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娛樂新聞 » 一部紀錄電影“單槍匹馬”闖市場,從孤立無援到等待黎明

一部紀錄電影“單槍匹馬”闖市場,從孤立無援到等待黎明

文章來源: 娛鑒viewpoint 於 2025-10-31 00:07:56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內地影院一年能上映數百部新片,但真正能被人記住有幾部?如今又能吸引多少觀眾願意走入影院靜下心來,認真看完一部“與你我有關”的現實題材電影呢?

紀錄電影《陪你到清晨》公映7天,票房艱難突破100萬元。10月30日,影片在內地電影市場僅僅拿到0.6%的排片占比,大多數影院並未排映。但是,《陪你到清晨》的上座率高達2.9%,同檔進口片《一戰再戰》的排片占比5%、上座率1%。這其中有商業大片場次較多,稀釋了觀眾的事實。不過,《陪你到清晨》確實沒有浪費每一場寶貴的排片。

一部紀錄電影“單槍匹馬”闖市場,從孤立無援到等待黎明

10月30日單日票房與排片

影片由田豔編劇兼導演,聚焦當代青少年心理疾病帶來的現實問題。導演把鏡頭對準了北京安定醫院住院部裏的少年患者,他們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有人精力無法集中,有人更是在自殘,還有人一直念叨著想自殺。影片裏的孩子們並非天生異類,可他們的心理此時出了問題,亟待治療。

這樣一部具有現實意義、社會責任的紀錄電影,為何在市場中遭此極端冷遇?紀錄電影的市場前景曆來不佳,導演本人就是投資方,她為何要堅持完成這部作品?紀錄電影在院線市場中如何才能抓住一線生機?



《陪你到清晨》於10月24日上映

單槍匹馬,

一部獨立製作遇到的市場絕境

近日,導演田豔做客騰訊娛樂欄目《導演拉片工廠》,她在節目中對自己創作《陪你到清晨》的整個心路曆程進行了回顧。觀眾能看到一個故事從萌芽狀態,如何長成今天開花結果的“樹木”。

田豔之前是資深媒體人,轉型電影領域之後,她在2019年想製作一部圍繞精神疾病角色展開敘事的故事片,由此便開始搜集素材和進行大量相關訪問。2021年,她發現青少年心理健康是被社會忽視的一個問題,她希望通過電影來找到這個問題答案。最終,田豔決定製作一部紀錄電影來如實呈現青少年精神疾病的治愈過程。2024年9月,《陪你到清晨》正式開機。



導演田豔在《導演拉片工廠》中講述《陪你到清晨》的拍攝故事

影片經過6個月的拍攝宣告殺青。攝製組深入到北京安定醫院的住院部,鏡頭跟隨少年閉國錦,看到他的治療全過程。觀眾起初看到的閉國錦,精神恍惚、身體多動、情緒波動不穩,他根本無法專心聽課學習。這些問題看似無大礙,但閉國錦所在的廣西一所高中,前不久經曆了兩名學生墜樓身亡事件。閉國錦意識到自己也存在精神問題,強烈要求來到北京治療。

閉國錦經過數月的漫長艱辛治療,終於康複出院回到家鄉繼續學業,影片到此緩緩結束。田豔在《導演拉片工廠》延伸解讀,精神疾病是一種慢病,閉國錦後續仍然需要家長、學校的關心、醫生的跟蹤治療等方式休養。在拍攝閉國錦的治療過程中,鏡頭也拍到住院部的其他患者,有的孩子自殘,有的孩子想自殺,如果他們不來治療,後果不堪設想。



《陪你到清晨》中閉國錦(左一)接受治療

《陪你到清晨》作為國內罕有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紀錄電影,以客觀的態度表達出振聾發聵聲音——正視精神疾病,丟掉疾病羞恥,關注身邊青少年身心健康刻不容緩。這是一部與每個家庭、每個學校都能產生密切關聯的電影作品。它不是高成本大製作電影,也不是強行催淚煽情的故事片。它以真實的人物狀態和現實場景,呈現出當代青少年鮮為人知的精神疾病問題。

可惜的是,影片上映後猶如泥牛入海,未能掀起市場波瀾。

《陪你到清晨》選擇在10月底的影市淡季上映,依舊無法獲取多一點排片支持。10月24日上映首日,影片的排片占比僅有0.1%。而票房產出與排片息息相關,《陪你到清晨》首日票房僅報收9.2萬元,觀眾想看也找不到合適的場次和影院,影片在市場中處於絕境。

導演田豔和團隊並沒有放棄,他們從電影上映之前就開始爭取更多的排片場次。影片上映之後,田豔持續跑路演,她在路上寫下了文章《一部中國紀錄電影的自救》,繼續為影片能讓更多觀眾看到而奔波。



導演田豔的導演手記:我是個執拗的人,認真的事情就會幹下去

她的努力奔走並未白費,手記裏寫道:“昨日(10月27日)排片場次1012場,是首日排片的一倍了。在周一的冷淡電影市場上,幾乎是零排片實現了13.27萬的票房。上映四天的票房一直在走高,也有一些影院給予排片的支持,謝謝你們用微弱的光支持我們往前走。”

《陪你到清晨》為何在市場裏舉步維艱?田豔寫道:“獨立自行投資(電影),沒有任何第三方資金,能最終院線上映的就非常少,因為獨立投資某種意義上,就意味著孤立無援。而《陪你到清晨》就是這樣一部電影。”

導演田豔選擇沒有投資也要自己拍,注定是在“單槍匹馬”闖入電影市場。如果她選擇與其它電影大公司合作,一方麵可能會遇到尋找投資碰壁的問題,麵臨幾年下來都還沒有經費到位的窘境;另一方麵,即使有公司願意合作,新的投資者就可能會“改變”田豔拍攝構思、創作方向。歸根結底,投資者站在資本層麵,需要考慮的是回報。田豔從創作者角度考慮,以自己和公司有限的投資能力進行拍攝,保全了電影創作表達的完整性。

文章結尾,田豔寫道:“今天的太陽很好,我要繼續努力去了。”身臨這樣的絕境,導演所追求的已不是票房層麵的盈利,而是繼續保持樂觀、為影片爭取多一點生存空間。在這份努力中,倘若有更多觀眾能夠看到影片、關注到身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那麽電影的力量善莫大焉。



《陪你到清晨》主創在騰訊娛樂觀影團與觀眾交流

持續自救,

紀錄片的艱難生存之道

中國的紀錄片在市場中的生存狀況到底如何?

凹凸鏡聯合創始人、紀錄片導演張新偉作為從業者,他向《娛鑒》分析道:“2024年數據顯示,一共有29部國產紀錄電影(本文中,紀錄電影指通過院線放映的紀錄片)登陸院線,票房破500萬的僅有6部,低於100萬票房的片子多達18部,很多紀錄電影本身製作成本就很低,宣發費用普遍不足,甚至連基本的物料製作都沒有預算。紀錄片的院線發行往往給創作者帶來的不是利潤,而是賠本賺吆喝的窘境,承擔著很大的成本壓力。”

筆者在影院觀看完《陪你到清晨》後,與值班的檢票員小覃閑聊,他說道:“我們影院一直都有支持文藝片的習慣,這周堅持每晚黃金時間段給《陪你到清晨》排一場。不過,觀眾很少,基本都是個位數,來看的多是資深影迷,普通觀眾可能不知曉這部影片的上映情況。”

小覃一番話,道出了中小成本影片的辛酸。觀眾現在打開社交媒體平台,或者購票平台,大明星出演的電影肯定占據醒目位置,《陪你到清晨》可能要在頁麵上翻很久才能看到。而和《陪你到清晨》接近同期上映的紀錄電影《成為大師》至今票房還不足五萬,“絕境”是它們共同麵臨的境況:紀錄電影在宣發層麵沒有充足的資金投入,打不了鋪天蓋地的廣告,電影上映也無人知曉。



登陸院線,意味著更高的宣發成本

導演張新偉談到從業者的生活現狀,感慨道:“紀錄片領域的創作者,基本都是靠商單來養活自己。一部分作者的營收依靠政務宣傳、品牌定製作為主要收入來源;一部分作者以分集導演的形式,加入某個紀錄片項目獲得收入。這個行業的現狀是崗位較少、待遇較差,人才流失現象比較嚴重。但我們欣慰地發現,近些年女性紀錄片創作者的數量有了明顯的增加,她們創作了一批口碑較高的作品。比如楊圓圓導演的《女人世界》、羅率導演的《最後的,最初的》,引起很多觀眾的共鳴。”

紀錄片通常聚焦普通人的生活問題,或是展現自然界萬物的生長曆程,內容包羅萬象,但幾乎沒有明星出場(演唱會紀錄片除外)。這與當前電影消費者的理念並不對稱,觀眾買票看電影,想看到大場麵、大製作、大明星,紀錄片顯然無法滿足。也因此,紀錄片極少在激烈的市場中與大片爭票房。

當我們把視野投向全球,美國發行紀錄片會首先考慮在藝術院線小範圍上映,形成一定的口碑發酵之後,逐步擴大放映規模。紀錄片的質量如果足夠優異,多半會選擇在下半年上映,隨後在頒獎季造勢,朝著奧斯卡等獎項邁進。即使隻拿到奧斯卡提名,也能有助於影片票房的進一步增長,甚至打開海外市場。簡而言之,美國的紀錄片發行方式屬於保護型、保守型,需要電影院線的支持,並且依靠穩定的觀眾群體,才能守住一小片文藝天地。

導演張新偉針對國產紀錄片的生存發展,闡述道:“紀錄片不能單純指望“院線+網絡分賬”的模式收益。院線方麵,很多紀錄電影的宣發費用甚至是片方拿新媒體版權進行抵押換來的,這種“小成本+弱宣發”的組合,導致影片常陷入‘首周票房即巔峰’的困境;網絡分賬方麵,在如今電影不景氣的情況下,新媒體版權的收益也並不讓人滿意,如果沒有很好的網站置頂位置推薦,一部紀錄電影最後分賬幾千、幾萬塊錢的情況也屢見不鮮。”而談到如何才能讓影片盡可能收獲回報,他表示“如何破圈,讓更多人願意看紀錄電影是個難題”,至於投入方麵,“在當下的電影行業下行的情況下,應該多方麵地做成本回收。比如,互聯網新媒體版權分成之外,還可以考慮國外高校圖書館的教育版權收益、線下非院線放映的版權分成等。”



近年來,票房和口碑均取得佳績的破圈紀錄電影當屬《裏斯本丸沉沒》

綜上所述,紀錄電影在我國電影院線的發展,需要解決兩個難題。

第一個難題是爭取院線排片。我國院線已經有了“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還有電影“分線發行”的模式,這給中小成本影片、藝術片帶來了一定的生存空間。但是,“藝聯發行”或者“分線發行”隻能選擇在加盟的院線上映。一部新片如果不想放棄更多的潛在觀眾,還是會選擇全線發行。

第二個難題是培養觀眾。這可能是紀錄電影在當下麵臨的首要問題。筆者谘詢了20位影迷,隻有3位影迷在今年走進影院看過紀錄電影。影迷群體的興趣尚且如此薄弱,何況路人觀眾呢?導演張新偉也對紀錄電影核心受眾做了估算:喜歡紀錄電影的觀眾大約兩萬人左右,票房大概在50萬左右,外加戶外題材、親子題材有相應的觀影人群,票房能夠達到100多萬左右,這應該就是紀錄電影的基本盤。

觀眾的觀影習慣培養,是一個長期的行業工作,不是一位導演、一部影片能完成的任務。需要電影公司、影院、媒體等整個行業的通力合作。提到觀眾培養,張新偉講述了一段經曆或許可以給更多紀錄片電影人以希望。2020年年底,一部名為《城市夢》的紀錄電影登陸院線,上映首日全北京隻有一場排片。紀錄片自媒體凹凸鏡為《城市夢》做觀影團招募,在北京做了6場放映活動,聯動全國十餘座城市的觀影團進行展映。“我們發現,觀眾並不是不願意去影院支持紀錄電影,但是影院沒有排片,他們看不到。觀影團很好地彌補了這一中間地帶。”



騰訊娛樂觀影團為《陪你到清晨》募集首批觀眾

紀錄片創作者的核心目標是作品被觀眾看到,讓影片中聚焦的問題得到社會的關注。正如導演田豔在文章《一部中國紀錄電影的自救》寫道:“我是需要這些孩子被看見,不要有更多的孩子麵臨這樣的困境,希望每個家庭找出方法,希望老師多些醫學常識,希望多一些醫學生願意從事兒童精神科這個專業。”

《陪你到清晨》在影院與觀眾見麵之後,未來還會走上電視台、流媒體平台。今天、明天,以及更遙遠的日子裏,如果觀眾需要一部影片陪伴自己度過黑暗的夜並看到清晨,它可以是選擇。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涉知名女演員唐嫣、劉詩詩,7段錄音曝光
廳官的奢靡人生:3480萬現金給女友買別墅銀行拒存
演員馮淬帆去世 5天前悼念許紹雄一語成讖
拒絕為“A Level”續費的中產:不裝了,錢不夠了
卡戴珊公開質疑美國登月造假,NASA局長急了




24小時討論排行

鄭麗文就職國民黨新任主席激情演說 馬英九落淚
習近平“巨字小抄”被拍到 川習會低頭念稿 上麵寫著....
英國金融時報首席評論:“其實美國非常害怕中國”
1.8米的習近平與1.9米的川普一般高?外界議論紛紛
“鄭智化事件”:殘障人士應“受助感恩”還是平等參與?
還得白宮發話,安世之爭 “中國工廠將恢複出貨”
華男毒梟挖地洞越獄終落網!竟是北大高材生(視頻)
鄧亞萍在福耀科技大學開講:我不是催大家卷 但.....
葬禮吃席圍牆突然倒塌,砸死6人
美國聯邦政府關門已“滿月”,為什麽兩黨還不急
俄羅斯測試“末日魚雷”,美國最擔心的是什麽
王家衛聊天錄音曝光:對金靖開黃腔,說唐嫣太裝
好萊塢變天了,大佬們為何紛紛下場做短劇?
特朗普內閣與高層相繼搬家 因安全考慮入住軍事基地
加總理就反關稅廣告向特朗普致歉 盼重啟貿易談判
留美博士性侵案細節曝光:下藥後再麻醉 偽裝現場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一部紀錄電影“單槍匹馬”闖市場,從孤立無援到等待黎明

娛鑒viewpoint 2025-10-31 00:07:56

內地影院一年能上映數百部新片,但真正能被人記住有幾部?如今又能吸引多少觀眾願意走入影院靜下心來,認真看完一部“與你我有關”的現實題材電影呢?

紀錄電影《陪你到清晨》公映7天,票房艱難突破100萬元。10月30日,影片在內地電影市場僅僅拿到0.6%的排片占比,大多數影院並未排映。但是,《陪你到清晨》的上座率高達2.9%,同檔進口片《一戰再戰》的排片占比5%、上座率1%。這其中有商業大片場次較多,稀釋了觀眾的事實。不過,《陪你到清晨》確實沒有浪費每一場寶貴的排片。

一部紀錄電影“單槍匹馬”闖市場,從孤立無援到等待黎明

10月30日單日票房與排片

影片由田豔編劇兼導演,聚焦當代青少年心理疾病帶來的現實問題。導演把鏡頭對準了北京安定醫院住院部裏的少年患者,他們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有人精力無法集中,有人更是在自殘,還有人一直念叨著想自殺。影片裏的孩子們並非天生異類,可他們的心理此時出了問題,亟待治療。

這樣一部具有現實意義、社會責任的紀錄電影,為何在市場中遭此極端冷遇?紀錄電影的市場前景曆來不佳,導演本人就是投資方,她為何要堅持完成這部作品?紀錄電影在院線市場中如何才能抓住一線生機?



《陪你到清晨》於10月24日上映

單槍匹馬,

一部獨立製作遇到的市場絕境

近日,導演田豔做客騰訊娛樂欄目《導演拉片工廠》,她在節目中對自己創作《陪你到清晨》的整個心路曆程進行了回顧。觀眾能看到一個故事從萌芽狀態,如何長成今天開花結果的“樹木”。

田豔之前是資深媒體人,轉型電影領域之後,她在2019年想製作一部圍繞精神疾病角色展開敘事的故事片,由此便開始搜集素材和進行大量相關訪問。2021年,她發現青少年心理健康是被社會忽視的一個問題,她希望通過電影來找到這個問題答案。最終,田豔決定製作一部紀錄電影來如實呈現青少年精神疾病的治愈過程。2024年9月,《陪你到清晨》正式開機。



導演田豔在《導演拉片工廠》中講述《陪你到清晨》的拍攝故事

影片經過6個月的拍攝宣告殺青。攝製組深入到北京安定醫院的住院部,鏡頭跟隨少年閉國錦,看到他的治療全過程。觀眾起初看到的閉國錦,精神恍惚、身體多動、情緒波動不穩,他根本無法專心聽課學習。這些問題看似無大礙,但閉國錦所在的廣西一所高中,前不久經曆了兩名學生墜樓身亡事件。閉國錦意識到自己也存在精神問題,強烈要求來到北京治療。

閉國錦經過數月的漫長艱辛治療,終於康複出院回到家鄉繼續學業,影片到此緩緩結束。田豔在《導演拉片工廠》延伸解讀,精神疾病是一種慢病,閉國錦後續仍然需要家長、學校的關心、醫生的跟蹤治療等方式休養。在拍攝閉國錦的治療過程中,鏡頭也拍到住院部的其他患者,有的孩子自殘,有的孩子想自殺,如果他們不來治療,後果不堪設想。



《陪你到清晨》中閉國錦(左一)接受治療

《陪你到清晨》作為國內罕有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紀錄電影,以客觀的態度表達出振聾發聵聲音——正視精神疾病,丟掉疾病羞恥,關注身邊青少年身心健康刻不容緩。這是一部與每個家庭、每個學校都能產生密切關聯的電影作品。它不是高成本大製作電影,也不是強行催淚煽情的故事片。它以真實的人物狀態和現實場景,呈現出當代青少年鮮為人知的精神疾病問題。

可惜的是,影片上映後猶如泥牛入海,未能掀起市場波瀾。

《陪你到清晨》選擇在10月底的影市淡季上映,依舊無法獲取多一點排片支持。10月24日上映首日,影片的排片占比僅有0.1%。而票房產出與排片息息相關,《陪你到清晨》首日票房僅報收9.2萬元,觀眾想看也找不到合適的場次和影院,影片在市場中處於絕境。

導演田豔和團隊並沒有放棄,他們從電影上映之前就開始爭取更多的排片場次。影片上映之後,田豔持續跑路演,她在路上寫下了文章《一部中國紀錄電影的自救》,繼續為影片能讓更多觀眾看到而奔波。



導演田豔的導演手記:我是個執拗的人,認真的事情就會幹下去

她的努力奔走並未白費,手記裏寫道:“昨日(10月27日)排片場次1012場,是首日排片的一倍了。在周一的冷淡電影市場上,幾乎是零排片實現了13.27萬的票房。上映四天的票房一直在走高,也有一些影院給予排片的支持,謝謝你們用微弱的光支持我們往前走。”

《陪你到清晨》為何在市場裏舉步維艱?田豔寫道:“獨立自行投資(電影),沒有任何第三方資金,能最終院線上映的就非常少,因為獨立投資某種意義上,就意味著孤立無援。而《陪你到清晨》就是這樣一部電影。”

導演田豔選擇沒有投資也要自己拍,注定是在“單槍匹馬”闖入電影市場。如果她選擇與其它電影大公司合作,一方麵可能會遇到尋找投資碰壁的問題,麵臨幾年下來都還沒有經費到位的窘境;另一方麵,即使有公司願意合作,新的投資者就可能會“改變”田豔拍攝構思、創作方向。歸根結底,投資者站在資本層麵,需要考慮的是回報。田豔從創作者角度考慮,以自己和公司有限的投資能力進行拍攝,保全了電影創作表達的完整性。

文章結尾,田豔寫道:“今天的太陽很好,我要繼續努力去了。”身臨這樣的絕境,導演所追求的已不是票房層麵的盈利,而是繼續保持樂觀、為影片爭取多一點生存空間。在這份努力中,倘若有更多觀眾能夠看到影片、關注到身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那麽電影的力量善莫大焉。



《陪你到清晨》主創在騰訊娛樂觀影團與觀眾交流

持續自救,

紀錄片的艱難生存之道

中國的紀錄片在市場中的生存狀況到底如何?

凹凸鏡聯合創始人、紀錄片導演張新偉作為從業者,他向《娛鑒》分析道:“2024年數據顯示,一共有29部國產紀錄電影(本文中,紀錄電影指通過院線放映的紀錄片)登陸院線,票房破500萬的僅有6部,低於100萬票房的片子多達18部,很多紀錄電影本身製作成本就很低,宣發費用普遍不足,甚至連基本的物料製作都沒有預算。紀錄片的院線發行往往給創作者帶來的不是利潤,而是賠本賺吆喝的窘境,承擔著很大的成本壓力。”

筆者在影院觀看完《陪你到清晨》後,與值班的檢票員小覃閑聊,他說道:“我們影院一直都有支持文藝片的習慣,這周堅持每晚黃金時間段給《陪你到清晨》排一場。不過,觀眾很少,基本都是個位數,來看的多是資深影迷,普通觀眾可能不知曉這部影片的上映情況。”

小覃一番話,道出了中小成本影片的辛酸。觀眾現在打開社交媒體平台,或者購票平台,大明星出演的電影肯定占據醒目位置,《陪你到清晨》可能要在頁麵上翻很久才能看到。而和《陪你到清晨》接近同期上映的紀錄電影《成為大師》至今票房還不足五萬,“絕境”是它們共同麵臨的境況:紀錄電影在宣發層麵沒有充足的資金投入,打不了鋪天蓋地的廣告,電影上映也無人知曉。



登陸院線,意味著更高的宣發成本

導演張新偉談到從業者的生活現狀,感慨道:“紀錄片領域的創作者,基本都是靠商單來養活自己。一部分作者的營收依靠政務宣傳、品牌定製作為主要收入來源;一部分作者以分集導演的形式,加入某個紀錄片項目獲得收入。這個行業的現狀是崗位較少、待遇較差,人才流失現象比較嚴重。但我們欣慰地發現,近些年女性紀錄片創作者的數量有了明顯的增加,她們創作了一批口碑較高的作品。比如楊圓圓導演的《女人世界》、羅率導演的《最後的,最初的》,引起很多觀眾的共鳴。”

紀錄片通常聚焦普通人的生活問題,或是展現自然界萬物的生長曆程,內容包羅萬象,但幾乎沒有明星出場(演唱會紀錄片除外)。這與當前電影消費者的理念並不對稱,觀眾買票看電影,想看到大場麵、大製作、大明星,紀錄片顯然無法滿足。也因此,紀錄片極少在激烈的市場中與大片爭票房。

當我們把視野投向全球,美國發行紀錄片會首先考慮在藝術院線小範圍上映,形成一定的口碑發酵之後,逐步擴大放映規模。紀錄片的質量如果足夠優異,多半會選擇在下半年上映,隨後在頒獎季造勢,朝著奧斯卡等獎項邁進。即使隻拿到奧斯卡提名,也能有助於影片票房的進一步增長,甚至打開海外市場。簡而言之,美國的紀錄片發行方式屬於保護型、保守型,需要電影院線的支持,並且依靠穩定的觀眾群體,才能守住一小片文藝天地。

導演張新偉針對國產紀錄片的生存發展,闡述道:“紀錄片不能單純指望“院線+網絡分賬”的模式收益。院線方麵,很多紀錄電影的宣發費用甚至是片方拿新媒體版權進行抵押換來的,這種“小成本+弱宣發”的組合,導致影片常陷入‘首周票房即巔峰’的困境;網絡分賬方麵,在如今電影不景氣的情況下,新媒體版權的收益也並不讓人滿意,如果沒有很好的網站置頂位置推薦,一部紀錄電影最後分賬幾千、幾萬塊錢的情況也屢見不鮮。”而談到如何才能讓影片盡可能收獲回報,他表示“如何破圈,讓更多人願意看紀錄電影是個難題”,至於投入方麵,“在當下的電影行業下行的情況下,應該多方麵地做成本回收。比如,互聯網新媒體版權分成之外,還可以考慮國外高校圖書館的教育版權收益、線下非院線放映的版權分成等。”



近年來,票房和口碑均取得佳績的破圈紀錄電影當屬《裏斯本丸沉沒》

綜上所述,紀錄電影在我國電影院線的發展,需要解決兩個難題。

第一個難題是爭取院線排片。我國院線已經有了“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還有電影“分線發行”的模式,這給中小成本影片、藝術片帶來了一定的生存空間。但是,“藝聯發行”或者“分線發行”隻能選擇在加盟的院線上映。一部新片如果不想放棄更多的潛在觀眾,還是會選擇全線發行。

第二個難題是培養觀眾。這可能是紀錄電影在當下麵臨的首要問題。筆者谘詢了20位影迷,隻有3位影迷在今年走進影院看過紀錄電影。影迷群體的興趣尚且如此薄弱,何況路人觀眾呢?導演張新偉也對紀錄電影核心受眾做了估算:喜歡紀錄電影的觀眾大約兩萬人左右,票房大概在50萬左右,外加戶外題材、親子題材有相應的觀影人群,票房能夠達到100多萬左右,這應該就是紀錄電影的基本盤。

觀眾的觀影習慣培養,是一個長期的行業工作,不是一位導演、一部影片能完成的任務。需要電影公司、影院、媒體等整個行業的通力合作。提到觀眾培養,張新偉講述了一段經曆或許可以給更多紀錄片電影人以希望。2020年年底,一部名為《城市夢》的紀錄電影登陸院線,上映首日全北京隻有一場排片。紀錄片自媒體凹凸鏡為《城市夢》做觀影團招募,在北京做了6場放映活動,聯動全國十餘座城市的觀影團進行展映。“我們發現,觀眾並不是不願意去影院支持紀錄電影,但是影院沒有排片,他們看不到。觀影團很好地彌補了這一中間地帶。”



騰訊娛樂觀影團為《陪你到清晨》募集首批觀眾

紀錄片創作者的核心目標是作品被觀眾看到,讓影片中聚焦的問題得到社會的關注。正如導演田豔在文章《一部中國紀錄電影的自救》寫道:“我是需要這些孩子被看見,不要有更多的孩子麵臨這樣的困境,希望每個家庭找出方法,希望老師多些醫學常識,希望多一些醫學生願意從事兒童精神科這個專業。”

《陪你到清晨》在影院與觀眾見麵之後,未來還會走上電視台、流媒體平台。今天、明天,以及更遙遠的日子裏,如果觀眾需要一部影片陪伴自己度過黑暗的夜並看到清晨,它可以是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