,神龕的倒塌,與其說是“他”的背叛,不如說是“我們”集體投射的破產。我們麵對的,其實是自己夢想的碎裂。

第三,現代媒介的“聚光”與“透視”。

在李白、王維、蘇東坡藝術大家的時代,“神話”是有距離的,有留白的。而在我們這個時代,“捧”和“毀”用的是同一套工具——社交媒體、熱搜、24小時的“窺視”。

“捧”的時候,媒介是聚光燈,它將“符號”無限放大,光芒萬丈。“毀”的時候,媒介是X光機,它將人徹底穿透,無所遁形。

這種“聚光”與“透視”同時存在,讓“神龕”從建起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是透明且布滿裂痕的。它被建在廣場中央,而不是建在空山之上。

為什麽是易碎品?因為我們捧的不是“人”,而是“符號”;因為“神龕”是我們投射的“幻象”;因為現代媒介讓一切“豐屋”都變成了“玻璃房”。

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更多“闃其無人”的“神龕”,而是更多有血有肉、有“人味”的“作品”與“生命”。

真愛生命本身吧!藝術家們!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12)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上市14年均賺30億,“低壓電器茅”悶聲賺麻了
死對頭要走了,特朗普開心壞了
被問急眼了,特朗普怒噴記者:虛假、令人作嘔
養老是國家的義務,不是慈善也不是施舍
孫東旭也走了!俞敏洪為什麽學不了任正非?




24小時討論排行

中國大媽穿軍裝在漢江邊“大閱兵” 韓國網友炸鍋
中國連鎖“人民咖啡館”遭批 人民網:“人民”一詞不容褻瀆
特朗普:南非對白人搞“屠殺”,G20峰會美國不去了
小鵬和特斯拉,誰是“物理AI”的未來?
烏克蘭戰略要地紅軍城岌岌可危 被俄8倍兵力包圍
習近平才入座保鑣緊張遞上“三寶” 外網熱議驚呼…
馬斯克可能真覺得,造車沒意思了
白宮會議川普打瞌睡 現場媒體圍拍 紐森:瞌睡唐又來!
“DNA之父”逝世 因談黑人智商低過白人榮銜被褫奪
共和黨地方選舉慘敗,特朗普開始調整“話術”
川普稱今年感恩節大餐比去年便宜25% 美聯社:誤導
特朗普又盯上了美國肉價,“鐵拳”揮向四巨頭
央視新聞聯播曝光 習近平登艦視察細節
關門創紀錄 川普呼籲把醫療補貼“發現金給人民”
綠卡重大改革!給老人申請綠卡麵臨嚴查…
川普“穿囚服綁十字架”雕像展出 太過逼真惹爭議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王家衛跌落:為什麽我們捧起來的都是易碎品?

秦朔朋友圈 2025-11-08 09:18:49
王家衛跌落:為什麽我們捧起來的都是易碎品?

當《繁花》裹著黃河路燈紅酒綠的濾鏡,還在觀眾記憶裏泛著暖意,幾段裹挾著電流雜音的私密錄音,已如冰雨,劈麵澆透了那座以王家衛為名的藝術神龕。

墨鏡曾是他最堅固的符號鎧甲。它藏住了那雙編織過《花樣年華》曖昧光影、捕捉過《重慶森林》孤獨碎片的眼睛,更將公眾對這位“文藝片教父”的想象,焊死在疏離、精致、不食人間煙火的濾鏡裏。



仿佛他的創作永遠是慢火熬煮的詩意,連片場裏演員漫長的等待,都該被賦予為藝術獻身的悲壯注腳。

無人料到,那些藏在墨鏡後的權力話語與真實人性,會從錄音筆裏決堤。這不隻是一樁娛樂圈八卦,它是一把敲碎文化權威光環的重錘,一場王家衛神話的轟然祛魅。

藝術的成就,真的可以高於人品與德行嗎?

藏在“天才”光環下的權力,真的可以肆意蔑視並榨取一切嗎?

當一座“神龕”被我們親手築起,我們又該如何麵對它的轟然倒塌?



生平與家族:永遠的異鄉人與局外人

要理解王家衛的難懂,必須回到他的原點。

1958年,王家衛生於上海。1963年,5歲的他隨父母移居香港。身處香港,卻不會粵語,他隻會上海話和普通語,這導致了他童年長期的社交孤立與失語。他花了近十年,才真正克服語言障礙。

這段異鄉人的經曆,鑄就了他所有作品的“元程序”。他的電影主角,永遠是局外人。他們身處最喧囂的香港,精神上卻永遠失語,無法與環境真正連接。

因為是局外人的疏離,所以對白失效。

他曾深陷語言不通的絕境,所以他骨子裏不相信語言。

在他的電影裏,語言是用來掩飾和錯過的,真正的情感必須通過眼神、音樂、香煙和無法投遞的信來傳遞。

同時,他對時間有近乎偏執的癡迷。母親常帶他去電影院消磨時光。在那個黑暗的洞穴裏,唯一的尺度就是時間。所以他讓演員在片場無條件地等待著,即便如宋慧喬,都是一等三年!





作品:一場流動的盛宴與獨白;

人品:折磨淬煉之中榨取靈光。

王家衛交付的,從來不是故事,而是情緒的切片。

他的探索始於《旺角卡門》,雖尚有傳統敘事,但風格已然顯露。隨後,他的都市疏離三部曲真正確立了風格。從《阿飛正傳》奠定無腳鳥的母題,到《重慶森林》裏金城武的鳳梨罐頭與梁朝偉的肥皂,再到作為B麵而更冷更暗的《墮落天使》,他刻畫了璀璨星光下的人人孤獨。

接著,他拍出了時間的巔峰之作。無論是《春光乍泄》在阿根廷的相互折磨與取暖,還是《花樣年華》中美學巔峰的極致拉扯與克製,都成為了經典。



最終,他轉向了武林與史詩的宏大敘事。從《一代宗師》用武林講述逝去的民國,到現象級的《繁花》,他用三十年的時間講述了上海三十年的繁華與落盡。

好多跟他合作的演員,都會被他無盡地磨與煉。因為他有自己獨特的折磨和淬煉“靈光”之法。

他的調調體現在非線性敘事、極致的美學、時間的物化以及無劇本拍攝上。

而他所用的方法則近乎殘酷!

首先是“無劇本”,演員到片場不知要演什麽;

接著是“榨取”,他不指導表演,而是等待狀態,傳聞他會讓梁朝偉吃26次梨27碗雲吞麵,直到演員被掏空。

最後是“看透”,當演員所有技巧失效,此時流露出的本能和疲憊的真實,就是王家衛要的“靈光”。

在王家衛的片場,演員不是合作者,而是他“藝術的祭品”。他如同烹煮的主祭人,將演員奉入鼎中,用時間慢火和重複折磨去烹煮,隻為提取那一點精華。

在他的世界裏,藝術是唯一的君王,包括他自己在內的所有人,都是服務於這個君王的臣妾或道具。

藝術真的高於人品嗎?在他的世界中顯然是!比如最近反複被提及的是,2009年,波蘭斯基因涉嫌性侵被通緝,王家衛公開簽署聲明支持,稱藝術成就應高於法律審判。這早已為其藝術至上的價值觀寫下明證。

因此,他對梁朝偉或宋慧喬的毫無感覺並非失誤,這恰恰是他方法論的核心。他不需要演員的技巧,他需要演員在無盡的重複和等待中被掏空後的疲憊真實。

這種殘酷規訓同樣落在編劇古二身上,拿著三千月薪扛《繁花》核心劇情創作,最終連清晰的署名都得不到。當這種邏輯推到極致,便體現在他對這個編劇和生活助理生命的毫無同情。在他眼中,生命就是三六九等的工具!

不過,古二散播私下錄音的行為本身也廣為被批判和詬病,大眾需要隱私權,法律上需要完善!

不得不說,他對人性研究透徹,並且善於拿捏。他能看透偽裝,但絲毫無共情能力。他背後說唐嫣裝,說遊本昌經營朋友圈,對金靖開黃腔等等,光鮮背後滿是虛偽與霸淩。

因為他的調調本質上是反敘事的,他癡迷於捕捉情緒的切片和時間的灰燼,他根本不理會事實和人情。

然而看透的代價是巨大的,它燒掉了人與人之間必需的溫度。

好像唯一的例外是他對編劇秦雯的“獨善”,這個矛盾恰是解開謎團的鑰匙。

他折磨演員,卻善待這個有名氣的編劇,答案在於功用至上。因為這個能搞得定幾乎所有社會邊緣麻煩事的“全能編劇”,處於三六九等之上,讓他覺得有用。

在他的藝術王國裏,人分為兩種。第一種是材料,演員們是需要被雕琢、被打破、被榨取的大理石。第二種是工匠,比如名編劇秦雯和名攝影杜可風,是與他並肩作戰的工匠。

他不需要材料有思想,他隻需要材料足夠真實。但他必須要求工匠與他同頻共振。他與秦雯的關係不是基於情感,而是基於智識。他們是戰友,在共同打磨作品這件武器。

他的冷漠、疏離、對時間的偏執、對人性的榨取,這本身就是他的人品,也正是他藝術的來源。他的電影為何如此繁花似錦、又如此疏離孤獨?因為他本人就是如此。

來看看我們老祖宗說過的一句話,叫“豐其屋,蔀其家,窺其戶,闃其無人,凶。”

這段話的含義是,他的藝術之屋無比豐盛華麗,但他的人性之家卻被這種對藝術的極致追求所遮蔽。當我們窺視他真實的片場,我們聽到的傳聞是,大明星們毫無感覺,助理的生命毫無同情,他的內在世界空無一人。這就是人品吞噬藝術的凶兆。

藏在“天才”光環下的權力,真的可以肆意蔑視並榨取一切嗎?

不,文化裏充滿確定和規律。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人無長紅!





為什麽我們捧起來的都是易碎品?

早年間李安等同咖位同行也評論過其藝術或人品,如今向太等人也在公開表態。人心複雜,市場複雜,經得起考驗,有各種內外部勢能頂起來的人生,本就是虛妄。

為什麽我們捧起來的都是易碎品?問題不在於本身是否易碎,而在於“捧”這個動作的本質。

“捧”這個動作,在當今的社會語境下,已經不是一種欣賞,而是一種“符號的極端化”。我們這個時代的“捧”,必然導致“易碎”。

這裏麵,可能會有三個關鍵的錯位。

第一,我們捧的不是“人”,而是“符號”。

市場與資本在“捧”一個對象時,捧的從來不是那個複雜的、立體的、會犯錯的“全人”,而是那個被高度提純的“符號”。

我們捧王家衛的“疏離”與“精致”,而不是捧那個在片場為預算焦慮、會罵人、會算計的“王家衛”。

我們捧一個明星的“純真”,捧一個企業家的“遠見”,捧一個學者的“風骨”。但人是複雜的,人性是變化多端的!

當那個真實的、藏在墨鏡後的“人”的複雜性(比如錄音裏的“權力話語”與“冷漠”)一旦泄露,它就與那個被捧上神壇的“純粹符號”發生了劇烈衝突。

“神龕”是為“符號”造的,但裏麵住的卻是“人”。 易碎的不是人,是那個一維的、被拉到極致的“符號”。

人是“多”,而符號是“一”。用“一”去覆蓋“多”,本身就是一種極不穩定的結構。

第二,“神龕”是“我們”的集體投射,而非“他”的真實功績。

我們之所以要“捧”一個神,往往是因為我們自己“需要”一個神。

我們這個社會,需要“不食人間煙火”的藝術天才神話,來安放我們對庸常生活的超越想象;我們需要“點石成金”的商業神話,來安放我們的財富焦慮;我們需要“完美人設”的偶像神話,來安放我們的情感寄托。

公眾是“築神龕”的第一共謀。我們親手把一個人“物化”和“符號化”,把他從“他自己”變成了“我們的投射”。

當王家衛是“符號”時,他是我們的;當他是“人”時,他隻是他自己。

所以,神龕的倒塌,與其說是“他”的背叛,不如說是“我們”集體投射的破產。我們麵對的,其實是自己夢想的碎裂。

第三,現代媒介的“聚光”與“透視”。

在李白、王維、蘇東坡藝術大家的時代,“神話”是有距離的,有留白的。而在我們這個時代,“捧”和“毀”用的是同一套工具——社交媒體、熱搜、24小時的“窺視”。

“捧”的時候,媒介是聚光燈,它將“符號”無限放大,光芒萬丈。“毀”的時候,媒介是X光機,它將人徹底穿透,無所遁形。

這種“聚光”與“透視”同時存在,讓“神龕”從建起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是透明且布滿裂痕的。它被建在廣場中央,而不是建在空山之上。

為什麽是易碎品?因為我們捧的不是“人”,而是“符號”;因為“神龕”是我們投射的“幻象”;因為現代媒介讓一切“豐屋”都變成了“玻璃房”。

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更多“闃其無人”的“神龕”,而是更多有血有肉、有“人味”的“作品”與“生命”。

真愛生命本身吧!藝術家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