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關門幾乎沒有什麽好處,除非你持有黃金。對持金者而言,由此帶來的混亂反而可能是利好。
事實上,今年市場的政治戲劇性已經不少,而黃金本周三創下新高,本身就製造了足夠的關注度。
前三個季度,黃金上漲約47%,遠超標普500指數近14%的漲幅。美元走弱和美聯儲新一輪寬鬆周期的開啟推動了漲勢。白銀表現更佳,在這一時期上漲了60%。
政府關門可能會根據持續時間和嚴重程度,為這波行情增添更多光彩。對投資者來說,黃金曆來是對抗各種風險的工具,包括通脹、美元或其他貨幣貶值,以及政治動蕩和普遍的不確定性。
這部分歸因於黃金的“非政治屬性”:不同於美國國債,黃金的價值不依賴任何主權國家的信用。尤其是在美國作為全球金融主導力量的地位看似脆弱時,黃金往往表現良好。
即便在政府關門成為現實之前,單是可能性就已經推高了金價。黃金上一次周期性高點是在2011年9月,當時在國會共和黨人與奧巴馬之間長期的債務上限衝突後,標普下調了美國的信用評級。
白銀——甚至是今年漲幅約75%的鉑金——的邏輯則略有不同。這些貴金屬與黃金一樣具備特殊屬性,但同時也有實際工業用途。這意味著往往在貨幣政策放鬆而基本經濟狀況仍不算糟糕時表現最佳。
現在正符合這種情況。但若是用來抵禦嚴重衰退或係統性風險,它們的作用不如黃金。
今年4月,當關稅擔憂達到頂峰時,金銀比價達到了曆史上常被視為白銀買入信號的高位。從那時起,白銀上漲了約40%,縮小了很大一部分差距。
至於黃金,投資邏輯依然成立。誠然,從長遠來看,作為惰性資產,幾乎不可能跑贏有生產力和成長性的公司。
但黃金在市場停滯時期屢屢跑贏股票,比如在20世紀70年代和本世紀頭十年。這就是為什麽許多人主張在投資組合中配置黃金,比例大約在5%到10%,目的是作為對衝工具。
無論人們如何看待特朗普第二任期目前的表現,可以肯定的是,各種不確定性仍將居高不下。這反過來讓持有黃金的理由更加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