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中秋第一網紅月餅,到底有多土?

中秋第一網紅月餅,到底有多土?

文章來源: 鳳凰WEEKLY 於 2025-10-07 21:18:38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很多人都不敢說,現代人,對月餅真有點愛不起來了。

廣式的,京味的,流心的,冰皮的;

自己買的,親朋送的,客戶發的。

月餅,從七月十五吃到九月十五。一吃就是兩個月,最後打嗝都是蓮蓉味;

網紅月餅,味道更是一口比一口奇怪,榴蓮、螺螄粉、佛跳牆。

一塊月餅裏包的不是餡,是勞動人民無窮盡的想象力。

但味道卻像主理人餐廳的創意融合菜,吃完隻想報警。

眼看著,就要陷入每年一次的月餅焦慮的時候。

一種由簡單的油紙包裝,樸素的酥皮餡料組成,售價僅15塊錢4個、來自黃莊這個地方的月餅。

忽然一夜之間,變成了打工人新寵:

“5、60塊錢一個的美心半島都嚐過了,這四塊一個的我必須炫一包!”

雖然無論是包裝還是口味,酥皮還是餡料。

黃莊月餅,都裏裏外外透露著一種不怎麽精致的感覺。

但是從CBD到回龍觀,從五道口到宋家莊,每個人都幾乎完成了一口黃莊月餅的kpi。

一夜之間,北京的月亮,快要換成15塊4個的了。

Bur,這土感老派月餅,憑什麽突然成為中秋第一網紅?

黃莊月餅,月餅界的蜜雪冰城?

首先,眾所周知,這個時代的“土”,是一種十分珍貴的優點:

真誠憨厚、淳樸大方的性格,叫土狗型人格;

氣色紅潤、溫柔婉約的長相,叫土純型美貌;

靠譜、低調、踏實的人,都叫土象星座……

這黃莊月餅的“土”,就土在它的樸素、接地氣、不帶一點裝的。

京爺老G,混跡月餅江湖多年,吃過的禮盒不比他寫過的石墨文檔少。

前兩天,他朋友圈配圖,是一大包黃莊月餅。

隨意攤在工位的鍵盤旁,油紙包裝皺巴巴,像學校門口八塊一個的飯團,散發著樸素氣質——

底下一群人地鐵老頭看手機:

“像倉庫裏發的員工福利麵包。”“這月餅,看著就頂飽。”

然而,當老G打出這一包黃莊月餅不到15塊的價格時,大家的想法就像上班罵老板一樣整齊劃一,

“啥啊!啥月餅這麽便宜啊!我也要吃一口!”

畢竟,這幾年市麵上的月餅,總給人一種華而不實的感覺。

動不動就禮盒裝,一盒四個餅,售價卻動不動就大幾百;

打開來,外殼是燙金硬盒,內托是絲絨絨布,看起來很高級,好吃麽,一般般。

懂得都都懂,那麽貴的紙盒裏,裝的不隻是月餅,那麽是啥呢?

〓我們9塊9的斷親月餅禮盒,也有這個作用!

貴隻是第一宗,甜則更讓人受不了的“死罪”。

吃一口,一直從嗓子齁到心裏,吞一口脖子要伸二裏地,還要擔心一口下去,第二天胖成安祿山。

所以,當黃莊月餅端出來的時候,打工人就像冷宮裏瘋掉的妃子突然被宣召,一邊掉眼淚一邊喊,

“這真不是夢嗎?臣妾好久都沒見到皇上了。”

直到,這個土味月餅出現,恢複了月餅的原教旨主義的用途:

月餅,就是用來吃的!

黃莊月餅,就像老家地裏樸實的莊稼漢,它沒禮盒、沒明星、沒噱頭,甚至沒什麽廣告。

它的第二“土”,就是味道,樸素厚重。

咬下一口,皮是酥的,像雲南鮮花餅一樣,渣子滿天飛,桌子亂七八糟,

但網友一句話總結得好,“掉渣才是酥皮的尊嚴。”

餡料也很老派,五仁、紅豆、綠豆,一鍵夢回童年商店的食品玻璃櫃。

關鍵是不膩,對中國人來說,“不甜”就是對甜品的至高讚美,哪怕再普通,也能立刻加分。

當然,黃莊月餅也不是真的停留在“複古款”。

它其實也在跟著市場做花活:椒鹽、椰子、榴蓮、脆巧這種創意口味全都有,滿足部分年輕人的獵奇心理。

但是賣的最好的,還是傳統的糕點經典口味。

什麽紅豆薏仁茯苓、五紅枸杞、山藥參苓,光看就給打工人一鍵回血的誘惑。

和冰皮、廣式月餅一對比,這種差距就更為明顯。

冰皮月餅外表精致,像朋友圈濾鏡,涼涼甜甜,一口就膩;

廣式月餅雙黃白蓮,甜到發齁,吃一小塊就像交了一次血糖稅。

黃莊月餅則完全反著走:直男型,皮酥、餡實,體貼。

老G調侃:“冰皮月餅是朋友圈照騙,黃莊月餅是身份證照片——醜是真醜,但能過安檢。”

說白了,花樣再多,它的本質沒變:

還是那一口掉渣的酥皮,那一份不膩的餡料,那一張讓錢包心安的價簽。

當然,這個世界千人千味,有人嚐了一口蛋黃味,覺得還是太齁,需要拿三杯釅茶壓一壓;

雖然有人好不容易買回來,發現“也就一般般,和普通點心一個味”。

但是。這種爭議,往往在看到價格的時候,一切化為“尊重理解和祝福”:

“還行還行,我和解了。”

不過真正讓它刷屏的原因,還是價格的接地氣。

人可以和什麽都過不去,唯獨不會和錢過不去。

在這裏,你不用擔心被禮盒背刺,一包不到15塊,掰開算下來一塊月餅比地鐵票還便宜。

當一些人在一邊艱難服用198元一盒的“低糖輕奢月餅”,268的“黑鬆露禮盒月餅”時。

黃莊月餅,已經用零頭價格,給了我們“莊門人”一點點安慰:

十幾塊的節日氛圍,也是很不錯的嘛!

因此,黃莊月餅,被評為今年月餅界的蜜雪冰城。

畢竟,黃莊的,才是不裝的!

黃莊月餅,橫掃中秋

要說黃莊月餅為什麽能好吃?秘訣其實很簡單——

月餅,是黃莊的老本行。

黃莊村是個地名,地處石家莊市槁城區,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當地就有手工製作月餅的傳統。

原本,它隻是村民們在中秋佳節自製自食的傳統美食;

但因為實在好吃,口口相傳,黃莊月餅的傳奇開始流行。

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到月餅製作的行列中,黃莊月餅的產業規模也逐漸擴大。

以至於現在,別的地方村口是麻將館,勤勞致富的黃莊村口則是月餅廠。

規模大到有人笑稱,“宮廷玉液酒是中國人的暗號,月餅就是黃莊人的摩斯密碼。”

這種“全村產業化”奇景帶來的好處則是,黃莊人的嘴早就被養刁了。

黃莊月餅之於黃莊人,就像胡辣湯之於河南人,熱幹麵之於武漢人,早已成為一種日常。

當地人都是吃月餅長大的,中秋隻是多吃兩口的借口。

而黃莊月餅的風味,也已內化為一種“莊子味”。

皮要夠酥,餡要夠足,甜度得恰到好處,各種餡料配比合理,最好是現做。

這種口味標準沒寫在說明書上,都寫在村民的嘴上。

現在,黃莊月餅早就是“誰家中秋不買一袋”的必備品。

老一輩人說,這東西就是“柴米油鹽之外的第五樣”。

在她們心中,黃莊月餅的口碑很簡單,不花哨,不騙人,量大管飽,就倆字——

實在。

沒有廣告投放,沒有明星代言,更沒有聯名包裝,唯一的傳播方式就是,“我家/我對門/我們小區那誰誰買了說好吃”。

可真正讓它“出圈”的契機,並不是黃莊自己,而是互聯網和貪吃的大學生。

眾所周知,大學生的嘴最刁,沒有發現不了的美味。

大概幾年前,有大學生被河北室友帶的黃莊月餅驚豔了味蕾,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從聯係人到朋友圈再到微博抖音小紅書,有人直呼“終於找到中秋節和我有關係的月餅。”

從那以後,黃莊月餅的擴散速度簡直驚人。

這裏從本地人的家常點心,一下子變成了打工人、大學生的節日奶嘴。

“這麽近,那麽美,周末到河北”的理由又多了一個,有的人慕名而來,前往黃莊本地,直接把一小村莊買成第五大道。

月餅店門口,長長的人龍從大門口蜿蜒到馬路對麵,月餅被搶成labubu。

本地人奉命出門買月餅,看了下店門口的人潮長籲一口氣,“算了,中秋節月餅就讓給你們外地人吧。”

甚至縣城裏的商超、批發市場也能看到整箱批發的黃莊月餅,成了節前必囤的爆款貨。

看的本地人哭笑不得,“這玩意我們村人平時拿來當甜點吃,咋還被搶限購了?”

而以至於這兩年中秋,黃莊人的廚房不是廚房,是一種“月餅戰場”。

中秋節前夕,幾乎整個村子都在加班,燈火通明,空氣裏彌漫著烤餅的香氣。

從“一個村的點心”到“全國的爆款”,黃莊月餅隻用了短短一兩年。

有人感慨:“以前是全村人吃黃莊,現在是全國人都在搶黃莊。”

全國人民,快把黃莊的中秋節吃成勞動節了。

讓月餅回到月餅

當然,作為“行業風口”的黃莊月餅,也伴隨著“人設崩塌”的可能性。

由於火的是品類而非品牌,自然會有品質的差異。

各家生產能力、原料來源、工藝差異都可能露出裂痕。

不少本地人指出,“黃莊月餅好吃的是黃莊的某一家月餅,而非黃莊月餅。”

雖然整個村遍地都是月餅廠和月餅品牌,但老字號的幾家,在當地人心中更有穩定信譽。

相比之下,那些更便宜的小廠,口味不那麽穩定。

有人在網上吐槽,“買了三袋,第一袋挺香,第二袋先餡薄了,第三袋幹脆隻剩脆皮。”

雖說“各花入各眼”,但“吃完就那樣”也是不少的反饋。

畢竟月餅這一品類,不管怎麽做,似乎都逃不過“還是甜”、“不健康”的評價。

一枚標準分量的月餅就可能帶來幾百大卡,等於下班跑一小時白跑。

於是,大家一方麵表示“這個價位不錯”,另一方麵又說“隻吃一塊就夠了”。

畢竟,甲之砒霜乙之蜜糖,黃莊月餅作為中式糕點,本就難以滿足“眾口難調”這道關。

更何況月餅界,本身就眾口難調。

雲腿月餅能不能上桌還在商榷,黃莊月餅能不能一統江湖更是兩說。

有人在嚐試過冰皮月餅後,會覺得黃莊這種“北方直男式”酥皮+幹噎的餡料有些粗糙。

而習慣廣式雙黃白蓮的南方朋友一口下去也會直搖頭,“這不是月餅,這是麵點。”

也就是說,黃莊月餅受到的是“性價比心理”的支撐,並非驚豔,而是“在這個價格區間裏麵還不錯”。

就像蜜雪冰城的冰淇淋和檸檬水,“這個價位,解解饞得了。”

而黃莊月餅的火,反應的其實是一種社會現象:

對月餅這種品類,人們其實已經倦了。

傳統月餅太甜,創新月餅太癲,不光大家覺得中秋節沒什麽吃,連我們也覺得月餅消費好像真沒什麽新活可寫。

這幾年月餅市場,基本可以說是“銷量跳水、禮盒崩盤”。

2024 年中秋,主要門市的月餅銷售額直接同比下滑 45%+,禮盒銷量幹脆跌掉一半。

星巴克前段時間的禮盒月餅風波,更是讓人心梗,“這禮盒月餅就非出不可是嗎?”

而這種趨勢其實 2023 年就有苗頭了,銷售額先掉一成,禮盒件數也縮水;

更慘的是高價禮盒,動不動 500、800 的月餅禮盒,過去是送禮標配,現在直接被消費者用腳投票,銷量比 2019 年少了2/3。

剩下還賣得動的,是一二百的“親民款”,居然還能逆勢漲一成多。

換句話說,沒人再願意當買盒子的冤種了。

地方市場的情況更直觀,重慶市場的調查顯示,2025 年中秋,盒裝禮盒銷量一路下滑,大家更願意買散裝的回家自己吃。

畢竟禮盒再花哨,中秋一過就是廢紙一摞;真要圖個節日氣氛,不如散裝來得實在。

另一方麵,其實並不是市場沒了。

2025 年的行業白皮書數據顯示,整個中國月餅市場規模還能到 325 億元,總供需量大約 41.7 萬噸。

不過,現在的消費者更聰明了,誰都不想再被割韭菜。

佑禾出的三四十一塊的散裝月餅,被網友造梗譏諷,高端酒店出的月餅禮盒,幹脆沒人捧。

〓麵包刺客,要來賺月餅錢了?

更關鍵的是,年輕人對月餅的“口味審美”已經完全變了。

京東的 2025 年報告顯示,七成以上的消費者挑月餅第一眼看的是成分,“低糖”“無添加”“健康”成了關鍵詞。

傳統廣式雙黃白蓮?甜得發齁,直接出局。

冰皮?好看拍照一流,但冷鏈麻煩,吃兩口就膩。

中秋節逐漸回歸家庭小團圓,大家更傾向於買水果、點心、蛋糕來代替。

當年輕一代的消費觀是“不被割韭菜”,月餅就從“必買的儀式品”變成“可買可不買的小零食”。

人們需要的,本質也不是月餅,而是和家人團聚、舉頭望月之時,有一個能承載記憶的實物。

它可以是甜的,也可以是鹹的,但本質是溫暖的。

畢竟,月亮是嫦娥的,月餅應該是所有人的。

祝大家中秋快樂,團圓幸福?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1)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香港大火疑人禍?工人竹棚架旁吸煙畫麵瘋傳




24小時討論排行

誰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中國嗎?
賴清德稱中國目標2027武統,宣布高額國防特別預算
川普要高市"別刺激北京"?日本當局火速駁斥:不實報導
美俄代表密談錄音泄露,誰幹的?
歐盟外長:應限製俄軍規模和軍費
美國白宮槍擊凶嫌是阿富汗移民!川普怒:絕不容忍
紐約時報:中日外交爭端讓高市早苗獲得政治優勢
特朗普“電話教導”高市早苗內容被披露 日本尬極了
被曝在俄烏問題上尖銳對立,魯比奧、萬斯回應
竹棚架:香港標誌性符號及其背後的安全隱憂
中日爭端中,台灣人吃日料對高市早苗表達支持
台灣因應“超高齡化” 擬放寬近親結婚 引爆倫理爭議
普京:若烏撤離其目前控製地區 俄將停止武裝行動
華盛頓槍擊案嫌疑人曾在阿富汗與美軍合作 在等綠卡
香港大埔火災背後:42年樓齡 曾住4643人 4成超65歲
在德國錯過登機 兩男子砸玻璃、闖安檢、攔飛機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中秋第一網紅月餅,到底有多土?

鳳凰WEEKLY 2025-10-07 21:18:38

很多人都不敢說,現代人,對月餅真有點愛不起來了。

廣式的,京味的,流心的,冰皮的;

自己買的,親朋送的,客戶發的。

月餅,從七月十五吃到九月十五。一吃就是兩個月,最後打嗝都是蓮蓉味;

網紅月餅,味道更是一口比一口奇怪,榴蓮、螺螄粉、佛跳牆。

一塊月餅裏包的不是餡,是勞動人民無窮盡的想象力。

但味道卻像主理人餐廳的創意融合菜,吃完隻想報警。

眼看著,就要陷入每年一次的月餅焦慮的時候。

一種由簡單的油紙包裝,樸素的酥皮餡料組成,售價僅15塊錢4個、來自黃莊這個地方的月餅。

忽然一夜之間,變成了打工人新寵:

“5、60塊錢一個的美心半島都嚐過了,這四塊一個的我必須炫一包!”

雖然無論是包裝還是口味,酥皮還是餡料。

黃莊月餅,都裏裏外外透露著一種不怎麽精致的感覺。

但是從CBD到回龍觀,從五道口到宋家莊,每個人都幾乎完成了一口黃莊月餅的kpi。

一夜之間,北京的月亮,快要換成15塊4個的了。

Bur,這土感老派月餅,憑什麽突然成為中秋第一網紅?

黃莊月餅,月餅界的蜜雪冰城?

首先,眾所周知,這個時代的“土”,是一種十分珍貴的優點:

真誠憨厚、淳樸大方的性格,叫土狗型人格;

氣色紅潤、溫柔婉約的長相,叫土純型美貌;

靠譜、低調、踏實的人,都叫土象星座……

這黃莊月餅的“土”,就土在它的樸素、接地氣、不帶一點裝的。

京爺老G,混跡月餅江湖多年,吃過的禮盒不比他寫過的石墨文檔少。

前兩天,他朋友圈配圖,是一大包黃莊月餅。

隨意攤在工位的鍵盤旁,油紙包裝皺巴巴,像學校門口八塊一個的飯團,散發著樸素氣質——

底下一群人地鐵老頭看手機:

“像倉庫裏發的員工福利麵包。”“這月餅,看著就頂飽。”

然而,當老G打出這一包黃莊月餅不到15塊的價格時,大家的想法就像上班罵老板一樣整齊劃一,

“啥啊!啥月餅這麽便宜啊!我也要吃一口!”

畢竟,這幾年市麵上的月餅,總給人一種華而不實的感覺。

動不動就禮盒裝,一盒四個餅,售價卻動不動就大幾百;

打開來,外殼是燙金硬盒,內托是絲絨絨布,看起來很高級,好吃麽,一般般。

懂得都都懂,那麽貴的紙盒裏,裝的不隻是月餅,那麽是啥呢?

〓我們9塊9的斷親月餅禮盒,也有這個作用!

貴隻是第一宗,甜則更讓人受不了的“死罪”。

吃一口,一直從嗓子齁到心裏,吞一口脖子要伸二裏地,還要擔心一口下去,第二天胖成安祿山。

所以,當黃莊月餅端出來的時候,打工人就像冷宮裏瘋掉的妃子突然被宣召,一邊掉眼淚一邊喊,

“這真不是夢嗎?臣妾好久都沒見到皇上了。”

直到,這個土味月餅出現,恢複了月餅的原教旨主義的用途:

月餅,就是用來吃的!

黃莊月餅,就像老家地裏樸實的莊稼漢,它沒禮盒、沒明星、沒噱頭,甚至沒什麽廣告。

它的第二“土”,就是味道,樸素厚重。

咬下一口,皮是酥的,像雲南鮮花餅一樣,渣子滿天飛,桌子亂七八糟,

但網友一句話總結得好,“掉渣才是酥皮的尊嚴。”

餡料也很老派,五仁、紅豆、綠豆,一鍵夢回童年商店的食品玻璃櫃。

關鍵是不膩,對中國人來說,“不甜”就是對甜品的至高讚美,哪怕再普通,也能立刻加分。

當然,黃莊月餅也不是真的停留在“複古款”。

它其實也在跟著市場做花活:椒鹽、椰子、榴蓮、脆巧這種創意口味全都有,滿足部分年輕人的獵奇心理。

但是賣的最好的,還是傳統的糕點經典口味。

什麽紅豆薏仁茯苓、五紅枸杞、山藥參苓,光看就給打工人一鍵回血的誘惑。

和冰皮、廣式月餅一對比,這種差距就更為明顯。

冰皮月餅外表精致,像朋友圈濾鏡,涼涼甜甜,一口就膩;

廣式月餅雙黃白蓮,甜到發齁,吃一小塊就像交了一次血糖稅。

黃莊月餅則完全反著走:直男型,皮酥、餡實,體貼。

老G調侃:“冰皮月餅是朋友圈照騙,黃莊月餅是身份證照片——醜是真醜,但能過安檢。”

說白了,花樣再多,它的本質沒變:

還是那一口掉渣的酥皮,那一份不膩的餡料,那一張讓錢包心安的價簽。

當然,這個世界千人千味,有人嚐了一口蛋黃味,覺得還是太齁,需要拿三杯釅茶壓一壓;

雖然有人好不容易買回來,發現“也就一般般,和普通點心一個味”。

但是。這種爭議,往往在看到價格的時候,一切化為“尊重理解和祝福”:

“還行還行,我和解了。”

不過真正讓它刷屏的原因,還是價格的接地氣。

人可以和什麽都過不去,唯獨不會和錢過不去。

在這裏,你不用擔心被禮盒背刺,一包不到15塊,掰開算下來一塊月餅比地鐵票還便宜。

當一些人在一邊艱難服用198元一盒的“低糖輕奢月餅”,268的“黑鬆露禮盒月餅”時。

黃莊月餅,已經用零頭價格,給了我們“莊門人”一點點安慰:

十幾塊的節日氛圍,也是很不錯的嘛!

因此,黃莊月餅,被評為今年月餅界的蜜雪冰城。

畢竟,黃莊的,才是不裝的!

黃莊月餅,橫掃中秋

要說黃莊月餅為什麽能好吃?秘訣其實很簡單——

月餅,是黃莊的老本行。

黃莊村是個地名,地處石家莊市槁城區,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當地就有手工製作月餅的傳統。

原本,它隻是村民們在中秋佳節自製自食的傳統美食;

但因為實在好吃,口口相傳,黃莊月餅的傳奇開始流行。

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到月餅製作的行列中,黃莊月餅的產業規模也逐漸擴大。

以至於現在,別的地方村口是麻將館,勤勞致富的黃莊村口則是月餅廠。

規模大到有人笑稱,“宮廷玉液酒是中國人的暗號,月餅就是黃莊人的摩斯密碼。”

這種“全村產業化”奇景帶來的好處則是,黃莊人的嘴早就被養刁了。

黃莊月餅之於黃莊人,就像胡辣湯之於河南人,熱幹麵之於武漢人,早已成為一種日常。

當地人都是吃月餅長大的,中秋隻是多吃兩口的借口。

而黃莊月餅的風味,也已內化為一種“莊子味”。

皮要夠酥,餡要夠足,甜度得恰到好處,各種餡料配比合理,最好是現做。

這種口味標準沒寫在說明書上,都寫在村民的嘴上。

現在,黃莊月餅早就是“誰家中秋不買一袋”的必備品。

老一輩人說,這東西就是“柴米油鹽之外的第五樣”。

在她們心中,黃莊月餅的口碑很簡單,不花哨,不騙人,量大管飽,就倆字——

實在。

沒有廣告投放,沒有明星代言,更沒有聯名包裝,唯一的傳播方式就是,“我家/我對門/我們小區那誰誰買了說好吃”。

可真正讓它“出圈”的契機,並不是黃莊自己,而是互聯網和貪吃的大學生。

眾所周知,大學生的嘴最刁,沒有發現不了的美味。

大概幾年前,有大學生被河北室友帶的黃莊月餅驚豔了味蕾,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從聯係人到朋友圈再到微博抖音小紅書,有人直呼“終於找到中秋節和我有關係的月餅。”

從那以後,黃莊月餅的擴散速度簡直驚人。

這裏從本地人的家常點心,一下子變成了打工人、大學生的節日奶嘴。

“這麽近,那麽美,周末到河北”的理由又多了一個,有的人慕名而來,前往黃莊本地,直接把一小村莊買成第五大道。

月餅店門口,長長的人龍從大門口蜿蜒到馬路對麵,月餅被搶成labubu。

本地人奉命出門買月餅,看了下店門口的人潮長籲一口氣,“算了,中秋節月餅就讓給你們外地人吧。”

甚至縣城裏的商超、批發市場也能看到整箱批發的黃莊月餅,成了節前必囤的爆款貨。

看的本地人哭笑不得,“這玩意我們村人平時拿來當甜點吃,咋還被搶限購了?”

而以至於這兩年中秋,黃莊人的廚房不是廚房,是一種“月餅戰場”。

中秋節前夕,幾乎整個村子都在加班,燈火通明,空氣裏彌漫著烤餅的香氣。

從“一個村的點心”到“全國的爆款”,黃莊月餅隻用了短短一兩年。

有人感慨:“以前是全村人吃黃莊,現在是全國人都在搶黃莊。”

全國人民,快把黃莊的中秋節吃成勞動節了。

讓月餅回到月餅

當然,作為“行業風口”的黃莊月餅,也伴隨著“人設崩塌”的可能性。

由於火的是品類而非品牌,自然會有品質的差異。

各家生產能力、原料來源、工藝差異都可能露出裂痕。

不少本地人指出,“黃莊月餅好吃的是黃莊的某一家月餅,而非黃莊月餅。”

雖然整個村遍地都是月餅廠和月餅品牌,但老字號的幾家,在當地人心中更有穩定信譽。

相比之下,那些更便宜的小廠,口味不那麽穩定。

有人在網上吐槽,“買了三袋,第一袋挺香,第二袋先餡薄了,第三袋幹脆隻剩脆皮。”

雖說“各花入各眼”,但“吃完就那樣”也是不少的反饋。

畢竟月餅這一品類,不管怎麽做,似乎都逃不過“還是甜”、“不健康”的評價。

一枚標準分量的月餅就可能帶來幾百大卡,等於下班跑一小時白跑。

於是,大家一方麵表示“這個價位不錯”,另一方麵又說“隻吃一塊就夠了”。

畢竟,甲之砒霜乙之蜜糖,黃莊月餅作為中式糕點,本就難以滿足“眾口難調”這道關。

更何況月餅界,本身就眾口難調。

雲腿月餅能不能上桌還在商榷,黃莊月餅能不能一統江湖更是兩說。

有人在嚐試過冰皮月餅後,會覺得黃莊這種“北方直男式”酥皮+幹噎的餡料有些粗糙。

而習慣廣式雙黃白蓮的南方朋友一口下去也會直搖頭,“這不是月餅,這是麵點。”

也就是說,黃莊月餅受到的是“性價比心理”的支撐,並非驚豔,而是“在這個價格區間裏麵還不錯”。

就像蜜雪冰城的冰淇淋和檸檬水,“這個價位,解解饞得了。”

而黃莊月餅的火,反應的其實是一種社會現象:

對月餅這種品類,人們其實已經倦了。

傳統月餅太甜,創新月餅太癲,不光大家覺得中秋節沒什麽吃,連我們也覺得月餅消費好像真沒什麽新活可寫。

這幾年月餅市場,基本可以說是“銷量跳水、禮盒崩盤”。

2024 年中秋,主要門市的月餅銷售額直接同比下滑 45%+,禮盒銷量幹脆跌掉一半。

星巴克前段時間的禮盒月餅風波,更是讓人心梗,“這禮盒月餅就非出不可是嗎?”

而這種趨勢其實 2023 年就有苗頭了,銷售額先掉一成,禮盒件數也縮水;

更慘的是高價禮盒,動不動 500、800 的月餅禮盒,過去是送禮標配,現在直接被消費者用腳投票,銷量比 2019 年少了2/3。

剩下還賣得動的,是一二百的“親民款”,居然還能逆勢漲一成多。

換句話說,沒人再願意當買盒子的冤種了。

地方市場的情況更直觀,重慶市場的調查顯示,2025 年中秋,盒裝禮盒銷量一路下滑,大家更願意買散裝的回家自己吃。

畢竟禮盒再花哨,中秋一過就是廢紙一摞;真要圖個節日氣氛,不如散裝來得實在。

另一方麵,其實並不是市場沒了。

2025 年的行業白皮書數據顯示,整個中國月餅市場規模還能到 325 億元,總供需量大約 41.7 萬噸。

不過,現在的消費者更聰明了,誰都不想再被割韭菜。

佑禾出的三四十一塊的散裝月餅,被網友造梗譏諷,高端酒店出的月餅禮盒,幹脆沒人捧。

〓麵包刺客,要來賺月餅錢了?

更關鍵的是,年輕人對月餅的“口味審美”已經完全變了。

京東的 2025 年報告顯示,七成以上的消費者挑月餅第一眼看的是成分,“低糖”“無添加”“健康”成了關鍵詞。

傳統廣式雙黃白蓮?甜得發齁,直接出局。

冰皮?好看拍照一流,但冷鏈麻煩,吃兩口就膩。

中秋節逐漸回歸家庭小團圓,大家更傾向於買水果、點心、蛋糕來代替。

當年輕一代的消費觀是“不被割韭菜”,月餅就從“必買的儀式品”變成“可買可不買的小零食”。

人們需要的,本質也不是月餅,而是和家人團聚、舉頭望月之時,有一個能承載記憶的實物。

它可以是甜的,也可以是鹹的,但本質是溫暖的。

畢竟,月亮是嫦娥的,月餅應該是所有人的。

祝大家中秋快樂,團圓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