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著在美國賣“假中餐”,這對華人夫婦竟買下NBA開拓者隊,直接成為了楊瀚森的新老板,他們就是程正昌與蔣佩琪夫婦。兩人開創的熊貓快餐,如今已是擁有2000多家門店、年入203億的餐飲巨頭,但當初的他們,大概也想不到“熊貓快餐”會成為今天的樣子,畢竟當年創業時,餐館生意差得很,沒人來吃飯,隻能靠降價送東西拉客。
程正昌1947年生於揚州,少年時期曾遷居台灣和日本,18歲隻身赴美,先後在貝克大學攻讀數學本科,並於密蘇裏大學取得應用數學碩士學位。蔣佩琪的學術背景更為硬核——出生於緬甸,在香港成長,本科修讀數學,之後在密蘇裏大學接連拿下計算機碩士和電子工程博士學位。
盡管兩人都具備深厚的學術潛力,但他們卻在1973年選擇與程正昌的父親共同在加州帕薩迪納創立了一家名叫“聚豐園”的中餐館,
但現實卻給他們潑了一盆冷水,開張的第一個月,程正昌隻做了一萬兩千塊錢生意,業績非常慘淡;就連周末的營業額也隻有幾百塊,星期一更不用說,僅一兩百元。到了晚上八點,整個餐館已空無一人。那種心裏貓抓一樣的煎熬感,讓他夜不能寐,但他骨子裏那股學霸的不服輸勁上來了,他開始分析餐館的問題,他細致地觀察進店的客人,研究他們的點單習慣。
他發現一個當時的普遍現象:美國人特別喜歡在用餐時喝烈酒,比如威士忌之類,可要合法地在餐廳賣烈酒,需要一筆不菲的牌照費用,再加上家裏的錢都花在盤店、裝修、進貨上,沒有多餘的閑錢,後麵在父親的幫助下,當地一位華人願意為他們的銀行貸款做擔保,幫他們順利拿到了烈酒經營牌照。此外,他們還將中餐改造成美國人喜歡的口味,大甜大酸、帶點辣,同時省去複雜烹飪步驟。靠著這些實打實的改進,消費額很快就能穩定在四五百美元一天,雖然離大富大貴還遠,但總算看到了希望。
1981年,程正昌父親去世,他隨即繼承了聚豐園。但他和父親的思考方式不同。他不準備死守傳統,而是想著怎麽把生意做大。1983年,他們把店名改成“熊貓快餐”,還搬進了購物中心,因為那裏人多,機會多。加上妻子蔣佩琪紮實的專業學識和敏銳的市場嗅覺,他們早早就用上了智能化管理係統,收集顧客喜歡吃什麽的數據,這讓熊貓快餐比別的餐館更懂美國人胃口。
熊貓快餐的火爆,也趕上了好時候,恰逢中美關係正常化、兩國關係快速升溫的時期,美國人對中國東西好奇,以熊貓為標誌的餐館自然吸引人。1997年,熊貓快餐就有254家店,年收入1.8億美元。蔣佩琪又搭建了一套供應鏈係統,推進連鎖管理,目標定到年收入10億,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
,終於在2010年實現了這個目標。
如今,他們更是買下開拓者股份。說到NBA,亞洲麵孔越來越多,早不是姚明、易建聯那段時期。程氏夫婦這次入股,可能帶動更多中美商業合作。背後的關鍵原因還是楊瀚森的加入,自簽約以來,球隊在中國各大社交平台上的粉絲數猛增90萬,官方視頻觀看量突破3000萬,互動率遠高於聯盟平均水平,球衣銷量更是比去年呈現火箭式增長,這迅速為開拓者隊打開了中國市場的大門,帶來空前的關注與商業機會。熊貓快餐的例子說明,隻要摸透本地市場,就能把產品賣好。
從餐飲巨頭切入體育領域,這不僅是程氏夫婦的勝利,更是整個華人奮鬥精神的縮影。他們用實力證明,
隻要敢拚、敢闖,就能在世界的舞台上留下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