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五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頒布實施,明確了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是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職業教育認可度大幅提升,給了更多人出彩的機會。我國高等教育也同樣精彩。數據顯示,“十四五”時期,高等教育累計向社會輸送5500萬人才。高校產出的一批批原創性成果,支撐社會經濟發展不斷取得新突破,也讓越來越多的青年人找到了自己的舞台。
匠心逐夢:
我從高職畢業 當了清華老師
邢小穎是一位“90後”陝西姑娘,高職畢業後,她站上了清華大學的講台。
邢小穎,2014年從陝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現在是清華大學基礎工業訓練中心的一名實踐課老師。說出來肯定有很多人不信,當年連本科線都沒過的她,現在卻能站在清華的講台。
清華大學基礎工業訓練中心實踐課教師
邢小穎:記得剛來訓練中心工作的時候,總有人會偷偷議論“高職生真的能教清華學生?”每次我都會特別坦然地說,“我手上有活兒,保證能讓你們學到真東西”。
邢小穎講課有個小秘訣:會把專業術語“翻譯”成大家熟悉的生活場景。比如說在講拋砂的時候,她會說“這動作就跟扣籃一樣,得有勁兒還得準”;撒分型砂她會比喻成“跟吃燒烤、撒孜然一個道理,快準狠才能均勻”。教他們怎麽做鑄件,她還會把3D打印、逆向掃描、虛擬仿真這些新技術融進去,學生們都說她是“寶藏老師”。
清華大學基礎工業訓練中心實踐課教師
邢小穎:前年我的講課視頻突然在網上火了,播放量破億,點讚超百萬,我就琢磨,這門課能火,可能是因為大家看到了“不一樣的課堂”,手把手地實操和接地氣的講解;另一方麵我覺得是因為大家看到了“不一樣的可能性”——一個高職生能站在清華的課堂上講課,還能把技術講得這麽生動。
邢小穎用自己的經曆證明:職校不是“退路”,而是“另一條賽道”,它培養出來的是“能幹事、會幹事、手裏有活”的技能人才。這幾年也會明顯地感覺到,大家對職業教育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了——從職教高考落地,到技能人才待遇的提升,職業教育正在成為香餑餑。
清華大學基礎工業訓練中心實踐課教師
邢小穎:未來我還會繼續在大學的講台深耕,讓更多學生愛上動手、愛上製造;也希望能告訴更多人:隻要肯努力,敢拚搏,就能繪出自己的出彩人生——因為機會,永遠留給一直在奔跑的人!
硬核青春 讓腦機接口嵌入現實
劉力菲是一位“00後”四川女孩,還在讀研的她在腦機接口領域找到了自己的熱愛。
劉力菲來自華東理工大學腦機接口及控製團隊。這隻靈活的機器狗,就是她科研路上的“最佳搭檔”。
華東理工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生
劉力菲:戴上智能眼鏡,動動腦子,用意念就可以輕鬆遛“狗”,不僅如此,它還是隻情緒價值滿滿的機器狗,會比心,還會拜年。這一切都是我們團隊多年科研攻關、把意念和機器狗連接起來的成果。在我第一次聽說“腦機接口”的時候就琢磨:能不能真讓大腦指揮機器?好奇心驅使我一路走到了現在。
而奇思妙想能夠變成現實,離不開學校給我們搭建的平台。我本科的時候就參加了不少的科研項目,打下了不錯的基礎。到了研究生階段,老師很支持我的創意,幫我申請了學校的專項研發資金,組建團隊,還常來實驗室幫我們分析難題,手把手教我們優化數據處理模型,還笑著說“年輕人就該有這股衝勁”,這話一直激勵著我衝衝衝!
更慶幸的是,我能在這個滿是創新勁兒的團隊裏,和一群誌同道合的夥伴一起打拚。未來我們想把這套係統做得更輕便,讓它能在更多場景派上用場。我們希望這隻機器狗不僅能衝進火場協助救援,還能成為癱瘓患者的第二雙腿!作為新時代的青年科研人,我們想憑著這份熱愛和衝勁,給硬核科技的未來添上滿滿的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