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將於本周一(10月20日)開始,一連四天在北京召開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其中一項議程是審議“十五五規劃”,即中國第十五個“五年規劃”,涵蓋2026年至2030年的經濟發展藍圖,被看作是外界觀察中國經濟走向的風向標。
BBC中文訪問不同背景的學者及分析人士,從“五年規劃”背景剖析,試圖解答這是一項中央政府的經濟藍圖抑或政治工具? 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如何透過“規劃”部署他的“安全大格局”,回應不同困境。
與此同時,外界目光同時聚焦四中全會揭示的黨內人事調整,原定估算在會期落實對部分高層的處分,最終在會議前、10月17日公布,9名軍隊高層包括何衛東及苗華等9人,嚴重違紀違法被開除黨籍、軍籍。
審議“規劃”的時機
每一屆中共中央委員會通常在五年任期內會召開約七次會議,按照黨章,“中全會”每年至少召開一次。通常來說,中共習慣在五中全會審議五年規劃,並在翌年的全國人大會議上正式發布。
坊間曾有說法揣測,今次提早於四中全會審議五年規劃屬打破慣例,估計與日益嚴峻的經濟狀況有關,北京等不及下年才提出解救經濟的政策方向。
位於歐洲的墨卡托中國研究所(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MERICS)分析師亞曆山大·戴維(Alexander Davey)向BBC中文表示,這次不同尋常之處的原因,在於三中全會曾莫名其妙地被延遲,導致中共全會周期被推遲。
按照過去四十多年的慣例,本屆三中全會原本預期在黨代會次年召開,即2023年秋季,最終延遲近一年至去年7月召開,而“十四五”規劃將於今年完結,無法待至2026年的五中全會再行審議。
事實上,中國發改委早於2023年底已啟動“十五五”前期研究;今年7月,中央政治局決定於10月舉行四中全會期間研究“十五五”,政治局文件指出“發展環境麵臨深刻複雜變化,策略機會與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
至9月尾,中央政治局釋出會議提要,確定四中全會會期,又提及“十五五”時期的六個“堅持”,就“堅持黨的全麵領導”強調要貫穿“各方麵全過程”,並指出“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

中共的“安全大格局”
美國紐約城市大學政治學教授夏明向BBC中文分析,“十五五”當中的指導方針是整個國家的“安全大格局”需要去統率“發展大格局”,帶有“政治掛帥”意味。
他表示,按“黨領導一切”的思維,“經濟是服務於黨的最高利益和目標的配合及協力者”,目前的經濟不給力為習近平帶來政治危機,相信這一次的規劃將有非常強的政治色彩,亦是對相關危機的回應。
夏明指出,習近平自2012年擔任中共總書記,翌年成為中國國家主席,惟過去由份屬不同派係的李克強主導經濟方針,較傾向巿場推動經濟;現時國務院總理李強、負責經濟的副總理何立峰是習的親信,任期過半,已摸熟各部門,故他形容“十五五”是習近平班子“全麵主掌中國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估計會以混合經濟為主導,將私營經濟拚入國營,有更多的國家控製。
在中共成立100年之際、即2021年,習近平已宣布已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其後,中共強調要利用“十四五”、“十五五”及“十六五”三個規劃,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十五五”則被形容為承上啟下的關鍵五年。
夏明說,所謂的關鍵在於習近平目前已是第三屆任期,2027年是重要時間點,中共將召開二十一大,同年亦是建軍100周年,“無論國家統一還是在經濟小康雙雙都拿不出成績的話,那習近平顯然在2027年是不可能再進入到他的第四任。”
夏明認為,習近平對此感到焦急,加上地緣政治不安全感,而習過去早已將各項事務“安全化”,國家安全同樣建基在經濟安全之上,估算“十五五”的戰略支柱產業將圍繞國防工業、航天及芯片等軍工或科技領域,在國際上將強化全球軍事競賽,導致周邊國家不安全感,地區局勢不穩定,但亦能維護習近平的國際戰略形象及安全,同時透過相關發展“震懾中國的老百姓”。
熟悉中國事務的香港時事評論員劉銳紹則認為,“五年規劃”雖涉及中共的權力體現,反映決策者的權力分布,但重點仍在經濟規劃,又指在中美磨擦加劇的背景下,外界重視中國與世界就經濟議題的矛盾,“五年規劃”的重要性越來越強,“因為中國無論高層也好,民間也好,大家關心經濟問題、民生問題是比政治多。”
然而,劉銳紹表示,習近平的權力仍然穩固,目前並無太大的政治問題爭拗,認為“十五五規劃”重點仍在經濟,即使國內麵對嚴峻經濟困難,出現民怨民憤,但沒明顯跡象已接近爆發的臨界點,故認為“政權不會垮”,因政府會利用行政甚至專政手段落實政策,或壓低反對聲音。
來自蘇聯的“五年計劃”
中共在其建政後的第四年、即1953年,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至今一共編製十四個五年計劃,期間從1963年至1965年由於經濟調整而中斷。從2006年起,“計劃”一詞改為“規劃”,延續至今。規劃描繪涵蓋經濟願景、發展目標,涵蓋中國未來五年的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布等。
劉銳紹解釋,“五年計劃”原定為中國經濟每五年做一次部署屬由上而下的計劃經濟,但因為計劃不能夠適應經常轉變的經濟狀況,才改名為“規劃”,相對有彈性、可調節。
中國官方形容“五年規劃”是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有中國內部解讀規劃的文章也多次引述外國學者指出,中國為了下一代而製定規劃的時候,西方國家規劃為了下一次選舉,以此突顯“五年規劃”的優勢,是西方難以比擬的。
“五年規劃”帶有強烈的前蘇聯政經風格。
史丹佛大學中國經濟與製度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許成鋼解釋,“五年規劃”絕對不是坊間誤認為的“產業政策”,而是來自蘇聯,屬於黨控製全國經濟的一部分,其基礎是社會主義製度——即黨領導一切,重要、關鍵的資產都屬於“國有”。
“黨和國家在設計和執行這個東西時,都是服務於中國共產黨的長遠戰略,”許成鋼說。 他又指,當規劃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均屬國有資金,舉例說目前投入人工智能發展的大多數屬國有資金。
回溯近年規劃,國務院在2015年公布名為“中國製造2025”的製造產業政策,其後亦被納入為“十三五”規劃。許成鋼指出,該狀況並不是巿場經濟,而是需要按照計劃達到事先規劃的數量標準,“中國製造2025”結果確是讓中國控製全球很多產業鏈。但他說, 有分析評價政策成效的時候卻忽略了“製造這些東西為了什麽”這個問題,重點是關注經濟發展抑或社會福利保障。

自相矛盾的經濟解方
四中全會前夕,李強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家座談會,請專家“為做好經濟工作和推動‘十五五’發展積極建言獻策”,期間又稱,要持續用力擴大內需,做強國內大循環,不斷形成擴內需的新增長點。
按照中國國家統局的數據,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及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持續下跌。
許成鋼分析稱,指數錄得負增長,顯示中國目前麵對持續兩年多的通貨緊縮,是非常嚴重的經濟危機。他指出,當人們預期物價持續下降,無論消費者或投資者也會選擇“持幣待購,就是你手裏有錢你也盡量不要買”,“不消費、不投資就是內需不足”,進一步加劇通貨緊縮。
他認為,“十五五”很可能將資源集中在發展技術,原因是要和美國競爭。但在國家赤字嚴重、地方欠債嚴重的情況下,仍持續投資在技術層麵,並不能推動經濟增長,因為目前問題在於“需求不足”,而非“供給不足”,亦與高端科技技術的發展無關。
他說,中國的投資計劃及戰略布局,占領部分產業鏈,展現自己在技術上有能力,“但實際上它和它自己的經濟是衝突的”,“共產黨統治的這個製度從來不會把內需真正當成它的目的。”
墨卡托中國研究所的戴維分析說,“十五五”重點將會強調“新質生產力”及製造業作為經濟增長的驅動力;另應對美國可能對中國施加的技術“卡脖子”問題,通過解決不平等問題來促進國內消費會是重點,亦會改善社會治理以維持內部社會穩定,在經濟持續受壓的情況下將會發揮重要作用。
他指出,規劃不是必須嚴格遵循的經濟藍圖,而是重要路標。預料具體的目標陸續推出,若規劃提及短期內提振經濟的調節措施,可能意味中國在國際舞台上展現更靈活或更願意談判性的資態。
值得注意的是,四中全會召開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將不久在韓國舉行峰會。
美國總統特朗普預計將會出席,他日前受訪時表示兩星期內將與習近平在當地會麵,又稱100%關稅不可持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