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第一批去景德鎮躺平的中產,已經卷瘋了

第一批去景德鎮躺平的中產,已經卷瘋了

文章來源: 鳳凰WEEKLY 於 2025-09-30 20:26:28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這兩年的夏天,最火的手作,不在文創街區,也不在咖啡館,

而是在人人都是“主理人”的景德鎮。

一尊“無語佛”,讓景德鎮旅遊又重新火起來了。

第一批去景德鎮躺平的中產,已經卷瘋了

一線白領,流行放假去景德鎮上陶課了。

大概因為是女媧的傑作,人類總對“捏泥巴”這件事情有獨鍾。

不管泥巴有多黏、工序有多慢。

哪怕是女明星,隻要來了景德鎮,都得親自打造一個盤子勺子碗——



本來很多人憧憬,認為這是一趟兼顧美感與休閑、躺平與充電的度假之旅。

然而來過的人都連連擺手:

“別說休閑了,來玩一趟比上班還累。”

……休假的打工人,去景德鎮自願加班了?



捏泥人,永不認輸!

眾所周知,人一旦染上手作,這輩子就won了。

建國門潮男老G,就是其中之一。

他去景德鎮的初心,本來特別簡單:

逃離石墨、飛書、釘釘,去一個慢悠悠的小鎮,坐在陶輪前,捏一隻屬於自己的杯子。

在他的想象裏,泥土和火焰會取代屏幕與會議,生活能像詩人寫的那樣浪漫:

“那時車馬很慢,書信很遠……”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想象中,這是療愈,是慢生活,是肌膚與泥土的對談。

結果10天年假回來、由白淨小夥變身絡腮胡大漢、滿臉崩壞的老G表示:

“景德鎮學陶藝,本質上就是換個地上班。”



首先,眾所周知,牛馬完成工作最強力的鞭子,叫“對齊顆粒度”。

而做陶藝,同樣如此——

一個陶藝人的課程表,可能是這樣的,生產隊的驢看了都得說句“俺不中”:



〓一份景德鎮陶藝學校的普遍課表,滿滿當當

上午拉坯,下午修坯,晚上上釉。

早上十點到晚上八點,就像爆單的乙方,根本沒有留給摸魚的時間。

然而剛上一天課,老G就發現,不對勁了:

“我隻是想來放鬆一下,但它是真想讓我學會啊!”



上班好歹是朝九晚六,有咖啡有下午茶,不忙了還能和同事嘮嘮八卦;

但景德鎮的陶藝班,它就是實打實地手工藝活,批量製造無情拉坯人:

拉坯時,陶輪嗡嗡作響,十幾個白領齊刷刷地低頭對著一團泥,手指按得小心翼翼,仿佛百達翡麗的老師傅在修鍾。



別以為捏泥巴是輕鬆的玩票,真上手了就知道,為什麽陶藝大師都有線雕身材——

第一,捏泥巴就是一種健身;

第二,不健身的身體撐不住捏泥巴的強度。



捏泥巴時,胳膊要穩,腰要直,手要用力均勻,相當於對著陶輪打一下午太極。

一個分心,一個歪碗就立刻報廢。

很多人第一天上完課,手酸到洗漱都不用電動牙刷。

行程基礎,那造成的“職業病”就不基礎——

老G第二天就發現,他不是手的問題,是整條脊椎都在反抗。

“感謝學陶,讓本就嚴重的腰肌勞損雪上加霜。”

還有網友說:“我拉一次腰就進醫院了。”



一連七天下來,為緩解電腦病而來的白領,又在身上纏了一圈膏藥。

什麽坐在陶輪前聽風觀雲、看詩寫雨寫你寫不出,統統是假的。

這時老G終於意識到,做陶藝根本不是“風花雪月事”——

而是赤裸裸的“自願苦修營”。



而以為過了拉坯就能鹹魚飛升的學徒,一到修坯,道心又破碎一次。

蓋碗、蓋子、公道杯輪流折磨,上午辛苦拉出來的半成品,稍一修就能崩。

要麽鏟不平,要麽直接把坯弄飛;

還有可能好不容易拉出最大最好的碗,一修回到解放前;



不過這個時候,已經經過第一步的考驗,有些人已經逐漸習慣這種反複折磨:

雖然老師的一句“這個不行,重來”,瞬間把人送回甲方會議室;

雖然太厚太薄不行、修得不勻也不行、就像領導的既要又要還要——

“但是莫名地,人就有了一種鬥誌。就像打遊戲通關一樣,你既然開了一把,就要打下去。”



到最後,大家終於在身體的疲憊中精神升華了:

“人生就像陶瓷一樣,沒燒之前,都還能修。”

而上釉,是最緊張的環節。

阿甘說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陶藝人說上釉就像賭博,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會開出什麽。

有人賭中絕美藍釉,更多人會燒出一隻“死亡配色”的壺;

你以為燒出來會複刻你的上色,結果發現兩模兩樣……

“什麽上釉燒製?那簡直就是賭石。”



〓燒之前都是淺粉色,燒完顯得血裏糊啦

隻有一小部分人有把握,剩下不少人滿心期待。

最後發現要麽裂開,要麽是奇形怪狀的醜東西,隻能從第一步開始,一切從頭來過。



我非常不解地問老G,做壞了如何呢?又能怎?這裏又沒有績效考核啊!

老G笑我不懂:

“如果你是一個藝術家,可能做壞了就壞了;但你是一隻牛馬,你的血性會讓你不由自主地卷起來。”

眾所周知,世界的本質就是一個“來都來了”。

來都來了,課排得這麽緊,總得學會點什麽吧?

來都來了, 也沒什麽別的事兒,你不加油做完美點嗎?

來都來了,工作幹不明白,你捏泥巴也要捏不明白嗎?



就這樣,原本請假想放鬆,結果人還是不由自主給自己揮起了鞭子——

更何況,做陶藝有一種“進入心流狀態的美”。

不需要過多思考,專注手底下的動作,也不用和人溝通協作……

很容易就會忘記一切,不知天地為何物。

坯有洞了,那就重來;顏色深了,再燒一個鞏固一下;一個做好了,再做倆……



“雖然十點下班沒有打車費,但我每天都是十點以後才離開教室,而且和我一樣的人也不在少數。”

多少白領,說好“來景德鎮好好休息放鬆一下”;

結果除了第一天,其他每天都在教室裏爆肝,每天早上兩眼一睜就是幹。

白天捏泥巴,晚上做小結,第二天立新目標,假期過得像季度衝刺。



而更致命的,這裏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手作內卷氛圍感”。

同學的朋友圈裏,每一個精致的作品背後,都暗藏著攀比的小目標:

誰的碗最圓,誰的壺最像樣,誰的釉色最莫蘭迪、誰能在一周內做出一套餐具帶回去……



那些本來是為了逃離KPI來的,結果現在每天都在自設KPI:

要做得多,要做得好,要做得精致,要做得出片……

有人一天做2個器具,就有人10天怒產80+作品。



在一群這樣的人麵前,捏起泥巴就忘情了、發狠了、沒命了。

這股心態,說白了,就是“虧不得”。

畢竟咱們中國人休假,是不能純玩的,總得學點什麽。

請了假、花了錢、千裏迢迢跑來景德鎮,要是最後沒產出點“成果”,假期就像虧本投資。



有人甚至計算過,學費+住宿+燒製費,攤下來一個碗比宜家整套餐具還貴,“我得多做幾個才能回本。”

於是,大家一邊喊著“累”,一邊又不敢停,生怕自己“值不回票價”。

就像報了昂貴私教課,不流汗覺得虧,不拚命就好像對不起錢包。



更何況,景德鎮的陶藝班簡直是替白領量身定製:

2天班剛好是周末,3天班能拚個小長假;

7天整個流程對應十一,10天甚至可以填滿一整個年假……

牢牢拿捏白領每個假期,就為了讓你“學到點什麽”。

有人調侃:“人一到景德鎮是會自動開始卷的”,就像上了一周的績效考核班。



無人反駁,因為大家心裏都懂。

工作把人調教得太久了,以至於換個場景,也隻會下意識地繼續奔跑。

第一批去的人終於明白——

隻要身上刻著“卷”的基因,哪怕換了泥土和陶輪,最終還是在做另一種考核。

景德鎮,本該是療愈小城,如今卻成了最帶感的“陶瓷特種兵營”。



景德鎮,成了大理平替?

在原住民眼裏,景德鎮本來是非常鬆弛、愜意、有生活的。

要知道,景德鎮這座小城,曾經的標簽隻有兩個:老瓷都,和江西的小鎮青年。

就像畢贛的凱裏,在沒火之前,這裏的節奏比南方夏天的午後還慢。

房租低,吃飯便宜,空氣裏全是泥土和火燒過的味道。



當年有人開玩笑說,景德鎮有點像“江西版宋莊”:

充滿藝術氛圍,但沒幾個人知道;

房子便宜得離譜,隨便租個院子就能搞個工作室,就算你天天捏不出像樣的碗,也沒人管你。



奈何一二線城市的白領,帶火了“新景漂”這個詞。

小紅書、抖音一帶節奏,景德鎮瞬間“出圈”。

陶藝課火得跟露營一樣,工作室、陶瓷市集、咖啡館如雨後春筍。

於是,小鎮原本的慢生活,被一群帶著MacBook和單反的外地白領,“卷”成了新版本的生活秀場。



有人調侃,“景德鎮本來是陶瓷燒窯的地方,現在是白領燒假期的地方。”

新景漂們帶來的第一波衝擊,就是房租。

在沒火的時候,市區一套小公寓,八百塊就能拿下,帶獨衛帶小陽台。

稍微偏一點的老房子,三四百塊都有人嫌貴。

那時候,景漂的生活水平,堪比“陶瓷版天堂”。

但有人的地方就有紛爭,現在想在小鎮租個帶點格調的民宿風房子,沒有三四千根本別想談。

還有原本準備常駐的“原景漂”,在這波爆火之後,房租直接漲了一倍還多。



生活成本同樣飆升,作為必需品的咖啡、外賣、江西菜,價格雖然不比滬上貴,但同樣不是人們想的“普通價格”。



景德鎮本地人,也同樣在努力把自己塞進這種新變化中:

“人多了,以前的鎮是悠哉煙火小鎮,現在的是和孟加拉接軌的城市。”



但即使如此,以白領,特別是“辭職白領”和“請假白領”為主力的新景漂,也仍然對這片土地愛的深沉。

有的人真辭職了,帶著點存款,跑來小鎮開個陶藝工作室,想著“在泥巴裏找到自由”。

有的人請個假,先來一兩個月,假裝體驗“陶瓷版gap year”,等假期結束再灰溜溜回大城市上班。

還有一群半駐紮式的“景德鎮候鳥”:

周末坐高鐵來,周一早上再灰頭土臉趕回寫字樓……



他們組成了新景漂的主力軍:既帶來了錢,也帶來了新的焦慮。

因為你會發現,景德鎮原本的本地人,是真慢;而新景漂,是裝慢。

在本地人眼裏,“拉坯”就是工作;

在新景漂眼裏,“拉坯”是生活方式、朋友圈vlog的素材、證明自己沒有被大城市異化的證據。



有人說,景德鎮是“大理的平替”。

大理是什麽?是文藝青年的精神烏托邦。

房租便宜,空氣好,適合一群人去談理想、寫歌、喝酒,互相吹水。

但是在大冰的小屋已祛魅、文藝青年不吃香的今天,“大理主義”,已經成了一個陳舊的概念。

於是,景德鎮成了這一代人的新出口:更便宜、更小眾、更具體。

在大理你要解釋“我在尋找自我”,在景德鎮你隻需要說“我在捏泥巴”。

就像寫小說的自稱“會打倆字”,反而有了更高的逼格。



於是,小鎮原本的煙火氣,被套上了一層文藝濾鏡後,

就熹妃回宮了。



快節奏的慢生活

老G回到工位以後,常常想起景德鎮的陶輪。

可他心裏清楚,那股子“療愈感”也就維持了三天,第四天就被未讀郵件和群消息擊碎。

這並不奇怪。

過去兩年,白領們已經習慣了一種微妙的生活狀態:假期必須認真度過,不能白白浪費。可一旦“認真”起來,放鬆就失真了。

現在你問一個白領:“周末準備幹嘛?”

十有八九的答案是:

補覺、補書單、補健身、補見朋友、補旅行。



假期成了一塊萬能補丁,什麽都能往上縫。

但問題是,補丁越補越大,假期也越用越緊。

朋友圈裏流行的不是“睡了一天好爽”,而是“這周末我完成了兩本書+三節私教+一次陶藝體驗+一次郊野徒步”。

看似充實,實則累到崩。



很多都市白領表示“周末比上班還累”,其中最典型的原因就是——

“排了太多要完成的事”,陶藝隻不過是最新的補丁罷了。

不怪有人笑稱,“當代年輕人已經不會休閑了,隻會把休閑變成另一種競爭。”

沒錯,看場展覽,要發vlog;去看一場演唱會,要寫長評;

做陶藝,要發小紅書筆記並配上陶藝畢業展覽……

雖然人早已畢業,但是心裏處處都還是賽場。



正如社會學家韓炳哲在《倦怠社會》中說的那樣:“當人變成自己身上的企業家,連休閑都必須最大化產出。”

白領去景德鎮捏泥巴,本質上和去健身房如出一轍。

大家嘴上喊著“要躺平”,身體卻老老實實卷在跑步機裏,生怕落後。

說到底,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大家根本不敢真的慢下來。

習慣了 KPI、OKR 的人,連呼吸都想量化成曲線。

去旅行要帶著電腦,去看演唱會,也能看到有白領在上鍾。



冥想本是靜心工具,但要是不每天打卡冥想20分鍾,焦慮就會加倍。

陶藝課也是一樣,它不過是一個讓大家暫時逃離辦公室、暫時感受掌控感的新載體。

有人在泥巴裏找到了療愈,有人在陶輪前找到了儀式感,也有人僅僅是拿著手機拍了張好看的照片,然後繼續忙碌的生活。



現代白領最矛盾的地方就在於此:

真閑下來,會有負罪感,覺得自己在“浪費人生”;

真忙起來,又覺得壓抑,想要逃離。

這種狀態就像卡夫卡說的,“我們走在一條不斷變窄的道路上,最後隻能把自己擠出去。”

但偶爾,在泥巴和釉色之間停一停,看一眼自己動手完成的小小作品——

也不失為一種小確幸。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8)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耶魯華裔大一新生被退學,細節太狗血了
突襲將軍大會 全場靜默對待 川普:想鼓掌就鼓掌哈
股價狂飆近1000% 這隻超級大妖股被SEC緊急停牌
震驚全球的名媛蔡天鳳碎屍案 罪名成立第1人出爐
中國國產客機C919交付大幅延宕 疑引擎采購遭遇困




24小時討論排行

特朗普稱若未獲諾貝爾和平獎是“對美國的侮辱”
政府關門 紐時:為何民主黨拒讓步?憂失未來籌碼
加州女被警察暴力逮捕短暫昏迷 獲賠1700萬美元
美防長講話:嚴批“肥胖將領” 蓄鬍不專業 不爽就離職
習近平重申“反台獨”,北京發布2758決議立場文件
極左派曼達尼或當市長 紐約富豪嚇壞準備搬家
美防長批“肥將軍” 紐森諷川普:“胖統帥”恐失業
數十萬人大逃亡,“死亡比這樣活著更仁慈”
特朗普重提“讓加拿大成為第51州”
川普對美軍將領說:把危險的國內城市當作訓練場
冷知識:中國是世界上外國人占比最少的國家之一
流行天後轟川普“生活真的變好了嗎?”白宮火速回擊
意外插曲下:誰是特朗普夫婦的“電梯殺手”?
美深入海底放手開採稀土和貴金屬 中國恐跳腳
川普政府與哈佛達成協議 辦職業學校培養工人
魯比奧在中國國慶之際發表聲明 中國駐美大使呼籲...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第一批去景德鎮躺平的中產,已經卷瘋了

鳳凰WEEKLY 2025-09-30 20:26:28

這兩年的夏天,最火的手作,不在文創街區,也不在咖啡館,

而是在人人都是“主理人”的景德鎮。

一尊“無語佛”,讓景德鎮旅遊又重新火起來了。

第一批去景德鎮躺平的中產,已經卷瘋了

一線白領,流行放假去景德鎮上陶課了。

大概因為是女媧的傑作,人類總對“捏泥巴”這件事情有獨鍾。

不管泥巴有多黏、工序有多慢。

哪怕是女明星,隻要來了景德鎮,都得親自打造一個盤子勺子碗——



本來很多人憧憬,認為這是一趟兼顧美感與休閑、躺平與充電的度假之旅。

然而來過的人都連連擺手:

“別說休閑了,來玩一趟比上班還累。”

……休假的打工人,去景德鎮自願加班了?



捏泥人,永不認輸!

眾所周知,人一旦染上手作,這輩子就won了。

建國門潮男老G,就是其中之一。

他去景德鎮的初心,本來特別簡單:

逃離石墨、飛書、釘釘,去一個慢悠悠的小鎮,坐在陶輪前,捏一隻屬於自己的杯子。

在他的想象裏,泥土和火焰會取代屏幕與會議,生活能像詩人寫的那樣浪漫:

“那時車馬很慢,書信很遠……”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想象中,這是療愈,是慢生活,是肌膚與泥土的對談。

結果10天年假回來、由白淨小夥變身絡腮胡大漢、滿臉崩壞的老G表示:

“景德鎮學陶藝,本質上就是換個地上班。”



首先,眾所周知,牛馬完成工作最強力的鞭子,叫“對齊顆粒度”。

而做陶藝,同樣如此——

一個陶藝人的課程表,可能是這樣的,生產隊的驢看了都得說句“俺不中”:



〓一份景德鎮陶藝學校的普遍課表,滿滿當當

上午拉坯,下午修坯,晚上上釉。

早上十點到晚上八點,就像爆單的乙方,根本沒有留給摸魚的時間。

然而剛上一天課,老G就發現,不對勁了:

“我隻是想來放鬆一下,但它是真想讓我學會啊!”



上班好歹是朝九晚六,有咖啡有下午茶,不忙了還能和同事嘮嘮八卦;

但景德鎮的陶藝班,它就是實打實地手工藝活,批量製造無情拉坯人:

拉坯時,陶輪嗡嗡作響,十幾個白領齊刷刷地低頭對著一團泥,手指按得小心翼翼,仿佛百達翡麗的老師傅在修鍾。



別以為捏泥巴是輕鬆的玩票,真上手了就知道,為什麽陶藝大師都有線雕身材——

第一,捏泥巴就是一種健身;

第二,不健身的身體撐不住捏泥巴的強度。



捏泥巴時,胳膊要穩,腰要直,手要用力均勻,相當於對著陶輪打一下午太極。

一個分心,一個歪碗就立刻報廢。

很多人第一天上完課,手酸到洗漱都不用電動牙刷。

行程基礎,那造成的“職業病”就不基礎——

老G第二天就發現,他不是手的問題,是整條脊椎都在反抗。

“感謝學陶,讓本就嚴重的腰肌勞損雪上加霜。”

還有網友說:“我拉一次腰就進醫院了。”



一連七天下來,為緩解電腦病而來的白領,又在身上纏了一圈膏藥。

什麽坐在陶輪前聽風觀雲、看詩寫雨寫你寫不出,統統是假的。

這時老G終於意識到,做陶藝根本不是“風花雪月事”——

而是赤裸裸的“自願苦修營”。



而以為過了拉坯就能鹹魚飛升的學徒,一到修坯,道心又破碎一次。

蓋碗、蓋子、公道杯輪流折磨,上午辛苦拉出來的半成品,稍一修就能崩。

要麽鏟不平,要麽直接把坯弄飛;

還有可能好不容易拉出最大最好的碗,一修回到解放前;



不過這個時候,已經經過第一步的考驗,有些人已經逐漸習慣這種反複折磨:

雖然老師的一句“這個不行,重來”,瞬間把人送回甲方會議室;

雖然太厚太薄不行、修得不勻也不行、就像領導的既要又要還要——

“但是莫名地,人就有了一種鬥誌。就像打遊戲通關一樣,你既然開了一把,就要打下去。”



到最後,大家終於在身體的疲憊中精神升華了:

“人生就像陶瓷一樣,沒燒之前,都還能修。”

而上釉,是最緊張的環節。

阿甘說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陶藝人說上釉就像賭博,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會開出什麽。

有人賭中絕美藍釉,更多人會燒出一隻“死亡配色”的壺;

你以為燒出來會複刻你的上色,結果發現兩模兩樣……

“什麽上釉燒製?那簡直就是賭石。”



〓燒之前都是淺粉色,燒完顯得血裏糊啦

隻有一小部分人有把握,剩下不少人滿心期待。

最後發現要麽裂開,要麽是奇形怪狀的醜東西,隻能從第一步開始,一切從頭來過。



我非常不解地問老G,做壞了如何呢?又能怎?這裏又沒有績效考核啊!

老G笑我不懂:

“如果你是一個藝術家,可能做壞了就壞了;但你是一隻牛馬,你的血性會讓你不由自主地卷起來。”

眾所周知,世界的本質就是一個“來都來了”。

來都來了,課排得這麽緊,總得學會點什麽吧?

來都來了, 也沒什麽別的事兒,你不加油做完美點嗎?

來都來了,工作幹不明白,你捏泥巴也要捏不明白嗎?



就這樣,原本請假想放鬆,結果人還是不由自主給自己揮起了鞭子——

更何況,做陶藝有一種“進入心流狀態的美”。

不需要過多思考,專注手底下的動作,也不用和人溝通協作……

很容易就會忘記一切,不知天地為何物。

坯有洞了,那就重來;顏色深了,再燒一個鞏固一下;一個做好了,再做倆……



“雖然十點下班沒有打車費,但我每天都是十點以後才離開教室,而且和我一樣的人也不在少數。”

多少白領,說好“來景德鎮好好休息放鬆一下”;

結果除了第一天,其他每天都在教室裏爆肝,每天早上兩眼一睜就是幹。

白天捏泥巴,晚上做小結,第二天立新目標,假期過得像季度衝刺。



而更致命的,這裏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手作內卷氛圍感”。

同學的朋友圈裏,每一個精致的作品背後,都暗藏著攀比的小目標:

誰的碗最圓,誰的壺最像樣,誰的釉色最莫蘭迪、誰能在一周內做出一套餐具帶回去……



那些本來是為了逃離KPI來的,結果現在每天都在自設KPI:

要做得多,要做得好,要做得精致,要做得出片……

有人一天做2個器具,就有人10天怒產80+作品。



在一群這樣的人麵前,捏起泥巴就忘情了、發狠了、沒命了。

這股心態,說白了,就是“虧不得”。

畢竟咱們中國人休假,是不能純玩的,總得學點什麽。

請了假、花了錢、千裏迢迢跑來景德鎮,要是最後沒產出點“成果”,假期就像虧本投資。



有人甚至計算過,學費+住宿+燒製費,攤下來一個碗比宜家整套餐具還貴,“我得多做幾個才能回本。”

於是,大家一邊喊著“累”,一邊又不敢停,生怕自己“值不回票價”。

就像報了昂貴私教課,不流汗覺得虧,不拚命就好像對不起錢包。



更何況,景德鎮的陶藝班簡直是替白領量身定製:

2天班剛好是周末,3天班能拚個小長假;

7天整個流程對應十一,10天甚至可以填滿一整個年假……

牢牢拿捏白領每個假期,就為了讓你“學到點什麽”。

有人調侃:“人一到景德鎮是會自動開始卷的”,就像上了一周的績效考核班。



無人反駁,因為大家心裏都懂。

工作把人調教得太久了,以至於換個場景,也隻會下意識地繼續奔跑。

第一批去的人終於明白——

隻要身上刻著“卷”的基因,哪怕換了泥土和陶輪,最終還是在做另一種考核。

景德鎮,本該是療愈小城,如今卻成了最帶感的“陶瓷特種兵營”。



景德鎮,成了大理平替?

在原住民眼裏,景德鎮本來是非常鬆弛、愜意、有生活的。

要知道,景德鎮這座小城,曾經的標簽隻有兩個:老瓷都,和江西的小鎮青年。

就像畢贛的凱裏,在沒火之前,這裏的節奏比南方夏天的午後還慢。

房租低,吃飯便宜,空氣裏全是泥土和火燒過的味道。



當年有人開玩笑說,景德鎮有點像“江西版宋莊”:

充滿藝術氛圍,但沒幾個人知道;

房子便宜得離譜,隨便租個院子就能搞個工作室,就算你天天捏不出像樣的碗,也沒人管你。



奈何一二線城市的白領,帶火了“新景漂”這個詞。

小紅書、抖音一帶節奏,景德鎮瞬間“出圈”。

陶藝課火得跟露營一樣,工作室、陶瓷市集、咖啡館如雨後春筍。

於是,小鎮原本的慢生活,被一群帶著MacBook和單反的外地白領,“卷”成了新版本的生活秀場。



有人調侃,“景德鎮本來是陶瓷燒窯的地方,現在是白領燒假期的地方。”

新景漂們帶來的第一波衝擊,就是房租。

在沒火的時候,市區一套小公寓,八百塊就能拿下,帶獨衛帶小陽台。

稍微偏一點的老房子,三四百塊都有人嫌貴。

那時候,景漂的生活水平,堪比“陶瓷版天堂”。

但有人的地方就有紛爭,現在想在小鎮租個帶點格調的民宿風房子,沒有三四千根本別想談。

還有原本準備常駐的“原景漂”,在這波爆火之後,房租直接漲了一倍還多。



生活成本同樣飆升,作為必需品的咖啡、外賣、江西菜,價格雖然不比滬上貴,但同樣不是人們想的“普通價格”。



景德鎮本地人,也同樣在努力把自己塞進這種新變化中:

“人多了,以前的鎮是悠哉煙火小鎮,現在的是和孟加拉接軌的城市。”



但即使如此,以白領,特別是“辭職白領”和“請假白領”為主力的新景漂,也仍然對這片土地愛的深沉。

有的人真辭職了,帶著點存款,跑來小鎮開個陶藝工作室,想著“在泥巴裏找到自由”。

有的人請個假,先來一兩個月,假裝體驗“陶瓷版gap year”,等假期結束再灰溜溜回大城市上班。

還有一群半駐紮式的“景德鎮候鳥”:

周末坐高鐵來,周一早上再灰頭土臉趕回寫字樓……



他們組成了新景漂的主力軍:既帶來了錢,也帶來了新的焦慮。

因為你會發現,景德鎮原本的本地人,是真慢;而新景漂,是裝慢。

在本地人眼裏,“拉坯”就是工作;

在新景漂眼裏,“拉坯”是生活方式、朋友圈vlog的素材、證明自己沒有被大城市異化的證據。



有人說,景德鎮是“大理的平替”。

大理是什麽?是文藝青年的精神烏托邦。

房租便宜,空氣好,適合一群人去談理想、寫歌、喝酒,互相吹水。

但是在大冰的小屋已祛魅、文藝青年不吃香的今天,“大理主義”,已經成了一個陳舊的概念。

於是,景德鎮成了這一代人的新出口:更便宜、更小眾、更具體。

在大理你要解釋“我在尋找自我”,在景德鎮你隻需要說“我在捏泥巴”。

就像寫小說的自稱“會打倆字”,反而有了更高的逼格。



於是,小鎮原本的煙火氣,被套上了一層文藝濾鏡後,

就熹妃回宮了。



快節奏的慢生活

老G回到工位以後,常常想起景德鎮的陶輪。

可他心裏清楚,那股子“療愈感”也就維持了三天,第四天就被未讀郵件和群消息擊碎。

這並不奇怪。

過去兩年,白領們已經習慣了一種微妙的生活狀態:假期必須認真度過,不能白白浪費。可一旦“認真”起來,放鬆就失真了。

現在你問一個白領:“周末準備幹嘛?”

十有八九的答案是:

補覺、補書單、補健身、補見朋友、補旅行。



假期成了一塊萬能補丁,什麽都能往上縫。

但問題是,補丁越補越大,假期也越用越緊。

朋友圈裏流行的不是“睡了一天好爽”,而是“這周末我完成了兩本書+三節私教+一次陶藝體驗+一次郊野徒步”。

看似充實,實則累到崩。



很多都市白領表示“周末比上班還累”,其中最典型的原因就是——

“排了太多要完成的事”,陶藝隻不過是最新的補丁罷了。

不怪有人笑稱,“當代年輕人已經不會休閑了,隻會把休閑變成另一種競爭。”

沒錯,看場展覽,要發vlog;去看一場演唱會,要寫長評;

做陶藝,要發小紅書筆記並配上陶藝畢業展覽……

雖然人早已畢業,但是心裏處處都還是賽場。



正如社會學家韓炳哲在《倦怠社會》中說的那樣:“當人變成自己身上的企業家,連休閑都必須最大化產出。”

白領去景德鎮捏泥巴,本質上和去健身房如出一轍。

大家嘴上喊著“要躺平”,身體卻老老實實卷在跑步機裏,生怕落後。

說到底,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大家根本不敢真的慢下來。

習慣了 KPI、OKR 的人,連呼吸都想量化成曲線。

去旅行要帶著電腦,去看演唱會,也能看到有白領在上鍾。



冥想本是靜心工具,但要是不每天打卡冥想20分鍾,焦慮就會加倍。

陶藝課也是一樣,它不過是一個讓大家暫時逃離辦公室、暫時感受掌控感的新載體。

有人在泥巴裏找到了療愈,有人在陶輪前找到了儀式感,也有人僅僅是拿著手機拍了張好看的照片,然後繼續忙碌的生活。



現代白領最矛盾的地方就在於此:

真閑下來,會有負罪感,覺得自己在“浪費人生”;

真忙起來,又覺得壓抑,想要逃離。

這種狀態就像卡夫卡說的,“我們走在一條不斷變窄的道路上,最後隻能把自己擠出去。”

但偶爾,在泥巴和釉色之間停一停,看一眼自己動手完成的小小作品——

也不失為一種小確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