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五六十萬的機器人,如何替代月薪五六千的工人

五六十萬的機器人,如何替代月薪五六千的工人

文章來源: 深網 於 2025-10-24 02:33:50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五六十萬的機器人,如何替代月薪五六千的工人

圖源:視覺中國

文丨雅萱

編輯丨葉錦言

出品丨深網·騰訊新聞小滿工作室

2025年,具身智能賽道的“馬太效應”日益加劇。一邊是部分創業公司陷入業務收縮乃至破產清算的困境;另一邊,資本持續向具備技術優勢和商業前景的企業集中。今年前五個月,機器人領域融資總額已達232億元,超過2024年全年。

“今年是檢驗具身智能公司真實價值的關鍵一年。”一位行業投資人表示,“資本關注的重點並非企業是否盈利,而在於能否推出具備商業價值的產品或完成概念驗證(POC),並在具體場景中證明其解決問題的潛力。”

作為行業領軍企業,智元機器人今年明顯加快了商業化步伐。繼獲得龍旗科技數億元框架訂單後,其精靈G2產品於10月16日啟動了與均勝電子價值超億元采購合同的首批商用交付。據智元機器人合夥人、高級副總裁姚卯青透露,截至今年9月,公司已交付數千台訂單。

以下是姚卯青關於人形機器人產業化落地、智元海外市場布局,以及VLA模型與世界模型局限性等方麵的主要觀點,在不改變原意的情況下有刪節。

“機器人進廠打工”背後的經濟賬

問:與傳統機械臂相比,龍旗科技在其平板產線引入智元精靈G2有何本質區別?

姚卯青:3C組裝廠目前仍麵臨兩大難題:一是大量崗位依賴人工,傳統自動化難以覆蓋;二是產線換代成本高、周期長,原有設備通常無法複用。人形機器人的核心優勢在於“通用性”,它能像人工一樣靈活接入產線,任務變更時無需更換硬件,僅通過短期“培訓”即可適應,從而提升產線靈活性、避免重複投入。

問:舉個例子,龍旗科技日後想把G2應用到手機產線就不需要更換機器人,隻需重新訓練原有的這批機器人就行?

姚卯青:對,這正是通用具身智能的一個優勢,就不需要更換硬件設備,隻需要重新培訓。

問:G2首批機器人批量落地的場景為何選擇消費電子組裝領域,這一選擇是否與該場景的特性有關?

姚卯青:選擇消費電子組裝這一場景並非偶然,而是基於對技術匹配度、客戶合作意願和商業化潛力的綜合評估。

首先,該場景中許多工位操作高度標準化、重複性強,工人作業方式接近“類機器人”,但因環境和物體存在一定變化性,難以用傳統自動化設備替代,這恰好契合當前人形機器人的技術能力。

其次,合作夥伴龍旗科技對新技術持開放態度,願意在早期階段開放產線,協同開展聯合開發、測試與集成,為產品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持。

更重要的是,消費電子產線工位高度相似,一旦驗證成功,可快速複製到成百上千個同類崗位,具備極強的規模化潛力。這種高回報率的研發投入,使得該場景成為理想的商業化突破口。

問:在該消費電子組裝場景中,具身智能技術具體解決了哪些痛點?

姚卯青:主要解決用工難題和產品一致性問題。重複枯燥的工作導致人員流動性高,招工難、留人難。機器人無情緒、不疲勞,可7×24小時穩定作業,保障質量與產能的持續性。

問:對於龍旗科技等工廠來說,使用人形機器人的投入回報比是不是比傳統的機械臂更高一點?

姚卯青:機器人並非替代機械臂,而是對標人工。當前我們以“人力ROI”為基準,傳統已自動化環節無需改造。

問:假如G2機器人在生產線上出現錯誤操作,這種損失一般由誰來承擔?

姚卯青:類似自動化產線邏輯,如有經濟損失由機器人公司承擔。目前項目仍處部署測試階段,未進入全麵商業化運行。

問:有沒有具體的交付時間表?

姚卯青:預計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實驗室的概念驗證(POC),隨後在明年第一季度開始正式在產線上進行落地部署。

問:今年智元披露了很多訂單信息,目前交付了多少了?

姚卯青:到今年9月份,已經交付了數千台。

問:龍旗科技本身也參與了智元科技的B輪融資,會有人質疑智元訂單的“含金量”,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姚卯青:合作是需求驅動,並非為投資而采購。雙方經營合規,財務審計嚴謹。

問:一般而言,產線工人一個月工資大約五六千,采購人形機器人要花五六十萬,還要配備一個工程師。對於工廠來說,這筆賬什麽時候能算過來?

姚卯青:衡量人形機器人的經濟性不能隻看單個工人的月薪,而要綜合考慮企業整體的人力成本。以長三角地區為例,工廠普遍實行兩班或三班製,企業為一名工人實際承擔的綜合年人力成本(含工資、福利、五險一金等),七八萬很常見。相比之下,隨著機器人規模化量產帶來的成本優化,投入兩年服役機器人,工程投入成本已經可以打平。

這還是在中國這個人力成本相對較低的市場,海外一些市場,人力成本遠高於中國,用機器人在經濟上已經是一項合算的選擇。

問:智元也有自己的具身智能數據采集超級工廠,精靈G2在生產線上的落地,對智元采集真機數據也算是補充?

姚卯青:是的,核心目標之一是進入真實場景獲取高質量數據,推動“部署-收集-迭代-再部署”的技術閉環。

問:除3C產線外,智元機器人接下來將探索哪些工業場景?這些場景具備哪些共性特征?

姚卯青:未來將重點拓展汽車零部件、汽車電子等領域的工業場景,這些行業同樣存在大量適合人形機器人落地的工序。

這些場景大體有三個共同點,一是需要具備一定的智能性,能夠應對環境變化、物體差異或跨任務切換,傳統自動化難以覆蓋;二是任務難度適中,以測試、抓取、轉運等操作為主;三是依賴柔順控製技術,如力控與位控相結合,以實現精細、安全的操作。

這類場景不僅技術匹配度高,而且市場需求量大,具備良好的商業化前景。

問:除工業領域外,未來一兩年智元機器人還會落地在哪些領域?

姚卯青:除工業領域外,安檢、巡檢(如機房等場景)以及結合自主執行與遠程操控的操作類任務也具備廣闊應用前景。同時,展廳講解、展館導覽等側重人機交互與服務體驗的場景已接近規模化落地。

總體來看,工業、巡檢運維和服務交互三大類場景均已具備較高的商業化可行性,是當前人形機器人率先落地的重點方向。

明年海外收入占比將超過30%

問:智元機器人是否有進軍海外市場的計劃?當前在海外布局和整體業務進展方麵有哪些具體動作?

姚卯青:海外市場是智元重點布局的戰略方向。發達國家普遍麵臨人力成本高、用工難、老齡化加劇等結構性問題,對自動化需求迫切,市場接受度高,定價空間和利潤水平也更具優勢。

目前,公司已啟動全球化布局:一方麵建設全球經銷網絡,另一方麵在重點市場與本地夥伴合作,開展產品設計、研發、生產與銷售,以更快理解並響應區域需求。明年,我們的目標是海外收入占總收入比例達到30%甚至更高。

問:精靈G2與Figure AI等美國人形機器人公司在場景布局(工業與家庭)上存在重合,如何看待這種競爭關係?

姚卯青:多家公司共同聚焦這些場景,恰恰證明該方向的正確性與市場潛力。競爭是好事,既加速用戶教育和市場普及,也推動行業在技術路線和產品定義上更快收斂與提升。

問:行業有觀點認為當前人形機器人領域硬件進步遠超AI,真正的具身智能反而被弱化,您怎麽看?

姚卯青:實際上,硬件與軟件算法都在快速發展,甚至算法的進展可能更快。

硬件方麵,行業供應鏈逐漸成熟,構型設計和關鍵模組選型不斷優化,傳感器也正針對機器人進行專項適配,整體基礎日趨堅實。

算法層麵進展更為明顯。相較於機械係統依賴的相對成熟工程體係,AI算法領域缺乏現成路徑,正處於快速探索階段。尤其在大模型推動下,運動控製、操作作業與任務級智能等方向湧現大量前沿成果。

正是這些算法的快速進步,才讓我們在工業場景中找到真正可落地的應用方向。相關能力不僅停留在論文層麵,更在真實作業環境中經過數萬次測試,實現接近零失誤的穩定表現,具備實際應用條件。

問:過去一年,機器人“智能”水平有哪些直觀提升?

姚卯青:最直觀的是從“不可用”到“可用”的轉變。過去在很多場景中,硬件穩定性與算法成功率都達不到量產要求,硬件難以持續運行一天,算法成功率僅70%-80%,無法與人工相比。

如今,在如物流分揀等場景中,算法成功率已穩定在99%以上,結合工業級硬件可靠性及遠程遙操作兜底,整個係統已能實現連續作業與持續部署。

問:VLA、世界模型等新範式在實際體驗中改善不明顯,您怎麽看?

姚卯青:這些技術在落地係統中應用仍有限。例如在自動駕駛中,受實時性與算力限製,它們多用於輔助環節,尚未成為實時決策核心。

具身智能的落地也應循序漸進。現階段應在相對可控、簡單的作業環境中,通過多種技術融合,快速實現有效應用。

問:目前智元訓練模型中,真實機器人采集的數據占比約為多少?

姚卯青:我們使用的數據中,真實機器人采集占比超過90%,與自動駕駛行業類似。主流廠商真實數據占比普遍達98%-99%,僅輔以少量仿真數據覆蓋長尾場景。為提升機器人適應與泛化能力,仿真數據占比目前一般控製在10%以內。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2)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哪怕天大的理由,他們都是畜生!”
以色列議會初步通過吞並約旦河西岸法案,萬斯怒了
好萊塢最火的亞洲麵孔,憑什麽是她?
多地發生動物遭熱成像無人機投箭射殺事件,記者調查
中國人“25萬移民日本”的時代,結束了




24小時討論排行

“是否願為保台犧牲生命?”台媒最新民調出爐
中國學者解讀四中全會政策:2035年人均GDP翻倍
馬克龍急得跳腳:真沒招,歐盟就對中國啟動“核選項”
NASA回應馬斯克:目標隻有一個 趕在中國前頭登月
楊振寧遺體告別儀式在京舉行,現場排起數十米長隊
一則廣告惹出禍?特朗普:美加終止談判
特朗普建白宮宴會廳出資方曝光 有人可通過關係獲利
從拆一部分到全拆,特朗普的宴會廳越來越大
吳榮元:台灣光複後的首件事是恢複祖先牌位
股價一直上漲,但是...英特爾站在“死亡邊緣”
中科院反右中消失的一頁 找青年物理研究者劉治平
中國國家安全部披露:吳石將軍在台灣就義後......
四中全會創紀錄開除14名高官黨籍 隻出不進留疑問
“川習會”確定了!白宮公布正式時間、地點
NBA假傷、操控撲克與黑幫勾結 目前已知的所有細節
經濟學人:為何說中國正在贏得這場貿易戰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五六十萬的機器人,如何替代月薪五六千的工人

深網 2025-10-24 02:33:50
五六十萬的機器人,如何替代月薪五六千的工人

圖源:視覺中國

文丨雅萱

編輯丨葉錦言

出品丨深網·騰訊新聞小滿工作室

2025年,具身智能賽道的“馬太效應”日益加劇。一邊是部分創業公司陷入業務收縮乃至破產清算的困境;另一邊,資本持續向具備技術優勢和商業前景的企業集中。今年前五個月,機器人領域融資總額已達232億元,超過2024年全年。

“今年是檢驗具身智能公司真實價值的關鍵一年。”一位行業投資人表示,“資本關注的重點並非企業是否盈利,而在於能否推出具備商業價值的產品或完成概念驗證(POC),並在具體場景中證明其解決問題的潛力。”

作為行業領軍企業,智元機器人今年明顯加快了商業化步伐。繼獲得龍旗科技數億元框架訂單後,其精靈G2產品於10月16日啟動了與均勝電子價值超億元采購合同的首批商用交付。據智元機器人合夥人、高級副總裁姚卯青透露,截至今年9月,公司已交付數千台訂單。

以下是姚卯青關於人形機器人產業化落地、智元海外市場布局,以及VLA模型與世界模型局限性等方麵的主要觀點,在不改變原意的情況下有刪節。

“機器人進廠打工”背後的經濟賬

問:與傳統機械臂相比,龍旗科技在其平板產線引入智元精靈G2有何本質區別?

姚卯青:3C組裝廠目前仍麵臨兩大難題:一是大量崗位依賴人工,傳統自動化難以覆蓋;二是產線換代成本高、周期長,原有設備通常無法複用。人形機器人的核心優勢在於“通用性”,它能像人工一樣靈活接入產線,任務變更時無需更換硬件,僅通過短期“培訓”即可適應,從而提升產線靈活性、避免重複投入。

問:舉個例子,龍旗科技日後想把G2應用到手機產線就不需要更換機器人,隻需重新訓練原有的這批機器人就行?

姚卯青:對,這正是通用具身智能的一個優勢,就不需要更換硬件設備,隻需要重新培訓。

問:G2首批機器人批量落地的場景為何選擇消費電子組裝領域,這一選擇是否與該場景的特性有關?

姚卯青:選擇消費電子組裝這一場景並非偶然,而是基於對技術匹配度、客戶合作意願和商業化潛力的綜合評估。

首先,該場景中許多工位操作高度標準化、重複性強,工人作業方式接近“類機器人”,但因環境和物體存在一定變化性,難以用傳統自動化設備替代,這恰好契合當前人形機器人的技術能力。

其次,合作夥伴龍旗科技對新技術持開放態度,願意在早期階段開放產線,協同開展聯合開發、測試與集成,為產品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持。

更重要的是,消費電子產線工位高度相似,一旦驗證成功,可快速複製到成百上千個同類崗位,具備極強的規模化潛力。這種高回報率的研發投入,使得該場景成為理想的商業化突破口。

問:在該消費電子組裝場景中,具身智能技術具體解決了哪些痛點?

姚卯青:主要解決用工難題和產品一致性問題。重複枯燥的工作導致人員流動性高,招工難、留人難。機器人無情緒、不疲勞,可7×24小時穩定作業,保障質量與產能的持續性。

問:對於龍旗科技等工廠來說,使用人形機器人的投入回報比是不是比傳統的機械臂更高一點?

姚卯青:機器人並非替代機械臂,而是對標人工。當前我們以“人力ROI”為基準,傳統已自動化環節無需改造。

問:假如G2機器人在生產線上出現錯誤操作,這種損失一般由誰來承擔?

姚卯青:類似自動化產線邏輯,如有經濟損失由機器人公司承擔。目前項目仍處部署測試階段,未進入全麵商業化運行。

問:有沒有具體的交付時間表?

姚卯青:預計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實驗室的概念驗證(POC),隨後在明年第一季度開始正式在產線上進行落地部署。

問:今年智元披露了很多訂單信息,目前交付了多少了?

姚卯青:到今年9月份,已經交付了數千台。

問:龍旗科技本身也參與了智元科技的B輪融資,會有人質疑智元訂單的“含金量”,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姚卯青:合作是需求驅動,並非為投資而采購。雙方經營合規,財務審計嚴謹。

問:一般而言,產線工人一個月工資大約五六千,采購人形機器人要花五六十萬,還要配備一個工程師。對於工廠來說,這筆賬什麽時候能算過來?

姚卯青:衡量人形機器人的經濟性不能隻看單個工人的月薪,而要綜合考慮企業整體的人力成本。以長三角地區為例,工廠普遍實行兩班或三班製,企業為一名工人實際承擔的綜合年人力成本(含工資、福利、五險一金等),七八萬很常見。相比之下,隨著機器人規模化量產帶來的成本優化,投入兩年服役機器人,工程投入成本已經可以打平。

這還是在中國這個人力成本相對較低的市場,海外一些市場,人力成本遠高於中國,用機器人在經濟上已經是一項合算的選擇。

問:智元也有自己的具身智能數據采集超級工廠,精靈G2在生產線上的落地,對智元采集真機數據也算是補充?

姚卯青:是的,核心目標之一是進入真實場景獲取高質量數據,推動“部署-收集-迭代-再部署”的技術閉環。

問:除3C產線外,智元機器人接下來將探索哪些工業場景?這些場景具備哪些共性特征?

姚卯青:未來將重點拓展汽車零部件、汽車電子等領域的工業場景,這些行業同樣存在大量適合人形機器人落地的工序。

這些場景大體有三個共同點,一是需要具備一定的智能性,能夠應對環境變化、物體差異或跨任務切換,傳統自動化難以覆蓋;二是任務難度適中,以測試、抓取、轉運等操作為主;三是依賴柔順控製技術,如力控與位控相結合,以實現精細、安全的操作。

這類場景不僅技術匹配度高,而且市場需求量大,具備良好的商業化前景。

問:除工業領域外,未來一兩年智元機器人還會落地在哪些領域?

姚卯青:除工業領域外,安檢、巡檢(如機房等場景)以及結合自主執行與遠程操控的操作類任務也具備廣闊應用前景。同時,展廳講解、展館導覽等側重人機交互與服務體驗的場景已接近規模化落地。

總體來看,工業、巡檢運維和服務交互三大類場景均已具備較高的商業化可行性,是當前人形機器人率先落地的重點方向。

明年海外收入占比將超過30%

問:智元機器人是否有進軍海外市場的計劃?當前在海外布局和整體業務進展方麵有哪些具體動作?

姚卯青:海外市場是智元重點布局的戰略方向。發達國家普遍麵臨人力成本高、用工難、老齡化加劇等結構性問題,對自動化需求迫切,市場接受度高,定價空間和利潤水平也更具優勢。

目前,公司已啟動全球化布局:一方麵建設全球經銷網絡,另一方麵在重點市場與本地夥伴合作,開展產品設計、研發、生產與銷售,以更快理解並響應區域需求。明年,我們的目標是海外收入占總收入比例達到30%甚至更高。

問:精靈G2與Figure AI等美國人形機器人公司在場景布局(工業與家庭)上存在重合,如何看待這種競爭關係?

姚卯青:多家公司共同聚焦這些場景,恰恰證明該方向的正確性與市場潛力。競爭是好事,既加速用戶教育和市場普及,也推動行業在技術路線和產品定義上更快收斂與提升。

問:行業有觀點認為當前人形機器人領域硬件進步遠超AI,真正的具身智能反而被弱化,您怎麽看?

姚卯青:實際上,硬件與軟件算法都在快速發展,甚至算法的進展可能更快。

硬件方麵,行業供應鏈逐漸成熟,構型設計和關鍵模組選型不斷優化,傳感器也正針對機器人進行專項適配,整體基礎日趨堅實。

算法層麵進展更為明顯。相較於機械係統依賴的相對成熟工程體係,AI算法領域缺乏現成路徑,正處於快速探索階段。尤其在大模型推動下,運動控製、操作作業與任務級智能等方向湧現大量前沿成果。

正是這些算法的快速進步,才讓我們在工業場景中找到真正可落地的應用方向。相關能力不僅停留在論文層麵,更在真實作業環境中經過數萬次測試,實現接近零失誤的穩定表現,具備實際應用條件。

問:過去一年,機器人“智能”水平有哪些直觀提升?

姚卯青:最直觀的是從“不可用”到“可用”的轉變。過去在很多場景中,硬件穩定性與算法成功率都達不到量產要求,硬件難以持續運行一天,算法成功率僅70%-80%,無法與人工相比。

如今,在如物流分揀等場景中,算法成功率已穩定在99%以上,結合工業級硬件可靠性及遠程遙操作兜底,整個係統已能實現連續作業與持續部署。

問:VLA、世界模型等新範式在實際體驗中改善不明顯,您怎麽看?

姚卯青:這些技術在落地係統中應用仍有限。例如在自動駕駛中,受實時性與算力限製,它們多用於輔助環節,尚未成為實時決策核心。

具身智能的落地也應循序漸進。現階段應在相對可控、簡單的作業環境中,通過多種技術融合,快速實現有效應用。

問:目前智元訓練模型中,真實機器人采集的數據占比約為多少?

姚卯青:我們使用的數據中,真實機器人采集占比超過90%,與自動駕駛行業類似。主流廠商真實數據占比普遍達98%-99%,僅輔以少量仿真數據覆蓋長尾場景。為提升機器人適應與泛化能力,仿真數據占比目前一般控製在10%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