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羅裏達州卡納維拉爾角,漆黑的夜幕下,一頭鋼鐵巨獸悄然蘇醒。
在這裏,藍色起源公司的新格倫重型火箭NG-2已總裝完成,在運輸-起豎架上緩緩駛向36號發射台,這座高達98米的龐然大物被高高豎起,矗立在發射台上,準備迎接其第二次飛行——一場承載著美國重返太空巔峰雄心的回收試驗。海風攜帶著鹹濕的味道,遠處的大西洋波濤洶湧,而回收船“傑克琳號”已就位,等待著助推器從天而降的“軟著陸”。

新格倫重型火箭在夜幕下豎起。圖片來源:藍色起源
大洋彼岸,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燈光同樣徹夜不熄。
10月20日,中國藍箭航天公司的朱雀三號火箭在96B發射區完成全箭加注和靜態點火測試,九台天鵲-12A液氧甲烷發動機噴射出炙熱的藍焰,持續35秒,推力高達760噸,地麵微微顫動,仿佛東方巨龍在低吼。工程師們圍著控製台,數據飛速滾動,驗證回收算法。這是中國民營航天“彎道超車”的關鍵一步,目標直指第一級回收。

朱雀三號
在美國SpaceX一統天下的時代,誰將打破壟斷?距離年底僅剩兩個月,這場中美“複用火箭之戰”已進入白熱化。全球目光已鎖定東方與西方的“雙龍戲珠”——誰先實現軌道級第一級回收,誰就將成為繼SpaceX後全球第二家掌握成熟可複用火箭的企業,打響太空競賽的發令槍。當然,這場角逐不止雙雄:中國還有力箭二號、天兵三號和長征十二號可複用型火箭蓄勢待發。

新格倫火箭也是一個不斷跳票的鴿王
藍色挑戰
藍色起源公司號稱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的“太空夢工廠”。其核心產品——新格倫(New
Glenn)重型運載火箭,高98米、直徑7米,低軌運力可達45噸,目標是挑戰SpaceX的“獵鷹”9和“獵鷹重型”火箭,同時承擔NASA月球任務、亞馬遜“柯伊伯”星座衛星和國防發射。新格倫的最大特點是“慢”:SpaceX的“獵鷹”9從研發到首次回收成功,隻用了5年;新格倫已耗9年,回收仍未成功。
經曆多年延期,新格倫終於在2025年1月首飛。火箭成功將“藍環”原型衛星送入軌道,躋身少數首飛即入軌的公司。但回收環節卻告失敗:助推器在再入大氣層時失控,三台BE-4發動機未能重啟,墜入大西洋。美國聯邦航空局介入調查,確認是振動與熱防護問題,並提出7項改進措施。
如今焦點轉向計劃在11月進行的第二次飛行(NG-2),任務是發射NASA的“ESCAPADE”火星探測雙星。這不僅是商業發射,更是回收驗證的關鍵一戰。助推器將嚐試全流程回收,目標是在大西洋海上平台“傑克林”上垂直著陸。藍色起源副總裁在國際宇航大會上強調:“我們全力爭取回收,若成功,90天內就能翻新再次使用,執行無人登月器任務。”
新格倫搭載七台BE-4甲烷發動機,總推力約3800千牛,設計壽命25次複用;上麵級使用兩台BE-3U氫氧發動機,已完成真空點火試驗。雖然首飛顯示約九成回收路徑順利,但發動機重啟和熱防護仍是最大隱患。藍色起源CEO直言:“回收需要一點運氣,更需要紮實執行力。”
如果NG-2實現回收,新格倫將真正躋身可複用火箭俱樂部,有望削減過億成本,搶占軍工和商業市場。但與SpaceX的“快速試錯”不同,藍色起源磨磨蹭蹭的“龜兔賽跑”已耗去貝索斯逾百億美元。11月的“回收之夜”,將決定藍色起源能否兌現它的藍色雄心。

喬爾·瑟塞爾博士指出中美對比,26個月對比260個月
朱雀之火
“朱雀三號融合了獵鷹9號架構與星艦部分特性,具備挑戰現有可複用火箭市場格局的潛力”,馬斯克在社交平台上點讚,引起全球航天圈的震動。
而美國航天專家喬爾·瑟塞爾博士則給出了更直白的數字對比:朱雀三號僅用了26個月發展到首飛節點,而藍色起源的新格倫已經走了260個月,卻依然在驗證回收。一個零,一個數量級,構成了驚心動魄的對比。
藍箭航天成立於2015年,被稱為中國商業航天的“黑馬”。朱雀三號是全球首款全不鏽鋼液氧甲烷火箭,這一設計與SpaceX的“星艦”在技術路線相近,而不同於獵鷹火箭。
獵鷹采用鋁鋰合金結構,推進劑還是液氧煤油;而朱雀三號選擇“不鏽鋼+甲烷”的組合,更注重複用壽命和未來可擴展性。某種意義上,它體現出中國商業火箭在設計理念上的前瞻性:高66米、直徑4.5米,低軌運力21噸(可複用模式);它的任務是承載中國星網和千帆星座(總計2.6萬顆衛星),並具備空間站補給能力。
朱雀二號在2023年完成全球首例甲烷火箭入軌,雖然在2025年8月經曆一次失敗,但藍箭用極快的節奏推進朱雀三號:2024年完成10公裏跳躍試驗,2025年6月全尺寸助推器點火,10月更完成全推力濕裝演練,幾乎覆蓋了全部發射前流程。
首飛計劃定於2025年第四季度(最早11月),從酒泉升空。最大看點是第一級回收:垂直起降,人工智能著陸算法,不鏽鋼熱防護。CEO張昌武放言:“三次飛行內實現回收,總運載能力達60噸。”成本目標鎖定在每公斤2000美元以內,直逼SpaceX。

朱雀三號引起了馬斯克的強烈關注。圖片來源:藍箭航天
群雄逐鹿
相比美國主要押注“新格倫”,除了朱雀三號之外,中國還有另外三型大火箭衝刺年關,凸顯出“國家隊+民營”的合力格局。
力箭二號由中科院商業航天公司研製,計劃於2025年9月在海南商業港首飛,搭載新一代貨運飛船“輕舟”原型,為天宮空間站補給。“輕舟”由微小衛星創新院研發,單艙設計、27立方米貨艙、2噸載重,支持快速補給,這將是商業公司首次參與空間站的低成本運輸。力箭二號首飛仍為一次性使用,但目標在2028年實現第一級回收,意義在於降低天舟運輸成本,並與衛星互聯網形成聯動。

力箭二號後麵還有大家夥,尤其是力箭三號,很像馬斯克的星艦。圖片來源:中科宇航
天龍三號來自北京天兵科技,被稱作“獵鷹9中國版”。火箭高72米、直徑3.8米,低軌運力18噸。2024年因靜態點火意外“飛行”而備受關注,2025年9月終於完成35秒全推力測試,九台天火-12發動機總推力超過1100噸。首飛預計在2025年7—8月,從文昌商業發射場起飛,將衛星送入太陽同步軌道。天龍三號首飛不會回收,但設計上支持10次複用,目標在2026年實現年發射12次,直麵朱雀三號的競爭。
長征十二複用型可能包括至少甲乙兩型。長征十二甲來自於國家隊和民商隊的聯手,直徑3.8米,一級配備安徽九州雲箭航天技術有限公司的龍雲液氧甲烷發動機,具備可回收能力。根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的一份PPT資料顯示,長征十二乙火箭直徑達4.37米,高度為72米。在回收模式下,其低地球軌道運載能力可達12噸,500公裏太陽同步軌道的運載能力則提升至15噸。
可以說,從“輕舟”補給的力箭二號,到對標獵鷹的天兵三號,再到承載國家複用路線的長征十二A,中國商業火箭正在形成多條技術脈絡,彼此競爭又互相支撐,共同推動商業航天走向成熟。
以下表格對比五款火箭關鍵參數,數據基於公開來源,不保證權威性,僅供參考:

這隻是一個開始
誰能率先造出第二型可複用火箭?哪家公司能成為世界上第二個實現複用的團隊?這或許非常重要,也可能並非決定性。畢竟,商業航天是一場長期事業,除了敢於爭先,更考驗的是商業模式的持久力與經營技巧。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作為工業大國,已經展現出強勁的追趕勢頭。美國眼下隻有一型複用火箭在服役,而中國在2025年底前就將有四型大火箭集中首飛。這隻是一個開始。
無論是力箭二號首飛便直指空間站補給,用“輕舟”飛船挑戰低成本運輸;還是國家隊的長征十二號甲采用民營團隊的“龍雲”發動機,都在說明同一個事實:中國航天在頂層設計上,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吸納民營力量,展開更深遠的戰略布局。在中美競相進入複用火箭時代的節點,這種“國家隊+民商隊”的組合,或許正是中國能在未來十年持續追趕甚至反超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