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是歐洲的選舉年,但政治洗牌、政府換屆並未改善歐洲國家的處境,反而讓歐洲陷入更大的混亂。美國彭博社9月18日發文稱,從英國到波蘭,歐洲許多國家正麵臨財政緊張、議會分裂、社會衝突等一係列問題,執政無力已經成為常態,歐洲大陸正走向“失控”。
彭博社高級地緣經濟學分析師安東尼奧·巴羅索表示:“歐洲承受著過去15年衝擊的後遺症——從歐元區危機到新冠疫情,再到俄烏衝突。其結果是議會更加分裂、政黨極化、選民情緒日益動蕩。這些趨勢與許多國家麵臨的經濟困難疊加後,各國政府推動重大政策變革的能力變得極為有限。”
在法國,前總理弗朗索瓦·貝魯削減公共支出的預算案遭到社會各界反對。國民議會9月8日舉行的信任投票中,貝魯未能過關,最終辭去總理職務。塞巴斯蒂安·勒科爾尼隨後接替貝魯,出任政府總理一職,他正尋求左翼的支持,以推動一項新的預算案。
勒科爾尼是兩年來的第五位法國總理,這反映出法國政治的混亂和各政治派別之間的矛盾。文章指出,法國總統馬克龍受挫的第二個任期還剩下不到兩年時間,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已在法國展現出強大的影響力,屬於他們的時代似乎將要到來。
法國工會9月18日舉行了全國性的罷工和示威,旨在抗議削減公共財政支出的預算草案,使剛剛上台的勒科爾尼麵臨沉重的壓力。

當地時間9月18日,法國舉行全國性罷工和抗議 視覺中國
在英國,首相斯塔默領導的工黨政府舉步維艱,反響不佳的預算案、市場動蕩以及多名關鍵政治盟友因醜聞而被迫辭職,導致工黨的支持率持續下滑。今年8月,英國的通貨膨脹率為3.8%,與7月持平,保持在一年半以來的最高水平,再次引發對通脹的擔憂。
英國工黨的支持率已從去年議會選舉時近40%的最高點,下滑到如今約20%的水平。相比之下,奈傑爾·法拉奇領導的極右翼英國改革黨的支持率快速上升,已達到近30%。

當地時間9月13日,示威者在英國倫敦舉行“團結王國”抗議 視覺中國
德國的債務負擔要比法國和英國低很多,但總理默茨在2月勝選後組建的執政聯盟已出現裂痕。彭博社報道稱,德國領導層在是否要放慢可再生能源的擴張方麵出現分歧。默茨支持基民盟籍經濟部長卡特琳娜·賴歇,認為應“略微降低擴張目標”。社民黨籍財政部長拉爾斯·克林拜爾則表示反對,認為應“不受限製地繼續擴張”。
由於德國聯邦議院的構成非常不穩定,以至於默茨必須在新一屆議員上任之前采取措施,通過放鬆德國“債務刹車”機製來實現提高國防開支的目標。如今,遭到德國政壇排斥的極右翼德國選擇黨已成為主要反對黨,甚至可以在下一次大選的民調中與基民盟並駕齊驅。
歐洲其他國家同樣麵臨政治分裂的問題,西班牙首相桑切斯領導的執政聯盟不得不與加泰羅尼亞的分離主義政黨結盟,以確保對國會的控製權;荷蘭首相斯霍夫挺過了8月的不信任投票,但將在下個月麵臨提前選舉;比利時在去年6月舉行了議會選舉,但直到今年1月才達成組建聯合政府的協議。
在東歐,獨立候選人納夫羅茨基贏得波蘭總統選舉,但他與總理圖斯克之間存在很大分歧。波蘭的政治體製中,大部分的日常權力掌握在由議會選舉產生的總理手中,但總統不僅僅是禮儀性質的職位,納夫羅茨基擁有影響波蘭外交政策和否決立法的權力。
在歐洲主要國家中,意大利似乎是一個“異類”,梅洛尼成為自2011年貝盧斯科尼辭職以來任職時間最長的意大利總理。但文章指出,梅洛尼政府依然受到執政聯盟內部分歧、債務負擔以及議會的限製。不過,這種潛在的不穩定性,也加強了梅洛尼的聯盟內部的紀律性。
彭博社稱,執政無力正在成為歐洲國家的常態,雖然馬克龍、斯塔默等一些歐洲領導人還在努力“掙紮”,但歐洲國家的治理難度變得越來越高。在法國和英國等國家,金融市場已經發出警告的信號,長期國債收益率大幅攀升,表明動蕩的政局正逐漸讓投資者失去耐心。
文章認為,歐洲的治理危機有著共同的特征,往往表現為在如何分配有限的經濟增長收益上出現共識破裂。人口老齡化加劇了歐洲的財政壓力,也在社會分歧中增加了代際因素,使得德國、西班牙等依賴公共養老金的國家麵臨“艱難抉擇”。
具有超國家性質的歐盟同樣麵臨挑戰,雖然其法律和規定曾推動歐洲大陸的經濟發展,但也存在決策流程緩慢、依賴共識等問題。與此同時,一些歐盟成員國開始對歐盟的作用提出質疑,讓歐盟變得“四分五裂”。
意大利路易斯大學的政治學者喬瓦尼·奧爾西納表示:“我相當悲觀,世界已經變了,歐洲變成了一個不再適配的方釘。”
彭博社最後也寫道:“當政客們為歐洲政治共同體10月初的峰會做準備時,許多人至少可以放心,他們還有時間。如果英國和德國的政府能夠維持下去,他們可能還有一年多的時間。但他們的領導人變得越來越像‘憲政君主’,隻能主持儀式,失去了真正執政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