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能隻有一艘“航母"
浙江高等教育發展再次引發關注。
近日,浙江省委在浙江大學召開專題會議,明確表示將支持浙江大學加快邁向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前列,“省委、省政府對浙江大學的支持隻會加強、不會減弱”,將對省內高校龍頭的重視提到新高度。
正在籌辦中的錢塘大學也有新進展。杭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近日發布《錢塘大學(暫名)校園建設項目》選址意見書和用地預審,標誌著項目整體建設即將進入新階段。
眾所周知,作為沿海經濟大省,浙江長期被詬病“高教窪地”,除了浙江大學這艘“航母”,其他高校影響力明顯斷層,高等教育總體實力與經濟實力不甚匹配。
如今,從再度強調做強浙江大學,到布局錢塘大學等“小而精”的新型研究型大學,浙江正試圖走出一條獨特的高等教育突圍之路。
這一次,浙江能否加快補上短板?
01
“再怎麽支持也不為過”
今年初,以“杭州六小龍”為代表的杭州創新生態火熱出圈,其中三家出自“浙大係”,讓外界再度見識到這所大學的強勁實力,也讓浙江大學成為浙江區域創新的“代名詞”。

圖片來源:”浙江大學“官方微信號
在科技創新愈發重要的當下,高校與地方的“綁定”關係也愈加深入。
如當地媒體所說,“浙江大學是浙江創新策源的高地、產業變革的引擎、人才集聚的磁場,是創新浙江建設的戰略支撐,在全省發展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浙江也有意進一步強化對浙江大學的支持。
根據浙江省委常委會最新部署,將支持浙大會同全省科教力量共建“環浙大”創新創業生態圈、全省科技創新策源網絡和全省人才高地,支持浙大構建一流學科體係、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深化人才發展體製機製改革、開展高水平國際合作交流等,為浙大加快邁向世界一流大學前列創造更好條件。
會上還強調,對浙江大學“再怎麽支持也不為過”“支持浙大就是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
不過,浙江大學的亮眼表現,難掩浙江整體高校實力與經濟大省地位長期不相匹配的尷尬。
根據教育部統計數據,截至今年6月20日,全國共有普通高校2919所(不含港澳台地區),其中作為中國經濟第四大省的浙江僅有111所,排名各省份第12位。

在優質高校方麵,浙江僅有浙江大學、寧波大學、中國美術學院3所“雙一流”高校,這個數字,在全國省級行政區中位列10名開外。同時,浙江擁有23個“一流學科”,總數居全國第5,但其中21個學科都在浙江大學。
以至於浙江省內流傳著一種說法,“浙江隻有兩類大學,一類是浙江大學,一類是其他大學。”
但正如當地教育界人士所言,浙江需要浙江大學這樣的“航母”,但隻有一艘“航母”,形成不了集群戰鬥力。
“從國際上看,一個區域創新高地,往往不隻有一所核心高校。”廈門大學經濟學院經濟係副教授丁長發指出,浙江大學和杭州的關係,常被類比為斯坦福大學和矽穀。但矽穀崛起,也離不開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多層次、互補型高校體係的共同驅動。
在丁長發看來,浙江要實現高等教育的均衡發展與持續創新,也應當營造“百花齊放”的生態,在支持浙江大學的同時,加快建設更多高水平大學。
02
不能隻有一個浙大
為改變省內高教“一強多弱”的局麵,浙江近年積極發力,以超常規力度支持和推動高等教育新一輪高質量發展。

圖片來源:攝圖網_700387018
2023年,浙江提出大力實施“雙一流196工程”,吹響高教強省的衝鋒號,明確要積極探索“一所城市至少一所高水平大學建設模式”。這一年,浙江還首次召開高等教育強省暨高水平大學建設工作推進會,強調要對標一流、全力突圍。
根據《浙江省高等教育“十四五”發展規劃》,浙江的目標是到2025年有4所高校達到“雙一流”建設標準,12所左右進入全國一流行列。
為此,浙江展開了一場係統性、高規格的省域高教提質行動。
去年4月底至12月初,浙江省委常委會先後5次召開會議,聽取中國美術學院、浙江工業大學等12所本土高校的高水平大學或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情況,並提出明確發展要求。
與之配套的是“一校一策”精準支持策略,通過強化政策供給和資源集聚,推動省屬高校實現內涵式發展。
到了今年,浙江省高水平大學建設工作進一步加碼。每季度輪流在12所高校召開現場推進會,跟蹤考核各校在科研平台、師資隊伍等關鍵指標上的進展,形成持續加壓、互學互促的建設氛圍。
在這一係列布局中,浙江大學同樣被賦予重要角色。
浙江省委常委會曾召開會議專題研究浙江大學建設發展問題時指出,希望浙江大學進一步利用好綜合優勢,充分發揮領頭雁作用,帶動浙江其他高校和學科的發展。
相關行動很快展開。今年3月,浙江大學與浙江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聯合發起成立浙江省高水平大學建設聯盟,並以“1+1”戰略合作、學科共建等方式,推動形成高水平大學集群發展效應。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擁有浙江大學任職背景的校領導在浙江其他高校中比例漸增。可以說,“浙江大學模式”正在浙江的高校中複製。
對此,丁長發表示,浙江在發揮浙江大學領頭作用的同時,也要重視“分類發展”,注重強化其他省屬高校的特色學科,實現人才的精準化、梯度化供給。
03
發力新型高校賽道
在高等教育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下,經濟強省紛紛探索特色發展之路。
近年來,廣東“拚命建大學”,借助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曆史機遇,與港澳合作辦學,成了區域高等教育躍升的典範。
與之相較,浙江則將突破方向聚焦於“新型大學”的培育,以“小而精”的高水平院校為抓手,在傳統公辦高校賽道之外開辟新路徑。

圖片來源:“東方理工”官方微信號
正如《浙江日報》此前所言,“傳統高校賽道‘車流量’大、其他省份的許多‘車’已領先不少路程,浙江想要在較短時間內實現‘超車’,非常困難。”而在新型高校賽道,浙江“更有戲”。
這一判斷,正體現在浙江的具體實踐中。
創辦於2018年的西湖大學正是其中的典型。不同於追求 “大而全”的綜合性院校,西湖大學遵循“高起點、小而精、研究型”的辦學定位,設有理學、工學、生命科學、醫學4個學院,開創了社會力量主導舉辦新型高校的先河。
今年9月,寧波東方理工大學也迎來首批“創校新生”,首年錄取分數在浙江省內直逼浙大。學校明確要“加強基礎研究、聚焦前沿交叉、突出工程技術”,首批設置數理基礎科學、智能製造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4個本科專業。
如今,錢塘大學也漸行漸近。
去年底,杭州市委十三屆八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將推動籌辦“錢塘大學”。僅一個月後,2025年1月22日,農夫山泉母公司養生堂集團董事長鍾睒睒在公司年會上宣布,計劃在未來十年捐贈400億元人民幣用於支持“錢塘大學”的建設。
根據規劃,錢塘大學將聚焦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等前沿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領域,致力於打造成為一所特色鮮明、具有影響力的新型研究型大學。
在丁長發看來,浙江在推動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以西湖大學為代表的民辦新型研究型大學通過積極引進國際優質人才,為區域高等教育生態注入了新活力,成為高教體係的重要補充。這類院校往往也更貼近現實需求,更能靈活對接國民經濟發展方向。
他也提醒,新型研究型大學的發展離不開關鍵要素支撐,需通過製度創新與改革破除發展壁壘,為其營造更優的政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