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已成為全球稀土霸主,圖為江西省贛縣稀土礦。(資料照/美聯社)
中美兩國的稀土衝突難解。在20世紀末以前,美國是世界最大稀土生產國,但因政策改變,過去30年美國親手讓中國慢慢而確實地掌握了整個產業,讓中國現在能打這張牌。《金融時報》專欄作家福魯哈爾指出,這個問題早已顯而易見,如今美國想急起直追。她覺得令人意外的,不是稀土競賽的發生,而是美國花了這麽久才醒悟。
在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預定的高峰會前,美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日前先嗆中國藉由出口管製操控稀土,是流氓貿易行為。然而,福魯哈爾(Rana Foroohar)指出,中國之所以能打出這張牌,根本原因在於過去30年,美國親手讓中國逐步掌握了整個產業。而且中國也從未掩飾其野心。
1992年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就宣布,要讓稀土成為中國的“石油”。到1990年代中期,在全球貿易自由化的浪潮中,美國放寬投資審查、默許產業外移。克林頓政府的美國外來投資審查委員會(CFIUS),批準通用汽車將印地安納州的子公司麥格昆磁(Magnequench)賣給與北京關係密切的中國買家。這家公司生產應用於電腦硬碟、消費性電子產品及噴射導引係統的稀土磁鐵。這些磁鐵具有軍事與民用雙重用途,因此當時五角大樓顧問警告該交易可能會助長中國的巡弋導彈技術。但CFIUS最終批準,條件是工廠必須留在印第安納州。
然而幾年後,整個印地安納州廠區被關閉,設備與生產線全搬到中國。當地民主黨眾議員維斯克洛斯基(Peter Visclosky)在2004年最後一間廠關閉時痛批:“我們在經濟衰退之際,將國防技術與工作機會一併交給了中國。”
小布什政府也沒採取補救措施。2005年美中經濟暨安全檢討委員會報告指出,這項交易與隨後的工廠關閉“讓中國更接近壟斷全球稀土市場”。而美國拱手讓出的不隻是生產主導權,連原料取得管道也一併放棄。
20世紀末以前,美國是世界最大稀土生產國,主要依賴1952年啟用的加州帕斯山(Mountain Pass)礦場。然而更嚴格的環保標準、較低的生產力,加上缺乏產業政策支持,該礦場於2002年停產。雖然2012年重新開採,但此時美國已無任何國內提煉能力,得將原礦運往中國加工。
至此中國早已憑藉其慣用的國家力量組合拳,結合低成本開採與生產、廉價貸款、出口限製,徹底掌控了全球關鍵礦物產業。今年川普政府投入數億美元的投資與貸款,以重啟美國關鍵礦物的開採與生產,可預見中美戰略產業競速仍將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