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股價一直上漲,但是...英特爾站在“死亡邊緣”

股價一直上漲,但是...英特爾站在“死亡邊緣”

文章來源: 騰訊科技 於 2025-10-23 21:16:08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英特爾正站在“死亡的邊緣”,危險信號被籠罩在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之下。

過去的兩個月,這家芯片巨頭迎來自己的高光時刻——美國政府、矽穀巨頭、風投之王先後加入“混改”英特爾的行列,短時間內,為其輸送了接近160億美元的資金。

一個個利好消息不斷刺激股價上漲——從今年4月份最低點17.665美元,至10月23日收盤的38.160美元,漲幅超過116%。尤其是第三季度,營收137億美元,淨利潤為41億美元成功扭虧為盈後,其盤後股價一度漲近8%。

在這一係列資本運作中心的,是英特爾新任CEO陳立武。

不過,資本的“彈藥”可能會幫助英特爾渡劫,未必能讓其代工業務“站上巔峰”,幾個關鍵性的問題必須要注意:英特爾Fab 52產能真相、18A工藝的真實水平,以及代工業務何時止血。

可以說,現在的英特爾晶圓代工業務,就像站在ICU門前。

一旦18A在市場上得不到正反饋,“世界級的代工廠”、“先進製造的美國夢”,可能就會瞬間崩盤。

股價一直上漲,但是...英特爾站在“死亡邊緣”

01 產能不夠,客戶也不太會買賬

英特爾的工藝路線圖中,一度包括20A、18A、14A等先進節點,今年4月份刪去了20A,轉而主攻18A和14A兩個大節點(也會延伸出迭代版本,比如支持後段金屬堆疊和TSV的18A-P等)。

根據時間表,最尖端的14A要到2027年量產,18A是現階段重中之重。

今年10月初,英特爾CEO陳立武手持基於18A的Panther Lake CPU晶圓為新節點背書,宣告量產年底啟動。

相比聯發科搶先宣布台積電2nm流片成功、蘇姿豐和魏哲家手持2nm晶圓合影的畫麵,陳立武的照片也暗示了18A產能主要是“自產自銷”,但這並不新鮮,三星晶圓代工業務也是先做集團內客戶。



對於英特爾的“自產自銷”,目前業界有兩種不同的聲音:

其一,客戶對英特爾18A工藝不感興趣,AMD、亞馬遜等合作都沒有大規模落地,隻有微軟Maia 2的少部分訂單。高通CEO安蒙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英特爾芯片生產能力達不到高通要求,暫時無法作為其手機處理器製造商。

其二,英特爾將暫停18A增量訂單擴張,主攻14A落地。對此,英特爾CFO津斯納9月初在花旗2025全球TMT大會上委婉地表示,18A工藝仍有大量贏得外部代工訂單機遇。

一位知情人士也確認18A節點短期內不接新單,“18A用在自己產品上,已經有足夠量支持運營。”

保存量,短期放棄增量,核心在於產能不足。

目前18A節點的代工業務集中在英特爾位於亞利桑那州錢德勒市的Fab52工廠。該工廠於2021年動工,同期動工的還有Fab62工廠,兩座晶圓廠的總投資額200億美元,但後者目前幾乎沒有新進展。

對照台積電亞利桑那鳳凰城工廠1期120億美元投資、2萬片的月產能來看,英特爾Fab 52月產能預計也處於2萬片晶圓的水平。

產業鏈近期也有消息,稱Intel 18A月產能預計將於年底起,以每月1000至5000片速度拉升,2026年上看1萬至1.5萬片,2027年後可達3萬片水準。

那麽,應該如何理解這個2萬片的月產能呢?



知名科技網站wccftech披露過一張Panther Lake SoC草圖,總麵積274.2mm²,其中DIE 4為CPU,麵積114.3mm²,采用18A工藝,考慮到不同配置CPU的DIE SIZE差異,CPU DIE麵積取平均值100mm²,按50%的代工良率,同時考慮10%的損耗來估算,一片12英寸晶圓理論上可產出300顆CPU。



1000片、5000片、1萬片,對應CPU全年的產出量為360萬顆、1800萬顆、3600萬顆,2萬片產能滿載的情況下,預計全年可產出7200萬顆係列CPU。

已退休的英特爾中國區董事長王銳在2024年中期披露過一份數據,當時的口徑是酷睿Ultra SoC銷量已達800萬台,到2024年底將交付4000萬顆。

假設2025年酷睿Ultra的交付量和去年持平,同樣為4000萬顆,即需要4000萬顆CPU DIE,對應1.1萬片晶圓左右的產能。

如果按“2026年上看1萬-1.5萬片”產能爬坡節奏,整個2026年的絕大部分產能都將用於自家產品代工,對外隻能開出很小一部分產能,供應微軟Maia 2這類小批量訂單。這也是為什麽英特爾短期不再接18A增量新單的核心原因。

“微軟、AMD、英偉達,都是完全無關緊要的訂單,你生產不了,我怎麽可能給你主要的訂單。”蓉和半導體谘詢CEO吳梓豪說。

至於為什麽英特爾的18A月產能隻規劃了2萬片,吳梓豪認為,英特爾沒有足夠的資金,隻能根據自身的需求量來規劃。這個體量在英特爾第三季度財報中再次得到了反映——英特爾預計2025年在新廠建設和設備采購上的投入約為180億美元。

“台積電可以在沒有訂單時,直接規劃12萬片的產能,投資1000億美元,英特爾沒辦法做到這一點,隻能分兩年建了大概2萬片的產能,從它的資本支出和實際需求來看,非常合理。”吳梓豪說。

02 18A到底是3nm,還是2nm?

18A,即1.8nm,字麵上規格很高,起碼聽起來要比台積電的2nm更先進,但其實18A隻是一個命名上的文字遊戲。除了RibbonFET架構和背麵供電兩個新故事,它的技術指標並沒有想象的出色。

英特爾中文官網對18A的標注是“次2納米”,英文官網是“sub-2nm”,英文新聞稿裏麵是2-nanometer class node(2納米級節點),但這都不重要,反正命名可以隨便寫,重點是隨後關於性能、功耗和麵積(PPA)的一句——與 Intel 3製程工藝相比,其每瓦性能提升高達15%,芯片密度提升約 30%。

Intel 3是什麽?優化版的7nm。

在一個7nm節點基礎上,每瓦性能、芯片密度提升15%、30%,那它究竟是5nm、3nm還是2nm?

有兩個關鍵指標:CPP(接觸多晶矽間距,台灣地區譯為周距)和Mtr/mm²(每平方毫米百萬顆晶體管)。

早期,晶體管性能與柵極長度(Gate Length),即線寬直接關聯——線寬越小,電流通過時間越快,晶體管性能越強。

隨著線寬微縮逼近物理極限,加之FinFET等立體晶體管結構普及,CPP成為影響晶體管密度的重要特征。



比如,單位麵積下容納9個晶體管,通過微縮CPP,可以實現容納10個晶體管。

根據公開數據,Intel 3這個“更名”的7nm節點,CPP為50nm,比台積電N5的51nm略有優勢,但不及台積電N3的45nm。

CPP影響晶體管密度,Mtr/mm²則是晶體管密度的直接量化指標,數字越大,單位麵積晶體管越多。

此前Techinsight發文稱,基於高密度標準單元,台積電N2為313Mtr/mm²,即每平方毫米3.13億顆晶體管,英特爾18A為238Mtr/mm²,即每平方毫米2.38億顆晶體管。

另外,台積電也披露過N2的PPA(性能、功耗、麵積)數據,強調N2的邏輯密度比N3E提升1.15倍,換算過來,N3E為272 MTr/mm²,即每平方毫米2.72億顆晶體管。



所以,綜合CCP、MTr/mm²兩個有關晶體管密度的數據,大致可以將18A節點與台積電3nm看齊。

值得一提的是,英特爾在性能、功耗、麵積這些關鍵指標的追逐上花了太多的功夫,但過分追逐紙麵數據,將會耗費了大量時間(注意不是浪費),10nm量產翻車就是這個問題。

“Intel一向對於晶體管密度有一種近乎癡迷的執著,1mm²麵積裏能塞幾個晶體管,數字越高越好,簡報上的MTr/mm²(百萬顆晶體管/平方毫米)就是要展示一條漂亮的直線,”一位英特爾前員工曾發長文披露英特爾追逐指標數據的執念,“10nm一開始的規格定得太aggressive(激進),TMG(前技術與製造事業群)的人拚死拚活日夜加班也達不到良率。”

回到18A這個節點上來,矽穀巨頭這些客戶們,選擇一個對外宣傳是1.8nm,文字標注是“次2nm”,實際上性能可能隻是3nm水平的工藝節點,理由是什麽?

可能是足夠的便宜。

“三星一直就是這麽幹,他們5nm要比台積電5nm便宜很多,實際是按7nm來定價,但這個5nm和台積電的5nm不是一個東西。”吳梓豪說。

難點在於,現在英特爾18A可靠性還未經市場驗證,產能也還沒拉起來,更不具備降價的客觀條件。

03 虧虧虧、裁裁裁

陳立武在首秀演講中煽情地說,“我熱愛這家公司,看著它掙紮讓我感到很痛苦。在知道自己能夠幫助公司扭轉局麵的情況下,我不能袖手旁觀。”

過去半年,陳立武推動了一係列調整,尤其是引入外部資本,讓英特爾的股價獲得了非常好的正反饋,這充分顯示了陳立武作為“資深半導體人”的影響力、財技。

隻不過,在“建設一個偉大的代工廠”之前,起碼是將代工業務從持續虧損的泥潭中拉出來。

根據英特爾的財報,其晶圓代工業務最新一個季度收入42.35億美元,虧損23.21億美元仍在持續,給外界的畫麵就是虧、虧、虧、虧、虧,未來的1-2個季度,代工業務可能還看不到扭虧為盈的跡象。



另外,內部衝銷帶來的42億美元這種“隱形虧損”其實還是持續存在的,隻不過成本被集團覆蓋了,沒有在代工業務中體現出來。

除了研發投入和產能擴張,英特爾對連續虧損的解釋之一是製造等非現金資產減值,尤其是2024年第三季度,Intel 7節點帶來了31億美元非現金減值及折舊加速費用,當季代工業務虧損58億美元。

此前的第二季度,英特爾在財報中是這樣總結的:經評估,基於我們當前工藝技術節點產能與產品和服務預期市場需求的對比,這些製造資產已無剩餘運營用途。

這就好比投資了一條10nm產線,原本分5年時間折舊,現在僅僅2年就對剩餘的價值一次性減計。所以,每一個節點的押注都極其關鍵——一旦押錯,結局不是從泥潭中爬出來,而是越陷越深。

現在大家應該明白,原本在路線圖中的20A節點,為什麽今年被砍掉,以及海外多個跟成熟工藝相關的項目為何被凍結。

沒有產能、沒有客戶,持續虧損,形成了一個負向循環,將英特爾的代工業務與內部客戶捆綁在一起。



根據Counterpoint的Foundry 2.0營收排行數據,截至2025年Q2,英特爾代工的收入同比微增3%,市場占比持平,維持在6%,而台積電增幅達到44%,份額從31%擴大至38%。

其實更關鍵的是Counterpoint的另一份純晶圓代工市場份額的數據(如下圖)——其中台積電已經實現連續5個季度的增長,從2024年第一季度的63%,增長至2025年第二季度的71%,而這份數據未將英特爾計算在內。



換句話說,英特爾如果要在純晶圓代工市場實現增長,就需要一口一口的從台積電、三星等競爭對手的口中搶食。

減虧方麵,陳立武執行的是和前任帕特·基辛格一樣的策略——裁員,大範圍的裁員,這其中晶圓代工業務是“重災區”。

根據公開資料,陳立武上任以來至少推動了3輪裁員,6月份《俄勒岡報》曾根據獲得的一份內部備忘錄,稱英特爾將對全球的10座晶圓廠進行裁員,比例在15%-20%,預計總人數超過10000人。

多輪裁員之後,截至第三季度末,英特爾員工總數為8.84萬人,全球員工數收縮至10萬人以內,去年9月份和今年6月份,這一數據分別為12.41萬人和10.14萬人。

利用裁員降本、減虧實際上在財務上已經有了正向反饋。英特爾在第二季度的財報文件中就曾強調,重組計劃進行裁員導致與薪資相關的支出降低了運營費用。

不過,相比裁員、瘦身這種減虧,英特爾還是要回到前麵提及的“押對注”的策略上來,更合理的規劃未來14A、1A等更先進節點的投資,以及收縮對成熟製程的擴張,減小非現金資產減值的問題,這直接決定了英特爾能夠追上台積電多少。

現在,由於英特爾18A與台積電2nm之間還有一個代差,其代工業務短期天花板估計就是三星半導體——改改名,降點價,適當擴產能吸收外部客戶,維持節點的長線運營。

需要注意,以上所有一切討論的前提和基礎,是基於18A節點量產酷睿Ultra 第三代處理器以及未來的至強6+處理器,能夠在和AMD等對手的競爭中不丟失份額,以證明這一節點的性能與可靠性,否則不僅客戶不會來,英特爾產品部門也得轉單台積電。

“現在對英特爾來講,要考慮的是18A能不能站穩,尤其是在落後台積電最先進節點一代的前提下,能不能在市場取得成功,而不是考慮客戶,成功之後可能才需要去考慮客戶。”吳梓豪強調。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12)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哪怕天大的理由,他們都是畜生!”
以色列議會初步通過吞並約旦河西岸法案,萬斯怒了
好萊塢最火的亞洲麵孔,憑什麽是她?
多地發生動物遭熱成像無人機投箭射殺事件,記者調查
中國人“25萬移民日本”的時代,結束了




24小時討論排行

“是否願為保台犧牲生命?”台媒最新民調出爐
中國學者解讀四中全會政策:2035年人均GDP翻倍
馬克龍急得跳腳:真沒招,歐盟就對中國啟動“核選項”
楊振寧遺體告別儀式在京舉行,現場排起數十米長隊
NASA回應馬斯克:目標隻有一個 趕在中國前頭登月
一則廣告惹出禍?特朗普:美加終止談判
特朗普建白宮宴會廳出資方曝光 有人可通過關係獲利
從拆一部分到全拆,特朗普的宴會廳越來越大
吳榮元:台灣光複後的首件事是恢複祖先牌位
股價一直上漲,但是...英特爾站在“死亡邊緣”
中科院反右中消失的一頁 找青年物理研究者劉治平
中國國家安全部披露:吳石將軍在台灣就義後......
四中全會創紀錄開除14名高官黨籍 隻出不進留疑問
習近平頂住55%高關稅最狂籌碼:對美出口1天10億
“川習會”確定了!白宮公布正式時間、地點
NBA假傷、操控撲克與黑幫勾結 目前已知的所有細節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股價一直上漲,但是...英特爾站在“死亡邊緣”

騰訊科技 2025-10-23 21:16:08

英特爾正站在“死亡的邊緣”,危險信號被籠罩在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之下。

過去的兩個月,這家芯片巨頭迎來自己的高光時刻——美國政府、矽穀巨頭、風投之王先後加入“混改”英特爾的行列,短時間內,為其輸送了接近160億美元的資金。

一個個利好消息不斷刺激股價上漲——從今年4月份最低點17.665美元,至10月23日收盤的38.160美元,漲幅超過116%。尤其是第三季度,營收137億美元,淨利潤為41億美元成功扭虧為盈後,其盤後股價一度漲近8%。

在這一係列資本運作中心的,是英特爾新任CEO陳立武。

不過,資本的“彈藥”可能會幫助英特爾渡劫,未必能讓其代工業務“站上巔峰”,幾個關鍵性的問題必須要注意:英特爾Fab 52產能真相、18A工藝的真實水平,以及代工業務何時止血。

可以說,現在的英特爾晶圓代工業務,就像站在ICU門前。

一旦18A在市場上得不到正反饋,“世界級的代工廠”、“先進製造的美國夢”,可能就會瞬間崩盤。

股價一直上漲,但是...英特爾站在“死亡邊緣”

01 產能不夠,客戶也不太會買賬

英特爾的工藝路線圖中,一度包括20A、18A、14A等先進節點,今年4月份刪去了20A,轉而主攻18A和14A兩個大節點(也會延伸出迭代版本,比如支持後段金屬堆疊和TSV的18A-P等)。

根據時間表,最尖端的14A要到2027年量產,18A是現階段重中之重。

今年10月初,英特爾CEO陳立武手持基於18A的Panther Lake CPU晶圓為新節點背書,宣告量產年底啟動。

相比聯發科搶先宣布台積電2nm流片成功、蘇姿豐和魏哲家手持2nm晶圓合影的畫麵,陳立武的照片也暗示了18A產能主要是“自產自銷”,但這並不新鮮,三星晶圓代工業務也是先做集團內客戶。



對於英特爾的“自產自銷”,目前業界有兩種不同的聲音:

其一,客戶對英特爾18A工藝不感興趣,AMD、亞馬遜等合作都沒有大規模落地,隻有微軟Maia 2的少部分訂單。高通CEO安蒙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英特爾芯片生產能力達不到高通要求,暫時無法作為其手機處理器製造商。

其二,英特爾將暫停18A增量訂單擴張,主攻14A落地。對此,英特爾CFO津斯納9月初在花旗2025全球TMT大會上委婉地表示,18A工藝仍有大量贏得外部代工訂單機遇。

一位知情人士也確認18A節點短期內不接新單,“18A用在自己產品上,已經有足夠量支持運營。”

保存量,短期放棄增量,核心在於產能不足。

目前18A節點的代工業務集中在英特爾位於亞利桑那州錢德勒市的Fab52工廠。該工廠於2021年動工,同期動工的還有Fab62工廠,兩座晶圓廠的總投資額200億美元,但後者目前幾乎沒有新進展。

對照台積電亞利桑那鳳凰城工廠1期120億美元投資、2萬片的月產能來看,英特爾Fab 52月產能預計也處於2萬片晶圓的水平。

產業鏈近期也有消息,稱Intel 18A月產能預計將於年底起,以每月1000至5000片速度拉升,2026年上看1萬至1.5萬片,2027年後可達3萬片水準。

那麽,應該如何理解這個2萬片的月產能呢?



知名科技網站wccftech披露過一張Panther Lake SoC草圖,總麵積274.2mm²,其中DIE 4為CPU,麵積114.3mm²,采用18A工藝,考慮到不同配置CPU的DIE SIZE差異,CPU DIE麵積取平均值100mm²,按50%的代工良率,同時考慮10%的損耗來估算,一片12英寸晶圓理論上可產出300顆CPU。



1000片、5000片、1萬片,對應CPU全年的產出量為360萬顆、1800萬顆、3600萬顆,2萬片產能滿載的情況下,預計全年可產出7200萬顆係列CPU。

已退休的英特爾中國區董事長王銳在2024年中期披露過一份數據,當時的口徑是酷睿Ultra SoC銷量已達800萬台,到2024年底將交付4000萬顆。

假設2025年酷睿Ultra的交付量和去年持平,同樣為4000萬顆,即需要4000萬顆CPU DIE,對應1.1萬片晶圓左右的產能。

如果按“2026年上看1萬-1.5萬片”產能爬坡節奏,整個2026年的絕大部分產能都將用於自家產品代工,對外隻能開出很小一部分產能,供應微軟Maia 2這類小批量訂單。這也是為什麽英特爾短期不再接18A增量新單的核心原因。

“微軟、AMD、英偉達,都是完全無關緊要的訂單,你生產不了,我怎麽可能給你主要的訂單。”蓉和半導體谘詢CEO吳梓豪說。

至於為什麽英特爾的18A月產能隻規劃了2萬片,吳梓豪認為,英特爾沒有足夠的資金,隻能根據自身的需求量來規劃。這個體量在英特爾第三季度財報中再次得到了反映——英特爾預計2025年在新廠建設和設備采購上的投入約為180億美元。

“台積電可以在沒有訂單時,直接規劃12萬片的產能,投資1000億美元,英特爾沒辦法做到這一點,隻能分兩年建了大概2萬片的產能,從它的資本支出和實際需求來看,非常合理。”吳梓豪說。

02 18A到底是3nm,還是2nm?

18A,即1.8nm,字麵上規格很高,起碼聽起來要比台積電的2nm更先進,但其實18A隻是一個命名上的文字遊戲。除了RibbonFET架構和背麵供電兩個新故事,它的技術指標並沒有想象的出色。

英特爾中文官網對18A的標注是“次2納米”,英文官網是“sub-2nm”,英文新聞稿裏麵是2-nanometer class node(2納米級節點),但這都不重要,反正命名可以隨便寫,重點是隨後關於性能、功耗和麵積(PPA)的一句——與 Intel 3製程工藝相比,其每瓦性能提升高達15%,芯片密度提升約 30%。

Intel 3是什麽?優化版的7nm。

在一個7nm節點基礎上,每瓦性能、芯片密度提升15%、30%,那它究竟是5nm、3nm還是2nm?

有兩個關鍵指標:CPP(接觸多晶矽間距,台灣地區譯為周距)和Mtr/mm²(每平方毫米百萬顆晶體管)。

早期,晶體管性能與柵極長度(Gate Length),即線寬直接關聯——線寬越小,電流通過時間越快,晶體管性能越強。

隨著線寬微縮逼近物理極限,加之FinFET等立體晶體管結構普及,CPP成為影響晶體管密度的重要特征。



比如,單位麵積下容納9個晶體管,通過微縮CPP,可以實現容納10個晶體管。

根據公開數據,Intel 3這個“更名”的7nm節點,CPP為50nm,比台積電N5的51nm略有優勢,但不及台積電N3的45nm。

CPP影響晶體管密度,Mtr/mm²則是晶體管密度的直接量化指標,數字越大,單位麵積晶體管越多。

此前Techinsight發文稱,基於高密度標準單元,台積電N2為313Mtr/mm²,即每平方毫米3.13億顆晶體管,英特爾18A為238Mtr/mm²,即每平方毫米2.38億顆晶體管。

另外,台積電也披露過N2的PPA(性能、功耗、麵積)數據,強調N2的邏輯密度比N3E提升1.15倍,換算過來,N3E為272 MTr/mm²,即每平方毫米2.72億顆晶體管。



所以,綜合CCP、MTr/mm²兩個有關晶體管密度的數據,大致可以將18A節點與台積電3nm看齊。

值得一提的是,英特爾在性能、功耗、麵積這些關鍵指標的追逐上花了太多的功夫,但過分追逐紙麵數據,將會耗費了大量時間(注意不是浪費),10nm量產翻車就是這個問題。

“Intel一向對於晶體管密度有一種近乎癡迷的執著,1mm²麵積裏能塞幾個晶體管,數字越高越好,簡報上的MTr/mm²(百萬顆晶體管/平方毫米)就是要展示一條漂亮的直線,”一位英特爾前員工曾發長文披露英特爾追逐指標數據的執念,“10nm一開始的規格定得太aggressive(激進),TMG(前技術與製造事業群)的人拚死拚活日夜加班也達不到良率。”

回到18A這個節點上來,矽穀巨頭這些客戶們,選擇一個對外宣傳是1.8nm,文字標注是“次2nm”,實際上性能可能隻是3nm水平的工藝節點,理由是什麽?

可能是足夠的便宜。

“三星一直就是這麽幹,他們5nm要比台積電5nm便宜很多,實際是按7nm來定價,但這個5nm和台積電的5nm不是一個東西。”吳梓豪說。

難點在於,現在英特爾18A可靠性還未經市場驗證,產能也還沒拉起來,更不具備降價的客觀條件。

03 虧虧虧、裁裁裁

陳立武在首秀演講中煽情地說,“我熱愛這家公司,看著它掙紮讓我感到很痛苦。在知道自己能夠幫助公司扭轉局麵的情況下,我不能袖手旁觀。”

過去半年,陳立武推動了一係列調整,尤其是引入外部資本,讓英特爾的股價獲得了非常好的正反饋,這充分顯示了陳立武作為“資深半導體人”的影響力、財技。

隻不過,在“建設一個偉大的代工廠”之前,起碼是將代工業務從持續虧損的泥潭中拉出來。

根據英特爾的財報,其晶圓代工業務最新一個季度收入42.35億美元,虧損23.21億美元仍在持續,給外界的畫麵就是虧、虧、虧、虧、虧,未來的1-2個季度,代工業務可能還看不到扭虧為盈的跡象。



另外,內部衝銷帶來的42億美元這種“隱形虧損”其實還是持續存在的,隻不過成本被集團覆蓋了,沒有在代工業務中體現出來。

除了研發投入和產能擴張,英特爾對連續虧損的解釋之一是製造等非現金資產減值,尤其是2024年第三季度,Intel 7節點帶來了31億美元非現金減值及折舊加速費用,當季代工業務虧損58億美元。

此前的第二季度,英特爾在財報中是這樣總結的:經評估,基於我們當前工藝技術節點產能與產品和服務預期市場需求的對比,這些製造資產已無剩餘運營用途。

這就好比投資了一條10nm產線,原本分5年時間折舊,現在僅僅2年就對剩餘的價值一次性減計。所以,每一個節點的押注都極其關鍵——一旦押錯,結局不是從泥潭中爬出來,而是越陷越深。

現在大家應該明白,原本在路線圖中的20A節點,為什麽今年被砍掉,以及海外多個跟成熟工藝相關的項目為何被凍結。

沒有產能、沒有客戶,持續虧損,形成了一個負向循環,將英特爾的代工業務與內部客戶捆綁在一起。



根據Counterpoint的Foundry 2.0營收排行數據,截至2025年Q2,英特爾代工的收入同比微增3%,市場占比持平,維持在6%,而台積電增幅達到44%,份額從31%擴大至38%。

其實更關鍵的是Counterpoint的另一份純晶圓代工市場份額的數據(如下圖)——其中台積電已經實現連續5個季度的增長,從2024年第一季度的63%,增長至2025年第二季度的71%,而這份數據未將英特爾計算在內。



換句話說,英特爾如果要在純晶圓代工市場實現增長,就需要一口一口的從台積電、三星等競爭對手的口中搶食。

減虧方麵,陳立武執行的是和前任帕特·基辛格一樣的策略——裁員,大範圍的裁員,這其中晶圓代工業務是“重災區”。

根據公開資料,陳立武上任以來至少推動了3輪裁員,6月份《俄勒岡報》曾根據獲得的一份內部備忘錄,稱英特爾將對全球的10座晶圓廠進行裁員,比例在15%-20%,預計總人數超過10000人。

多輪裁員之後,截至第三季度末,英特爾員工總數為8.84萬人,全球員工數收縮至10萬人以內,去年9月份和今年6月份,這一數據分別為12.41萬人和10.14萬人。

利用裁員降本、減虧實際上在財務上已經有了正向反饋。英特爾在第二季度的財報文件中就曾強調,重組計劃進行裁員導致與薪資相關的支出降低了運營費用。

不過,相比裁員、瘦身這種減虧,英特爾還是要回到前麵提及的“押對注”的策略上來,更合理的規劃未來14A、1A等更先進節點的投資,以及收縮對成熟製程的擴張,減小非現金資產減值的問題,這直接決定了英特爾能夠追上台積電多少。

現在,由於英特爾18A與台積電2nm之間還有一個代差,其代工業務短期天花板估計就是三星半導體——改改名,降點價,適當擴產能吸收外部客戶,維持節點的長線運營。

需要注意,以上所有一切討論的前提和基礎,是基於18A節點量產酷睿Ultra 第三代處理器以及未來的至強6+處理器,能夠在和AMD等對手的競爭中不丟失份額,以證明這一節點的性能與可靠性,否則不僅客戶不會來,英特爾產品部門也得轉單台積電。

“現在對英特爾來講,要考慮的是18A能不能站穩,尤其是在落後台積電最先進節點一代的前提下,能不能在市場取得成功,而不是考慮客戶,成功之後可能才需要去考慮客戶。”吳梓豪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