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當地時間周四,英偉達宣布將向英特爾投資50億美元。在美國政府上月促成白宮大規模入股英特爾後,此舉為這家陷入困境的美國芯片製造商提供了有力支持,也為英特爾開啟了新的發展機遇。
此次合作將使英特爾獲得其發展所需大量資金,快速改善其製造和芯片設計業務,並在蓬勃發展的數據中心業務中獲得更大立足點。而對英偉達而言,這筆交易使其能更深入進軍PC市場,並更無縫地轉向“邊緣計算”領域。
英偉達CEO黃仁勳和英特爾CEO陳立武當天舉行了聯合網絡直播,闡釋了這家全球市值第一(4.28萬億美元)的公司為何要向競爭對手伸出50億美元的橄欖枝。英偉達方麵迅速排除了幾種可能的解釋動機。
黃仁勳明確表示,此舉與特朗普政府無關,也不是要將芯片製造合作夥伴從台積電轉向英特爾,也不屬於戰略轉變,從較新的Arm架構轉向曆史悠久、驅動個人電腦和服務器數十年的x86架構。“我們完全致力於Arm的發展路線圖,擁有大量Arm客戶,此次合作不會影響現有業務。”
圖:英特爾CEO陳立武(左),英偉達CEO黃仁勳
“雙英”戰AMD,搶占年銷1.5億台筆記本市場
在長達40分鍾的電話會議中,兩家公司實質上透露了他們的真實意圖:與AMD爭奪市場。AMD是唯一一家同時與英特爾和英偉達競爭的芯片製造商,其長期優勢在於:雖然英特爾專精CPU,英偉達專注GPU,但AMD兩者兼備,且擅長將二者集成於同一芯片。
這正是索尼在PS4、PS5及傳聞中的PS6中采用AMD芯片的原因,也是微軟在Xbox One、Xbox
Series及下一代Xbox中使用AMD方案的理由,更是自Steam
Deck以來幾乎所有手持遊戲PC都選用AMD芯片的根源。AMD如今已成為選購筆記本電腦的重要考量,而不再像過去那樣被歸入預算級選擇。
“整個市場存在一個CPU和GPU集成的細分領域,出於外形尺寸、成本、電池續航等多重因素,這個細分市場目前尚未被英偉達充分開發,”黃仁勳在電話會議中坦言。
他進一步闡述:“我們正在打造一種融合兩種處理器的SoC。通過NVLink技術將CPU與英偉達RTX
GPU深度融合,將這些芯片晶粒整合為一個虛擬巨型SoC,這將開創一類前所未有的集成顯卡筆記本電腦。這個市場細分潛力巨大,規模可觀,但目前尚未得到充分滿足。”
這聽起來前景廣闊,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尚未滿足”的市場,正是AMD憑借其Strix Halo(又名Ryzen AI
Max)持續發力並試圖進一步開拓的領域。該產品將AMD最強大的筆記本電腦CPU與史上最強集成顯卡相結合,配備高達128GB的共享內存,足以在本地運行大型AI模型。所有這些都集成於可單手托起的筆記本電腦、大尺寸平板電腦或類似設備中。
當然,這並非說英偉達在模仿AMD,而是預示著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而這對消費者而言是好事。業界期待看到更強大、更高效的英特爾+英偉達組合。值得一提的是,AMD的Strix
Halo價格高昂已是公開的秘密。黃仁勳表示將瞄準年銷量1.5億台的更大筆記本電腦市場,而非僅局限於已銷售獨立GPU的高端細分領域。若英偉達能提供合適的芯片,未來遊戲機和手持設備的價格有望更加親民。
不過,三家廠商競爭的格局顯然優於兩家獨大,就像英特爾、英偉達和AMD曾經在圖形領域展開的良性競爭那樣。
英偉達表示,與英特爾聯手的另一個原因是服務器CPU市場,這是AMD另一個高歌猛進的領域。據報道,AMD今年夏季服務器處理器市場份額已逼近40%,其桌麵CPU市場份額也在8月創下曆史新高,尤其在遊戲玩家群體中。
黃仁勳兩次強調,英偉達將成為英特爾CPU的“主要客戶”,采購其產品用於機架級服務器。這不禁讓人感到意外,因為英偉達多年來自研基於Arm的服務器CPU,並曾表示聯發科可能將該CPU推向更廣闊的桌麵市場。但英偉達重申將繼續推進自研計劃,“我們基於Arm架構開發的CPU令人興奮”。
電話會議上,黃仁勳和陳立武對許多關鍵問題避而不談。被問及此舉能否確保英特爾持續在美國製造芯片時,他們的表態都相當模糊。被問及台積電是否會像為英偉達GPU代工那樣主導英特爾+英偉達芯片生產時,陳立武表示:“我們顯然會進行資格認證,然後再決定是否適合在我們的代工廠生產。總體而言,我們將持續推進製程工藝的成功,逐步贏得客戶的信心和信任。”
遊戲規則將改變,英特爾迎來黃金轉折點
多位分析師認為,英偉達對英特爾的50億美元投資是英特爾多年低迷後的關鍵轉折點。
韋德布什證券指出,此舉使英特爾直接進入AI競賽核心,加之美國政府此前入股,構成其“黃金轉折點”。盈透證券認為,這筆投資對英特爾意義重大,為其明確了AI發展方向,但也引發對政府幹預市場的質疑。
eMarketer分析稱,這不僅穩固了英特爾的短期生存,還為英偉達帶來技術、代工渠道及監管壓力緩解。多位專家指出,合作有望為英特爾注入新技術、信譽與活力,而英偉達則以較小代價獲取戰略利益。
此舉對英偉達財務影響有限,但政治收益顯著,既符合美國本土製造政策,也可能緩解對華芯片銷售限製,同時削弱AMD在服務器和PC市場的競爭優勢。
英偉達真是英特爾的“救世主”?分拆或成唯一出路
當然,除了看好英特爾與英偉達聯手取得雙贏外,也有分析師對英特爾的未來感到擔憂。
拉弗滕格勒投資公司CEO兼首席投資官南希·滕格勒(Nancy
Tengler)表示:“私營部門能夠也必將解決英特爾的技術難題,而政府嚐試這方麵的記錄乏善可陳。我猜測,這可能是美國芯片製造商收購或分拆英特爾的第一步,盡管英特爾也有可能勉強生存下來,但恐難再現昔日輝煌。”
《華爾街日報》發表評論稱,若想重振昔日雄風,英特爾僅靠英偉達50億美元的投資與芯片開發協議還遠遠不夠,這家科技巨頭需要的是一場徹底的自我分拆。
文章指出,與英偉達的合作協議對英特爾而言固然是利好消息,這筆投資緩解了公司的燃眉之急,芯片合作也讓英特爾得以靠近人工智能熱潮的核心地帶。然而這些戰術層麵的勝利,並不能解決英特爾所需要的結構性變革。
英特爾早已將技術優勢拱手讓予台積電,後者通過專業代工模式成長為全球最大、最先進芯片製造商,與英特爾的選擇形成鮮明對比:當整個行業都走向設計與製造分離時,英特爾卻始終堅持將兩大業務捆綁經營。
自2021年前首席執行官帕特·格爾辛格推出芯片代工業務以來,英特爾一直在艱難追趕。如今這項業務雖已整合公司所有製造部門,卻始終難以吸引外部客戶。最新財報顯示,代工業務營收44億美元,其中絕大部分來自英特爾自有業務,運營虧損高達32億美元。
英偉達與英特爾在新協議中對製造問題的回避,恰恰印證了分拆或是英特爾最好甚至唯一的選擇。通過將芯片設計與製造業務分離,英特爾的各個部門才能更好地與英偉達等企業開展合作,使合作關係更加清晰順暢。
分拆之後,英偉達可以與英特爾芯片設計團隊專注開發數據中心和個人電腦CPU,然後自由選擇台積電、三星或英特爾自身進行生產,無需再顧及英特爾的製造業務利益。更重要的是,英偉達、高通、AMD等芯片設計公司將會更願意將訂單交給英特爾代工,因為他們不必再擔心英特爾會成為競爭對手。
事實上,英偉達如今願意與英特爾密切合作,很大程度上正是因為英特爾在其主導的利潤豐厚的AI芯片領域已不具備競爭威脅。
分拆的另一重優勢在於:投資者(包括近期入股10%的美國政府)可以分別投資英特爾的芯片製造或設計業務。從國家安全角度考量,這種方式或許更能保障美國利益,畢竟近年來推動行業政策扶持的,正是對本土芯片製造能力(而非個人電腦CPU設計)的擔憂。
當然,分拆英特爾製造業務麵臨諸多挑戰:工廠持續虧損、相關融資交易複雜等問題都不容小覷。但若想與台積電競爭、重振芯片製造雄風,英特爾必須讓製造業務獨立成長。在這個過程中,或可獲得英偉達等客戶及政府的支持。
一個值得期待的可能是:英偉達的投資將吸引其他潛在客戶投資英特爾代工業務,這將為英特爾建設昂貴尖端芯片工廠提供所需資金,讓分拆後的代工業務擁有更穩固的財務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