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印度人看上的中國K簽,究竟是什麽?

印度人看上的中國K簽,究竟是什麽?

文章來源: 吳曉波頻道 於 2025-09-30 22:11:41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中國快速落地K字簽證,標誌著中美科技人才全球爭奪戰的正式打響。”

印度人看上的中國K簽,究竟是什麽?

文 / 巴九靈

“在H-1B簽證費用增加所引發的不確定性中,中國的K字簽證正在成為(印度)頭條新聞。”

“中國的K字簽證”為印度科技企業開辟一條新道路……這些企業可能會考慮在中國派遣部分員工……”

中國的新簽證類型——“K字簽證”,這兩天成為《印度時報》《明特報》、新德裏電視台等印度主流媒體集中報道的主角。



圖源:網絡

新聞和評論區裏,罕見地充滿了印度人對我們的溢美之詞,甚至是“求教程”。《印度時報》等媒體很快事無巨細地介紹了K字簽證和美國H-1B簽證的不同、申請步驟,並強調了優點:無需雇主擔保、個人獨立申請、門檻低、靈活、免費……

K字簽證是在今年8月7日才新增的普通簽證類別,將於10月1日正式施行。從政策出台到正式實施,隻有兩個月不到,並為引起太大關注,直到印度媒體的大肆報道和昨日熱搜頻頻上榜,甚至外交部對此做了“請關注中國駐外使領館即將發布的相關信息”的回應,很多人才發現原來還有這檔子事兒。



迷霧中的K簽

事實上,關於K字簽證的官方信息確實不多,除了對外國人出境入境外條例修改,以及8月14日司法部、外交部、公安部、國家移民管理局對K字簽證的“五問五答”,就再無更多信息了,在等待具體細則的落地前,我們隻能基於已有信息進行簡單科普。

首先,最關心的問題是:什麽是K字簽證?

中國的簽證,按字母分為CDFG等13種,用於外國人來華旅遊、商務、探親、留學等等,其中和人才引入和工作的長期簽證(基本是5年多簽)主要有三類。

一是R字簽證,發給外國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專門人才。二是Z字簽證,即工作簽,發給申請在中國境內工作的人員。第三個就是最新的K字簽證,發給外國青年人才。



圖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

根據四部門的配套解釋,大致可以總結K字簽證的三個核心特點:

其一,K簽申請簡單,沒有雇主要求(想來就來),R簽和Z簽則需要高端人才確認函/國內用人單位邀請函;

其二,K簽主要麵向STEM領域的人才。STEM指的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基本和美國H-1B簽證麵向的領域重合;

其三,K簽兼容科研、教育、創業、文化交流,而Z簽局限於工作。

然而正是還沒有細則,加上“過渡期”太短、沒有征求意見稿,尚處迷霧中的K簽難免引起眾多猜想和擔憂。

例如,學曆通道要求是“境內外知名高校或科研機構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學科領域專業畢業並獲得學士及以上學位的外國青年,或者在上述機構從事相關專業教育、科研工作的外國青年科技人才”。

那麽,什麽才算“知名高校”,QS等國際排名處於哪個區間?學士學位,要求是否過低?是否會混進學位造假者?具體科技行業範圍是什麽?

再如“青年人才”的定位。“青年”的年齡是如何界定的(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義的是16—45歲)?本科學曆本身就沒有重要科研成果,如何定義“人才”?入境後有什麽配套設施,親戚是否也能獲得簽證?青年人才認定是否會成為地方政府的政績指標?等等。

所以結合現有信息,一位做境外移民項目的人士預測,最容易通過K字簽證來華的“青年才俊”有四類:

“南亞IT從業者,他們在全球IT和外包產業鏈占據核心位置;中東與非洲的理工科畢業生;西方高校回流的留學生和博士後。以外籍身份進入中國創新機製;跨國創業者和數字遊民,得益於無企業擔保的靈活性。這四類群體在全球勞動力競爭中處於中高端,同時身份具有不確定性,K簽正好切中了他們的痛點。”

類似這樣的猜測,也是助推K簽在近日破圈的重要原因。



外國人簽證證件引導台



“騰籠換鳥”的印度人

在“興奮”的印媒看來,K簽在某種程度上是“美國H-1B簽證的平替”。

H-1B簽證是美國的一種臨時工作簽證,主要麵向IT、工程、醫療保健、金融等領域的高學曆外國人才,本質是美國企業為降低成本,從印度等IT外包大國招熟練技術工進行輪崗的策略。

2024年,美國向大量外國技術人才發放的H-1B簽證中,印度裔占了71%。結合印度政府的數據,過去五年印度流失的人才增幅達270%,大多流入美國和STEM領域;2014年,獲得最多H-1B簽證的10家公司中,有7家是印度公司或在印度成立。

然而今年9月19日,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將H-1B簽證申請費用從約2000美元提高至10萬美元。這個消息在印度裔群體中產生了巨大恐慌。



9月19日,特朗普簽署H-1B簽證相關公告

除了美國H-1B政策趨嚴,歐美主要經濟體也收緊了人才簽證。加拿大中止了被廣泛稱為“旅轉工”的臨時公共政策,並砍掉31%的留學簽證;葡萄牙一夜之間關閉了“882”移民政策——無居留簽證的就業工人的居留許可。

眾所周知,印度人是對全球工作類簽證敏感度最高、最擅長利用政策紅利的群體之一,每當一個簽證口子收緊,就會迅速尋找“騰挪換鳥”的新機會。而歐美國家簽證收緊,多多少少和印度人快速湧入有關。

加拿大是近幾年的典型。數據統計,每百萬留學簽證,四成發放給印度人。印度人通過留學簽轉工作簽,再變成永居,最快五年能完成。如今,加拿大印裔人口突破212萬,占總人口5.2%。不少城市街頭,印地語廣告牌、寺廟、雕像數量激增,排燈節慶典規模壓倒傳統節日。甚至還爆發遊行,口號是“我們才是加拿大的主人”。



加拿大,印度豐收節慶典

而強大的“同鄉網絡”文化,則讓印度人猶如沙發上的衣服——你隻要隨手扔一件衣服到沙發上,沒過幾天沙發就會“長出”無數件衣服。

2019年後,事故頻出的波音公司內部印度員工數量從一千多人膨脹至近兩萬人。一位美國朋友透露了一個有趣的招聘潛規則:“在有些公司,如果印裔主管招了一個印度裔員工,該員工要把頭兩個月的工資交給他,作為感恩費,這是印裔管理層招自己人的動力。”

然而這兩年來,美國公司對印裔高管和員工進行了一波清理,當矽穀“美國夢”破滅,印度人隻能尋找新渠道。



K簽背後:爭搶華裔?

在全球搶人大戰背景下,中國快速出台並落地多項引進人才、放寬簽證的新政,本身就具有重大意義,它標誌著中美科技人才全球爭奪戰的正式打響。

路透社分析:“如果中國能吸引到哪怕一小部分的全球科技人才,其在高科技領域的競爭力也會更高。”

綜合已有跡象,新增K字簽證麵向的首個群體或是華裔科學家和華裔技術人才。

在K簽出台前不久,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中國對全球科研人才釋放“磁吸力”》,開篇就提到海外華人選擇回國發展的現象,並提供數據:“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的數據,2010年至2021年,近1.25萬名華裔科學家從美國流向中國,其中超過半數在2017年至2021年間離開美國。”



圖源:人民網

特別是AI中美競爭的背景下,華裔科學家在美國的地位僅僅在3年內便實現反轉。

美國保爾森基金會的《全球人工智能人才追蹤報告2.0》數據顯示,美國排名前20%的AI機構中,華人研究員的比例從2019年的27%漲到2022年的38%,反超美國本土研究員的37%;從全球範圍來看,2019年高級AI研究員本科在中國讀的比例為29%,2022年飆升到47%,占據全球頂尖AI人才的半壁江山。

矽穀流傳著一個說法:如果一家AI公司沒有1/3的華裔且印度人過多,那肯定是一家騙子公司。而像馬斯克xAI公司的12人創始團隊中,華裔占了5位。



馬斯克xAI公司的12人創始團隊

另一個反轉現象是,隨著印裔高管被美國公司大量清退,矽穀重拾“工程師文化”——這便是華裔的舒適區了。如今,美國四大科技巨頭英偉達、AMD、英特爾、博通的CEO,均由華裔掌舵。

爭奪華裔AI、芯片等領域的高級人才,成為了中美科技戰的主線之一。華裔在語言和文化上又較為接近,是現階段最適合的引入對象,即便隻有本科學曆的高級技術員,也是一種勝利。

而K字簽證的次要意義是,中國真的缺少STEM人才。

STEM起源於美國,專注於跨學科教育和研究,不僅僅培養工程師和科學家,更涉及關乎人類命運的重大課題。如今,擁有STEM學位的人數和比例已成為衡量國家創新能力的關鍵指標。歐美國家在這一領域確實走在前麵。

中國則在2024年推出《STEM教育2035行動計劃》,意味著STEM教育進入戰略新階段,中國將加速培養學科融合的綜合性人才。通過K字簽證去吸引“STEM潛力股”,未嚐不是一個方法,且不會對國內畢業生形成直接競爭。

如果符合這兩個邏輯,那麽迅速推出並落地K字簽證確實在一個合適的時間窗口。正如墨爾本戰略谘詢公司高級研究員的評價:“特朗普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而中國推出K簽的時機堪稱巧妙。”

未來隻待細則公布,在向全球人才釋放更清晰的信號的同時,也打消國內普通人的疑慮。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11)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耶魯華裔大一新生被退學,細節太狗血了
突襲將軍大會 全場靜默對待 川普:想鼓掌就鼓掌哈
股價狂飆近1000% 這隻超級大妖股被SEC緊急停牌
震驚全球的名媛蔡天鳳碎屍案 罪名成立第1人出爐
中國國產客機C919交付大幅延宕 疑引擎采購遭遇困




24小時討論排行

特朗普稱若未獲諾貝爾和平獎是“對美國的侮辱”
政府關門 紐時:為何民主黨拒讓步?憂失未來籌碼
加州女被警察暴力逮捕短暫昏迷 獲賠1700萬美元
美防長講話:嚴批“肥胖將領” 蓄鬍不專業 不爽就離職
習近平重申“反台獨”,北京發布2758決議立場文件
極左派曼達尼或當市長 紐約富豪嚇壞準備搬家
美防長批“肥將軍” 紐森諷川普:“胖統帥”恐失業
數十萬人大逃亡,“死亡比這樣活著更仁慈”
特朗普重提“讓加拿大成為第51州”
川普對美軍將領說:把危險的國內城市當作訓練場
冷知識:中國是世界上外國人占比最少的國家之一
流行天後轟川普“生活真的變好了嗎?”白宮火速回擊
意外插曲下:誰是特朗普夫婦的“電梯殺手”?
美深入海底放手開採稀土和貴金屬 中國恐跳腳
川普政府與哈佛達成協議 辦職業學校培養工人
魯比奧在中國國慶之際發表聲明 中國駐美大使呼籲...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印度人看上的中國K簽,究竟是什麽?

吳曉波頻道 2025-09-30 22:11:41
“中國快速落地K字簽證,標誌著中美科技人才全球爭奪戰的正式打響。”

印度人看上的中國K簽,究竟是什麽?

文 / 巴九靈

“在H-1B簽證費用增加所引發的不確定性中,中國的K字簽證正在成為(印度)頭條新聞。”

“中國的K字簽證”為印度科技企業開辟一條新道路……這些企業可能會考慮在中國派遣部分員工……”

中國的新簽證類型——“K字簽證”,這兩天成為《印度時報》《明特報》、新德裏電視台等印度主流媒體集中報道的主角。



圖源:網絡

新聞和評論區裏,罕見地充滿了印度人對我們的溢美之詞,甚至是“求教程”。《印度時報》等媒體很快事無巨細地介紹了K字簽證和美國H-1B簽證的不同、申請步驟,並強調了優點:無需雇主擔保、個人獨立申請、門檻低、靈活、免費……

K字簽證是在今年8月7日才新增的普通簽證類別,將於10月1日正式施行。從政策出台到正式實施,隻有兩個月不到,並為引起太大關注,直到印度媒體的大肆報道和昨日熱搜頻頻上榜,甚至外交部對此做了“請關注中國駐外使領館即將發布的相關信息”的回應,很多人才發現原來還有這檔子事兒。



迷霧中的K簽

事實上,關於K字簽證的官方信息確實不多,除了對外國人出境入境外條例修改,以及8月14日司法部、外交部、公安部、國家移民管理局對K字簽證的“五問五答”,就再無更多信息了,在等待具體細則的落地前,我們隻能基於已有信息進行簡單科普。

首先,最關心的問題是:什麽是K字簽證?

中國的簽證,按字母分為CDFG等13種,用於外國人來華旅遊、商務、探親、留學等等,其中和人才引入和工作的長期簽證(基本是5年多簽)主要有三類。

一是R字簽證,發給外國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專門人才。二是Z字簽證,即工作簽,發給申請在中國境內工作的人員。第三個就是最新的K字簽證,發給外國青年人才。



圖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

根據四部門的配套解釋,大致可以總結K字簽證的三個核心特點:

其一,K簽申請簡單,沒有雇主要求(想來就來),R簽和Z簽則需要高端人才確認函/國內用人單位邀請函;

其二,K簽主要麵向STEM領域的人才。STEM指的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基本和美國H-1B簽證麵向的領域重合;

其三,K簽兼容科研、教育、創業、文化交流,而Z簽局限於工作。

然而正是還沒有細則,加上“過渡期”太短、沒有征求意見稿,尚處迷霧中的K簽難免引起眾多猜想和擔憂。

例如,學曆通道要求是“境內外知名高校或科研機構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學科領域專業畢業並獲得學士及以上學位的外國青年,或者在上述機構從事相關專業教育、科研工作的外國青年科技人才”。

那麽,什麽才算“知名高校”,QS等國際排名處於哪個區間?學士學位,要求是否過低?是否會混進學位造假者?具體科技行業範圍是什麽?

再如“青年人才”的定位。“青年”的年齡是如何界定的(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義的是16—45歲)?本科學曆本身就沒有重要科研成果,如何定義“人才”?入境後有什麽配套設施,親戚是否也能獲得簽證?青年人才認定是否會成為地方政府的政績指標?等等。

所以結合現有信息,一位做境外移民項目的人士預測,最容易通過K字簽證來華的“青年才俊”有四類:

“南亞IT從業者,他們在全球IT和外包產業鏈占據核心位置;中東與非洲的理工科畢業生;西方高校回流的留學生和博士後。以外籍身份進入中國創新機製;跨國創業者和數字遊民,得益於無企業擔保的靈活性。這四類群體在全球勞動力競爭中處於中高端,同時身份具有不確定性,K簽正好切中了他們的痛點。”

類似這樣的猜測,也是助推K簽在近日破圈的重要原因。



外國人簽證證件引導台



“騰籠換鳥”的印度人

在“興奮”的印媒看來,K簽在某種程度上是“美國H-1B簽證的平替”。

H-1B簽證是美國的一種臨時工作簽證,主要麵向IT、工程、醫療保健、金融等領域的高學曆外國人才,本質是美國企業為降低成本,從印度等IT外包大國招熟練技術工進行輪崗的策略。

2024年,美國向大量外國技術人才發放的H-1B簽證中,印度裔占了71%。結合印度政府的數據,過去五年印度流失的人才增幅達270%,大多流入美國和STEM領域;2014年,獲得最多H-1B簽證的10家公司中,有7家是印度公司或在印度成立。

然而今年9月19日,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將H-1B簽證申請費用從約2000美元提高至10萬美元。這個消息在印度裔群體中產生了巨大恐慌。



9月19日,特朗普簽署H-1B簽證相關公告

除了美國H-1B政策趨嚴,歐美主要經濟體也收緊了人才簽證。加拿大中止了被廣泛稱為“旅轉工”的臨時公共政策,並砍掉31%的留學簽證;葡萄牙一夜之間關閉了“882”移民政策——無居留簽證的就業工人的居留許可。

眾所周知,印度人是對全球工作類簽證敏感度最高、最擅長利用政策紅利的群體之一,每當一個簽證口子收緊,就會迅速尋找“騰挪換鳥”的新機會。而歐美國家簽證收緊,多多少少和印度人快速湧入有關。

加拿大是近幾年的典型。數據統計,每百萬留學簽證,四成發放給印度人。印度人通過留學簽轉工作簽,再變成永居,最快五年能完成。如今,加拿大印裔人口突破212萬,占總人口5.2%。不少城市街頭,印地語廣告牌、寺廟、雕像數量激增,排燈節慶典規模壓倒傳統節日。甚至還爆發遊行,口號是“我們才是加拿大的主人”。



加拿大,印度豐收節慶典

而強大的“同鄉網絡”文化,則讓印度人猶如沙發上的衣服——你隻要隨手扔一件衣服到沙發上,沒過幾天沙發就會“長出”無數件衣服。

2019年後,事故頻出的波音公司內部印度員工數量從一千多人膨脹至近兩萬人。一位美國朋友透露了一個有趣的招聘潛規則:“在有些公司,如果印裔主管招了一個印度裔員工,該員工要把頭兩個月的工資交給他,作為感恩費,這是印裔管理層招自己人的動力。”

然而這兩年來,美國公司對印裔高管和員工進行了一波清理,當矽穀“美國夢”破滅,印度人隻能尋找新渠道。



K簽背後:爭搶華裔?

在全球搶人大戰背景下,中國快速出台並落地多項引進人才、放寬簽證的新政,本身就具有重大意義,它標誌著中美科技人才全球爭奪戰的正式打響。

路透社分析:“如果中國能吸引到哪怕一小部分的全球科技人才,其在高科技領域的競爭力也會更高。”

綜合已有跡象,新增K字簽證麵向的首個群體或是華裔科學家和華裔技術人才。

在K簽出台前不久,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中國對全球科研人才釋放“磁吸力”》,開篇就提到海外華人選擇回國發展的現象,並提供數據:“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的數據,2010年至2021年,近1.25萬名華裔科學家從美國流向中國,其中超過半數在2017年至2021年間離開美國。”



圖源:人民網

特別是AI中美競爭的背景下,華裔科學家在美國的地位僅僅在3年內便實現反轉。

美國保爾森基金會的《全球人工智能人才追蹤報告2.0》數據顯示,美國排名前20%的AI機構中,華人研究員的比例從2019年的27%漲到2022年的38%,反超美國本土研究員的37%;從全球範圍來看,2019年高級AI研究員本科在中國讀的比例為29%,2022年飆升到47%,占據全球頂尖AI人才的半壁江山。

矽穀流傳著一個說法:如果一家AI公司沒有1/3的華裔且印度人過多,那肯定是一家騙子公司。而像馬斯克xAI公司的12人創始團隊中,華裔占了5位。



馬斯克xAI公司的12人創始團隊

另一個反轉現象是,隨著印裔高管被美國公司大量清退,矽穀重拾“工程師文化”——這便是華裔的舒適區了。如今,美國四大科技巨頭英偉達、AMD、英特爾、博通的CEO,均由華裔掌舵。

爭奪華裔AI、芯片等領域的高級人才,成為了中美科技戰的主線之一。華裔在語言和文化上又較為接近,是現階段最適合的引入對象,即便隻有本科學曆的高級技術員,也是一種勝利。

而K字簽證的次要意義是,中國真的缺少STEM人才。

STEM起源於美國,專注於跨學科教育和研究,不僅僅培養工程師和科學家,更涉及關乎人類命運的重大課題。如今,擁有STEM學位的人數和比例已成為衡量國家創新能力的關鍵指標。歐美國家在這一領域確實走在前麵。

中國則在2024年推出《STEM教育2035行動計劃》,意味著STEM教育進入戰略新階段,中國將加速培養學科融合的綜合性人才。通過K字簽證去吸引“STEM潛力股”,未嚐不是一個方法,且不會對國內畢業生形成直接競爭。

如果符合這兩個邏輯,那麽迅速推出並落地K字簽證確實在一個合適的時間窗口。正如墨爾本戰略谘詢公司高級研究員的評價:“特朗普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而中國推出K簽的時機堪稱巧妙。”

未來隻待細則公布,在向全球人才釋放更清晰的信號的同時,也打消國內普通人的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