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福州一場交易會展示中的稀土加工產品資料照。(中新社)
美國總統川普已簽署行政命令,加速開採海底稀土和貴金屬礦。
《南華早報》1日報導,在“國際海床管理局”(ISA)談判僵持不下之際,美國4月宣布,將加速商業開採專屬經濟區及國際水域的海底資源。美國並非“國際海床管理局”的正式成員,也尚未批準《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政策分析家警告,華府的片麵行動可能為其他國家繞過“國際海床管理局”開先例,還可能破壞北京投入重金打造的框架,使中方在開發國際水域資源上落後其他國家。
根據1994年生效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各國可獨家開採其200海裏大陸架內的礦物資源,並可延伸至350海裏的“延伸大陸架”,但必須分享部分收益,由“國際海床管理局”分配。另一方麵,“國際海床管理局”獨家監管位於國家管轄範圍外的深海礦物資源的勘探和開發。至今它已授予30多份勘探合同,而中方國企和研究機構持有5份,為公約成員國中最多的。
分析家指出,中國實際獲得的勘探麵積總和也是最大的,顯示北京長期致力規劃“國際海床管理局”願景。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中國研究高級研究員孔適海(Isaac Kardon)說,中國是“國際海床管理局”談判中最具影響力的大國,透過在牙買加ISA總部建設設施、舉辦並培訓海洋專家,加上成為ISA的最大資助者,持續加強影響力。
中國透過長期參與“國際海床管理局”活動,將自身定位為深海採礦的主要參與者,甚至是唯一持續參與製定ISA採礦法規的主要國家。上海交通大學海洋法專家鄭誌華說,中國的深海採礦策略是有戰略考量的多邊主義。他指出:“北京透過深入參與ISA進程,尋求擴大它在規則製定中的影響力,並確保更能反映它的聲音和利益。”
然而,美國總統川普4月發布行政命令,指示美國政府機構簡化位於美國管轄範圍外的勘探許可和採礦許可程序。接著加拿大深海採礦商“金屬公司”(TMC)的美國分公司便申請在太平洋深海海底採礦,並在克拉裏恩-克利珀頓區(Clarion-Clipperton Zone,CCZ)提交兩份勘探申請。而它8月獲知,申請符合規定,並在CCZ勘探區擁有優先權。而該公司4月的聲明顯示,勘探區資源估計包含約1550萬噸鎳、1280萬噸銅、200萬噸鈷和3.45億噸錳。
分析家警告,美國的行動可能削弱中國長期塑造深海採礦多邊框架的努力。中美研究中心(Institute for China-America Studies)主任洪農說,北京未來可能麵臨重新調整策略的壓力。她6月撰文指出, ISA的合法性和權威性若受損,中國現有勘探合同和投資所依賴製度的可預測性將受到威脅。
另一方麵,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關鍵礦物供應鏈專家拉圖雷特(Tom LaTourrette)則指出,華府的舉動可能激勵其他國家仿效,並指出一些國家已有自己的國內採礦規範。他說,其中“存在相互衝突的監管製度。要是一家公司在美國許可下作業,而旁邊另一家公司在ISA許可下作業,以致它們不同步或不協調,可能導致環保標準不同,甚至在開採活躍時引發爭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