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伍迪·艾倫年近90出版首部長篇小說,對抗“取消”文化

伍迪·艾倫年近90出版首部長篇小說,對抗“取消”文化

文章來源: iWeekly周末畫報 於 2025-09-30 22:14:08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從情景喜劇到脫口秀,再到自1977年《安妮·霍爾》以來的幾乎每一部浪漫喜劇,伍迪·艾倫(Woody Allen)對當代美國文化的影響毋庸置疑。然而,他的聲望也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始終伴隨“性侵養女”的指控。年近90,艾倫出版首部長篇小說《鮑姆怎麽了?》(Whats With Baum?),講述一個名叫鮑姆的中年猶太記者轉型為小說家後,“對世間萬物都充滿焦慮”的生活狀態;婚姻的“岌岌可危”更讓他“在一次非理性的時刻,接受一個年輕漂亮的記者公開采訪時,衝動地試圖親吻她”。這是“一幅因神經質地擔心生活的無用和空虛而陷入癱瘓的知識分子肖像”,也反映了艾倫對自己多年來遭遇的“取消文化”的文學反抗。以全新的方式,艾倫再一次向這個他“永遠感覺不到舒適、永遠無法理解、永遠不會讚同或原諒的世界”發出了不妥協的信號。

伍迪·艾倫年近90出版首部長篇小說,對抗“取消”文化

鮑姆糟透了



《鮑姆怎麽了?》講述了一個名叫阿舍·鮑姆的猶太知識分子從中年失意的記者轉型為失敗的劇作家,又轉型為平庸小說家的過程中,遭遇的種種個人與職業生涯的挫折。

他是艾倫電影中常見的那種主人公:51歲,一頭“濃密但雜亂”的頭發,飽受焦慮症和胃酸反流的困擾。他渴望在嚴肅小說或戲劇作品上有所成就,卻總是反響不佳。不理解他的評論家對他的作品大加批判,認為他的寫作沉悶、過度沉迷事物的黑暗麵,對生活中的重大問題表現出“毫無意義的悲觀”。

“你就不能放下這種姿態,寫一部稍微煽情一點的小說嗎?”曾有一個出版商這樣問他。而鮑姆堅持認為是對方太膚淺。“還有誰能理解我所遭受的痛苦之深重?”他說,“我對我的同胞有一種悲觀的看法,並且我有600萬具屍體來證明這一點。”這是他對自己的猶太人身份的痛苦體察。在這個大屠殺敘事不再盛行的年代,處處碰壁的鮑姆隻能靠在小眾雜誌上撰寫書評勉強維生,自嘲生活在“文化環境的邊緣”。



但相比於職業瓶頸,婚姻與家庭問題更是鮑姆的焦慮之源。

他已經經曆過兩段失敗的婚姻:第一段婚姻在他愛上妻子的同卵雙胞胎後結束,第二段則因妻子與一個搖滾鼓手搬到新西蘭養羊而告吹。而正在進行的第三段婚姻同樣危機重重。他的第三任妻子康妮是來自比弗利山莊的名媛,一個“乏味的偽知識分子”,一度以為自己嫁的是“菲利普·羅斯或索爾·貝婁”。她癡迷於她在鄉間的別墅。然而,那裏的寂靜、動物成群和繁星點點的夜空卻讓鮑姆心中充滿了無盡的恐懼——他更依賴城市的喧囂帶來的安全感,因為在城市裏,“有人,有警車,有好心人和門衛。如果你孤零零地住在一個鄉間別墅裏,一輛車淩晨三點在家門口停下——這就是全部的故事了”。鮑姆的想法裏有一種熟悉的艾倫式黑色幽默。

當然,他和康妮的分歧不隻在於對理想生活的不同想象。他偏執地、幾乎是疑病症式地懷疑康妮對自己不忠,哪怕他自己總是周旋於那些比他年輕得多的女人之間。他堅信康妮與他的弟弟喬什睡在了一起,那個“擊敗了本身的猶太血統”而長了一張“英俊的意大利麵孔”,並且比自己富有得多的房地產企業家。在更可怕的臆斷中,他認為康妮和兒子塞恩關係也過於親密——康妮曾在鮑姆麵前大談對塞恩的寵愛:“難怪每個女人都會愛上塞恩。如果法律允許,我也會。”而塞恩在文學上的成功也與鮑姆的落魄形成鮮明對比:作為新銳作家,前者的首部小說就銷量可觀,甚至入圍了國家圖書獎。這讓鮑姆滿心嫉妒:“他是一個被寵壞的小自戀狂,一個二流的天才,利用那些對他趨之若鶩的評論家和愚昧的公眾來牟利。”他如此尖酸地評價這個繼子。

孤獨、抑鬱、自命不凡、風流好色,卻又自我憎恨、疑神疑鬼,鮑姆儼然延續了艾倫電影中一如既往的神經質知識分子主人公敘事。但雪上加霜的是,他還要麵臨“取消文化”的新威脅。鮑姆被告知,一篇有關他的破壞性報紙采訪即將發表。在這篇報道中,一名年輕的日裔美國女記者將他描繪成一個性侵犯者,聲稱他試圖在一次采訪中強行親吻她,對她進行性挑逗,並在摔倒時抓住了她的胸部。而在鮑姆自己略顯蒼白的複述中,他隻能徒勞地解釋自己絕無記者所宣稱的那種意圖。

眼看他本就岌岌可危的聲譽即將徹底被摧毀,在巨大的精神壓力下,鮑姆變得愈發自言自語,時常否定自己的愚蠢選擇,也時常為自己的選擇辯護。當他走在街上時,認出他來的路人也不由對他搖頭歎息,繞道快走。而這反過來加重了他的喃喃自語——因為唯有與自己對話才能緩解他充沛的表達欲下無人傾聽的絕望。可以說,在獲得自我申辯的機會之前,鮑姆便被“取消”了,以一種他毫無反抗之力的方式。“在今天的文化中,指控和定罪一樣有效。”他的文學經紀人的這句話無疑道出了當代文化生態中的某種弊端。

被取消的迪倫



鮑姆的故事不可避免地讓人聯想到艾倫自己的故事。康妮的形象和出身與艾倫的昔日戀人米亞·法羅(Mia Farrow)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她和塞恩的關係也幾乎對應上了艾倫所描述的法羅與兒子弗萊徹和羅南的關係。而鮑姆被他的出版商所拋棄的情節,則與艾倫在2020年推出回憶錄《毫無意義》,卻因員工抗議和罷工而被原本的出版商阿歇特集團撤下的經曆如出一轍。

在2020年出版的回憶錄《毫無意義》中,艾倫詳細回顧了那段往事:他在與女演員米亞·法羅(Mia Farrow)相戀12年後,被發現劈腿法羅21歲的養女宋宜·普列文(Soon-Yi Previn),引發當時小報嘩然;不久後,法羅指控他性侵另一個七歲養女迪倫·法羅(Dylan Farrow)。這一指控在此後幾十年伴隨迪倫的成年而不斷發酵,但艾倫始終堅決否認。“我理解她的震驚、沮喪、憤怒,她所有的感受,這些都是正常的反應。”



然而,艾倫最深的表達,也許仍藏在他對那個變形了的性侵指控與緊隨其後的取消文化的描述之下。在小說中,鮑姆與女記者就他的“性行為不端”問題各執一詞,未得法律審判便被輿論認定為“道德汙點者”,職業生涯毀於一旦。這與艾倫多年來的處境驚人地契合:盡管他從未在法律層麵上因養女迪倫的性侵指控而被定罪,但自1992年爭議爆發後,他便逐漸陷入 “被抵製” 的境地——尤其在2017年的“MeToo”反性騷擾運動之後,好萊塢製片廠相繼宣布與他切割,各大電影節紛紛取消他作品的展映活動,許多昔日合作過的演員也公開與其劃清界限。可以說,艾倫遭遇了“取消文化”對他的影視生涯切切實實的“絞殺”。

然而,1992年8月在法羅位於康涅狄格州的鄉間別墅裏究竟發生了什麽,除了迪倫和艾倫之外沒有其他人知道,就像鮑姆和女記者之間發生的事件也隻有他們兩人知道,並充滿了各自的主觀理解。



2014年,在艾倫獲得金球獎終身成就獎後,時年28歲的迪倫在《紐約時報》上首次發表公開信,重申對艾倫的性侵指控。她寫道,艾倫讓她“從記事起”就感到不舒服;七歲時,艾倫讓她“趴在地上玩我哥哥的電動火車玩具,然後他就對我實施了性侵犯”。但艾倫同樣堅定地主張這些事情從未發生,盡管他並不懷疑迪倫對這一信念所秉持的真誠。“我確信她相信了這麽多年來被暗示給她和灌輸給她的東西。”他曾在回憶錄中寫道。艾倫指出,兩項獨立的調查早已證明他的清白:一項是耶魯-紐黑文醫院兒童性虐待診所的調查,另一項是紐約州兒童福利機構的調查。

而他和米亞·法羅的養子摩西也在後來的采訪中站在了父親一邊,他宣稱法羅當時在家中營造了一種氛圍,讓他和其他兄弟姐妹感到“不得不支持”她的觀點;此後,摩西還提出,法羅曾對他實施身體和精神上的虐待。這一說法也得到了艾倫現任妻子宋宜的佐證。當迪倫與法羅,以及弟弟羅南在2021年參與紀錄片《艾倫對決法羅》的製作,再次探討這場時隔30年的性侵指控時,艾倫、宋宜與摩西態度鮮明地拒絕了拍攝邀請。一個昔日大家庭徹底站在了水火不容的兩端。



▲伍迪·艾倫與妻子宋宜·普列文參加2023年威尼斯電影節。

隨著時間的推移,“艾倫性侵迪倫”的指控也許永遠都不會有水落石出的一天,而是愈加演變成一場沒有人能拿得出證據的羅生門事件。但對艾倫而言,這場指控已經對他的職業生涯造成事實上無可挽回的後果。而他至今仍對好萊塢的這種反應感到失望。“如果一個演員說, ‘我不會和他合作’,他基本上的想法是確信 ‘我在做一件好事’。從他的角度來看, ‘我在做出貢獻,我在表明立場’。但他真的犯了一個錯,總有一天他會明白這一點的。”

不久前,艾倫為《鮑姆怎麽了?》接受《華爾街日報》獨家采訪時這樣說道,“我以為他們在了解到相關情況時,會有更多常識性判斷。讓我驚訝的是,人們總是願意接受它(不實指控)。我以為看到細節的人們會想,‘這在我看來確實有點冒險’。”“我以為”,“我以為”,艾倫的話語中有一種不加掩飾的無可奈何的感覺。當然,就像他過去的大部分作品所呈現的那樣,即便是悲劇也總能在不經意間變得有趣,被問及在這場無論從何種立場來看都隻能用“糟糕”來形容的事件中,是否也有“幽默”之處可言時,艾倫想了想,然後回答:“是的,對我來說,觀察人們的反應很有趣。我經常看到電視上的主持人談論這件事,然後心想:‘這太有趣了。他們都在談論,都對自己的立場很有把握。而我坐在這裏,知道真正的真相。他們不知道,卻以專業的權威發表言論。’”

正如記者帕梅拉·保羅(Pamela Paul)所寫,這也是貫穿艾倫所有作品的另一個重要主題:“人們在自我信服和自我否定上的傾向性,以及他們的誤解、誤會和偶爾的偏執。”艾倫對此無能為力,但也似乎不再抱有改變的期待,就像麵對越來越近的死亡一樣——今年12月,艾倫就將迎來90歲生日。“現在它(死神)離我更近了,我對它的應對也好多了。年輕的時候,這會是一場悲劇。如今我90歲了,看到了生活的美好,突然間一切都變得不那麽糟糕了。”艾倫說。



iWeekly+

《毫無意義》

作者:Woody Allen

出版社:Arcade Publishing



在這本坦率而又常常令人捧腹的回憶錄中,伍迪·艾倫,這位著名的導演、喜劇演員和作家對他動蕩的生活進行了全麵的個人審視。從他在布魯克林的童年,在電視時代的早期為《錫德·凱撒》(Sid Caesar)等綜藝節目擔任編劇,並與喜劇大師一起工作的經曆,到他在獲得認可和成功之前艱難的脫口秀歲月,再到他從《拿錢跑路》等喜劇開始進入電影製作的曆程,艾倫回顧了他60年來作為編劇和導演的整個職業生涯,也帶領讀者重溫了他的經典作品如《安妮·霍爾》《曼哈頓》《午夜巴黎》等。他一路暢談他的婚姻、愛情、友情、爵士樂演奏,以及他的著作和戲劇,不僅向公眾展現了他的心魔、失敗和成功,也講述了關於他愛過的人、共事過的人以及他學習的人的故事。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6)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耶魯華裔大一新生被退學,細節太狗血了
突襲將軍大會 全場靜默對待 川普:想鼓掌就鼓掌哈
股價狂飆近1000% 這隻超級大妖股被SEC緊急停牌
震驚全球的名媛蔡天鳳碎屍案 罪名成立第1人出爐
中國國產客機C919交付大幅延宕 疑引擎采購遭遇困




24小時討論排行

特朗普稱若未獲諾貝爾和平獎是“對美國的侮辱”
政府關門 紐時:為何民主黨拒讓步?憂失未來籌碼
加州女被警察暴力逮捕短暫昏迷 獲賠1700萬美元
美防長講話:嚴批“肥胖將領” 蓄鬍不專業 不爽就離職
習近平重申“反台獨”,北京發布2758決議立場文件
極左派曼達尼或當市長 紐約富豪嚇壞準備搬家
美防長批“肥將軍” 紐森諷川普:“胖統帥”恐失業
數十萬人大逃亡,“死亡比這樣活著更仁慈”
特朗普重提“讓加拿大成為第51州”
川普對美軍將領說:把危險的國內城市當作訓練場
冷知識:中國是世界上外國人占比最少的國家之一
流行天後轟川普“生活真的變好了嗎?”白宮火速回擊
意外插曲下:誰是特朗普夫婦的“電梯殺手”?
美深入海底放手開採稀土和貴金屬 中國恐跳腳
川普政府與哈佛達成協議 辦職業學校培養工人
魯比奧在中國國慶之際發表聲明 中國駐美大使呼籲...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伍迪·艾倫年近90出版首部長篇小說,對抗“取消”文化

iWeekly周末畫報 2025-09-30 22:14:08

從情景喜劇到脫口秀,再到自1977年《安妮·霍爾》以來的幾乎每一部浪漫喜劇,伍迪·艾倫(Woody Allen)對當代美國文化的影響毋庸置疑。然而,他的聲望也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始終伴隨“性侵養女”的指控。年近90,艾倫出版首部長篇小說《鮑姆怎麽了?》(Whats With Baum?),講述一個名叫鮑姆的中年猶太記者轉型為小說家後,“對世間萬物都充滿焦慮”的生活狀態;婚姻的“岌岌可危”更讓他“在一次非理性的時刻,接受一個年輕漂亮的記者公開采訪時,衝動地試圖親吻她”。這是“一幅因神經質地擔心生活的無用和空虛而陷入癱瘓的知識分子肖像”,也反映了艾倫對自己多年來遭遇的“取消文化”的文學反抗。以全新的方式,艾倫再一次向這個他“永遠感覺不到舒適、永遠無法理解、永遠不會讚同或原諒的世界”發出了不妥協的信號。

伍迪·艾倫年近90出版首部長篇小說,對抗“取消”文化

鮑姆糟透了



《鮑姆怎麽了?》講述了一個名叫阿舍·鮑姆的猶太知識分子從中年失意的記者轉型為失敗的劇作家,又轉型為平庸小說家的過程中,遭遇的種種個人與職業生涯的挫折。

他是艾倫電影中常見的那種主人公:51歲,一頭“濃密但雜亂”的頭發,飽受焦慮症和胃酸反流的困擾。他渴望在嚴肅小說或戲劇作品上有所成就,卻總是反響不佳。不理解他的評論家對他的作品大加批判,認為他的寫作沉悶、過度沉迷事物的黑暗麵,對生活中的重大問題表現出“毫無意義的悲觀”。

“你就不能放下這種姿態,寫一部稍微煽情一點的小說嗎?”曾有一個出版商這樣問他。而鮑姆堅持認為是對方太膚淺。“還有誰能理解我所遭受的痛苦之深重?”他說,“我對我的同胞有一種悲觀的看法,並且我有600萬具屍體來證明這一點。”這是他對自己的猶太人身份的痛苦體察。在這個大屠殺敘事不再盛行的年代,處處碰壁的鮑姆隻能靠在小眾雜誌上撰寫書評勉強維生,自嘲生活在“文化環境的邊緣”。



但相比於職業瓶頸,婚姻與家庭問題更是鮑姆的焦慮之源。

他已經經曆過兩段失敗的婚姻:第一段婚姻在他愛上妻子的同卵雙胞胎後結束,第二段則因妻子與一個搖滾鼓手搬到新西蘭養羊而告吹。而正在進行的第三段婚姻同樣危機重重。他的第三任妻子康妮是來自比弗利山莊的名媛,一個“乏味的偽知識分子”,一度以為自己嫁的是“菲利普·羅斯或索爾·貝婁”。她癡迷於她在鄉間的別墅。然而,那裏的寂靜、動物成群和繁星點點的夜空卻讓鮑姆心中充滿了無盡的恐懼——他更依賴城市的喧囂帶來的安全感,因為在城市裏,“有人,有警車,有好心人和門衛。如果你孤零零地住在一個鄉間別墅裏,一輛車淩晨三點在家門口停下——這就是全部的故事了”。鮑姆的想法裏有一種熟悉的艾倫式黑色幽默。

當然,他和康妮的分歧不隻在於對理想生活的不同想象。他偏執地、幾乎是疑病症式地懷疑康妮對自己不忠,哪怕他自己總是周旋於那些比他年輕得多的女人之間。他堅信康妮與他的弟弟喬什睡在了一起,那個“擊敗了本身的猶太血統”而長了一張“英俊的意大利麵孔”,並且比自己富有得多的房地產企業家。在更可怕的臆斷中,他認為康妮和兒子塞恩關係也過於親密——康妮曾在鮑姆麵前大談對塞恩的寵愛:“難怪每個女人都會愛上塞恩。如果法律允許,我也會。”而塞恩在文學上的成功也與鮑姆的落魄形成鮮明對比:作為新銳作家,前者的首部小說就銷量可觀,甚至入圍了國家圖書獎。這讓鮑姆滿心嫉妒:“他是一個被寵壞的小自戀狂,一個二流的天才,利用那些對他趨之若鶩的評論家和愚昧的公眾來牟利。”他如此尖酸地評價這個繼子。

孤獨、抑鬱、自命不凡、風流好色,卻又自我憎恨、疑神疑鬼,鮑姆儼然延續了艾倫電影中一如既往的神經質知識分子主人公敘事。但雪上加霜的是,他還要麵臨“取消文化”的新威脅。鮑姆被告知,一篇有關他的破壞性報紙采訪即將發表。在這篇報道中,一名年輕的日裔美國女記者將他描繪成一個性侵犯者,聲稱他試圖在一次采訪中強行親吻她,對她進行性挑逗,並在摔倒時抓住了她的胸部。而在鮑姆自己略顯蒼白的複述中,他隻能徒勞地解釋自己絕無記者所宣稱的那種意圖。

眼看他本就岌岌可危的聲譽即將徹底被摧毀,在巨大的精神壓力下,鮑姆變得愈發自言自語,時常否定自己的愚蠢選擇,也時常為自己的選擇辯護。當他走在街上時,認出他來的路人也不由對他搖頭歎息,繞道快走。而這反過來加重了他的喃喃自語——因為唯有與自己對話才能緩解他充沛的表達欲下無人傾聽的絕望。可以說,在獲得自我申辯的機會之前,鮑姆便被“取消”了,以一種他毫無反抗之力的方式。“在今天的文化中,指控和定罪一樣有效。”他的文學經紀人的這句話無疑道出了當代文化生態中的某種弊端。

被取消的迪倫



鮑姆的故事不可避免地讓人聯想到艾倫自己的故事。康妮的形象和出身與艾倫的昔日戀人米亞·法羅(Mia Farrow)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她和塞恩的關係也幾乎對應上了艾倫所描述的法羅與兒子弗萊徹和羅南的關係。而鮑姆被他的出版商所拋棄的情節,則與艾倫在2020年推出回憶錄《毫無意義》,卻因員工抗議和罷工而被原本的出版商阿歇特集團撤下的經曆如出一轍。

在2020年出版的回憶錄《毫無意義》中,艾倫詳細回顧了那段往事:他在與女演員米亞·法羅(Mia Farrow)相戀12年後,被發現劈腿法羅21歲的養女宋宜·普列文(Soon-Yi Previn),引發當時小報嘩然;不久後,法羅指控他性侵另一個七歲養女迪倫·法羅(Dylan Farrow)。這一指控在此後幾十年伴隨迪倫的成年而不斷發酵,但艾倫始終堅決否認。“我理解她的震驚、沮喪、憤怒,她所有的感受,這些都是正常的反應。”



然而,艾倫最深的表達,也許仍藏在他對那個變形了的性侵指控與緊隨其後的取消文化的描述之下。在小說中,鮑姆與女記者就他的“性行為不端”問題各執一詞,未得法律審判便被輿論認定為“道德汙點者”,職業生涯毀於一旦。這與艾倫多年來的處境驚人地契合:盡管他從未在法律層麵上因養女迪倫的性侵指控而被定罪,但自1992年爭議爆發後,他便逐漸陷入 “被抵製” 的境地——尤其在2017年的“MeToo”反性騷擾運動之後,好萊塢製片廠相繼宣布與他切割,各大電影節紛紛取消他作品的展映活動,許多昔日合作過的演員也公開與其劃清界限。可以說,艾倫遭遇了“取消文化”對他的影視生涯切切實實的“絞殺”。

然而,1992年8月在法羅位於康涅狄格州的鄉間別墅裏究竟發生了什麽,除了迪倫和艾倫之外沒有其他人知道,就像鮑姆和女記者之間發生的事件也隻有他們兩人知道,並充滿了各自的主觀理解。



2014年,在艾倫獲得金球獎終身成就獎後,時年28歲的迪倫在《紐約時報》上首次發表公開信,重申對艾倫的性侵指控。她寫道,艾倫讓她“從記事起”就感到不舒服;七歲時,艾倫讓她“趴在地上玩我哥哥的電動火車玩具,然後他就對我實施了性侵犯”。但艾倫同樣堅定地主張這些事情從未發生,盡管他並不懷疑迪倫對這一信念所秉持的真誠。“我確信她相信了這麽多年來被暗示給她和灌輸給她的東西。”他曾在回憶錄中寫道。艾倫指出,兩項獨立的調查早已證明他的清白:一項是耶魯-紐黑文醫院兒童性虐待診所的調查,另一項是紐約州兒童福利機構的調查。

而他和米亞·法羅的養子摩西也在後來的采訪中站在了父親一邊,他宣稱法羅當時在家中營造了一種氛圍,讓他和其他兄弟姐妹感到“不得不支持”她的觀點;此後,摩西還提出,法羅曾對他實施身體和精神上的虐待。這一說法也得到了艾倫現任妻子宋宜的佐證。當迪倫與法羅,以及弟弟羅南在2021年參與紀錄片《艾倫對決法羅》的製作,再次探討這場時隔30年的性侵指控時,艾倫、宋宜與摩西態度鮮明地拒絕了拍攝邀請。一個昔日大家庭徹底站在了水火不容的兩端。



▲伍迪·艾倫與妻子宋宜·普列文參加2023年威尼斯電影節。

隨著時間的推移,“艾倫性侵迪倫”的指控也許永遠都不會有水落石出的一天,而是愈加演變成一場沒有人能拿得出證據的羅生門事件。但對艾倫而言,這場指控已經對他的職業生涯造成事實上無可挽回的後果。而他至今仍對好萊塢的這種反應感到失望。“如果一個演員說, ‘我不會和他合作’,他基本上的想法是確信 ‘我在做一件好事’。從他的角度來看, ‘我在做出貢獻,我在表明立場’。但他真的犯了一個錯,總有一天他會明白這一點的。”

不久前,艾倫為《鮑姆怎麽了?》接受《華爾街日報》獨家采訪時這樣說道,“我以為他們在了解到相關情況時,會有更多常識性判斷。讓我驚訝的是,人們總是願意接受它(不實指控)。我以為看到細節的人們會想,‘這在我看來確實有點冒險’。”“我以為”,“我以為”,艾倫的話語中有一種不加掩飾的無可奈何的感覺。當然,就像他過去的大部分作品所呈現的那樣,即便是悲劇也總能在不經意間變得有趣,被問及在這場無論從何種立場來看都隻能用“糟糕”來形容的事件中,是否也有“幽默”之處可言時,艾倫想了想,然後回答:“是的,對我來說,觀察人們的反應很有趣。我經常看到電視上的主持人談論這件事,然後心想:‘這太有趣了。他們都在談論,都對自己的立場很有把握。而我坐在這裏,知道真正的真相。他們不知道,卻以專業的權威發表言論。’”

正如記者帕梅拉·保羅(Pamela Paul)所寫,這也是貫穿艾倫所有作品的另一個重要主題:“人們在自我信服和自我否定上的傾向性,以及他們的誤解、誤會和偶爾的偏執。”艾倫對此無能為力,但也似乎不再抱有改變的期待,就像麵對越來越近的死亡一樣——今年12月,艾倫就將迎來90歲生日。“現在它(死神)離我更近了,我對它的應對也好多了。年輕的時候,這會是一場悲劇。如今我90歲了,看到了生活的美好,突然間一切都變得不那麽糟糕了。”艾倫說。



iWeekly+

《毫無意義》

作者:Woody Allen

出版社:Arcade Publishing



在這本坦率而又常常令人捧腹的回憶錄中,伍迪·艾倫,這位著名的導演、喜劇演員和作家對他動蕩的生活進行了全麵的個人審視。從他在布魯克林的童年,在電視時代的早期為《錫德·凱撒》(Sid Caesar)等綜藝節目擔任編劇,並與喜劇大師一起工作的經曆,到他在獲得認可和成功之前艱難的脫口秀歲月,再到他從《拿錢跑路》等喜劇開始進入電影製作的曆程,艾倫回顧了他60年來作為編劇和導演的整個職業生涯,也帶領讀者重溫了他的經典作品如《安妮·霍爾》《曼哈頓》《午夜巴黎》等。他一路暢談他的婚姻、愛情、友情、爵士樂演奏,以及他的著作和戲劇,不僅向公眾展現了他的心魔、失敗和成功,也講述了關於他愛過的人、共事過的人以及他學習的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