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娛樂新聞 » 同樣是“大尺度”,抵觸《731》的網友,該看看港版《黑太陽731》

同樣是“大尺度”,抵觸《731》的網友,該看看港版《黑太陽731》

文章來源: 電影番茄 於 2025-09-23 10:33:17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同樣是“大尺度”,抵觸《731》的網友,該看看港版《黑太陽731》

9月檔期,《731》勢如破竹,一舉創下了多個影史紀錄。

首日排片超97%,6天票房破13.13億,排片占比60.8%,可以說鋪滿了全國的影院和大銀幕。



番茄君去看時場場爆滿,影廳裏從小朋友到老年人全年齡段覆蓋,是許久未見的觀影盛景了。



《731》這部電影能夠上映,已經是巨大的成功,擁有重要的意義。

我們需要一部電影,承載起那份沉甸甸的民族記憶。

就像《南京照相館》一樣,在商業與藝術層麵達到完美平衡,既能讓觀眾看到一部優秀的電影,也能讓曆史久久回響。



今天,番茄君就帶著自己的觀感和體會,跟大家一起聊聊,這部萬眾期待,曆經波折的電影。

01、嚴謹還原,浪漫主義,三大優點讓人感慨萬千可能是上映前抱有太高的預期,導致觀影後,觀眾對影片的評價也是兩極分化。

有人看完後被感動,希望更多的人通過影片了解曆史真相。





但也有看完後,抵觸影片的觀眾,認為導演沒有拍出日軍的殘忍,浪費了題材。





從番茄君的個人觀感而言,《731》這部電影本身的質量確實是中規中矩,沒有《南京照相館》那麽出彩。

但從內容和製作上看,《731》依舊擁有至今為止,所有“731”題材影片沒有的三個特質。

而這三個特質,已足夠支撐我們走進電影院。

其一,是對史料還原的嚴謹與克製的尺度把握。

《731》最顯著的特質,在於其對曆史真實的嚴謹態度和相對克製的呈現方式。

上映前,大家都擔心電影的血腥暴力的大尺度鏡頭,事實上,《731》在這方麵明顯收斂,但在史料考證上卻下足了功夫。



影片中出現的石井淨水器、“健康換取自由”的口號、統一的消毒環境、編號製度等細節,都有著紮實的史學依據。

特別是對731部隊“無菌地獄”環境的還原。



不少觀眾可能覺得,片中潔白的瓷磚牆麵、現代化的回字形建築、營養充足的三餐配給,這些條件“太好”,似乎與史實不符。



但事實卻恰恰相反,據對“731”部隊成員的采訪,當時關押在731部隊中的受害者,生存條件與此無二,因為細菌部隊需要健康的“實驗材料”來確保數據的準確性。



當然,這種還原和克製,一定程度上也成為爭議所在。



《731》更多采用中遠景拍攝,依靠氛圍營造而非直觀衝擊來傳達731部隊的殘酷。



這種處理方式雖然避免了“獵奇片”的嫌疑,但也削弱了曆史真實的震撼力。觀眾在期待中,可能會產生認知與觀影層麵的心理落差。

這或許也是導致《731》口碑兩極分化的一部分原因。



其二,是敘事結構的類型化與意象表達的浪漫主義傾向。

《731》在敘事上采用了“密室逃脫”式的類型片結構,以王永章等人的越獄計劃為主線推進劇情。

這種選擇既有優勢也有局限。

優勢在於為觀眾提供了相對熟悉的觀影期待,通過懸念設置和情節推進維持觀影興趣。



局限則在於這種類型化處理可能會削弱題材本身的厚重感。

更值得關注的是導演趙林山在影片中大量運用的意象化表達。

反複出現的藝伎出街場景、日軍女軍官的超現實行為、小男孩在監獄走廊中“飛翔”的幻想片段等等。



這些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的鏡頭語言,在嚴肅的曆史題材中顯得突兀。

番茄君理解,導演試圖通過這些意象來傳達深層的情感和思想,比如藝伎可能象征死神的召喚,飛翔代表對自由的渴望。

但這種過度依賴意象表達的手法,一定程度上也會模糊影片的焦點。



其三,人物塑造的群像化與情感基調的向下性。

《731》在人物塑造上采用了群像化的處理方式,沒有絕對的主角,而是通過多個角色的命運交織來展現曆史的殘酷。

這種處理方式,與“731”部隊的史實十分貼合。



畢竟大多數受害者本就是無名的群體,他們在曆史中隻是編號,在現實中是“試驗品”。

不過,群像化處理有其優點,也有其弊端。



觀感上,除了薑武飾演的王永章有相對完整的心理變化弧線外,其他角色缺乏足夠的個性化特征。

這種處理方式雖然符合曆史真實,受害者卻是被去人格化的。



在藝術表達上,可能會讓觀眾難以產生深層的情感共鳴。

影片的情感基調明顯是向下的,這與曆史真實相符,731部隊的監獄中確實“無人生還”。



但這種絕望的基調,恰似《731》傳遞出的沉重曆史責任感。

看完後心情壓抑,像心口壓了一塊石頭,而這也恰恰是我們需要從曆史中汲取的不適感。

在這方麵,《731》做的很不錯。



02、薑武“靈”,王誌文“穩”,孫茜一個眼神讓人破防就陣容來說,《731》的卡司,算得上國內頂配。

薑文、王誌文、李乃文,孫茜……再加上林子燁、溫碧霞,可以說集齊了老中青三代實力派。

薑武飾演的王永章是全片戲份最重、人物弧線最完整的角色。



他的表演層次分明,從最初的迷茫麻木,到中期的恐懼震驚,再到後期的憤怒覺醒,構成了一條完整的情感發展線。

雖然片中有些劇情,有邏輯上的缺失,但這不影響薑武在電影中的出色發揮。

在影片前段,王永章從一個投機倒把的小商販到進入“特設監獄”取代“牢頭”位置分發食物,眼神的變化從自信霸氣,到小心翼翼。



那種自我保護的算計裏,既藏著自私,也藏著一種基因裏的民族大義。

這種細微的矛盾感,演得恰到好處。

最後他推著林素賢經過焚屍房時,雖然穿著防護服,全身都被包裹,隻有眼睛露在外麵。



但當他發覺自己的“獄友”李乃文還有一口氣,並見證他們夫妻重逢時,那種惋惜和驚恐,僅憑一刹那的眼神,就體現得十分真切。

王永章從偽裝“王子陽”到變成王子陽的過程,被薑武塑造得很成功,這也讓王永章成了《731》最成功,也最有感染力的角色。



再看王誌文,他的杜存山,則與王永章完全不同。

這個角色是最考驗演技的角色,如果說薑武更多是“外放”,那王誌文的表演,則更多的是暗勁兒。



作為監獄中的“老人”,他早已看透了731部隊的真麵目,知道所謂的“自由”不過是死亡的代名詞。

王誌文選擇用一種極端冷靜的方式來演繹這個角色,這種冷靜不是麻木,而是絕望中的清醒。

當新來的囚犯還在幻想著“健康換取自由”時,杜存山的冷漠中有悲憫,有無奈,卻不能直接點破。



他嘴角微微下垂,眉頭若有若無地皺著,眼神深邃而疲憊,一眼看去,就承載著太多不能言說的秘密。

整部影片中,王誌文的表演一直如此,以至於有段時間觀眾都摸不透,這個人到底是好是壞。

然後長久的沉默,為的就是最後一刻的爆發。

當他決定用生命揭露731的真相時,那一聲“我叫杜存山”的怒吼,振聾發聵。



當軍刀刺穿胸膛的那一刻,我們每個人,似乎都跟旁邊的受害者一樣,心髒好像被捏了一把。

這也是對王誌文表演,最直觀的感受。

相較而言,李乃文飾演的顧博軒雖然戲份相對較少,但他的表演同樣十分出彩。

顧博軒的核心,在於“慫”。

電影裏不缺英雄,但現實中,大家都是沉默的大多數,都是“顧博軒”。



他怕死,卻真摯地關心自己的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

他嚇得尿褲子,卻也數著天數期待著孩子的降臨。



正因為這種,明知在絕望裏的“期待”,賦予了顧博軒這個角色一種催人淚下的力量。

這也讓他認識到了日本人的真實麵目。

最後,顧博軒將活下去的機會讓給小朋友孫明亮,反而讓無數觀眾,對他有了好感。

雖然眼神中有不舍,有痛苦,但更多的是一種釋然和平靜。



這種平靜,是看透生死,是恨到極致,也是無法掙紮的絕望。

在慣常表演中,李乃文是個能量很強的演員,可出演顧博軒,完全與他的形象不符。

不過李乃文演得沒有任何問題,這也是他作為實力派,真正強大的地方。

除了三位主演,片中還有很多女性和小朋友的戲份。



孫茜飾演的林素賢,承擔著影片中最為沉重的悲劇色彩。

作為一名孕婦,她既是普通的受害者,也是日軍進行“胎兒實驗”的特殊目標。

即使在如此絕望的環境中,她對腹中胎兒的保護欲望仍然強烈。

這種母性不是表麵的溫柔,而是一種本能的、不可摧毀的力量。



不自覺地撫摸腹部、小心翼翼地保護自己的身體,一直到最後看向丈夫的一個眼神,在手術台上的一滴淚水,都讓人心碎。

飾演小男孩孫明亮的林子燁,用純真的眼神和天真的表情,形成了與殘酷現實的強烈對比,讓觀眾更加深刻地感受到731的殘忍。



還有飾演日軍女軍官今村加代的馮文娟,飾演新造的溫碧霞等等,也都十分出彩。

《731》的整體觀感,少不了演員的出色發揮。

但對番茄君來說,能在這樣一部電影裏發揮到這種程度,演員們的表現值得肯定和讚揚。



03、同樣是“大尺度”,將《731》與《黑太陽731》放一起看,兩者有何異同?暑期檔的時候,1988年的港版《黑太陽731》,曾在香港上映並一票難求。

可以說,相比於《731》,《黑太陽731》是一部極具爭議的電影。

它是很多人的童年陰影,卻也因為對“731”部隊極其寫實的拍攝和呈現,成了影史經典。



看完《731》,將它和《黑太陽731》對比,我們或許能發現,“731”題材最好的呈現方式。

在表現手法上,《黑太陽731》極端寫實,而《731》則相對克製。

拍攝《黑太陽731》的時候,導演牟敦芾采用了極端寫實的表現手法,直觀呈現了當年日軍真實進行過的各種非人實驗,包括活體解剖、凍傷實驗等等,其場麵殘酷,讓人不忍直視。



甚至在拍攝中,使用了真實屍體,力求達到最大程度的視覺衝擊。

這種手法在當時具有開創性意義,讓觀眾直麵曆史的殘酷,產生強烈的情感震撼。



相比之下,《731》的表達則十分克製。

雖然同樣涉及人體實驗的內容,但更多是氛圍渲染,其殘酷鏡頭,基本在預告中都能看到。

寫實還是克製,這是影迷們對於“731”題材爭議不休的話題。

極端寫實有其曆史價值,克製可能削弱控訴力度。



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要更大範圍地上映,更好地傳播曆史知識,在當前要求下,“克製”是較優的解法。

在敘事結構上,《黑太陽731》是紀錄片風格,可《731》是商業類型片模式。

《黑太陽731》采用編年體的方式,按照時間順序展現731部隊從建立到撤離的全過程。



影片缺乏傳統意義上的戲劇衝突,更多是通過一個個實驗場景的堆積來完成敘事。

這種結構雖然缺乏娛樂性,但具有強烈的曆史感和文獻價值。

《731》則明顯采用了類型片的敘事模式,以越獄計劃為主線,設置懸念和轉折,符合現代觀眾的觀影習慣。



這種結構讓影片具有了更強的戲劇張力和觀賞性,但也可能讓曆史題材過度娛樂化。

從另一個角度看,這種差異也反映了兩個時代對曆史題材電影功能定位的不同理解。



《黑太陽731》更強調教育功能和曆史見證價值,而《731》則試圖在保持曆史嚴肅性的同時,增強影片的藝術性和觀賞性。

在情感基調上,《黑太陽731》是純粹的控訴,而《731》則夾雜著一些思辨色彩。



“友好歸友好,曆史歸曆史”,是《黑太陽731》主創最鮮明的態度。



它的主要意義,就是對日軍罪行的憤怒控訴和對受害者的悲憫同情。

影片通過一個個慘無人道的實驗場景,直接傳達創作者和觀眾的情感,具有強烈的感染力,能夠在短時間內調動觀眾的情緒。



《731》的情感基調則更加複雜多元。

除了對曆史罪行的控訴外,影片似乎還試圖探討更深層次的問題。

比如人性在極端環境下的選擇,比如曆史記憶的意義,比如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命運等等。



這種複雜性通過多種藝術手段得到體現,但也帶來了新的問題。

比如:在一部“731”題材的作品中,加入段子和輕喜劇的情節是否必要。

再比如:過於理性的敘事和過於煽情的慢鏡是否與題材相得益彰等等。



總之,《731》作為一部承載著沉重曆史記憶的作品,其意義已經超越了單純的電影藝術範疇。

它是對那段黑暗曆史的又一次藝術回望,是對無數無辜受害者的深情緬懷,更是對當代人曆史責任的鄭重提醒。

盡管影片在藝術表達上還有改進空間,在敘事技巧上還存在一些問題,但它的存在本身就具有重要價值。



正如影片結尾所言:“你若記得,我便活過。”

隻有通過不斷的藝術再現和曆史反思,那些遇難的同胞們才能真正“活”在我們的記憶中,他們的苦難才不會被遺忘,他們的犧牲才具有永恒的意義。

《731》提醒我們,曆史不能忘卻,警鍾必須長鳴。



隻有銘記過去的苦難,才能珍惜今天的幸福。

隻有認清曆史的真相,才能避免悲劇的重演。



這或許就是《731》值得我們走進影院的理由。



(電影爛番茄編輯部:安安)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1)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紐約時報:令中國感到恐懼的一個新聞熱詞
特朗普聯合國演講:六年前聽眾大笑,但今年陷入沉默
“性侵工傷認定”案:妻子穿被侵害時的衣服出庭
這飛機瘋了嗎?竟然往超強台風“樺加沙”裏鑽!
大摩閉門會議:秋季或有萬億級托底政策,但王牌是?




24小時討論排行

美中學生均分創新低 華人父母震怒:就這教育水平?
放棄WTO特殊待遇,中國:充分彰顯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川普稱止痛藥增胎兒自閉症風險,世衛歐盟紛駁斥:無證據
馬克龍與特朗普談加沙衝突:解散哈馬斯行不通
“中國為何偏愛戰爭?”韓劇台詞激怒中國網友
前Meta工程師爆料:17人團隊15個H-1B 80%對手沒了?
仇中越演越烈?首爾又反中遊行 與中國女激烈口角
川普與愛潑斯坦牽手跳舞雕塑現身美國家廣場 白宮回應
川普發驚人之言 終於發揮正麵影響 澤連斯基:重大轉變
保守革命:開除教授後,美國大學的新政治生態
他們把“假中餐”賣給美國人,然後買下NBA球隊
有人故意?川普夫婦搭聯合國扶梯突卡住 白宮控"暗算"
ICE又遇襲!德州辦公室3死1傷 子彈刻字曝光
美6成核潛艇埋伏中國周邊!水下難偵測 隨時應對…
川普提名華裔律師任第9巡回法院法官 民主黨炸鍋
張雪峰賬號被禁止關注,包括微博、抖音、小紅書等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同樣是“大尺度”,抵觸《731》的網友,該看看港版《黑太陽731》

電影番茄 2025-09-23 10:33:17

同樣是“大尺度”,抵觸《731》的網友,該看看港版《黑太陽731》

9月檔期,《731》勢如破竹,一舉創下了多個影史紀錄。

首日排片超97%,6天票房破13.13億,排片占比60.8%,可以說鋪滿了全國的影院和大銀幕。



番茄君去看時場場爆滿,影廳裏從小朋友到老年人全年齡段覆蓋,是許久未見的觀影盛景了。



《731》這部電影能夠上映,已經是巨大的成功,擁有重要的意義。

我們需要一部電影,承載起那份沉甸甸的民族記憶。

就像《南京照相館》一樣,在商業與藝術層麵達到完美平衡,既能讓觀眾看到一部優秀的電影,也能讓曆史久久回響。



今天,番茄君就帶著自己的觀感和體會,跟大家一起聊聊,這部萬眾期待,曆經波折的電影。

01、嚴謹還原,浪漫主義,三大優點讓人感慨萬千可能是上映前抱有太高的預期,導致觀影後,觀眾對影片的評價也是兩極分化。

有人看完後被感動,希望更多的人通過影片了解曆史真相。





但也有看完後,抵觸影片的觀眾,認為導演沒有拍出日軍的殘忍,浪費了題材。





從番茄君的個人觀感而言,《731》這部電影本身的質量確實是中規中矩,沒有《南京照相館》那麽出彩。

但從內容和製作上看,《731》依舊擁有至今為止,所有“731”題材影片沒有的三個特質。

而這三個特質,已足夠支撐我們走進電影院。

其一,是對史料還原的嚴謹與克製的尺度把握。

《731》最顯著的特質,在於其對曆史真實的嚴謹態度和相對克製的呈現方式。

上映前,大家都擔心電影的血腥暴力的大尺度鏡頭,事實上,《731》在這方麵明顯收斂,但在史料考證上卻下足了功夫。



影片中出現的石井淨水器、“健康換取自由”的口號、統一的消毒環境、編號製度等細節,都有著紮實的史學依據。

特別是對731部隊“無菌地獄”環境的還原。



不少觀眾可能覺得,片中潔白的瓷磚牆麵、現代化的回字形建築、營養充足的三餐配給,這些條件“太好”,似乎與史實不符。



但事實卻恰恰相反,據對“731”部隊成員的采訪,當時關押在731部隊中的受害者,生存條件與此無二,因為細菌部隊需要健康的“實驗材料”來確保數據的準確性。



當然,這種還原和克製,一定程度上也成為爭議所在。



《731》更多采用中遠景拍攝,依靠氛圍營造而非直觀衝擊來傳達731部隊的殘酷。



這種處理方式雖然避免了“獵奇片”的嫌疑,但也削弱了曆史真實的震撼力。觀眾在期待中,可能會產生認知與觀影層麵的心理落差。

這或許也是導致《731》口碑兩極分化的一部分原因。



其二,是敘事結構的類型化與意象表達的浪漫主義傾向。

《731》在敘事上采用了“密室逃脫”式的類型片結構,以王永章等人的越獄計劃為主線推進劇情。

這種選擇既有優勢也有局限。

優勢在於為觀眾提供了相對熟悉的觀影期待,通過懸念設置和情節推進維持觀影興趣。



局限則在於這種類型化處理可能會削弱題材本身的厚重感。

更值得關注的是導演趙林山在影片中大量運用的意象化表達。

反複出現的藝伎出街場景、日軍女軍官的超現實行為、小男孩在監獄走廊中“飛翔”的幻想片段等等。



這些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的鏡頭語言,在嚴肅的曆史題材中顯得突兀。

番茄君理解,導演試圖通過這些意象來傳達深層的情感和思想,比如藝伎可能象征死神的召喚,飛翔代表對自由的渴望。

但這種過度依賴意象表達的手法,一定程度上也會模糊影片的焦點。



其三,人物塑造的群像化與情感基調的向下性。

《731》在人物塑造上采用了群像化的處理方式,沒有絕對的主角,而是通過多個角色的命運交織來展現曆史的殘酷。

這種處理方式,與“731”部隊的史實十分貼合。



畢竟大多數受害者本就是無名的群體,他們在曆史中隻是編號,在現實中是“試驗品”。

不過,群像化處理有其優點,也有其弊端。



觀感上,除了薑武飾演的王永章有相對完整的心理變化弧線外,其他角色缺乏足夠的個性化特征。

這種處理方式雖然符合曆史真實,受害者卻是被去人格化的。



在藝術表達上,可能會讓觀眾難以產生深層的情感共鳴。

影片的情感基調明顯是向下的,這與曆史真實相符,731部隊的監獄中確實“無人生還”。



但這種絕望的基調,恰似《731》傳遞出的沉重曆史責任感。

看完後心情壓抑,像心口壓了一塊石頭,而這也恰恰是我們需要從曆史中汲取的不適感。

在這方麵,《731》做的很不錯。



02、薑武“靈”,王誌文“穩”,孫茜一個眼神讓人破防就陣容來說,《731》的卡司,算得上國內頂配。

薑文、王誌文、李乃文,孫茜……再加上林子燁、溫碧霞,可以說集齊了老中青三代實力派。

薑武飾演的王永章是全片戲份最重、人物弧線最完整的角色。



他的表演層次分明,從最初的迷茫麻木,到中期的恐懼震驚,再到後期的憤怒覺醒,構成了一條完整的情感發展線。

雖然片中有些劇情,有邏輯上的缺失,但這不影響薑武在電影中的出色發揮。

在影片前段,王永章從一個投機倒把的小商販到進入“特設監獄”取代“牢頭”位置分發食物,眼神的變化從自信霸氣,到小心翼翼。



那種自我保護的算計裏,既藏著自私,也藏著一種基因裏的民族大義。

這種細微的矛盾感,演得恰到好處。

最後他推著林素賢經過焚屍房時,雖然穿著防護服,全身都被包裹,隻有眼睛露在外麵。



但當他發覺自己的“獄友”李乃文還有一口氣,並見證他們夫妻重逢時,那種惋惜和驚恐,僅憑一刹那的眼神,就體現得十分真切。

王永章從偽裝“王子陽”到變成王子陽的過程,被薑武塑造得很成功,這也讓王永章成了《731》最成功,也最有感染力的角色。



再看王誌文,他的杜存山,則與王永章完全不同。

這個角色是最考驗演技的角色,如果說薑武更多是“外放”,那王誌文的表演,則更多的是暗勁兒。



作為監獄中的“老人”,他早已看透了731部隊的真麵目,知道所謂的“自由”不過是死亡的代名詞。

王誌文選擇用一種極端冷靜的方式來演繹這個角色,這種冷靜不是麻木,而是絕望中的清醒。

當新來的囚犯還在幻想著“健康換取自由”時,杜存山的冷漠中有悲憫,有無奈,卻不能直接點破。



他嘴角微微下垂,眉頭若有若無地皺著,眼神深邃而疲憊,一眼看去,就承載著太多不能言說的秘密。

整部影片中,王誌文的表演一直如此,以至於有段時間觀眾都摸不透,這個人到底是好是壞。

然後長久的沉默,為的就是最後一刻的爆發。

當他決定用生命揭露731的真相時,那一聲“我叫杜存山”的怒吼,振聾發聵。



當軍刀刺穿胸膛的那一刻,我們每個人,似乎都跟旁邊的受害者一樣,心髒好像被捏了一把。

這也是對王誌文表演,最直觀的感受。

相較而言,李乃文飾演的顧博軒雖然戲份相對較少,但他的表演同樣十分出彩。

顧博軒的核心,在於“慫”。

電影裏不缺英雄,但現實中,大家都是沉默的大多數,都是“顧博軒”。



他怕死,卻真摯地關心自己的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

他嚇得尿褲子,卻也數著天數期待著孩子的降臨。



正因為這種,明知在絕望裏的“期待”,賦予了顧博軒這個角色一種催人淚下的力量。

這也讓他認識到了日本人的真實麵目。

最後,顧博軒將活下去的機會讓給小朋友孫明亮,反而讓無數觀眾,對他有了好感。

雖然眼神中有不舍,有痛苦,但更多的是一種釋然和平靜。



這種平靜,是看透生死,是恨到極致,也是無法掙紮的絕望。

在慣常表演中,李乃文是個能量很強的演員,可出演顧博軒,完全與他的形象不符。

不過李乃文演得沒有任何問題,這也是他作為實力派,真正強大的地方。

除了三位主演,片中還有很多女性和小朋友的戲份。



孫茜飾演的林素賢,承擔著影片中最為沉重的悲劇色彩。

作為一名孕婦,她既是普通的受害者,也是日軍進行“胎兒實驗”的特殊目標。

即使在如此絕望的環境中,她對腹中胎兒的保護欲望仍然強烈。

這種母性不是表麵的溫柔,而是一種本能的、不可摧毀的力量。



不自覺地撫摸腹部、小心翼翼地保護自己的身體,一直到最後看向丈夫的一個眼神,在手術台上的一滴淚水,都讓人心碎。

飾演小男孩孫明亮的林子燁,用純真的眼神和天真的表情,形成了與殘酷現實的強烈對比,讓觀眾更加深刻地感受到731的殘忍。



還有飾演日軍女軍官今村加代的馮文娟,飾演新造的溫碧霞等等,也都十分出彩。

《731》的整體觀感,少不了演員的出色發揮。

但對番茄君來說,能在這樣一部電影裏發揮到這種程度,演員們的表現值得肯定和讚揚。



03、同樣是“大尺度”,將《731》與《黑太陽731》放一起看,兩者有何異同?暑期檔的時候,1988年的港版《黑太陽731》,曾在香港上映並一票難求。

可以說,相比於《731》,《黑太陽731》是一部極具爭議的電影。

它是很多人的童年陰影,卻也因為對“731”部隊極其寫實的拍攝和呈現,成了影史經典。



看完《731》,將它和《黑太陽731》對比,我們或許能發現,“731”題材最好的呈現方式。

在表現手法上,《黑太陽731》極端寫實,而《731》則相對克製。

拍攝《黑太陽731》的時候,導演牟敦芾采用了極端寫實的表現手法,直觀呈現了當年日軍真實進行過的各種非人實驗,包括活體解剖、凍傷實驗等等,其場麵殘酷,讓人不忍直視。



甚至在拍攝中,使用了真實屍體,力求達到最大程度的視覺衝擊。

這種手法在當時具有開創性意義,讓觀眾直麵曆史的殘酷,產生強烈的情感震撼。



相比之下,《731》的表達則十分克製。

雖然同樣涉及人體實驗的內容,但更多是氛圍渲染,其殘酷鏡頭,基本在預告中都能看到。

寫實還是克製,這是影迷們對於“731”題材爭議不休的話題。

極端寫實有其曆史價值,克製可能削弱控訴力度。



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要更大範圍地上映,更好地傳播曆史知識,在當前要求下,“克製”是較優的解法。

在敘事結構上,《黑太陽731》是紀錄片風格,可《731》是商業類型片模式。

《黑太陽731》采用編年體的方式,按照時間順序展現731部隊從建立到撤離的全過程。



影片缺乏傳統意義上的戲劇衝突,更多是通過一個個實驗場景的堆積來完成敘事。

這種結構雖然缺乏娛樂性,但具有強烈的曆史感和文獻價值。

《731》則明顯采用了類型片的敘事模式,以越獄計劃為主線,設置懸念和轉折,符合現代觀眾的觀影習慣。



這種結構讓影片具有了更強的戲劇張力和觀賞性,但也可能讓曆史題材過度娛樂化。

從另一個角度看,這種差異也反映了兩個時代對曆史題材電影功能定位的不同理解。



《黑太陽731》更強調教育功能和曆史見證價值,而《731》則試圖在保持曆史嚴肅性的同時,增強影片的藝術性和觀賞性。

在情感基調上,《黑太陽731》是純粹的控訴,而《731》則夾雜著一些思辨色彩。



“友好歸友好,曆史歸曆史”,是《黑太陽731》主創最鮮明的態度。



它的主要意義,就是對日軍罪行的憤怒控訴和對受害者的悲憫同情。

影片通過一個個慘無人道的實驗場景,直接傳達創作者和觀眾的情感,具有強烈的感染力,能夠在短時間內調動觀眾的情緒。



《731》的情感基調則更加複雜多元。

除了對曆史罪行的控訴外,影片似乎還試圖探討更深層次的問題。

比如人性在極端環境下的選擇,比如曆史記憶的意義,比如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命運等等。



這種複雜性通過多種藝術手段得到體現,但也帶來了新的問題。

比如:在一部“731”題材的作品中,加入段子和輕喜劇的情節是否必要。

再比如:過於理性的敘事和過於煽情的慢鏡是否與題材相得益彰等等。



總之,《731》作為一部承載著沉重曆史記憶的作品,其意義已經超越了單純的電影藝術範疇。

它是對那段黑暗曆史的又一次藝術回望,是對無數無辜受害者的深情緬懷,更是對當代人曆史責任的鄭重提醒。

盡管影片在藝術表達上還有改進空間,在敘事技巧上還存在一些問題,但它的存在本身就具有重要價值。



正如影片結尾所言:“你若記得,我便活過。”

隻有通過不斷的藝術再現和曆史反思,那些遇難的同胞們才能真正“活”在我們的記憶中,他們的苦難才不會被遺忘,他們的犧牲才具有永恒的意義。

《731》提醒我們,曆史不能忘卻,警鍾必須長鳴。



隻有銘記過去的苦難,才能珍惜今天的幸福。

隻有認清曆史的真相,才能避免悲劇的重演。



這或許就是《731》值得我們走進影院的理由。



(電影爛番茄編輯部: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