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正在經曆曆史性幹旱,德黑蘭水務公司負責人11月2日警告,首都德黑蘭居民的主要飲用水來源可能會在兩周內枯竭。
據環球網此前報道,伊朗總統佩澤希齊揚10月2日表示,由於城市規模過度擴張、缺水危機加劇以及地麵沉降威脅日益嚴重,伊朗別無選擇,隻能將首都從德黑蘭遷至該國南部。
水危機不僅限於德黑蘭,伊朗多地在今年夏天出現水供應短缺問題,國內多個主要水庫的儲水量萎縮。除了幹旱之外,伊朗與阿富汗在水壩項目上的緊張關係升級,以及烏爾米耶湖管理不善,也被視為伊朗水危機的原因。

當地時間2025年8月25日,伊朗德黑蘭北部法沙姆地區,伊朗民眾在一個幾乎幹涸的河床內野餐。視覺中國資料圖
幾十年來最嚴重的幹旱,大量公共衛生間關閉
德黑蘭這座擁有超過1000萬人口的特大城市位於阿爾博爾士山脈南麓,山峰常年積雪,海拔高達5600米,其河流為多座水庫提供水源。據《衛報》報道,德黑蘭70%用水由水壩提供,其餘30%來自地下水。然而,降雨減少和蒸發量增加,已導致水壩供水比例下降,並加劇了對地下水的壓力。
據統計,伊朗2024年降雨量為140毫米,而標準值是260毫米。這意味著降水量下降了大約50%到60%。今年的情況同樣嚴峻。最新估計顯示,2025年的降雨量可能不足100毫米。
據伊朗國家通訊社(IRNA)11月2日報道,德黑蘭水務公司負責人貝赫紮德·帕爾薩表示,為德黑蘭提供飲用水的五座水壩之一——阿米爾·卡比爾大壩“存儲了1400萬立方米的水,僅為其容量的8%”。在這一水位下,他警告稱,大壩隻能再為德黑蘭供水兩周。
帕爾薩表示,一年前,阿米爾·卡比爾大壩的蓄水量為8600萬立方米,但德黑蘭地區的降水量已出現“100%的下降”。伊朗正經曆幾十年來最嚴重的幹旱。當地一名官員10月表示,德黑蘭省的降雨量之少,“在過去一百年中幾乎前所未有”。
據伊朗媒體報道,德黑蘭人口每天消耗約300萬立方米的水,消耗全國近四分之一的水資源。為了節水,德黑蘭當地一些社區近幾天已被切斷供水,此前首都大量公共衛生間在8月被迫關閉。與此同時,全國其他地區也麵臨用水緊缺的問題。
阿伊水資源之爭未平,伊朗提出建立新法律框架
今年10月底,伊朗副外長卡澤姆·加裏巴巴迪表示,德黑蘭獲得的水量“遠低於《赫爾曼德河水資源條約》所保證的水平”。他補充說,阿富汗的一些水壩建設項目減少了流向伊朗的水流,並強調兩國可能需要“一個新的法律框架”來管理這條河流。阿富汗塔利班官員此前堅稱,水資源短缺是由氣候條件造成的,而非人為截流。
阿伊兩國在赫爾曼德河流域的水爭端持續了數十年。赫爾曼德河發源於阿富汗喀布爾西北部,向西流入伊朗境內。根據兩國1973年簽訂的《赫爾曼德河水資源條約》,伊朗每年分到的水量是8.2億立方米。但由於阿富汗過去40年衝突不斷,政府部門無法有效行使職責,每年“分給”伊朗的水量不定。2023年5月,雙方因水資源矛盾一度在邊境發生交火。
據伊朗媒體Press
TV報道,伊朗外交部長阿巴斯·阿拉格奇今年1月與阿富汗塔利班官員見麵時表示,伊朗與阿富汗在共享水資源和難民問題上的爭端應當得到解決。他說,伊朗從未試圖幹涉阿富汗事務,並呼籲全麵落實《赫爾曼德河協議》,以解決水資源問題。
幹旱與增長的農業取水“掏空”烏爾米耶湖
在伊朗西北部,曾經廣袤的烏爾米耶湖如今僅剩昔日麵積的一小部分,近幾十年來經曆了嚴重的幹旱。歐洲航天局(ESA)“哨兵-2”衛星10月29日拍攝到的最新影像顯示,這座伊朗最大的內陸湖僅剩下一道狹長的水跡,凸顯其持續的生態問題。
據美國《新聞周刊》10月31日報道,佩澤希齊揚已承認,烏爾米耶湖實際上已完全幹涸,威脅著伊朗西北部超過1500萬人口。他近日在議會上表示,在烏爾米耶省,曾經有3條河流是常年流水,但如今氣候已發生變化,幹旱導致這些河流再無水可流。
然而,伊朗議員薩爾曼·紮克爾等批評人士指責政府挪用了原本用於恢複湖泊的水資源。紮克爾表示,來自賈加圖河和塔塔胡河的水源對烏爾米耶湖生存至關重要,但是這些水源中超過3億立方米的水被轉移到其他省份,災難的根源不隻是幹旱,更是管理不善。
科學期刊《自然》10月31日發布的一篇論文指出,烏爾米耶湖自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持續經曆“雪旱”,同時灌溉土地麵積擴大了四倍以上。幹旱與快速增長的農業取水(由於大壩建設與地下水開采)是導致湖泊幹涸的主要原因。研究顯示,氣候變化與水資源需求增加的疊加效應會加劇幹旱及其社會經濟影響。多數近期研究認為,地方性人為因素對湖泊幹涸的影響大於氣候變化。
佩澤希齊揚長期以來一直對該國日益惡化的水危機發出警告。他10月表示,資源危機已深重到伊朗“有義務”遷都,去年已將這一提議提交給最高領袖哈梅內伊。佩澤希齊揚在訪問霍爾木茲甘省時表示,這一地區位於波斯灣沿岸,可直接通往公海,並有利於貿易和經濟關係的發展。“如果我們以新的眼光看待這一地區的潛力,我們可以打造一個非常繁榮和先進的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