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莎莫,穀雨星球的創始人,先祝中秋安康!
每逢今日,無論身處何方,我們總是能感受到一股傳承了千百年的情感紐帶,在「月是故鄉明」的鄉愁裏,湧起「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的思念。
對於身在海外的遊子來說,在異族文化看來一個稀疏平常的日子裏,卻寄托著對團圓最厚重的期盼。
這個時候,「身邊中國學生多」就特別讓人安心——
不管什麽節日,都有人一起過,吃個火鍋,包個餃子,中秋吃個月餅聚個餐,「最想家的時候,因為中國胃和同學的陪伴,我沒感到過太多孤獨和難過。」

這是畢業於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UCSD的過來人天一,最大的感想。
排名前三十的UCSD中國留學生人數是出了名的多,有人詬病「像留了個假學」,但也有人很喜歡,幾乎每個節日都不孤獨。
而這或許是以孤獨為主旋律的留學生活中常被忽視,卻大大提高幸福感的一件事之一。

■ UCSD開設8大學院,直麵太平洋,環境非常好。校友中共有27位諾貝爾獎得主、3位菲爾茲獎得主等,學校的生物工程、CS等專業名列前茅。
*以下以第一人稱講述。

500個人的微信群
我至少有4個
我是天一,我畢業於UCSD數學專業和CS專業,我入學那年母校排在USNEWS大學排名第41名,今年已經排到了第29名了。
這真正實現了人在家中坐,TOP30就從天而降。感恩母校的努力,看來成為光榮TOP25畢業生指日可待。

除開排名外,身為加州係公立大學,我們學校還有一個標簽,就是中國學生多。
多到什麽程度呢?先看看數據。
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UCSD)如今已是全美申請人數最多的頂尖公立大學之一,每年收到的總申請數早已突破15萬大關,其中國際學生申請也超過2萬人。
不過,近年來加州係大學為保障本地生名額,大幅壓縮了國際生的錄取空間。UCSD的國際新生錄取數已從2021年近7000人的高峰,銳減至每年約3500人的水平,降幅顯著。
即便如此,中國學生仍是校園中最大的國際群體。根據最新數據,目前全校各學位在讀的中國留學生總數為3,826人,占據了國際學生總數的近半壁江山。

每個留學生繞不過的一個問題,就是要不要申UC係或者其他華人大校如UIUC、普渡大學等。
要知道早在十年前,許多大學的碩士課堂都被中國學生占領了。
美國門戶開放報告裏列出來了最受留學生歡迎的大學,比如紐大、哥大、東北大學、南加大等,留學生人數超過15000。
比如2015年時哥大統計學碩士就有超過80%學生是中國麵孔,教授上課都可以講中文。中國留學生突破7000人的理工科牛校伊利諾伊香檳大學的簡稱UIUC,有人笑稱這個「C」,代表了China。

■ 2024年度美國門戶開放報告
隨著2015年起中國本科留學生數量開始超過研究生,不少大學的本科課堂裏,尤其是在沒有招生種族傾斜的公立大校裏,亞洲麵孔至少占了半壁江山。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加州係大學,這是由位於美國加州的10所公立大學組成的大學行政係統,被稱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公立大學係統。
和強調精英教育的私立大學不同,加州係大學以公平的選拔和自由的氣質被人熟知,學術專業研究水平各校各有特色,此外溫暖的氣候也吸引了許多人。

■ 加州係大學分布
對我來說,加州和加州係大學的文化相對更適合亞洲人。
我並不排斥中國同學多的地方,就提交了申請。當年競爭沒有這麽激烈,我托福沒有過百,也順利拿到了offer。
當時,剛拿到offer後,還很天真地從貼吧裏搜到了學長微信,後來發現是我想多了——在我留學中介和SAT機構裏全是未來同學。
後來,我發現我們那屆,光微信500人大群就至少有4個。
而且還有專業群,比如CS 群, Econ群等等,最誇張的是竟然還有北京群,東北群,上海群,應有盡有……


好處是真的不孤獨
跟同學們相認後,我們相約著一起出發去上學。
當我花了13個小時從首都機場T3降落到洛杉磯國際機場時候,我一瞬間有些恍惚,我都沒感覺自己出了國,仿佛隻是去了趟上海。
除了機場廣播從中文變成了英文,目之所及幾乎沒有太大變化。
在異國他鄉的機場,奔走在各個登機口的卻都是熟悉的中國麵孔,無論是去菲尼克斯還是去丹佛,甚至去一些小城市的航班,都能看到許多戴耳機刷微博、聊微信的中國留學生。
可能並不是全世界都在講中國話,而是中國人去了全世界各個角落。

往前走,更神奇的一幕發生了!
整個海關的窗口幾乎被我校的同學占領了,出了機場後看見學校各大華人組織已經早早等候接機。同學們馬上被安排好了辦電話卡辦銀行卡一條龍的服務,相當方便。
這種恍惚一直貫穿著我的大學頭一年。
大一的時候,我發現在馬路上有一個“XING”的標識。
我當時心想,學校也太體貼了,是不是告訴中國學生前麵有行人經過,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然而,後來的我發現,在很多安靜的小路上也有這個標識,我就意識到問題沒有那麽簡單,搜了下才知道,原來“XING”是crossing的縮寫。
或許是中國人太多了,以至於我覺得地上的標識都是為咱們國人設計的……

再說個離家在外最重要的「吃」。在上大學前,家裏所有人都擔心在學校會不會吃不慣吃不好,擔心大學食堂裏都是牛奶漢堡薯條。
然而UCSD除了Panda Express 的左宗棠雞(每個留學生剛開始的避風港)外,中午食堂可以吃到炒麵,宮保雞丁,鹽酥雞。出了校門可以吃到小肥羊,海底撈,溜肝尖,甜豆花等等大江南北的家鄉菜。
中秋節可以買到月餅,清明節可以吃到青團。
更想不到的是,我們周末去KTV唱的都是周傑倫,林俊傑或者抖音新歌,甚至這裏KTV還能邊吃小龍蝦邊掃碼點歌;而且,讓大家倍感意外的是,當年AMC(美國萬達,連鎖電影院)竟然上過《戰狼2》還有《我和我的祖國》!

■ 聖地亞哥風景優美,也是知名度假聖地,安全性很高。
等離開家後,我也真的理解了什麽叫「每逢佳節倍思親」。
每年的春節,大華超市會放華仔的恭喜發財,超市裏也是人擠人。晚上大家都會聚在一起包餃子看春晚。
除了春晚外,趕上國慶又是另一番場麵。都說越出國越愛國,確實如此。
2019年時,很多同學翹課在圖書館看直播。如果在國內,我可能不會這麽期待閱兵。但是,在異國他鄉的自豪感和認同感瞬間爆表。
現在回想起來,最想家的時候,因為中國胃和同學的陪伴,我沒感到過太多孤獨和難過。

■ UCSD非常漂亮的海灘。圖片來自視頻號bobbyuuu
不同的留學生活
除了這些沉浸式的國風快樂外,華人多在學習方麵,至少有兩大優勢。
無論課堂人數再少,我總能在華人學生群裏找到課友。尤其是一些比較枯燥冷門但因為通識教育要求而選的課,當你有一個中國同學在身邊時,會有一種患難見真情的感覺。
即使這個課從開課起就雲裏霧裏,也依然能一起砥礪前行。
對中國留學生最友好的就是數學課了。
在這裏不得不說的就是我泱泱大國的數學功底。我校數學係某中國教授號稱GPA殺手,如果是他上課,很多學生寧願等一學期再上微積分。
在某評價教授的網站上,有人評價他“decent teacher, easy midterms but impossible final”。我問過幾個中國同學,有人說隻要學過初中奧數就問題不大。我沒學過奧數,自然沒敢參與挑戰。

■UCSD本科開了八個學院。所有學生申請時就需要填寫學院,入學後會根據學院分配宿舍。學校有十幾人的小班課,也有100人以上的大班課。
不過記得大一時候,我經常有不會做的作業,常去office hour找助教。而隻要周圍沒有外國同學,老師都可以中文授課,那講得一個通透。果然,第一個學期我輕鬆拿了A。
當然,無論老師是不是中國人,留學生的第一課,就是都得為自己的GPA負責。
很多人會問,中國學生多是不是沒有留學的感覺?
有的時候,我真的覺得留學就像是一個長達四年的遊學活動。
出國前,我心中的大學夢是加入兄弟會。每天身邊有各種膚色的朋友一起學習、運動。可四年下來,就我個人而言,除了大一學校分配的室友,真的身邊大部分都是中國朋友。
不是說外國同學不熱情,隻是和中國同學一起的時候隔閡更少,交流更多。

當然,這隻是我的個案。我也有很多同學融入得非常棒,隻是隻跟外國同學玩的人並不是特別多。
但大家也不用擔心,雖然身處華人大校,我們大多數同學依然是漂亮國的學生。中國同學的數量隻是超過了國際生的半數,但是整體數量遠不如當地同學。
而且,華人大校有時候的確會有些不一樣的便利。
比如我們學校很多CS學長學姐,畢業後去了穀歌、蘋果和臉書等公司,每年校招他們都會組織學弟學妹內推。而隻要留心,用好身邊資源找找實習的機會,也會更多一些。
在美國,一定要用好校友資源。要知道,校友在美國社會中的共鳴力量是無與倫比的,更何況大家不僅是校友,還同是少先隊員這種親上加親的關係。

■ 去ULa Jolla Cove吃Brunch是UCSD學生最愛之一。
總結,對我而言,在被中國學生「占領」的大學比想象中得更溫馨更幸福些。
在異國他鄉生活,孤獨是逃不過的。但這四年多了一些同根同族好友的陪伴,這段經曆,很多壓力也就變得沒那麽難捱。
我們同學中,有人會做麻辣燙、烤冷麵,有人會修車、有人會理發。我們從拿到offer開始成為網友、一起選課到開學破冰地“奔現”,再到一起畢業,回憶起來都是歡聲笑語。
留學本就是讓每個人有了更多選擇。
有人喜歡華人大校,讓同膚色的同學成為融入大學的敲門磚;有人喜歡單刀赴會,成為學校裏為數不多的亞洲麵孔。無論在哪,都希望各位好好斟酌後,盡情享受大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