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雷軍都喊貴,AI害你買不到便宜的手機了

雷軍都喊貴,AI害你買不到便宜的手機了

文章來源: 差評XPIN 於 2025-11-07 18:18:27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再等等,雙11肯定有新低價。” “先加購物車,618我必出手。”

在過去的兩年裏,內存等等黨們幾乎總能等到勝利。

1TB的固態硬盤價格一度下探到三百元區間,32GB的DDR5內存條也變得觸手可及,裝機佬們沉浸在內存自由的狂歡中,就連咱們都在各種平台說了不下10次,讓差友們趁機囤點白菜價內存。

雷軍都喊貴,AI害你買不到便宜的手機了

然而,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風向說變就變。

無論是存數據用的閃存DRAM,還是幫助係統進行數據處理的運存NAND,都兩開花暴漲了。

當初三百元就能拿下的1TB固態硬盤,如今價格已經翻了一番甚至更多;內存條的價格同樣不遑多讓,同樣容量的配置,現在購買可能要多花掉幾百上千元。

差評君7月份買的內存條,今天去看了下也已經漲價快一倍了。





而且,這次內存漲價的風,恐怕會從產業端直接吹向幾乎所有消費級設備。

這不,前幾天,雷軍也在微博上回應紅米K90定價太高,原因就是因為“內存漲價實在太多”。



不過要說這次內存漲價是為啥?

這還真是個挺複雜的問題,咱們今天也和大家好好聊聊。

首先內存這個東西,可能比大家想象的要常見得多。

在現代社會,內存的江湖地位約等於是基建中的基建,手機、電腦,反正基本能用到的電子設備,統統都離不開。



但是呢,隨著產品迭代進化速度有快有慢,大家對內存的需求也會不斷變化。

比如說,就在這波大漲價之前,得益於存儲廠商們多年的技術研究,內存的成本越來越低,加上PC、智能手機等市場需求降溫,導致供大於求,外加長江、長鑫等國產廠商的下場開卷,多重影響之下,前兩年的內存都賣出了白菜價。

而在那之前的2017年前後,內存也曾迎來過一波暴漲。

當時行業減產導致內存供貨量不足,PUBG的爆火還帶起了全國PC的換機潮,電子產品的快速迭代等等,導致市場需求一下子就爆表了,於是不少差友包括我,都在那個時候買過“天價”內存條。



但說實話,這種變化是有跡可循的,也就是內存行業聲名在外的“內存周期”,這個內存周期,有點像是豬周期。

當外界買的人少,內存廠商們就紛紛默契減產,低價出貨,把庫存壓到極低,然後等需求一回暖,就猛漲價割韭菜,一般3-5年就能完成一個循環。

當然了,這裏麵也有像三星這種小淘氣鬼,他們常常整出反向操作,也就是在市場行情低迷的時候,猛猛擴產,虧本也狠狠的賣。

目的嘛,當然就是整死那些資金不充裕的同行們,德係廠商奇夢達、日本同行爾必達先後都栽在了這上麵。



但這一次幾乎波及到了所有內存類型的漲價潮,外界各路權威媒體、分析機構幾乎全都認為,至少得持續個幾年,持續時間可能也會是曆史上最長的一次。

當然了,差友們可以不信他們,但就連我們差評編輯部的各位老師,都覺得內存價格短時間肯定下不來了。

因為今年的這次漲價,和經典的內存周期還真有點不一樣。

雖然,這次內存漲價確實還有一部分產品迭代、內存周期的影響。

但在差評君看來,這隻是原因之一,更主要的還是因為內存廠商們走上了前幾年英偉達的路子,攀上AI的高枝了。

要知道英偉達短短幾年,從一個遊戲佬才關注的“裝機硬件廠商”一躍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靠的可不是你一張5090,它一張4080,而是當下的AI風口帶起來的。

類似的,內存廠商們突然發現賺普通消費者,臭打遊戲的錢沒意思,不穩定、利潤還低,AI大佬們一個個說話又好聽,給錢還大方,孰重孰輕不必多說。



這可不是我隨口胡咧咧的,咱先看閃存這邊。

隔壁AI廠商過來談生意,動輒就是五年計劃、三年供應,開口閉口都是幾百億美金的生意,就像OpenAI、軟銀、甲骨文等公司一起打造的星際之門,上個月一口氣就要走了未來幾年三星電子、SK海力士每月90萬片產能。

這有多誇張?高盛分析顯示,這約等於OpenAI一家公司要走了,相當於三星電子、SK海力士和美光三巨頭合計產能的57%。。。你說還何必苦哈哈地和C端消費者燒腦筋?



量大是一方麵,AI廠商們還專挑貴的買。

就當我們臭打遊戲的還在這邊吵著鬧著,覺得DDR4又不是不能用,根本沒有上DDR5的必要啦。

AI廠商們則是看上了內存中的貴物HBM(高帶寬內存)。

因為用戶沒有那麽大的數據處理需求,所以壓根也不追求極致的性能,湊合湊合就夠了,可AI就不像人這麽好說話,你敢慢一點,它就敢不慣著,進化速度能慢到讓廠商們懷疑人生。

特別是大模型的訓練和推理過程,有著天量的數據吞吐量,內存帶寬直接成了整個係統運行的馬六甲海峽。

為了搞定內存帶寬,研究人員研發出了基於DRAM技術的高端品類HBM。



和傳統的 DDR 內存采用的" 平房設計 "不同,破牆者 HBM 來了個降維打擊,搞了個" 樓房設計 ",。

簡單來說,就是把不同的芯片疊在一起,中間打一堆孔,然後用銅管等導電物質給接起來。

從物理意義上減小了數據傳輸距離、占地麵積等等。



這樣一來,就能減小信號延遲、 實現芯片的低功耗、增加帶寬等等一堆優點。

那為了AI更好更快發展,HBM就成了所有AI廠商必選的核心裝備。

而高端的東西往往隻有一個問題,那就是貴。

所以據外界估計,HBM利潤率超過60%,相較之下,普通DRAM業務隻有40%。。。

你是內存廠商,你會怎麽選?



DRAM領域被AI大廠們包圓的同時,NAND領域也沒被放過。

以往數據中心依賴高容量機械硬盤(HDD)進行海量數據的冷存儲,但AI時代的超大需求,導致大容量HDD也不夠用了,交貨周期已延長至驚人的 52 周。

這個時候呢,大家發現以前用不起的企業級大內存 SSD(固態硬盤),價格已經到了能夠承受的範圍。

SDD還憑借著數據訪問速度比 HDD 快幾十倍,同時在功耗、散熱和噪音控製方麵也更優秀,再次成為了AI訓練和推理等高負載、高強度計算任務的小甜甜。



在這種雙重壓力之下,不少廠商們寧可出大價錢,也要上車企業級SSD。

所以,根據 TrendForce 的報告來看,像三星已推出專為數據中心設計的 PCIe 5.0 SSD 係列,並準備量產下一代 300 層 NAND 技術,甚至HDD領域的巨頭希捷、西部數據們不得不縮減產線或者把重心轉移到 SSD。

這麽一來,在豐厚的利潤報酬麵前,廠商們都已經用屁股說話,把更多的產能給了更能賺錢的AI業務。

那作為普通消費者們,無形之中就被降級了。

總的來說,當內存周期不再是簡單的供需波動,反而更像是一種產業結構轉型的時候,我們普通人買手機、裝電腦,開始要和OpenAI、穀歌、阿裏們這些AI巨頭搶奪同一家工廠的產能,勝負可能早就已經定好了。

“等等黨”短期內恐怕沒法贏了,不過另一邊似乎也傳來了一些好消息。

三星電子、SK 海力士們看著DDR4價格上漲,已經撤回了停產計劃。

隻是在這場由AI主導的全球產能爭奪戰裏,我們普通消費者的“內存自由”時代,恐怕真的要一去不複返了。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這國總理突然接近習近平 中國官員全嚇傻視頻曝光
李承鵬:怎麽看郭美美?史將證明這是一個奇女子
"軟飯王"李春平去世:百億遺產查無實據 美國富婆到底是誰
Meta華人太多!員工崩潰:不懂中文像局外人
涉強吻男生 王丹不服遭清華認定性騷擾成立 興訟敗訴




24小時討論排行

“DNA之父”逝世 因談黑人智商低過白人榮銜被褫奪
扇耳光大賽趙鴻剛:練了兩年通背拳 沒想到打成這樣
關稅退款潮?美貿易代表:川普恐需退回$1000億
曼達尼當選市長 紐約超市大亨威脅“搬家”
一鍵登記投誠祖國?國台辦回應“歸家”App
打破中國稀土壟斷 西方全寄望它
特朗普:南非對白人搞“屠殺”,G20峰會美國不去了
國父們的擔憂與美國命運 曆史地剖析“特朗普現象”
全紅嬋渾身是傷出賽 走樓梯都痛 醫:她有癱瘓風險
紅軍城將陷落 烏克蘭一再重蹈覆徹!不願存人失地
養老是國家的義務,不是慈善也不是施舍
10號高速致命車禍印度司機 被撤毒駕指控 原因竟是…
從強硬到妥協:習近平的轉向與“戰狼外交”的終結
被問急眼了,特朗普怒噴記者:虛假、令人作嘔
穀歌員工被迫住車上“以車為家” 很多同事如此
首爾待了三個月 我從韓劇天堂到現實地獄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雷軍都喊貴,AI害你買不到便宜的手機了

差評XPIN 2025-11-07 18:18:27

“再等等,雙11肯定有新低價。” “先加購物車,618我必出手。”

在過去的兩年裏,內存等等黨們幾乎總能等到勝利。

1TB的固態硬盤價格一度下探到三百元區間,32GB的DDR5內存條也變得觸手可及,裝機佬們沉浸在內存自由的狂歡中,就連咱們都在各種平台說了不下10次,讓差友們趁機囤點白菜價內存。

雷軍都喊貴,AI害你買不到便宜的手機了

然而,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風向說變就變。

無論是存數據用的閃存DRAM,還是幫助係統進行數據處理的運存NAND,都兩開花暴漲了。

當初三百元就能拿下的1TB固態硬盤,如今價格已經翻了一番甚至更多;內存條的價格同樣不遑多讓,同樣容量的配置,現在購買可能要多花掉幾百上千元。

差評君7月份買的內存條,今天去看了下也已經漲價快一倍了。





而且,這次內存漲價的風,恐怕會從產業端直接吹向幾乎所有消費級設備。

這不,前幾天,雷軍也在微博上回應紅米K90定價太高,原因就是因為“內存漲價實在太多”。



不過要說這次內存漲價是為啥?

這還真是個挺複雜的問題,咱們今天也和大家好好聊聊。

首先內存這個東西,可能比大家想象的要常見得多。

在現代社會,內存的江湖地位約等於是基建中的基建,手機、電腦,反正基本能用到的電子設備,統統都離不開。



但是呢,隨著產品迭代進化速度有快有慢,大家對內存的需求也會不斷變化。

比如說,就在這波大漲價之前,得益於存儲廠商們多年的技術研究,內存的成本越來越低,加上PC、智能手機等市場需求降溫,導致供大於求,外加長江、長鑫等國產廠商的下場開卷,多重影響之下,前兩年的內存都賣出了白菜價。

而在那之前的2017年前後,內存也曾迎來過一波暴漲。

當時行業減產導致內存供貨量不足,PUBG的爆火還帶起了全國PC的換機潮,電子產品的快速迭代等等,導致市場需求一下子就爆表了,於是不少差友包括我,都在那個時候買過“天價”內存條。



但說實話,這種變化是有跡可循的,也就是內存行業聲名在外的“內存周期”,這個內存周期,有點像是豬周期。

當外界買的人少,內存廠商們就紛紛默契減產,低價出貨,把庫存壓到極低,然後等需求一回暖,就猛漲價割韭菜,一般3-5年就能完成一個循環。

當然了,這裏麵也有像三星這種小淘氣鬼,他們常常整出反向操作,也就是在市場行情低迷的時候,猛猛擴產,虧本也狠狠的賣。

目的嘛,當然就是整死那些資金不充裕的同行們,德係廠商奇夢達、日本同行爾必達先後都栽在了這上麵。



但這一次幾乎波及到了所有內存類型的漲價潮,外界各路權威媒體、分析機構幾乎全都認為,至少得持續個幾年,持續時間可能也會是曆史上最長的一次。

當然了,差友們可以不信他們,但就連我們差評編輯部的各位老師,都覺得內存價格短時間肯定下不來了。

因為今年的這次漲價,和經典的內存周期還真有點不一樣。

雖然,這次內存漲價確實還有一部分產品迭代、內存周期的影響。

但在差評君看來,這隻是原因之一,更主要的還是因為內存廠商們走上了前幾年英偉達的路子,攀上AI的高枝了。

要知道英偉達短短幾年,從一個遊戲佬才關注的“裝機硬件廠商”一躍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靠的可不是你一張5090,它一張4080,而是當下的AI風口帶起來的。

類似的,內存廠商們突然發現賺普通消費者,臭打遊戲的錢沒意思,不穩定、利潤還低,AI大佬們一個個說話又好聽,給錢還大方,孰重孰輕不必多說。



這可不是我隨口胡咧咧的,咱先看閃存這邊。

隔壁AI廠商過來談生意,動輒就是五年計劃、三年供應,開口閉口都是幾百億美金的生意,就像OpenAI、軟銀、甲骨文等公司一起打造的星際之門,上個月一口氣就要走了未來幾年三星電子、SK海力士每月90萬片產能。

這有多誇張?高盛分析顯示,這約等於OpenAI一家公司要走了,相當於三星電子、SK海力士和美光三巨頭合計產能的57%。。。你說還何必苦哈哈地和C端消費者燒腦筋?



量大是一方麵,AI廠商們還專挑貴的買。

就當我們臭打遊戲的還在這邊吵著鬧著,覺得DDR4又不是不能用,根本沒有上DDR5的必要啦。

AI廠商們則是看上了內存中的貴物HBM(高帶寬內存)。

因為用戶沒有那麽大的數據處理需求,所以壓根也不追求極致的性能,湊合湊合就夠了,可AI就不像人這麽好說話,你敢慢一點,它就敢不慣著,進化速度能慢到讓廠商們懷疑人生。

特別是大模型的訓練和推理過程,有著天量的數據吞吐量,內存帶寬直接成了整個係統運行的馬六甲海峽。

為了搞定內存帶寬,研究人員研發出了基於DRAM技術的高端品類HBM。



和傳統的 DDR 內存采用的" 平房設計 "不同,破牆者 HBM 來了個降維打擊,搞了個" 樓房設計 ",。

簡單來說,就是把不同的芯片疊在一起,中間打一堆孔,然後用銅管等導電物質給接起來。

從物理意義上減小了數據傳輸距離、占地麵積等等。



這樣一來,就能減小信號延遲、 實現芯片的低功耗、增加帶寬等等一堆優點。

那為了AI更好更快發展,HBM就成了所有AI廠商必選的核心裝備。

而高端的東西往往隻有一個問題,那就是貴。

所以據外界估計,HBM利潤率超過60%,相較之下,普通DRAM業務隻有40%。。。

你是內存廠商,你會怎麽選?



DRAM領域被AI大廠們包圓的同時,NAND領域也沒被放過。

以往數據中心依賴高容量機械硬盤(HDD)進行海量數據的冷存儲,但AI時代的超大需求,導致大容量HDD也不夠用了,交貨周期已延長至驚人的 52 周。

這個時候呢,大家發現以前用不起的企業級大內存 SSD(固態硬盤),價格已經到了能夠承受的範圍。

SDD還憑借著數據訪問速度比 HDD 快幾十倍,同時在功耗、散熱和噪音控製方麵也更優秀,再次成為了AI訓練和推理等高負載、高強度計算任務的小甜甜。



在這種雙重壓力之下,不少廠商們寧可出大價錢,也要上車企業級SSD。

所以,根據 TrendForce 的報告來看,像三星已推出專為數據中心設計的 PCIe 5.0 SSD 係列,並準備量產下一代 300 層 NAND 技術,甚至HDD領域的巨頭希捷、西部數據們不得不縮減產線或者把重心轉移到 SSD。

這麽一來,在豐厚的利潤報酬麵前,廠商們都已經用屁股說話,把更多的產能給了更能賺錢的AI業務。

那作為普通消費者們,無形之中就被降級了。

總的來說,當內存周期不再是簡單的供需波動,反而更像是一種產業結構轉型的時候,我們普通人買手機、裝電腦,開始要和OpenAI、穀歌、阿裏們這些AI巨頭搶奪同一家工廠的產能,勝負可能早就已經定好了。

“等等黨”短期內恐怕沒法贏了,不過另一邊似乎也傳來了一些好消息。

三星電子、SK 海力士們看著DDR4價格上漲,已經撤回了停產計劃。

隻是在這場由AI主導的全球產能爭奪戰裏,我們普通消費者的“內存自由”時代,恐怕真的要一去不複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