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方出台稀土新規,生效實施日期日益臨近。路透社當地時間10月21日報道稱,目前,全球汽車製造商正在全球範圍內加緊尋找關鍵稀土資源,以應對中方的出口管製。業內高管擔憂,這些措施可能導致零部件短缺,甚至迫使工廠停產。
報道稱,盡管中美此前“貿易休兵”暫時緩解了供應上的威脅,但中方今年早些時候也出台了類似的稀土出口管製,使得廠商的庫存被消耗殆盡。此外,如今中方明顯擴大了出口管製範圍,且還有出口許可證製度的存在。
“形勢非常緊張,”德國金屬粉末供應商NMD的首席執行官娜丁·拉伊納(Nadine
Rajner)稱,客戶現在希望從除中國之外的任何地方采購稀土。然而,她坦言,雖然瑞典等國家擁有豐富的稀土資源,但缺乏足夠的礦山或精煉能力來使其可用。而對於重稀土,中國控製著全球99.8%的精煉能力,因此替代來源微乎其微。
路透社指出,雖然中方還對電池和電池材料實施了出口管製,中荷之間的“安世半導體事件”也導致汽車芯片領域出現危機,美國的高額關稅更是持續散發威脅,但對於汽車行業來說,中方對稀土元素的掌握力是“最棘手的問題之一”。
“他們可以在兩個月內讓我們整個汽車行業停擺。”豐田汽車北美區采購供應商開發集團副總裁瑞恩·格裏姆(Ryan Grimm)說道。
據報道,稀土磁鐵為汽車零部件中的電機提供動力,包括後視鏡、揚聲器、機油泵、雨刮器以及燃油泄漏與製動傳感器等。而在電動汽車中,稀土磁體的重要性更為突出。
谘詢公司AlixPartners估計,中國控製著全球多達70%的稀土開采、85%的精煉能力以及約90%的稀土金屬合金和磁鐵生產。
最新的中方出口管製清單中,還包括銩、鈥和銪等元素,這些材料同樣被用於汽車製造。
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博世(Bosch)的法國、比荷盧(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三國)、西歐及南歐區總裁布魯諾·加埃裏(Bruno
Gahery)稱,他預計汽車行業各大企業將在中方出口管製新規生效前“大量囤積稀土”。
然而,一家為現代汽車供應稀土磁鐵的公司高管透露,雖然該公司今年早些時候已建立庫存,“但大部分已經被消耗”,供應仍然非常緊張。
另有三名行業消息人士告訴路透社,自10月9日中方宣布新的出口管製措施後,一些中國稀土出口商立即收到了海外客戶的緊急訂單。隻不過,即使中國供應商能夠在11月8日出口管製生效前完成新的訂單,海運到歐洲也可能需要45天,稀土的供應短缺,依然是汽車行業麵臨的難題。
路透社稱,稀土可以通過報廢汽車進行回收,但這一產業仍處於起步階段。由雷諾支持的公司Neutral,目前每年在法國回收約40萬輛汽車中的稀土,並與歐洲15家品牌簽訂了合同。
“但挑戰在於如何擴大這些活動的規模,”Neutral首席執行官讓-菲利普·巴霍(Jean-Philippe
Bahuaud)表示。
據報道,通用汽車以及主要汽車零部件供應商采埃孚和博格華納等公司,還正在研發低稀土或零稀土含量的電機,而寶馬和雷諾已生產出無稀土電機。
英國初創公司Monumo利用人工智能和深度技術模擬,幫助客戶在現有電機中減少稀土用量。該公司首席執行官多米尼克·維爾金(Dominic
Vergine)稱,這項技術已使客戶(包括全球前十的多家汽車製造商)平均減少24%的稀土使用量。
此外,汽車製造商還在努力改進下一代電動汽車的無稀土電機。然而,業內專家指出,這些電機距離量產仍需數年時間,而想要在中國以外開發新稀土礦山和加工廠的計劃,也麵臨同樣的漫長周期。
“這不會是出口管製的終點。”稀土貿易公司Tradium高級經理揚·吉斯(Jan
Giese)表示,預計中方將繼續對稀土供應施加影響力。
10月15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表示,中方的主管部門已經就稀土出口管製的政策闡明了立場,中方的立場一以貫之,清清楚楚。倒是美方一邊要談,一邊威脅恐嚇,加征高額關稅,出台新的限製措施,這不是與中方打交道的正確之道。
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詠前10月16日則指出,中方近期出台稀土出口管製措施是依據法律法規,完善自身出口管製體係的正當做法,目的是防止稀土非法流向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等不當用途,更好維護中國國家安全和全球共同安全。
美方近期聲稱,中國措施將對全球半導體、人工智能、智能手機等多行業造成廣泛影響。何詠前對此表示,美方解讀嚴重曲解並渲染誇大中方措施,故意引發不必要的誤解和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