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鄭州五龍新城香榭園小區部分業主反映稱,小區內一棟原規劃為酒店的商業樓,在未告知居民的情況下,改建為“鄭州高新蘇安頤和中醫院”,引發居民對生活環境與健康安全的擔憂。針對此事,社科專家給出了專業分析和建議。
>>業主反映——
幼兒園旁建中醫院,
低層住戶稱“平日不敢開窗”
據媒體報道,該醫院與小區幼兒園相鄰,且醫院後門正對幼兒活動區域。
有業主拍攝的照片顯示,醫院門口的垃圾桶緊鄰幼兒園活動區,內有使用過的成人紙尿褲、防護服等廢棄物。業主們對此表示憂慮,擔心廢棄物可能影響身體健康,亦有低層住戶稱“平日不敢開窗”。
有業主認為,醫院公示的服務項目中列有“臨終關懷600元”一項。部分居民認為,此類服務不適宜設置在居住區,尤其是毗鄰幼兒園的位置,容易引發心理不適。
小區物業經理在接受河南電視台大參考采訪時曾稱:“我們也是受害人”,但未進一步說明醫院入駐的審批與建設過程。
>>多方回應——
醫院與老年公寓共建“醫養結合”,
醫院審批方稱已責令停業
根據鄭州高新蘇安頤和中醫院的公開信息,該醫院係經鄭州高新區社會事業局(現更名為鄭州市中原區高新社會事務中心)批準設立的一級中醫綜合醫院,設有中醫科、康複醫學科、檢驗科等,並與高新區頤和老年公寓合作,探索“醫養結合”模式。
記者查詢發現,該醫院由河南蘇安養老服務有限公司建設,此前曾計劃設在鄰近的香馨園小區(距香榭園小區1.5公裏),因居民投訴後遷至現址。目前,醫院玻璃門上已貼出“醫院整頓
暫未開業”告示。
10月21日,該小區所在社區工作人員表示,臨終關懷隻是醫院的一個項目,目前高新區管委會正在全麵清查醫院各項手續。高新區社會事務中心公共事業部工作人員稱,已接到群眾投訴,目前相關科室責令醫院停業。對於業主目前關注的核心問題:醫院在小區內設立是否具備完善的汙水與醫療廢物處理能力?審批過程中是否進行過周邊居民意見征詢?截至發稿前,相關主管部門尚未對居民反映作出公開說明。
>>專家點評——
屬“醫養結合”典型難題,
政策落地需“功能性和社會性”兼顧
陝西省社科院實踐哲學研究室主任王曉勇表示,這一事件是我國社會老齡化背景下,“醫養結合”這一公共政策在落地時,與公眾文化心理和社區接納度產生碰撞的典型案例。
王曉勇分析認為,部分公眾反映背後,存在深層的文化心理因素。臨終關懷服務直接關聯著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死亡”的禁忌,當此類服務與象征生命開端的幼兒園在空間上緊密相鄰時,形成的鮮明對比會放大居民的心理不適感。這種源於文化習俗的情感反應需要被理解和正視。
對於如何推進此類服務,王曉勇建議,運營方應采取更富智慧的策略以提升社會接受度。例如,在機構命名與宣傳上,可側重於“康養中心”“老年關懷”等主體功能,將臨終關懷作為內設的綜合性服務項目之一,而非機構的對外核心標識。這種“去敏感化”處理,有助於在滿足實際需求與照顧公眾心理之間找到平衡。
同時,他呼籲社會應建立更加理性和包容的現代生命觀。在老齡化社會加速到來的當下,醫療康養服務必將越來越多地嵌入社區。今天社會對待老年服務設施的態度,實質上是在塑造每個人未來的生存環境。因此,破除對生命末期的汙名化,培育全齡友好的社區文化,是現代城市文明建設的應有之義。
王曉勇強調,管理方和建設者不能隻強調其功能性,而忽略了其社會性。將服務於老年群體的設施完全“嵌入”高密度的年輕化社區,卻沒有進行充分的前期社區融合工作,導致善政在執行中引發了新的社會矛盾。良好的公共政策需要精細化的實施來保障。“醫養結合”作為一項積極的政策創新,其成功落地不僅依賴於硬件設施的完善,更需要在項目規劃前期就建立有效的社區溝通機製,充分考量業態相容性與空間布局的合理性,從而在政策功能實現與社區情感認同之間取得共識,推動社會治理的現代化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