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9月17日,巴基斯坦總理夏巴茲·謝裏夫到訪利雅得,並與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在會晤後簽署了一份共同防禦協議,該協議規定,對沙特阿拉伯或巴基斯坦的任何襲擊都是對兩國的襲擊。
對於這份協議,國際社會相信並不陌生,類似的防禦協議在美國與其盟友的合作內容中是比較常見的,其本質上就是沙特與巴基斯坦達成了軍事同盟,當然這還僅僅是第一步,它給中東乃至世界所帶來的影響將是深遠的。
首先,未來可能有更多的中東國家會加入這份共同防禦協議。
在9月14日和15日,來自阿拉伯國家聯盟和伊斯蘭合作組織成員國的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代表齊聚卡塔爾,這場名為“阿拉伯-伊斯蘭國家緊急峰會”的活動上,中東國家不僅一致譴責以色列襲擊卡塔爾的野蠻侵略行為,多個國家代表還主動提出,阿拉伯和伊斯蘭國家應該團結一致,組建一個類似於北約的軍事聯盟,共同對抗來自以色列的威脅。
而沙特與巴基斯坦這一次簽署的共同防禦條約,實際上就可以視為這個計劃的第一步,其他對自身安全存在擔憂的中東國家,極有可能逐步加入,最終通過共同防禦機製,形成一個地區軍事同盟。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雖然中東國家尋求共同防禦是基於真實的外部威脅,這樣類似北約的軍事同盟實際上與世界和平發展的大勢是相悖的,中方也多次評價北約,是“冷戰時期”過時的產物,其本質就是在世界各地製造對抗和事端。因此中東要組建類似的同盟,如何保證其堅守防禦的初衷,不要挑動地區局勢升溫,是有待觀察的。
其次,以色列的核威懾被打破。
在沙特與巴基斯坦簽署共同防禦協議的第一時間,路透社就采訪了沙特官員,詢問巴基斯坦是否有義務根據該協議向沙特提供“核保護傘”,而這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沙特官員沒有否認,並強調:“這是一項涵蓋所有軍事手段的全麵防禦協議。”
在這之前,以色列是中東地區唯一一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雖然它是非法擁核,還被美國限製了導彈投射能力,但是其核武器的威懾力對周邊國家的威脅是真實存在的,這也是以色列橫行中東的資本之一。
而與以色列類似的是,巴基斯坦也是世界上四個“非法”擁核的國家之一,並且巴基斯坦還具備遠程打擊能力的彈道導彈係統。
因此沙特與巴基斯坦簽署共同防禦條約,實際上就標誌著以色列在中東獨一無二的核威懾被打破,這對於其他國家來說也是極大的吸引力。
此外,這也標誌著美國的信用破裂。
沙特曾是美國在中東的堅定盟友,不僅有美國軍事基地,也是美國武器的進口大戶。但是如今卻選擇了與巴基斯坦結盟,實際上已經反映出對美國的不信任。
在以色列此前針對卡塔爾的襲擊中,卡塔爾曾質問美國為什麽會在以色列發動襲擊的10分鍾之後才通知自己,而美國則向卡塔爾解釋,稱以色列也是在襲擊的前一刻才通報美國,他們來不及告知盟友。
但真正的問題不在這裏,因為卡塔爾擁有美國在中東最大的烏代德空軍基地,然而在以色列發動襲擊時,美軍基地的防空係統卻全部沒有任何反應。這一點不管美國怎麽解釋都是沒用的,因為不論美國是否默許了以色列的襲擊,它實質上已經標誌著美國的安全保護承諾徹底破產。
也是基於對美國的不信任,中東國家才開始尋求組建地區性的共同防禦機製,其目標就是要擺脫對美國安全保護的單一依賴,這一趨勢已經無法改變。
最後,沙特與巴基斯坦威懾的不僅僅是以色列。
在簽署協議後,一名沙特高級官員在被問及協議簽署時機時,作出了這樣的表態,他表示:“這項協議是多年討論的成果,並非是針對特定國家或特定事件的回應,而是對兩國之間長期深入合作的製度化安排。”
這個回應背後的內容就很值得玩味了,沙特沒有說不是特定針對以色列,但肯定包含以色列。那麽除了以色列外,這份協議還在威懾誰呢?
回顧近些年中東局勢的發展,伊朗肯定是在答案之列。
為什麽這麽說呢?
從沙特和巴基斯坦自身的安全利益出發,沙特與伊朗雖然已經達成了和解,但是雙方此前長期的敵對,威脅早已經不僅僅來自對方,例如與沙特緊鄰的也門胡塞武裝,就是伊朗支持的重要勢力,他們也是沙特最直接的安全威脅。而巴基斯坦與伊朗因為兩國境內俾路支地區的分離主義勢力的活動,時不時引發雙方的邊境衝突。因此沙特和巴基斯坦都對伊朗有防範心理。
不僅如此,在今年的以伊衝突期間,伊朗為了回應美軍對其境內核設施的襲擊,還對卡塔爾境內的美軍基地發動了導彈襲擊,而美國在沙特同樣存在軍事基地,難保未來伊朗再次卷入與美國以色列的衝突時,不會將這些基地視為打擊目標。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雖然與巴基斯坦也很不對付,不過沙特卻在簽署協議後釋放出了明確友善的信號,稱沙特與印度的關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穩固,並將繼續發展這種關係,並盡一切可能為地區和平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