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證券交易所大樓旁的銅牛塑像。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五年了,在山頂買的基金終於回本了。”近日,有投資者興奮地在社交媒體上曬出持倉基金截圖。
伴隨著上證指數突破3800點創下十年曆史新高,恒生指數突破26000點,年內漲幅近33%,不少投資者欣喜地發現,四五年前基金熱潮中買入的基金開始陸續回本甚至賺錢了。
作為居民理財的重要方式之一,公募基金規模創曆史新高。中國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7月末,公募基金資產淨值合計35.08萬億元,較去年末新增2.25萬億元。
隨著賺錢效應凸顯,基金發行也開始有所回暖。在居民大額存單陸續到期、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跌至1.6%的背景下,公募基金將成為居民存款搬家的重要流向之一。
新一輪財富盛宴中,機會蘊藏在哪些板塊?曾備受投資者追捧的明星基金經理們,如今表現如何?
今年98%的基金都賺錢了
投資者林凡(化名)介紹,由於前兩年市場行情震蕩,自己已經很久不打開基金賬戶了,免得煩心。聽聞市場已進入“慢牛”階段,打開賬戶時她驚喜發現,2021年入手的多隻基金,不僅回本了,其中兩隻的收益比例更是超過70%。
今年以來,隨著股市交易活躍度提升,估值吸引力提升,基金賺錢效應日益凸顯。
據Wind數據梳理,在統計的7451隻股票型基金(含指數類、偏股混合、QDII股票等)中,今年以來,僅有137隻基金虧損,占比不到2%。更有多達2582隻基金收益率超過30%,占比高達35%。甚至有39隻基金收益水平超100%。
如果今年買的基金沒賺錢,就已經跑輸了98%的投資者。
在行業板塊中,僅有煤炭、能源板塊今年以來仍錄得虧損。而創新藥、通信、有色金屬、電網、信息科技等板塊均大幅跑贏市場,今年以來收益比例超過40%。而今年收益靠前的規模超10億的基金中,則基本被醫藥主題基金包攬:如匯添富國證港股通創新藥ETF、易方達全球醫藥行業人民幣A、萬家中證港股通創新藥ETF等。
將時間拉長至三年,在統計的5092隻股票型基金中,有1664隻基金錄得虧損,占比近33%。基金之間的收益水平分化巨大,收益表現最好的基金近三年收益率達242%,表現最差的基金則虧損超57%。在收益最好的前5隻基金中,有3隻為北交所精選主題。
這意味著,三年前買的基金中有六成已回本。需要指出的是,回本的主要貢獻來自於2024年“9.24”政策引爆的行情以及今年以來的“慢牛”行情。在此之前,投資者的持有體驗可謂“煎熬”。
毫無疑問,今年才入場的投資者是幸運的。但更多的投資者是在2020年和2021年的公募基金熱潮中入場,當時公募基金新增規模連續兩年超過5萬億元,而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新增規模分別達3.49萬億元和1.84萬億元。百億規模的“日光基”頻頻出現,足以證明投資者跑步進場的熱情。
但2022年開始,資本市場震蕩加大,導致不少投資者持有體驗不佳。從2022年、2023年到2024年中期,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整體均錄得虧損,分別虧損1.7萬億元、8984億元和2938億元。
醫藥得意,白酒失意
上一輪公募基金熱潮中,催生了多位管理規模超百億元的明星基金經理。其中,易方達基金的張坤和中歐基金的葛蘭成為頂流,高峰時期,兩人在管基金規模均超千億元。
但隨著“喝酒吃藥”行情不再,明星基金經理們未能續寫神話,“追星”基金經理的投資者頗有怨言。尤其是醫藥板塊整體下跌,令昔日“醫藥女神”葛蘭也無力回天。盡管有資深基金業人士指出,葛蘭管理的基金集中在醫藥領域,遇上板塊行情整體下跌,基金經理能做得十分有限。自2021年7月至2024年9月之間,葛蘭管理的中歐醫療健康A一度累計下跌超65%。
隨著今年以來醫藥板塊大幅上漲,中歐醫療健康A近一年回血達52.37%,近三年虧損幅度收窄至7.2%,令大量投資者鬆了一口氣。
上一輪備受投資者追捧的白酒板塊,在本輪以人工智能、互聯網科技、創新藥等主導的行情中倍感失意。
以持有人最多的招商中證白酒指數基金為例,盡管其近一年反彈近25%,但拉長至三年維度,其仍虧損近25%。令投資者歎息:我在白酒行情裏看你們過牛市。
因為持續重倉白酒股,張坤管理的易方達藍籌精選被投資者調侃為“世界第三大酒莊”。在2020年的超級行情中一度創下95%的收益水平,但隨著資本市場調整及消費需求變化,基金抱團行情也開始鬆動,從2021年初一直到去年9月份,易方達藍籌精選一度下跌55%。
白酒板塊失意,好在張坤重倉的互聯網科技公司在本輪“中國資產重估”行情中表現亮眼,帶動易方達藍籌精選近一年反彈38%,其近三年收益也終於回本。
不過,不少投資者在持續的下跌中耗盡了耐心,選擇提前下車。2021年中時,張坤管理的基金規模一度高達1345億元,而截至今年6月末,其管理規模已縮水至550.47億元。
基金還未回本,一些昔日明星基金經理已經“查無此人”。早在2023年4月,鵬華基金旗下明星基金經理王宗合便卸任旗下所有基金。卸任之際,其管理的多隻基金持續跑輸大盤及同類基金,與宣發中的“國民基金經理”形象落差巨大。
押注半導體行情、稱要做“科技投資最鋒利的矛”的諾安基金蔡嵩鬆,在2020年末管理規模一度高達400億,但2023年突然卸任全部在管基金。其名字再度出現在公眾麵前,不是跳槽、奔私(去私募基金公司任職),而是“已獲刑”。據第一財經報道,蔡嵩鬆涉行賄、受賄案在2024年5月已宣判。令人唏噓。

風水輪流轉。如今,被投資者掛在嘴邊的“明星”是景順長城基金的農冰立。其管理的景順長城品質長青A基金近三年收益率達139.32%。基金重倉了泡泡瑪特、小米集團等近兩年漲幅可觀的明星公司,其他重倉的信息技術領域個股如新易盛、勝宏科技等同樣漲勢不俗。截至6月末,其管理規模為85億元,明星基金經理的吸金效應遠不及上一輪行情。
近兩年,明星基金經理們的主動管理型基金普遍跑輸被動指數類基金,令不少投資者表示,對明星基金經理們祛魅了。
有基金一日售罄,居民存款開始“搬家”
“基金回本了,是該跑還是該繼續持有?”這成為當下眾多投資者的疑惑。
由於過去3-5年間的持有體驗不佳,不少投資者表示“回本就走”。Wind最新數據顯示,截至9月15日公募基金規模為33.92萬億元,較7月末反而減少了1.16萬億元。
在基金業人士看來,這也正是公募基金的持有“悖論”:當基金虧損時,多數投資者選擇“躺平”不再操作,基金公司反而可以賺更多的管理費;而一旦基金回本或賺錢,投資者傾向於落袋為安,基金公司的管理費收入反而會下降。
不過,業內人士對此並不擔心。近日,“日光基”久違地重現江湖,招商均衡優選、華商港股通價值回報等基金一日售罄,另有十多隻權益類基金提前結束募集。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基金經理楊德龍表示,這說明居民儲蓄通過買基金入市的過程已經開啟。不過他指出,目前“日光基”的募資額仍在10億至50億元,尚未有單日破百億的情況,且隻是個別基金“日光”,意味著當前市場行情可能還處於前期階段。
楊德龍表示,隨著居民存款利率不斷下調,六大行一年期存款利率已跌破1%,資本市場走強正好吸引儲蓄資金加速流入。
2022年以來,投資體驗不佳,居民風險偏好下降,居民存款尤其是定期存款規模持續大增。今年上半年,居民存款又增加10.77萬億元。但2022年9月以來,銀行存款利率接連下調,令投資者愈發覺得雞肋。(見:存款利率迎第七輪下調,有銀行已下架五年期存款,投資者“不知道錢該存到哪裏”)
瑞銀證券中國股票策略分析師孟磊在近期分享中指出,從曆史經驗來看,先有股票市場上漲,才有新發行的基金。預計下半年基金發行規模會進一步提升,明顯提高市場活躍度。
孟磊表示,市場風格主要由新增資金所主導。例如2019年至2021年,公募基金發行較多,市場以公募的投資風格為主導。2022年後新增資金主要是保險等中長線資金,以高分紅偏好類型為主。不過,今年以來還沒有觀測到個人投資者大規模入市的跡象,新增資金以杠杆資金、量化資金為主,它們偏好高風險特征、高彈性的主題投資,因此推動了今年以來科技、人工智能主題的行情。
孟磊指出,根據公募基金二季報,上半年公募基金增持A股1460億元左右,相對較低,公募主導的投資風格並沒有獲得新增資金的流入。不過,下半年公募基金發行會有進一步提升。保險資金上半年增配了6400億權益類資產,但港股獲益更多,下半年要資產再平衡,保險資金有望進一步加倉A股。市場風格可能從小盤成長股向大盤成長股過渡。市場仍然會是結構性行情而非政策驅動的全麵上漲。
隨著存款利率下行疊加資本市場回暖,居民存款流向股市和基金的大幕已經開啟。
央行統計數據顯示,前八月居民存款新增9.77萬億元,意味著近2個月居民存款少增1萬億元。與此同時非銀金融機構存款近2個月多增3.32萬億元。銀河證券測算分析指出,本輪居民存款搬家可能主要去往股市等權益資產,但仍處於早期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