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台灣的亞馬遜軟件工程師黃文興(Wen-Hsing Huang)這樣說。

#Trump ’s messing with the H‑1B system, but Amazon engineer Wen-Hsing Huang flipped it into his exit strategy. Now he’s heading home to start his own business . Who’s really losing, the US or him?
— (@AfroRumi) September 27, 2025
https://t.co/XbUh2YY6R9
2022 年,黃文興來到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UIUC)攻讀電腦科學碩士。那時他隻有一個目標——進矽穀大廠、拿 20 萬美元年薪。
為了這個夢想,他在台灣國立中央大學以第一名畢業,英文並不出色,卻拚命爭取出國深造的機會。為了學費和生活費,他向父母借下 10 萬美元——那意味著,如果畢業後找不到工作、簽證過期,就得在 60 天內離開美國,還要背上巨額債務。
偏偏他抵美那年,正是 Meta、Twitter 等科技巨頭大裁員的風暴期。實習崗位驟減、麵試頻頻受挫。“那段時間我幾乎崩潰,”他說,“但我學會了什麽是能控製的,什麽是不能的。”
他每天練習自我介紹、修改履曆,跑遍所有招聘會。最終,他拿到亞利桑那州半導體公司 ASM 的聘書,半年後順利跳槽到亞馬遜。
表麵看似順利的留美路,背後卻是長期的焦慮與不安。
起初,他的目標很清晰:拿綠卡,在美國累積 10 到 20 年經驗,再回亞洲創業。然而,連續兩次 H-1B 簽證抽簽落空,外加新聞中不斷傳出 F-1 學生被遣返的事件,讓他感到無比的不安全。
“我原本計劃 2025 年 4 月去日本旅行。雖然心裏害怕,但還是去了。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我已經不在乎自己是不是一定能留在美國。”
他意識到,世界本就充滿不確定:經濟動蕩、科技更迭,裁員隨時可能降臨,連軟件工程師也可能被 AI 取代。在這些無法掌控的環境中,他決定重新定義“成功”與“自由”。
“過去三年,我的每一個決定都要先想——這會不會影響簽證,而不是我真正想做的事。”
這種生活讓他無法測試創業點子、無法承擔風險,甚至連一次旅行都要顧慮重重。如今,他計劃先繼續在亞馬遜工作,等積累足夠資金後返回台灣創業。
他相信,在遠程時代,創業不再受地理限製。身在台灣,他同樣可以經營全球化事業,甚至在美國注冊公司——既享有較低生活成本和完善醫療體係,又能維持與國際市場的連接。
回顧三年留美經曆,他說自己最大的收獲不是學位,也不是名企光環,而是“韌性”與“自覺”:“我學會在不確定中保持堅強,知道自己的價值,不被簽證和身份定義。”
他仍敬佩美國精神,認為這片土地象征自由與機會;但他更明白,真正的自由,是有能力決定自己的人生,而不是等待簽證的批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