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姐姐當家》,大家可能沒看過,但董璿的新老公“張維伊”,一定聽說過。
自從綜藝播出以來,這位37歲的“老奶狗”以一己之力,把觀眾氣到頻頻“吸氧”,買丸子、喊窩子、親璿子,生猴子,撅嘴子......所作所為,幾乎已經到了“罄竹難書”的地步。
甚至,張維伊還一度被逼的關閉了評論區,社交賬號下幾萬條評論,全是吐槽他的,可見網友心中的怒火有多高漲。
而張維伊越是討人嫌,有一個人就越被大眾憐愛——
董璿。
很長一段時間內,大眾對於董璿的看法都是,這麽好的一個人,怎麽就看上張維伊了呢?
然而,看完最新一期後,我終於發現,人不可貌相,哪有什麽“戀愛腦和她的老奶狗”,董璿打的一手好算盤,讓她成為這檔節目最大的贏家。
董璿節目立人設?
其實,大眾對張維伊的惡感,很大程度上是被董璿襯托出來的。
比如最開始出圈的“結賬事件”,張維伊磨磨蹭蹭不肯結賬,董璿二話不說直接付款,還莫名其妙遭到埋怨,把張維伊襯托的更加無理取鬧。
還有買金子的時候,張維伊一分錢沒花還一副肉疼的表情,董璿十幾萬的金子說送就送,他這種“小家子氣”的表現,更襯得董璿大方敞亮。
當然,張維伊是絕對有問題的,但不可否認,董璿的好,很大程度上離不開張維伊的對比,也正是因為“遇人不淑”,觀眾對她越發同情。
但,董璿自己就一點問題都沒有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要知道,她今年都已經45了,已經要“年近半百”,張維伊也已經47歲,不是什麽小年輕了,可對於張維伊的事,董璿事無巨細都要插手。
就連張維伊和好朋友鬧翻,董璿都要自作主張瞞著對方去調解。
至於因為什麽原因鬧翻,兩人究竟還想不想和好,她一概不知。
麵對攝像頭,董璿躲在車裏,給那位已經和張維伊鬧翻的朋友打電話,雙方尬聊了幾句,之後就沒有下文了。
究竟意義何在?
這件事,除了彰顯董璿的“貼心”,幾乎沒有任何作用。
還有“賓客名單”事件,在張維伊心裏,連自己父親葬禮的都不來參加的,根本算不上是父親的好朋友,也沒必要邀請來參加他的婚禮。
坦白來說,雖然他態度不算好,但懟董璿的話真的沒毛病。
畢竟,我們知道董璿是為了準備驚喜,可張維伊卻並不清楚。
不曾想,聽到這之後,董璿直接“破防”了。
她罕見的對張維伊大發脾氣,一改之前的溫柔和貼心,還說“理解了因為辦婚禮而鬧掰的人”,而張維伊對此能做的,隻有默默“跪”在窗簾裏。
其實要我說,董璿並非是因為籌備驚喜卻被誤解才生氣。
而是自己的“掌控欲”沒有被滿足,當事情脫離掌控,老公也“不聽話”之後,她自然就沉不住氣了。
戀愛腦隻是人設?董璿玩的一手好套路
從最新一期就能看出,董璿絕不是什麽腦子不清醒的“戀愛腦”。那些擔心姐姐無底線“扶貧”的粉絲也可以鬆一口氣了。
因為,董璿早就和張維伊簽婚前協議了。
不僅婚前財產,張維伊無權繼承,而且一旦生二胎的話,張維伊需要負責一家老小的全部開支,還要將工資上交給董璿,因為董璿二胎期間無法工作。
關鍵,這份協議還不是參加節目之後簽的,而是五月份節目還沒播出的時候就簽了。
這時候再回想起董璿在節目上戀愛腦的表現,真有點“變味”的感覺。
可能是節目即將收官,需要“洗白”了,張維伊也表現的分外通情達理,談到婚前協議時,表情沒有一絲的不情願,主動提出不會要妻子的婚前財產,但願意和她一起分擔債務。
看這架勢,還真有點貼心“老奶狗”的模樣了。
不得不說,這小兩口在參加綜藝之後,熱度和討論度都飛速上漲。
曾經在內娛已經“糊”的查無此人,隻能在各大劇中客串長輩一類角色的董璿,事業火速回春了。
她不僅接了不少新代言,資源也肉眼可見的提升,直接登上了藍台的當家綜藝《王牌對王牌》,還被邀請拍了時尚芭莎。
並且,董璿和王楚然的同款旗袍也美上熱搜,並借此宣傳了一波兩人的待播劇,堪稱春風得意。
就連女兒“小酒窩”也收獲一大票“媽粉”,能想象到,她以後的星途絕對會輕鬆不少。
在參加綜藝之前,董璿哪有這麽大的熱度,這波屬實是賺翻了。
還有備受吐槽的張維伊,據傳這哥已經開始錄製新一季《一年一度喜劇大賽》了,想要憑借脫口秀挽回一波路人緣。
網友的吐槽對於人家來說隻是不痛不癢,到手的熱度才是真的。
隻能說,內娛哪來那麽多的“戀愛腦”、傻白甜,不過都是博熱度的人設罷了。
至於真情實感為此恨鐵不成鋼的觀眾,都隻是人家夫妻倆賺錢play中的一環,妥妥的工具人,笑歸笑吐槽歸吐槽,真的大動肝火就得不償失了。
結語
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貌美又多金的姐姐沒被自己的“老奶狗”老公拿捏,是一件好事,世界上少了一個軟飯硬吃的“下頭男”,也對觀眾的乳腺很友好。
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兩口子在綜藝上的所作所為完全是通過在大眾雷點上蹦迪拿捏流量,董璿前後不一的“兩麵派”做法也著實讓人生不起好感。
從去年到今年,從麥琳到張維伊,婚綜上的家長裏短、奇葩事跡,已經成為拿捏觀眾的流量密碼,網友們為此義憤填膺,而曾引發眾怒的人和節目組卻賺的盆滿缽滿,這又何嚐不是在透支大眾的同理心?
也不知道,繼這兩位之後,下一個“婚綜小天才”會何時出現,而這一次,觀眾還會“上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