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知識局
文字 | 澄澈
校對 | 凱爾希 編輯 | 卡皮巴貓

礦坑塌陷、企業倒閉、林場停產、人口外流……
之前,我們講了東北的30座資源枯竭城市。這批城市裏除了極個別幸運兒,似乎都逃不出礦竭城衰的宿命。
挖呀挖
再多的煤也經不住這麽折騰
(阜新組圖 圖:壹圖網)▼
但中國資源枯竭的城市,又何止東北一處。華北和西北這兩北地區,共同組成了遼闊的北方模式。相比東北老鐵高度一致的“鐵鏽帶敘事”,他們的命運可謂冰火交加。
本期我們將聚焦北方21座資源枯竭城市,看看他們如何與時代賽跑,又如何在泥沼中求生。
▼

點擊即可觀看視頻版
▼

煤海沉浮,命途多舛
這21座城市裏,有16個煤炭枯竭,3個有色金屬枯竭,2個石油枯竭,煤炭占了絕對比例。而且跟東北老鐵一樣,煤炭組的命運也是相當慘。
▼

但和東北不一樣的是,華北西北的煤,比東三省要多得多。按比例看,東三省的煤其實還不到全國的百分之二,那華北西北能占多少呢?
如果把全國煤炭資源按構造帶劃分,我們可以得到一張九宮格版圖。東西走向的天山-陰山、昆侖山-秦嶺-大別山,以及南北走向的賀蘭山-龍門山、大興安嶺-太行山-雪峰山,這四大構造帶把全國煤炭劃成了“九大分區”。
▼

光昆侖山-秦嶺-大別山這條線以北的六個區,就產出了全世界幾乎一半的原煤,集中了全國九成以上的儲量。中國14個億噸級煤炭基地,這裏就占了13個。
▼

如果不算黑吉遼和蒙東,華北和西北這四個區占比高達四分之三。其中晉陝蒙寧一個區就占了54.6%,是華南貧煤區的104倍。而16座北方煤炭枯竭城市,就分布在這片黑色的富礦帶上。
他們大致可以分成兩條“煤帶”,一個在黃河幾字彎,一個在黃淮海。這些煤城的品位、儲量和開采難度迥然不同,命運也是天差地別。
▼
和加速轉型的石、烏雙子城相比,黃河幾字彎另一側的山西就有點兒難說了。

三晉大地,黑金暴富還是資源詛咒
山西,是字麵意義的“渾身是煤”。以地球陸地麵積的九百五十分之一,挖出了全世界將近七分之一的煤。孝義、霍州是官方認定的枯竭代表,但山西的“煤城”遠不止於此。
山西一省十一市,每一個都在大量產煤,有7個產煤過億,其中朔州過2億噸。就連看起來主要負責花錢的省會太原,每年也能挖出半億噸煤,跟甘肅這種采礦大省差不多。一市頂一省,也是非常硬核了。
▼

煤作為山西的絕對命脈,捆綁了晉省的方方麵麵。2021年煤價飆升,動力煤出廠價從每噸500衝到1700,當年山西GDP增長28%,工業利潤暴增250%。
然而成也煤炭,敗也煤炭。2024年煤價下行,山西直接來了個負增長2.14%。GDP也被內蒙古超過,人均GDP全國倒數第十。原因無他,就是“一煤獨大”的病根太深了。
以晉省產煤第一城朔州為例,去年規上工業營收1500億,煤炭就占了1000多億。再加上靠燒煤發電掙的260億,其實九成的工業都是煤。呂梁、晉中、晉城這些煤城,煤炭和相關工業的營收占比也都過半。
挖煤+坑口發電,晉省的絕對支柱
(大同燃煤電廠 圖:壹圖網)▼

按照每年持續挖14億噸這麽算,再過35年山西494億噸的可采儲量就要挖光了。煤挖完了有多慘,東北的一堆煤城已經做了示範,所以要提前“脫煤”,但“脫煤”之難,難於上青天。
山西也不是沒努力,十五年前山西全省都被劃進了“資源型經濟轉型區”。 其他地方都是以市為單位,隻有三晉大地是全省打包。
可惜轉型並不順利,中國狂飆突進的工業化對能源需求一路暴漲,山西的煤一點不能少,還要加大力度挖煤。產量從3.6億衝到13.6億噸,對煤炭依賴反而越來越深。
通過各大幹線,運往全國各地
(大秦鐵路運煤專列 圖:圖蟲)▼

一煤獨大的結構不光阻斷了產業轉型,還給山西挖出了荒漠化、塌陷區、廢水廢渣這些老生常談的問題,也讓山西本就不富裕的水資源雪上加霜。
很多人都不知道,煤炭其實是典型的高耗水行業。原煤采出來要洗煤,平均三噸水洗一噸煤。
下遊的火電也是耗水大戶,平均每發出一度電就要消耗730毫升水。而眾所周知,山西非常缺水。
給脆弱不堪的生態環境,繼續上強度...
(山西太焦鐵路沿線 圖:圖蟲)▼

除了生態問題,山西的原始積累也大量外流。煤價暴漲那幾年,江湖上到處都是煤老板一擲千金的故事:今天是來北京的建外SOHO買下一棟樓,明天是幹煤炭的山西首富娶了女明星,後天是到三亞豪擲7000萬風光嫁女。
資本和人才大量外流,本地人再想掙錢,確實隻能往挖煤這一條路上擠了。
挖煤、洗煤、運煤...
晉省npc的日子越過越難
(圖:圖蟲)▼

後來隨著上千家私人煤礦被並入兩大國有煤炭集團,挖煤的錢直接上繳省級和中央財政。山西再想轉型,實際上就隻能依賴國家政策和轉移支付了。

冰火兩重天,煤城風光與油城掙紮
不同於黃河幾字彎煤帶的苦苦掙紮,黃淮海煤帶上的煤城就幸運太多了。
黃淮海也是重要的煤炭產區
(安徽淮北煤炭外運 圖:圖蟲)▼

北邊環京津地區的張家口和承德,雖然要保護環境,但確實也得到了北京真金白銀的扶持。
還吸引了大批帝都人民冬天來崇禮滑雪,夏天去壩上放風,旅遊業搞得如火如荼。畢竟這麽近那麽美,周末到河北。
這麽近,那麽美!
(崇禮滑雪場 圖:圖蟲)▼

南邊的淄博、棗莊、徐州以前也都是煤城,而且這三城在本省經濟裏都要往後排。但蘇魯兩省的下限還是很高的,即使不挖煤了,也有非常多的出路可選。
徐州是GDP萬億之城,徐工機械暢銷全球。棗莊也有機床、鋰電池和精細化工,淄博更是北方煤城中的轉型典範。
預計年底GDP破萬億
(徐州夜景 圖:圖蟲)▼

淄博本身雖然不產油,但旁邊就是勝利油田,有千萬噸級煉化巨頭——齊魯石化。石油、煤、鹽、天然氣四大化工一應俱全。
淄博還有龐大的陶瓷和製藥產業,陶瓷可以跟佛山分庭抗禮。製藥上,新華製藥出產的阿司匹林、布洛芬占全球市場的三分之一以上,再加上“淄博燒烤”的多元化操作,淄博基本擺脫了資源枯竭的問題。
"傻大黑粗"的煉油廠
是淄博經濟最堅實的支柱之一
(石化廠 圖:圖蟲)▼

比較下來,北方煤城的境遇確實相當折疊,那油城又如何呢?
河南濮陽和甘肅玉門,這一對石油枯竭雙城的情況,可以說是天差地別。
從黃河邊鑽出第一口自流井算起,魯豫交界的中原油田已經50歲了。原油產量也從巔峰期的700萬噸,一路衰減到去年的130萬噸。24萬職工家屬一人才分5噸半,咋辦呢?
一座轉型中的石化老城
(濮陽市華龍區 圖:圖蟲)▼

和遼河油田枯竭後的盤錦一樣,濮陽正在用當年煉油攢下的化工底子,大力加工進口油氣。
濮陽雖然離海有800裏遠,但橫跨魯豫兩省有一條日照-濮陽-洛陽管道,每年從日照港輸入千萬噸進口原油,這是中原油田自身的八倍。再加上本地配套的石油裝備製造和製氫產業,濮陽這座石化老城,成功續命。
▼

而1600公裏外的甘肅玉門,就要慘得多了。他是無數媒體選題中的反麵教材,別的枯竭城市隻是衰敗,玉門是直接連根都拔了。
玉門的過往確實極為輝煌,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石油工業搖籃,從1939年就開始采油,比大慶油田早了20年,巔峰期產量占全國95%。
▼

但采的越多,枯竭越快。上世紀末,玉門油田產量下滑到38萬噸,經濟支柱迅速崩塌。
當年玉門為了離油田近一點,把城市建在了海拔2400多米的祁連山北麓,周圍荒蕪到連農田都沒有,而且遠離蘭新鐵路等交通幹線。
玉門老城的唯一救命稻草
(玉門煉油廠 圖:圖蟲)▼

如今為了自救,玉門把整座城搬到了七十多公裏外的玉門鎮,靠著疏勒河綠洲的農業維持生計,玉門老城隻剩一萬多人。至於曾經紅火的玉門煉油廠,在油田枯竭後連續虧損了十六年,靠著新疆甚至哈國的高價原油續命。
200萬噸的煉化能力放到東部,是要被關停並轉的“茶壺”小煉廠,現在卻是老城唯一的救命稻草。今天的玉門老城已經接近荒廢,市中心70平米的房子隻要兩千塊。
油盡城空,徹底涼透...
(玉門老城 圖:壹圖網)▼

油盡城空,徹底涼透。玉門,成了中國資源枯竭城市中最刺目的傷疤。
這,就是中國北方的資源枯竭城市。
▼

無論是煤城還是油城,都相當的兩極分化。好在因為資源家底還足夠厚,很多城市還處在枯竭的“進行時”。
到底是在挖礦這條路上越走越深,還是切換賽道、全力轉型??答案尚未可知。


Global Energy Monitor- Boom and Bust Coal 2024
Global Energy Monitor- Boom-Bust-Coal-2024-Chinese
自然資源部-《2024中國礦產資源報告》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我國煤炭資源“井”字形分布特征與可持續發展戰略》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第一勘探局-《中國煤炭資源勘查開發程度分析》
申豔軍,楊博涵,王雙明等,《黃河幾字彎區煤炭基地地質災害與生態環境典型特征》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麵: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