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世界依然是老登的,但也可以不是老登的

世界依然是老登的,但也可以不是老登的

文章來源: 那些原本是廢話的常識 於 2025-10-06 18:35:02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世界依然是老登的,但也可以不是老登的

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談王健林和萬達。他認為王健林沒有變,但時代變了,原先的“老登商業模式”已經改變,舊的“拿地-搞地產”模式玩不轉了。淪為笑話的西貝也是類似的例子,賈國龍這代習慣一言堂的土皇帝企業家,對網絡時代的生態一無所知,因此每一步回應都堪稱災難級。西貝如此,之前要教育消費者的百果園也是如此,這些企業家停留在自己過往的時代裏,卻不知道酒桌上那些無往而不利的“老登式話語”、自己引以為豪的“社會經驗”,注定會讓自己淪為靶子。

我不反對這個觀點,但我覺得在固有社會環境下,新業態也不過是另一種“老登商業模式”,新能源車就是典型例子。跟當年的地產一樣,它同樣依附於權力。當年是“搞好關係然後拿地”,現在是“搞好關係然後拿政策”,無非是房地產“科技含量”低,新能源車顯得有“科技含量”而已,都離不開老登式的大忽悠。它的底色仍然是中國社會傳統的認知和評價體係,一切以權力為基準。

前幾天還看到一篇報道,稱雖然舉辦傳統婚禮的新人仍占多數,但越來越多的新人選擇極簡的三無婚禮。所謂“三無”,有不同版本,一種是“無車隊、無接親、無伴郎伴娘”,一種是“無接親、無婚宴、無司儀”,其實指向都一致——拒絕“傳統”。

而且,這種思維並非年輕人裏的少數,因為這年頭願意結婚的已經屬於相對傳統的那一群,不願意結婚的肯定更不認這套。

不管是經濟因素也好,抑或觀念也好,這都不是壞事。

每逢婚宴,我都覺得最尷尬的場麵就是主持人部分。婚禮司儀的土味表達,婚禮新人的土味回應,不但呈現了傳統的虛偽,背後的文化和社會意涵也很有“中式特色”。

在傳統婚禮中,司儀的角色大致有兩個,一是“權力話筒”,一是“情感導演”。前者是流程控製,確保婚禮按既定劇本進行,管你新人是誰,反正都是一套模式走下來,後者則是任務,“讓新人哭”就是司儀的KPI,因為新娘不哭就顯得不孝,這是典型的中式道德綁架。

有人將傳統婚禮視為“老登式婚禮”,一點也不奇怪。因為從主持人的套話、新人致辭的煽情,還有不能不流的眼淚,其實都脫胎於中國式社交的基本模式。

許多新人會跟婚禮司儀配合“完美”,他們嗓音洪亮、打著官腔,就像在單位裏開會發言一樣,感謝來到現場的領導們,並感謝領導在事業上的栽培。

對於在場的老人來說,婚禮新人如果有這樣的表現,他們會老懷大慰,不僅僅因為解決了孩子的婚姻大事,更因為這種表現很“成熟”。這可真是“老登看中登,越看越開心”。

很多人將“老登思維”歸結於經驗主義,愛說教,愛麵子,講究尊卑,將溝通理解為“我單向輸出,你們聽著就好”,將社會和人生狹隘化甚至極端化,將自己的人生路徑視為唯一正確的選擇,但這隻是皮毛。“老登思維”的本質是權力思維,是權力本位、關係本位和形式主義的舊有社會運行邏輯。

在婚禮這個本應最私密和最個人的場合,強行插入對單位領導的感謝,是將公共領域的權力規則侵入私人生活領域,將婚禮變成了一個小型的社交秀場和權力確認儀式。新郎新娘及其家庭,通過這個儀式向親友和社會展示自己的“社會關係網”和“資源”。也就是說,他們所展現的土土的老登感,本質上是對權力的崇拜。

所以,拒絕婚禮司儀的婚禮,有助於將婚姻這件“兩個人的事兒”稍微往正軌拉一下(當然,在中國式思維裏,“婚姻是兩個人的事兒”這個說法簡直大逆不道,會被斥為自私)。如果能有越來越多的人堅持三無婚禮,那就可以視為一種溫和的“文化起義”,討伐對象正是那些將私人喜悅異化為公共表演、用權力話語覆蓋個人情感的“老登”式舊腳本。

當然,這種做法很容易招來“不成熟”“自私”之類的批評,因為老登思維的重要核心,就是“功利化評價”。在這套功利評價體係裏,一個人是否優秀,與品德、知識、才華和邏輯這些正常文明社會的標準無關,“成熟”和“精明”才是關鍵,其中“成熟”的標準是“腦子會不會想事兒”,而“想事兒”的標準是“是否走最有利的那條路”,“最有利”的標準則是“穩定”“老人家走過的”。

從這些標準就可以看出,“老登思維”是一套形成於資源相對匱乏、發展機會有限、社會結構僵化時期下的生存哲學和成功學。它的核心是“存量爭奪”而非“增量創造”。

在物質匱乏、社會流動性差的年代,個人成功高度依賴於在有限的資源和人脈網絡中“分一杯羹”。“精明、會來事兒、混得開”是在這種環境下脫穎而出的核心技能。它強調的是對現有規則的利用和人際網絡的經營,而不是通過創新和創造價值來獲取成功。這套思維模式被那一代人驗證為“有效”,故而成為他們評價體係的標準。

“老登思維”默認世界是一個“零和遊戲”:你多得一點,我就少得一點。因此,“精明”意味著能從別人那裏爭取到更多利益;“會來事兒”意味著能討好權力持有者,從而進入分蛋糕的圈子;“混得開”意味著擁有更大的關係網,在爭奪中占據優勢。這一切的背後,是深刻的權力崇拜,認為社會的運轉核心是權力和人情,而非規則和能力。

與此相反,一個人的內在品質,比如真誠、創造力、理想主義、協作精神和專業素養,就往往被忽視,因為這些品質在“存量爭奪”中顯得“不實用”甚至“迂腐”。它的評價標準是高度外在化和物化的:看的是你擁有什麽(地位、財富、關係),而不是你是什麽樣的人。

這個世界當然是老登的,因為“老登思維”仍然占主角。未來也仍然是老登的,因為他們並不缺乏繼承者。老登喜歡那種與自己思維模式、行為方式相似的“小老登”,“小老登”繼續掌握合乎話語權。至於社會規則的灰色,對關係主義和投機主義的堅持,在這片土地上都不可能真正改變。

但為什麽我要在標題裏說世界“也可以不是老登的”呢?因為世界自有規律,違反規律的事情不會長久,違反規律的人也最終會遭遇懲罰。

“老登商業模式”就是如此,它的內在邏輯、它對政商關係的理解,它的路徑依賴,都注定會讓老登麵對艱難。當年的初代企業罕有“善終”,有人歸結為原罪,但原罪本身就是老登思維的結果。後來的企業家們也一樣,他們能夠從老登思維裏得到多少,也就能失去多少。

對於個體來說,遠離老登式說教,讓自己年輕一點,也未必是壞事。人生那麽長,早早變成老登,也很有可能麵對老登的困局。一個人在二十歲時就知道魚頭朝哪裏擺,有著八麵玲瓏的精明,並不意味著他能在三十五歲時依然有一份工作。

即使找老板,也應該找不那麽老登的。前幾天看到朋友說,如果你的老板平時用蘋果手機、開特斯拉、去山姆超市,那他起碼不會是個太喜歡說教的人。仔細想想,是不是這樣?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2)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羽毛球還在漲價,但是中產早就打不起了
醫院生產的“中式麵包”,買的是文化還是療效?
我和諾獎得主的共同點:都不敢在簡曆上留空窗期
“羞辱”完了,“環保少女”被以色列驅逐出境
楊蘭蘭再登媒體 家世奢華生活曝光 網歎“不如她的狗”




24小時討論排行

嚴查雙國籍?華男從中國出境被攔 要求當場銷戶!
中國停買美國大豆,川普政府施壓非洲亞洲國家增購
政府拒出口中國!加拿大樂園喊沒錢,威脅"安樂死30頭白鯨"
特朗普:“環保少女”有憤怒管理問題 該去看醫生
美國資深調查記者:川普顯現癡呆症狀 引白宮擔憂
中共黨媒在為胡春華接班製造輿論氣氛?
兩紐約女童淩晨爬上“地鐵衝浪” 頭部慘遭重創身亡…
賴清德:若川普說服中國放棄武力犯台 應獲諾獎
全世界都知道中國人放假了:多景點被國人“承包”
這個日本人獲諾獎了,中國人為什麽值得開心?
91次前科犯吸毒撞死2人 僅5年法官就要放人 亞裔怒了
特朗普政府擬推百億農業補貼 豆農:更想要市場
默克爾烏戰一番言論 引發波海國家與波蘭強烈反彈
美國會報告認“封堵失敗”!中企砸錢繞道買芯片
華人女子出席中秋活動 突遭ICE帶走 社區一片錯愕
環保少女控“遭以色列綁架折磨” 獄中遭受酷刑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世界依然是老登的,但也可以不是老登的

那些原本是廢話的常識 2025-10-06 18:35:02
世界依然是老登的,但也可以不是老登的

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談王健林和萬達。他認為王健林沒有變,但時代變了,原先的“老登商業模式”已經改變,舊的“拿地-搞地產”模式玩不轉了。淪為笑話的西貝也是類似的例子,賈國龍這代習慣一言堂的土皇帝企業家,對網絡時代的生態一無所知,因此每一步回應都堪稱災難級。西貝如此,之前要教育消費者的百果園也是如此,這些企業家停留在自己過往的時代裏,卻不知道酒桌上那些無往而不利的“老登式話語”、自己引以為豪的“社會經驗”,注定會讓自己淪為靶子。

我不反對這個觀點,但我覺得在固有社會環境下,新業態也不過是另一種“老登商業模式”,新能源車就是典型例子。跟當年的地產一樣,它同樣依附於權力。當年是“搞好關係然後拿地”,現在是“搞好關係然後拿政策”,無非是房地產“科技含量”低,新能源車顯得有“科技含量”而已,都離不開老登式的大忽悠。它的底色仍然是中國社會傳統的認知和評價體係,一切以權力為基準。

前幾天還看到一篇報道,稱雖然舉辦傳統婚禮的新人仍占多數,但越來越多的新人選擇極簡的三無婚禮。所謂“三無”,有不同版本,一種是“無車隊、無接親、無伴郎伴娘”,一種是“無接親、無婚宴、無司儀”,其實指向都一致——拒絕“傳統”。

而且,這種思維並非年輕人裏的少數,因為這年頭願意結婚的已經屬於相對傳統的那一群,不願意結婚的肯定更不認這套。

不管是經濟因素也好,抑或觀念也好,這都不是壞事。

每逢婚宴,我都覺得最尷尬的場麵就是主持人部分。婚禮司儀的土味表達,婚禮新人的土味回應,不但呈現了傳統的虛偽,背後的文化和社會意涵也很有“中式特色”。

在傳統婚禮中,司儀的角色大致有兩個,一是“權力話筒”,一是“情感導演”。前者是流程控製,確保婚禮按既定劇本進行,管你新人是誰,反正都是一套模式走下來,後者則是任務,“讓新人哭”就是司儀的KPI,因為新娘不哭就顯得不孝,這是典型的中式道德綁架。

有人將傳統婚禮視為“老登式婚禮”,一點也不奇怪。因為從主持人的套話、新人致辭的煽情,還有不能不流的眼淚,其實都脫胎於中國式社交的基本模式。

許多新人會跟婚禮司儀配合“完美”,他們嗓音洪亮、打著官腔,就像在單位裏開會發言一樣,感謝來到現場的領導們,並感謝領導在事業上的栽培。

對於在場的老人來說,婚禮新人如果有這樣的表現,他們會老懷大慰,不僅僅因為解決了孩子的婚姻大事,更因為這種表現很“成熟”。這可真是“老登看中登,越看越開心”。

很多人將“老登思維”歸結於經驗主義,愛說教,愛麵子,講究尊卑,將溝通理解為“我單向輸出,你們聽著就好”,將社會和人生狹隘化甚至極端化,將自己的人生路徑視為唯一正確的選擇,但這隻是皮毛。“老登思維”的本質是權力思維,是權力本位、關係本位和形式主義的舊有社會運行邏輯。

在婚禮這個本應最私密和最個人的場合,強行插入對單位領導的感謝,是將公共領域的權力規則侵入私人生活領域,將婚禮變成了一個小型的社交秀場和權力確認儀式。新郎新娘及其家庭,通過這個儀式向親友和社會展示自己的“社會關係網”和“資源”。也就是說,他們所展現的土土的老登感,本質上是對權力的崇拜。

所以,拒絕婚禮司儀的婚禮,有助於將婚姻這件“兩個人的事兒”稍微往正軌拉一下(當然,在中國式思維裏,“婚姻是兩個人的事兒”這個說法簡直大逆不道,會被斥為自私)。如果能有越來越多的人堅持三無婚禮,那就可以視為一種溫和的“文化起義”,討伐對象正是那些將私人喜悅異化為公共表演、用權力話語覆蓋個人情感的“老登”式舊腳本。

當然,這種做法很容易招來“不成熟”“自私”之類的批評,因為老登思維的重要核心,就是“功利化評價”。在這套功利評價體係裏,一個人是否優秀,與品德、知識、才華和邏輯這些正常文明社會的標準無關,“成熟”和“精明”才是關鍵,其中“成熟”的標準是“腦子會不會想事兒”,而“想事兒”的標準是“是否走最有利的那條路”,“最有利”的標準則是“穩定”“老人家走過的”。

從這些標準就可以看出,“老登思維”是一套形成於資源相對匱乏、發展機會有限、社會結構僵化時期下的生存哲學和成功學。它的核心是“存量爭奪”而非“增量創造”。

在物質匱乏、社會流動性差的年代,個人成功高度依賴於在有限的資源和人脈網絡中“分一杯羹”。“精明、會來事兒、混得開”是在這種環境下脫穎而出的核心技能。它強調的是對現有規則的利用和人際網絡的經營,而不是通過創新和創造價值來獲取成功。這套思維模式被那一代人驗證為“有效”,故而成為他們評價體係的標準。

“老登思維”默認世界是一個“零和遊戲”:你多得一點,我就少得一點。因此,“精明”意味著能從別人那裏爭取到更多利益;“會來事兒”意味著能討好權力持有者,從而進入分蛋糕的圈子;“混得開”意味著擁有更大的關係網,在爭奪中占據優勢。這一切的背後,是深刻的權力崇拜,認為社會的運轉核心是權力和人情,而非規則和能力。

與此相反,一個人的內在品質,比如真誠、創造力、理想主義、協作精神和專業素養,就往往被忽視,因為這些品質在“存量爭奪”中顯得“不實用”甚至“迂腐”。它的評價標準是高度外在化和物化的:看的是你擁有什麽(地位、財富、關係),而不是你是什麽樣的人。

這個世界當然是老登的,因為“老登思維”仍然占主角。未來也仍然是老登的,因為他們並不缺乏繼承者。老登喜歡那種與自己思維模式、行為方式相似的“小老登”,“小老登”繼續掌握合乎話語權。至於社會規則的灰色,對關係主義和投機主義的堅持,在這片土地上都不可能真正改變。

但為什麽我要在標題裏說世界“也可以不是老登的”呢?因為世界自有規律,違反規律的事情不會長久,違反規律的人也最終會遭遇懲罰。

“老登商業模式”就是如此,它的內在邏輯、它對政商關係的理解,它的路徑依賴,都注定會讓老登麵對艱難。當年的初代企業罕有“善終”,有人歸結為原罪,但原罪本身就是老登思維的結果。後來的企業家們也一樣,他們能夠從老登思維裏得到多少,也就能失去多少。

對於個體來說,遠離老登式說教,讓自己年輕一點,也未必是壞事。人生那麽長,早早變成老登,也很有可能麵對老登的困局。一個人在二十歲時就知道魚頭朝哪裏擺,有著八麵玲瓏的精明,並不意味著他能在三十五歲時依然有一份工作。

即使找老板,也應該找不那麽老登的。前幾天看到朋友說,如果你的老板平時用蘋果手機、開特斯拉、去山姆超市,那他起碼不會是個太喜歡說教的人。仔細想想,是不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