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獨"到"親中":鄭麗文當選國民黨主席的啟示

從"台獨"到"親中":鄭麗文當選國民黨主席的啟示
0:00
0:00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

中國國民黨主席改選落幕,55歲的鄭麗文以黑馬姿態擊敗郝龍斌當選,成為洪秀柱後第二位獲全國黨員投票選出的女性黨主席。鄭麗文的勝選被視為國民黨內部路線出現重大轉折。

這位曾參與學運、主張台灣獨立的前民進黨員,如今代表國民黨內主張改革與世代交替的“戰鬥派”。她在兩岸立場上強調“中國認同”,選戰期間曾被批評為“親中”、“紅統”,引發黨內外高度關注。

選前包括台北市長蔣萬安、新北市長侯友宜等多位地方首長皆表態支持穩健派代表郝龍斌,鄭麗文的勝選被外界解讀為黨內“非中華民國派”勢力的崛起,挑戰國民黨長期以來的路線與權力結構。

鄭麗文當選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出賀電,提及“推進國家統一”。她的回應引起各界解讀,外界關注她上任後對兩岸關係的影響,以及是否能整合黨內派係,帶領國民黨迎戰2026年地方選舉與2028年總統大選。

上任後會延續“親中”路線嗎?

鄭麗文(左三)擊敗郝龍斌(左四)當選國民黨主席

在上周六(10月18日)進行的國民黨主席改選,前立法委員鄭麗文以65122票當選,得票率50.15%,比排第二的前台北市長郝龍斌多14.3%。

鄭麗文的出線引發台灣政壇高度關注。多位學者指出,她主張黨內改革與世代交替,為國民黨注入一股“破舊立新”的能量,其對抗民進黨的戰鬥形象有望帶動黨內團結,但也象征黨內長期隱伏的路線衝突浮上檯麵。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林泉忠投書媒體指出,鄭麗文是國民黨首位非建製派(亦稱“非中華民國派”)出身的黨主席,其政治論述高度意識形態化,強調“中國認同”,其更為“親中”的鮮明立場與對手郝龍斌所代表的“兩岸穩健派”明顯區隔,黨內將迎來“艱巨的路線之爭”。

選前包括蔣萬安、侯友宜等多位地方首長皆表態支持郝龍斌。

鄭麗文的兩岸立場在選舉期間即備受討論,她選前曾說台灣要在“九二共識”基礎上重新大力推動兩岸交流對話,主張恢複與中國大陸的製度性對話,“強強聯手,一加一大於二”,也表示若當選黨主席願與習近平見麵,“不要說見一次,見一百次都願意”。

外界因此格外關注北京對此次選舉結果的表態。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發賀電指出,多年來兩黨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共同政治基礎上,推動兩岸交流合作,致力維護台海和平穩定,“增進兩岸同胞親情福祉,成效積極”。他期望兩黨深化合作交流,“推進國家統一”。

鄭麗文覆電感謝習近平,表示“海峽兩岸於1992年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達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她同意兩黨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兩岸同為炎黃子孫、同屬中華民族”,她認為應在既有基礎上強化兩岸交流合作、促進台海和平穩定,“為民族複興開辟宏偉前程”。

鄭麗文勝選後也向國際承諾,國民黨未來對外關係將秉持對等、尊重、互惠原則,堅持三大方向:不讓台灣成為麻煩製造者、不成地緣政治犧牲品、積極為區域和平努力。

台灣成功大學教授李忠憲教授分析,中共中央總書記向國民黨主席發賀電並非首例,早在2021年朱立倫當選時,習近平也曾以賀信形式表達“在九二共識與反台獨的共同基礎上推動兩岸關係”的立場。

然而,相較於朱立倫時期“台海情勢複雜且嚴峻”的警示語氣,此次鄭麗文所收到的賀電顯得更為積極與親切,字句中強調“促進兩岸交流合作、維護台海和平穩定”,甚至提及“推進國家統一”,使外界格外關注其中的政治訊號。

至於鄭麗文的回覆,李忠憲認為她未設防線,顯得立場更為親中,使得“習鄭關係在媒體眼中被放大為一種‘親密’的象征”。

他也指出,鄭麗文不再以“統一”為口號,而以對話、理性、務實作為包裝,打造出一種國際社會可以接受的“溫和版親中”形象,對北京而言也能降低對台“統戰”的成本,成為北京“政策輸入”的新管道。

“鄭麗文比立法院長韓國瑜更懂得包裝,比朱立倫更懂得權衡,是一位可被國際社會接受、卻又對北京有用的‘理性親中’代表。”

美國德州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係副教授翁履中則對BBC中文分析,雖然鄭麗文在選舉過程中展現出對北京友好的姿態,但她應該清楚台灣主流民意對“親中”的警覺性仍然強烈, 因此預期她上任後會采取“語言上和緩、政策上穩健的方式來經營兩岸議題”,延續“交流而不附和”的路線,口頭上維持善意,實際上避免過度靠攏中國。

“她若要帶領國民黨回到主流政治舞台,勢必要在論述上調整,作為主席她需要淡化‘t統一’相關語言,強調和平、穩定、交流,以避免引發中間選民疑慮,這樣的調整不僅是戰術考量,也是國民黨在未來選舉中生存的必要。”

“綠轉藍”爭議人物,為何獲勝?

鄭麗文這次擊敗郝龍斌當選,外界都好奇這位“非典型國民黨員”,為何能大勝傳統藍營政治人物。

她在雲林出生、台南長大,是外省二代,就讀台大法律係期間參與野百合學運,曾是“台獨基本教義派”。她畢業後加入民進黨,代表該黨於1996年當選國民大會代表,即是依中華民國憲法設立的民意職位,負責選舉總統、副總統、修改憲法及罷免元首,她也曾任民進黨青年部副主任等職。

但在2002年,她因批評時任衛生署代署長塗醒哲涉嫌“舔耳案”,因不符事實,違反黨內“不得亂發言”規定遭民進黨停權,鄭麗文後來稱因“理念不合”退黨。

離開民進黨後,2004年泛藍陣營在凱道集結抗議總統大選選舉不公,鄭麗文擔任主持人被視為正式挺藍,2005年正式“綠轉藍”獲時任國民黨主席連戰延攬加入國民黨,隨後擔任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主委、發言人等職務,也擔任過不分區立委及行政院發言人,因口才及組織能力有“藍營最強辯手”的稱號。

台灣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係教授劉嘉薇對BBC中文說,鄭麗文的背景能更了解民進黨,從而“凝聚泛藍和中間選民”。她優於其他候選人是在於她更加“戰鬥”,這是國民黨黨員期待的,反映了國民黨黨員的危機感,“失去中央政權已經12年,希望能重返執政”。

鄭麗文選舉期間積極提出革新黨內製度,例如要找回長期未參與黨務的年輕黨員,鼓勵新世代參與決策,這讓她在年輕黨員間支持度高,並獲軍係與部分地方議會支持。選舉期間,曾獲國民黨前黃複興黨部主委季麟連、桃園市議長邱奕勝等人支持。

台灣東吳大學政治學係教授劉必榮向BBC中文分析,鄭麗文勝選代表國民黨內希望改革的聲音,“年青人覺得國民黨太老派,但鄭麗文比較敢衝撞”,這個結果反映世代交替、穩健過渡的一個選擇,“應該有助於國民黨拓展年青人的選票”。

候選人郝龍斌與趙少康曾公開指控中共介選,意指鄭麗文是“中共同路人”。翁履中對BBC中文表示,有關議題在選前被大幅渲染,反而產生了意料之外的效應,“許多國民黨員對於這類外部幹預與‘抹紅式’指控反感,激發了內部團結心理”。

其形象塑造也是關鍵之一,台灣成功大學教授李忠憲向BBC中文說,鄭麗文懂得以“開放、理性”的語言包裝自己,使她在國際媒體麵前顯得“兼具理智與現代感,與傳統藍營僵化、守舊的形象形成鮮明對比”。

但值得注意的是,盡管鄭麗文獲過半數支持當選,但整體投票率遠低於上一屆,隻有不足四成。比對近年國民黨主席得票數,鄭麗文也是最低,較得票率不過半的朱立倫還要少兩萬多票。

翁履中認為這反映了黨員的冷感與無力感,“選舉過程中內部爭議不斷,讓黨員選擇觀望”。劉必榮則引述國民黨員朋友分享,指他們感到陷入兩難,因為鄭麗文及郝龍斌都有支持的理由,“每一個黨員投票都要算好幾步,第一個錢的問題、第二個藍白合、第三個大陸問題、第四個選舉能否選贏的問題,各有利弊,所以大家不知道怎麽選,大概就沒有選”。

能否改革國民黨和團結派係?

當選後,鄭麗文發表勝利感言說,“國民黨會努力成為第一大黨,在我任內完成2028年完全執政的政黨輪替,還有兩岸共榮共和,這是我最重要的使命”。

林泉忠投書指出,鄭麗文更為親中的立場,在此次選舉獲得國民黨內軍係與黃複興係統的支持,但可能失去與與中間選民對話的空間,選後新任黨中央如何與原建製派整合,將是鄭麗文上任後的首要挑戰。

73歲的前台北市長郝龍斌在選戰期間主張“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強調“九二共識不等於一國兩製”,呼籲中國大陸正視並尊重中華民國的存在事實,象征黨內穩健派的集結。

劉嘉薇教授分析,鄭麗文標誌著對抗民進黨的大旗,將有助於國民黨內部改革和派係團結,“因為黨內有共同的目標,就是下架民進黨,重返執政”。

鄭麗文選後“用最深的誠意”向民進黨說,台灣不能再內耗,不要在自己內部找敵人,要把台灣的政黨政治從惡鬥、內耗拉回正軌,期望民進黨不要再仇恨、撕裂,不要再打“仇中牌”。

身兼民進黨主席的總統賴清德並未發文恭賀鄭麗文當選,僅送花籃致意。總統府發言人郭雅慧表示,期望朝野政黨領袖“共同目標都能以國家利益為優先,以守護國家安全為前提”。民進黨發言人吳崢也說,希望國民黨“將台灣利益置於政黨之上”,共同麵對當前的國安挑戰。

至於國民黨內的聲音,這次選舉過程中因為傳出“介選風波”,候選人一度激烈互打,黨內擔心影響日後團結。選舉結果出爐後,屈居第二及三名的郝龍斌及羅智強也都祝賀鄭麗文。

郝龍斌說“希望未來要放下這次選舉中的紛擾以團結,共同為國民黨的未來奮鬥”。羅智強同樣表示,“選舉結束就是團結的開始”,相信國民黨在鄭麗文的帶領下會開創新局,“打贏2026及2028大選”。

現任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也祝賀鄭麗文,說即將到來的“九合一”及總統大選是大家最關注的,他希望國民黨團結、讓國民黨更強。

鄭麗文曾提出國民黨要走向集體領導,國立台灣大學政治係教授左正東認為,她是以什麽方式、被納入的人是有多大決策權,“這些都會決定未來鄭麗文能否團結各個山頭,未來國民黨能否繼續整體作戰”。

短期而言,學者李忠憲認為國民黨的派係衝突會緩和,因為鄭麗文擅長透過資源與位置的再分配換取支持,“然而這種‘和諧’的背後並非真正的改革,而是‘資源再分割’的延續”,長遠來說隻是將國民黨從“理念共同體”進一步轉化為“權力交換所”。

李忠憲續分析,這種作法會使黨內改革不再關乎方向與信念,而是誰能分得更多政治利益,恐導致國民黨失去公共性與道德說服力,因為“政黨不是為了特定派係、利益集團或個人升官而存在”,未來能否在社會中獲得價值認同成疑。

劉必榮則指出,很多地方派係其實是支持郝龍斌,因為他代表穩定、可預測、不會有積極變化,所以鄭麗文擔任主席後,將要整合這些地方勢力。但鄭麗文當選勢必把中央黨部年輕化,而競選地方選舉方麵因資源有限,就會出現分配的問題。

“本來鄭麗文上來,可能一些年青人覺得有機會到我來競選了,但跟民眾黨合作過程中又要讓一些(地方席位)位置給他們,原本給年青人的變成給民眾黨了,是否這樣?”

國民黨預料11月才進行新舊任黨主席交接,劉必榮提醒在藍營選舉的時候,民進黨很多準備參選地方選舉的候選人“隊已經站好”,但國民黨還要整理團隊、跟民眾黨討論如何合作和提名等,“等一切搞定都明年了”,“這個時候再搞個分裂就完蛋了”。

對藍白合作的影響

下一步黨主席要帶領籌備選舉,除了兩岸論述會影響選情,在明年地方選舉國民黨與民眾黨兩個在野黨,如何協調提名與資源分配,也是對鄭麗文的考驗。

在鄭麗文當選當晚,民眾黨隨即發布新聞稿,主席黃國昌表示,台灣民眾黨致力推動“聯合政府”,透過跨黨派力量打破民進黨“一黨專擅之僵局”,期待未來民眾黨與國民黨在政策與理念上持續深化交流,逐步累積互信,“建立聯合治理典範”。

鄭麗文也感謝黃國昌,表示知道社會有多麽高的期待,一定要用最大誠意與決心,完成在野團結,“為台灣撥亂反正”。

事實上,鄭麗文早在當選前已組成“黨外在野大聯盟”,說要連結所有統治者、執政黨之外的聲音,發揮製衡力量。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支持民眾黨的網紅“館長”陳之漢等也是發起人之一,被視為要整合藍白勢力。

如今鄭麗文成功當選國民黨主席,左正東分析藍白合要成功,不隻黨主席願意促成合作,還有黨的基層群眾能否接受,“特別涉及可能要禮讓的選區裏原本準備參選的候選人”,以及未來組成政府的行政部門職位分配。

“這些需要是主事者本身有協調黨內各個山頭的威望”,左正東認為目前鄭麗文還不具備這樣的條件,要視乎她這一年的各項表現。

翁履中認為,鄭麗文擅於運用媒體的能力,能讓藍白對話透過媒體產生合作氣氛,但要讓“藍白合”更順利,地方選舉願意配合多少民眾黨的要求,會是民眾黨對鄭麗文是否有合作誠意的觀察指標。

據國民黨規劃,黨主席選舉結果出爐後,將於10月21日公告黨主席當選名單,並翌日將黨主席選舉結果陳報中常會核備,11月1日召開全國代表大會,進行新舊任黨主席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