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零售業又一熟悉的名字消失了。
美國知名連鎖藥房Rite Aid宣布正式關閉旗下最後一批門市,結束長達 62 年的經營曆程。公司官網發布的聲明簡短而沉重:“所有門市現已關閉。感謝顧客多年來的支持。”

隨著公告發布,Rite Aid 的官網也被清空,隻保留幾個鏈接,幫助顧客轉移處方與查找附近的替代藥房。一個陪伴幾代美國人度過日常的品牌,就此謝幕。
Rite Aid 在過去十年中一直陷入經營危機。公司早在2023年就首次申請《破產法》第 11 章保護,當時僅一年就虧損7.5 億美元。盡管隨後勉強脫離破產程序,但依然背負25億美元債務,業務難以為繼。

到了2025 年 5 月,Rite Aid不得不再度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執行長馬特·施羅德(Matt Schroeder)坦言,公司麵對的困境已無法逆轉:“零售藥房和醫療保健環境正在急劇惡化,我們再也無力支撐。”
破產重組計劃中,Rite Aid 關閉了剩餘的89家門市,並出售旗下藥房資產與客戶處方數據。根據 5 月份公布的文件,這些門市和藥房服務已陸續轉移至CVS Health、Walgreens、Kroger、Albertsons 與 Giant Eagle 等競爭對手手中。
Rite Aid 的故事是美國零售藥房行業變遷的縮影。

公司創立於 1962 年,總部位於賓夕法尼亞州斯克蘭頓(Scranton),最初隻是社區藥局。憑借快速擴張策略,它在1980至1990年代進入黃金時期,全美門市一度超過5000 家,員工達4.5 萬人,其中包括6100名藥劑師。

在那個年代,Rite Aid 與 CVS、Walgreens 並稱“三大藥房”,幾乎遍布美國每一個中型城市的街角。對許多美國人而言,Rite Aid 不僅是取藥的地方,更是購買生活用品、保健品乃至節日禮品的社區據點。

然而,步入2000年後,公司開始走下坡路。錯誤的並購、激烈的價格戰以及線上零售衝擊,讓它長期虧損。
2007 年,Rite Aid 斥資 32 億美元收購 Brooks 和 Eckerd 藥房,結果債務暴增、整合失敗。
2015 年後,亞馬遜、沃爾瑪等巨頭入局藥品配送業務,線上競爭加速。
疫情期間,公司藥品銷售量雖短暫上升,但高昂運營成本和法律訴訟抵消了所有收益。

此外,Rite Aid 還因阿片類止痛藥分銷訴訟被多州檢方起訴,被指“疏於監管,助長成癮危機”,為此支付了巨額和解金。這些訴訟直接壓垮了公司最後的現金流。
如今,美國藥房行業格局重新洗牌。CVS 與 Walgreens 成為主導力量,Kroger、Walmart 等超市連鎖加緊擴張,而亞馬遜藥房也正在搶占線上處方市場。
對顧客而言,Rite Aid 的倒閉意味著少了一個熟悉的選擇;但對整個行業而言,它的消亡幾乎是必然的結果。傳統連鎖藥房的盈利模式依賴高租金門市、複雜保險係統和低毛利處方,在線上化和醫保改革的衝擊下,已難以為繼。
Rite Aid 的結束,也象征著美國藥房從“街角便利”向“數字化醫療服務平台”的轉型。CVS已將重點轉向線上藥房與診所服務,而亞馬遜的藥品訂購平台也在快速成長。
從1962年到2025年,Rite Aid陪伴美國人走過六十餘年。從社區藥局到全國連鎖,再到破產清倉,它的興衰既是一個企業的故事,也是一個時代的注腳。當昔日的藍白招牌從街頭徹底消失,人們也許會懷念那種走進藥房、與藥劑師打招呼的熟悉感——但現實是,一個傳統零售時代,已經落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