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紀初,一些投資評論員曾預測將迎來一個新的“咆哮的二十年代”。
一個世紀前的1920年代同樣始於一場大流行病,隨後是一波創新浪潮、冒險精神和股市造富神話。到目前為止,曆史似乎在重演。
如今,又一個當年繁榮的“回音”正在出現——那些能讓投資者血本無歸的投資方式正在重新流行。
當然,任何股票都有歸零的可能,但在一個分散配置的投資組合中虧光所有資金,必須非常不計後果。而當涉及基金時,通常隻有富人才被允許參與那些偶爾會破產的高風險基金。
不過,一波新的杠杆型產品正在到來,將這種“歸零風險”帶給了普通投資者——尤其是通過押注個別通常波動劇烈的公司。
倫敦剛剛上演了一個前奏。

還記得大約一周前,當超威半導體與OpenAI達成交易時,其股東們歡欣鼓舞嗎?但對那些持有GraniteShares一隻三倍做空該股ETF產品的投資者來說,這無疑是噩耗。這家基金的公告寫道:“根據該ETP的條款,已觸發提前贖回事件。每份ETP證券的價值已確定為0.0000美元。”
四位小數的顯示無疑是一種“貼心”設計。GraniteShares近期還申請在美國上市類似產品。
以一籃子股票為基礎的類似杠杆ETF,在美國已經存在一段時間。例如,一隻三倍做空半導體指數的ETF在那天同樣大跌,自成立以來累計跌幅高達99.99999%。盡管還沒歸零,但也隻剩一點點,並且花了多年才到這一步。
1929年股市崩盤時,許多投資者血本無歸,是因為當時允許隻用10%的保證金買股票——隻需支付股價的十分之一,其餘通過借款。而那個年代流行的高飛基金——即投資信托基金,也大量使用杠杆,甚至投資於同樣帶杠杆的其他信托基金。
最終看似分散的配置也沒能拯救他們的資產,被市場徹底抹平。
如今,美國投資者已經在杠杆產品上損失慘重,原因包括收益衰減效應和隱藏成本。如果這些產品進一步聚焦於波動更大的個股,那就意味著未來更多投資人將麵對“歸零”結局。
此外,還有一些同樣經常“歸零”的產品也正在湧入市場:美國投資者如今可以參與加密貨幣的永續合約,杠杆率可高達100倍。上
周五比特幣“永續合約”的崩盤就導致賬戶被清空,甚至連做對方向的交易者也不得不承擔部分損失。
不過,那畢竟是加密幣。而如今在散戶投資熱情達到高點的時刻,把“完全虧損”的風險嵌入一個看起來像是普通股票基金的產品中,讓人不禁覺得:1920年代的曆史正被重演,而且是一個全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