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出片式旅行”,正在毀掉當代人的假期

“出片式旅行”,正在毀掉當代人的假期

文章來源: 科普中國 於 2025-10-03 10:21:05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此時正值國慶假期,在熱門的旅遊景區裏,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場景:

一對情侶站在風景如畫的湖邊,並沒有沉醉於微風拂麵的愜意,而是忙著調整角度、擺好姿勢,隻為拍出一張能收獲無數點讚的“人生照片”;

一家人來到曆史悠久的古跡前,匆匆瀏覽後便開始輪流合影打卡,直到回程車上才發覺,古跡的名字和曆史幾乎沒留下什麽印象;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出片”似乎成了旅行的意義。相機或手機在旅途中的地位已經不可或缺,隨處可見高舉著鏡頭“掃攝”周邊風景的人。有人會為了拍出一張滿意的照片,在網紅機位排隊等待兩小時;也有人放棄了旅途中的當地美食,選擇隨便吃點趕緊回酒店修圖發帖。

當“出片式旅行”成為一種潮流,旅行的意義也與以前截然不同:有聲音說,我們正在共同打造一種很新的旅行方式,由旅行中“在場”的人拍照出片,存在於媒體中的平台世界能共同參與;但也有聲音認為,這種拍照優先,“人和風景之間始終隔著一層鏡頭”的旅行方式,不僅讓人掉進“精裝朋友圈,毛坯旅行體驗”的陷阱,更令旅行本身變得碎片化。

為何我們對拍照打卡會有執念?

如今,旅行者在規劃行程時,也往往會把拍攝地點作為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有些地方之所以成為網紅旅遊地,正是因為那裏容易拍出好看的照片。景點和商家也投入其中,打造層出不窮的網紅打卡點。

當我們執著於“旅行出片”,到底是在執著什麽?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種行為背後有著複雜的心理動因體係。

從自我呈現理論的角度來說,在數字時代,社交媒體平台放大了人們理想化自我呈現的需求——人們精心策劃每張旅行照的拍攝角度、細節和文案,希望通過控製他人對自己的印象進行互動,來構建理想化的虛擬人格。

網友們經常把節假日期間的朋友圈比喻為“旅遊攝影大賽”,精拍精修的各種九宮格展示,既是一種攝影水平的“暗中 PK”,也在某種程度上展示了拍攝者的經濟實力和審美選擇(旅行目的地和拍攝點的構思)。

“出片式旅行”,正在毀掉當代人的假期

圖源:某社交平台

社會比較理論認為,人們傾向於通過與他人進行比較來評估自己的能力和觀點,從而獲得自我定位和滿足感,而“出片式旅行”能獲得他人的關注、點讚和評論,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價值與地位。

更深層的動機來自身份認同的需求。我們處在一個流動性強的現代社會,隨著社群紐帶的弱化,人們迫切需要一些可視化的符號,來證明自己的生活方式符合某個群體規範。而旅行照片在這種情境下,也充當了“社交貨幣”的功能。

當旅行的意義,被“過度出片”消解

當拍照打卡成為旅行中過於重要的目標時,人們的感知也變得分散和碎片化,逐漸淡化在場的整體感受與欣賞能力。

在一些“打卡聖地”經常可以見到這樣的現象:旅遊者隻是忙於尋找可拍攝點,拍完之後立刻離開,並沒有更多的體驗;甚至是明明身處現場,卻不在意眼前的美景,而隻是忙著修圖上傳到社交平台。

“出片式旅行”最直接的負麵影響,也體現在關係層麵。許多情侶在旅途中因為拍照頻率和拍攝水平發生爭執;家庭出遊時,長輩想要“全家福”,而年輕一代忙著拍攝個人網紅照,原本溫馨的旅途演變成了代際審美衝突現場。

旅行是一個綜合體驗的過程,當我們被“出片”的執念挾持,注意力分配失衡會帶來隱性副作用。比如,拍照而花費很長時間找角度、擺姿勢,就很容易忽略掉那些大自然帶來的觸動:山水之間的光影變化、樹木和花草的清香、叢林深處的濕潤空氣和鳥鳴。而這些轉瞬即逝的真實場景,遠比精心擺拍的畫麵更具生命力。

此外,神經科學研究發現,當我們專注於拍照時,大腦負責理性思考和計劃執行的區域活躍,而本應主導情感體驗的區域則相對抑製。這意味著過度投入影像創作會幹擾人對環境的直覺感知——當全部注意力都被取景框吸引,大腦會錯配認知資源,這就解釋了為何很多人身處壯美景色中卻渾然不覺。

旅行是由探索精神和好奇心驅動的行為,但當旅行本身承受了過多的社交壓力,就容易帶上“功利化表演”的性質,甚至造成危害。例如近些年,遊客為了拍照破壞文物、破壞生態環境的事例時有發生,甚至還有人為了“出片”不惜以身涉險,不僅損害公共資源,也讓個體淪為算法流量的傀儡。

圖源:某社交平台

圖源:某社交平台

拍攝角度和風格的同質化,也是需要引起注意的趨勢。不知大家有沒有發覺:打開社交平台的旅行話題標簽,滿屏都是高度相似的視覺符號:托腮看海的背影、伸手托舉太陽/建築物/雲彩的姿態、坐在台階上的側顏特寫、雙人用手臂在頭頂比心……,大家用慣了流行的“拍照模板”,有個性的畫麵越來越少。

這樣的趨勢令人感到可惜:當我們習慣了用“公式化”的視覺語言表達時,也就自動放棄了觀察世界和表達感受的原創視角。

如何維持“體驗”和“出片”的平衡?

如果你希望既能用鏡頭記錄旅行生活,留下美好的回憶,同時也能充分享受旅行中每個當下的快樂,可以試試這些方式,有助於找到那個微妙的平衡點:

1、出發前,把“優先級清單”具體化,規定自己要親身參與的體驗項目放在首位。例如:參觀博物館時先看展品再拍照,徒步時先完成特定裏程再到觀景台留念。這樣能保證核心體驗不被打斷,又能自然產生值得記錄的精彩瞬間。

2、采用“限時拍照法”,給自己規定拍攝照片的數量,迫使自己在按快門前進行價值判斷:這是否是真正有意義的畫麵?這個決定過程本身就在訓練審美眼光。同時,可以嚐試禁用自動模式,手動調節參數的過程能讓人重新審視光影關係。關閉設備的快門音效,有助於減少幹擾,讓你更專注地聆聽環境聲音。

3、有許多種方式可以記錄旅途,不要局限在拍照上。可以用錄音筆采集市井叫賣聲、海浪拍岸聲;或是收集門票存根製作成三維立體手賬;用速寫本勾勒建築輪廓。喜歡敲章打卡的人,可以提前搜一下目的地的敲章攻略,這些非視覺化的記錄手段能幫助我們建立更立體的記憶檔案。

4、如果和特別喜歡拍照出片的親朋好友一起旅行,坦誠地溝通是很必要的。可以在旅行開始前與旅伴共同討論、明確拍照的規則和限製,以減少不必要的衝突;同時約定在某些特定的景點或活動中優先以體驗為主,減少拍照頻率。

旅行最動人的風景不在取景器裏,而在我們與世界真誠相遇的目光中。不妨就從這個假期開始,拋棄“出片”的執念,讓旅行成為獨一無二的生命印記,而不僅僅是別人眼中的風景照。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52歲萊溫斯基久違現身 聊起和克林頓往事淚流滿麵
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最新民調曝光,變化有點大
張繼科否認瀑布落水是“假摔”:我是被人踹下去的
梅拉尼婭發布AI版自己 “走向未來”卻引發爭議
美國大豆豐收中國不買 “特朗普考慮100億美元援助”




24小時討論排行

韓國的“愛韓國反華遊行”,被總統批評損害國格
美軍襲擊委內瑞拉附近海域“販毒船隻”,船上4人死亡
美籍韓裔男在解放軍艦隊附近放無人機 被港警逮捕
為啥馬斯克繳稅那麽少?頂級富豪們是這樣逃稅的
敏感時刻,美軍一核武器指揮官突然宣布!
曼徹斯特襲擊嫌犯為敘利亞裔 未列入英反恐計劃
“China Travel”火爆背後,3500萬外國遊客的難題
美法官裁定:拜登任期內大規模海上鑽探禁令違法
特朗普提交機密通知:美正與販毒集團“武裝衝突”
江西南昌大佬,造出千億芯片巨頭
伊朗12天內20名高官遭精準斬首,內鬼工程師泄密
“七巨頭”的AI賭局,綁架了整個美國經濟
鄧文迪兩個女兒,憑什麽能拿下“遺產大禮包”
川普擺"2028競選帽" 怒懟:醫保不給非法移民 決不妥協!
討厭隱藏式門把手的用戶們,如今終於勝利了
威廉王子:等我成為英國國王,我將改革君主製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出片式旅行”,正在毀掉當代人的假期

科普中國 2025-10-03 10:21:05

此時正值國慶假期,在熱門的旅遊景區裏,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場景:

一對情侶站在風景如畫的湖邊,並沒有沉醉於微風拂麵的愜意,而是忙著調整角度、擺好姿勢,隻為拍出一張能收獲無數點讚的“人生照片”;

一家人來到曆史悠久的古跡前,匆匆瀏覽後便開始輪流合影打卡,直到回程車上才發覺,古跡的名字和曆史幾乎沒留下什麽印象;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出片”似乎成了旅行的意義。相機或手機在旅途中的地位已經不可或缺,隨處可見高舉著鏡頭“掃攝”周邊風景的人。有人會為了拍出一張滿意的照片,在網紅機位排隊等待兩小時;也有人放棄了旅途中的當地美食,選擇隨便吃點趕緊回酒店修圖發帖。

當“出片式旅行”成為一種潮流,旅行的意義也與以前截然不同:有聲音說,我們正在共同打造一種很新的旅行方式,由旅行中“在場”的人拍照出片,存在於媒體中的平台世界能共同參與;但也有聲音認為,這種拍照優先,“人和風景之間始終隔著一層鏡頭”的旅行方式,不僅讓人掉進“精裝朋友圈,毛坯旅行體驗”的陷阱,更令旅行本身變得碎片化。

為何我們對拍照打卡會有執念?

如今,旅行者在規劃行程時,也往往會把拍攝地點作為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有些地方之所以成為網紅旅遊地,正是因為那裏容易拍出好看的照片。景點和商家也投入其中,打造層出不窮的網紅打卡點。

當我們執著於“旅行出片”,到底是在執著什麽?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種行為背後有著複雜的心理動因體係。

從自我呈現理論的角度來說,在數字時代,社交媒體平台放大了人們理想化自我呈現的需求——人們精心策劃每張旅行照的拍攝角度、細節和文案,希望通過控製他人對自己的印象進行互動,來構建理想化的虛擬人格。

網友們經常把節假日期間的朋友圈比喻為“旅遊攝影大賽”,精拍精修的各種九宮格展示,既是一種攝影水平的“暗中 PK”,也在某種程度上展示了拍攝者的經濟實力和審美選擇(旅行目的地和拍攝點的構思)。

“出片式旅行”,正在毀掉當代人的假期

圖源:某社交平台

社會比較理論認為,人們傾向於通過與他人進行比較來評估自己的能力和觀點,從而獲得自我定位和滿足感,而“出片式旅行”能獲得他人的關注、點讚和評論,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價值與地位。

更深層的動機來自身份認同的需求。我們處在一個流動性強的現代社會,隨著社群紐帶的弱化,人們迫切需要一些可視化的符號,來證明自己的生活方式符合某個群體規範。而旅行照片在這種情境下,也充當了“社交貨幣”的功能。

當旅行的意義,被“過度出片”消解

當拍照打卡成為旅行中過於重要的目標時,人們的感知也變得分散和碎片化,逐漸淡化在場的整體感受與欣賞能力。

在一些“打卡聖地”經常可以見到這樣的現象:旅遊者隻是忙於尋找可拍攝點,拍完之後立刻離開,並沒有更多的體驗;甚至是明明身處現場,卻不在意眼前的美景,而隻是忙著修圖上傳到社交平台。

“出片式旅行”最直接的負麵影響,也體現在關係層麵。許多情侶在旅途中因為拍照頻率和拍攝水平發生爭執;家庭出遊時,長輩想要“全家福”,而年輕一代忙著拍攝個人網紅照,原本溫馨的旅途演變成了代際審美衝突現場。

旅行是一個綜合體驗的過程,當我們被“出片”的執念挾持,注意力分配失衡會帶來隱性副作用。比如,拍照而花費很長時間找角度、擺姿勢,就很容易忽略掉那些大自然帶來的觸動:山水之間的光影變化、樹木和花草的清香、叢林深處的濕潤空氣和鳥鳴。而這些轉瞬即逝的真實場景,遠比精心擺拍的畫麵更具生命力。

此外,神經科學研究發現,當我們專注於拍照時,大腦負責理性思考和計劃執行的區域活躍,而本應主導情感體驗的區域則相對抑製。這意味著過度投入影像創作會幹擾人對環境的直覺感知——當全部注意力都被取景框吸引,大腦會錯配認知資源,這就解釋了為何很多人身處壯美景色中卻渾然不覺。

旅行是由探索精神和好奇心驅動的行為,但當旅行本身承受了過多的社交壓力,就容易帶上“功利化表演”的性質,甚至造成危害。例如近些年,遊客為了拍照破壞文物、破壞生態環境的事例時有發生,甚至還有人為了“出片”不惜以身涉險,不僅損害公共資源,也讓個體淪為算法流量的傀儡。

圖源:某社交平台

圖源:某社交平台

拍攝角度和風格的同質化,也是需要引起注意的趨勢。不知大家有沒有發覺:打開社交平台的旅行話題標簽,滿屏都是高度相似的視覺符號:托腮看海的背影、伸手托舉太陽/建築物/雲彩的姿態、坐在台階上的側顏特寫、雙人用手臂在頭頂比心……,大家用慣了流行的“拍照模板”,有個性的畫麵越來越少。

這樣的趨勢令人感到可惜:當我們習慣了用“公式化”的視覺語言表達時,也就自動放棄了觀察世界和表達感受的原創視角。

如何維持“體驗”和“出片”的平衡?

如果你希望既能用鏡頭記錄旅行生活,留下美好的回憶,同時也能充分享受旅行中每個當下的快樂,可以試試這些方式,有助於找到那個微妙的平衡點:

1、出發前,把“優先級清單”具體化,規定自己要親身參與的體驗項目放在首位。例如:參觀博物館時先看展品再拍照,徒步時先完成特定裏程再到觀景台留念。這樣能保證核心體驗不被打斷,又能自然產生值得記錄的精彩瞬間。

2、采用“限時拍照法”,給自己規定拍攝照片的數量,迫使自己在按快門前進行價值判斷:這是否是真正有意義的畫麵?這個決定過程本身就在訓練審美眼光。同時,可以嚐試禁用自動模式,手動調節參數的過程能讓人重新審視光影關係。關閉設備的快門音效,有助於減少幹擾,讓你更專注地聆聽環境聲音。

3、有許多種方式可以記錄旅途,不要局限在拍照上。可以用錄音筆采集市井叫賣聲、海浪拍岸聲;或是收集門票存根製作成三維立體手賬;用速寫本勾勒建築輪廓。喜歡敲章打卡的人,可以提前搜一下目的地的敲章攻略,這些非視覺化的記錄手段能幫助我們建立更立體的記憶檔案。

4、如果和特別喜歡拍照出片的親朋好友一起旅行,坦誠地溝通是很必要的。可以在旅行開始前與旅伴共同討論、明確拍照的規則和限製,以減少不必要的衝突;同時約定在某些特定的景點或活動中優先以體驗為主,減少拍照頻率。

旅行最動人的風景不在取景器裏,而在我們與世界真誠相遇的目光中。不妨就從這個假期開始,拋棄“出片”的執念,讓旅行成為獨一無二的生命印記,而不僅僅是別人眼中的風景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