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逐漸變味的“健身運動”:“暴走團”裏的老年江湖

逐漸變味的“健身運動”:“暴走團”裏的老年江湖

文章來源: 新京報 於 2025-09-15 21:12:36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各路“暴走大軍”幾乎占領了北陵公園。

清晨五點四十分,大半個沈陽還在沉睡著。北陵公園的黃陵廣場上已聚集了四五十位老人。他們穿著統一的紅色運動套裝,相互寒暄,悄然列隊。

十分鍾後,另一支暴走團隊伍也開始朝廣場聚集。這一夥人拖著行李箱大小的音箱,扛著一麵紅旗,在廣場另一側擺開陣勢。其間,兩支隊伍的目光短暫相接,又迅速移開。

六點整,早場的五支暴走團隊伍全部到齊,總人數超過三百人,音樂聲幾乎在同一時刻響起。幾種節奏交織碰撞,人群開始沿步道行進,一邊向前、向上伸直手臂,一邊雙肩規律地聳動,整齊劃一。很快,人群像幾道洪流,向公園各處散開。

寂靜被打破了,浩蕩的大部隊和混雜的音樂,衝進路人的眼睛和耳朵。

“簡直把公園當自己家了”“每天都是這麽大動靜”——路過的行人一邊抱怨,一邊加快腳步,繞道而行。旁觀者看來,這樣的鍛煉方式近乎魔幻,令人費解。因為一邊快速行走,一邊做些奇特的動作,他們也被戲稱為“僵屍舞”“暴走團”“鬼抽筋”。

八月,一起消防車與救護車被堵事件,將暴走團再次推向輿論旋渦。“暴走團擋路”的話題屢上熱搜。不少人指責他們“暴走”變“路霸”,呼籲清退取締,並依法處罰擾亂正常秩序的暴走團。

爭議之下,老人們正麵臨無處可“走”的尷尬。

每天清晨,老人們準時來到沈陽北陵公園健步走。受訪者供圖

“暴走團又來了”

8月26日下午五點半,晚場開始之前,李華已經在北陵公園等待隊友。

六點整,他低頭看了一眼手表,不差一分。

“排好隊,準備開始了。”

招呼落下,一首流行音樂《朋友的酒》響起,上百人齊刷刷動了起來。“人生幾十年,總會有風雨來陪,瀟瀟灑灑赴會,今不醉不歸……”伴著豪放的旋律,隊員們逐漸放開手腳,浩浩蕩蕩向前邁步。

六十歲的李華是這支“暴走團”的發起人。

他身板挺拔,留著花白的寸頭,穿著紅色運動套裝,戴白手套,腳踩一雙反複刷洗、已顯發舊的運動鞋。不同於其他隊員,李華腰間別著小音箱、頭戴耳麥,舉一麵紅旗走在最前頭。行進途中,不時回頭糾正動作、喊出口號,是整個隊伍的指揮中樞。

十五分鍾後,隊伍行至皇太極廣場,與另外兩支健步走團隊相遇。其中一支動作整齊,成員年齡偏年輕,被李華稱為“專業隊”。另一支,老年人居多,沒有多餘動作,隻是快速行走。三支百人隊伍匯聚於此,三種音樂交織,五百平方米的廣場瞬間被人群與聲響填滿了。

這樣的場景,幾乎每天都在北陵公園定時上演。清晨六點,傍晚六點,以李華為代表的暴走團成員,準時出現,不論盛夏寒冬,一周七天,從不間斷。如果有人因事無法到場,還會托其他團員帶話,或在微信群裏告假。

這裏原本並非如此喧鬧。

北陵公園始建於1643年,是清太宗皇太極與孝端文皇後的陵寢,長久肅穆寧靜。新中國成立後,陵園辟為公園,開始對公眾開放。因早晚免門票,逐漸成了附近中老年人鍛煉的首選地點。

李華是最早一批來這裏鍛煉的人,見證了“暴走”這把“火”是如何在北陵公園燒起來的。

2019年,佳木斯健身操在東北悄然興起。李華偶然看到視頻,覺得有趣,找來幾位老友在北陵公園的空地上嚐試練習。隻用了幾日,他就掌握了動作,還將健身操與健步走結合,自創出一套“行進操”。在鍛煉過程中,不斷有人駐足詢問:“能跟你們一起走嗎?”李華熱情應允。

不到一個月,隊伍從四人發展到二十餘人。起初多是附近小區的退休老人,後來口耳相傳,一些中年人和更年長的老年人也陸續加入,人數一度超過一百四十人。接下來,另外幾支隊伍接連組建。鼎盛時,園內同時活躍著十來支隊伍,大的超過一百五十人,小的也有二三十人。北陵公園也逐漸成為“暴走”聚集地。

李華從不厭倦講述自己創建百人團隊的經曆——這種運動活動範圍大,存在感極強,時常讓他覺得心潮澎湃。

但在其他遊客眼中,他們是最不受歡迎的群體。

五年來,因音樂聲量、占用步道等問題,李華的團隊與遊人的摩擦時有發生。有人批評他們“拿的退休金太多了,閑得沒事幹”“缺乏公德”,甚至被稱為“神經病”。不知不覺間,“瘋狂暴走團”的稱號,也在沈陽傳開。

不久前,李華帶隊如常“暴走”。隊伍剛行進約一公裏,就遇到兩名年輕人上前阻攔:“去邊上走,別擋道。”對方舉起手機湊近李華的臉,一邊對著手機說:“看,‘暴走團’又來了。”李華側身躲閃鏡頭,反駁:“這麽大的地方,怎麽算擋道?”雙方對峙,引來不少人圍觀。

人群中也有不同的聲音。幾個遊客為他們辯論:“沒上馬路,也沒進居民區,在公園裏,有什麽不行的。”隨後,李華擠在人群裏,高聲喊了一句:“公共區域,你管不著!”最終,衝突並未擴大,但李華還是關掉音響,帶著隊伍離開了。

類似的爭執時有發生。老人們時常感到不解:“辛苦一輩子,老了健個身,還要看人臉色。”

委屈歸委屈,但多數人仍雷打不動,每日準時赴約,暴走三公裏。也有個別老人怕遇見熟人尷尬,或是受不了旁人異樣的眼光,選擇退出。

北陵公園,傍晚六點,多支暴走團幾乎占滿了步道。受訪者供圖

老年江湖

實際上,對老人們而言,這裏不僅是鍛煉身體的場所,更是他們重新構建社交圈的重要去處。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北陵公園,由退休老人組成的健步走隊伍裏,關係網絡遠比想象中複雜。一個“團”,就是一個小社會,一片人情場。

隨著規模變大,李華發現,隊伍不好帶了。

他說,起初大家隨意站位,跟不上隊的會自覺退後,而前排因動作顯眼、步伐整齊,漸漸成了許多人眼中的“香餑餑”。團員們普遍覺得,站得越靠前,表示在團裏的地位越核心。尤其一些曾是管理層的成員,格外在意自己所站的位置,有人甚至提前半小時到場,用水杯、腰包占住前排,不願挪後。

實際上,一支近百人的健步走團隊,有時堪比一家公司——有發展,也有分裂。

在團隊中,李華作為團長負責統籌。體力好、動作標準的擔任領隊,在行走時發號施令;另有一兩名後勤組長管理考勤雜務、采購裝備、傳達活動通知。所有職務每三個月由投票產生,而普通成員則是跟隨,參與集體活動。

六十二歲的梅阿姨跟著李華走了三年。她發現,領隊一職最受歡迎——舉旗戴麥,有權又不瑣碎。三年來,老人們為“爭奪”領隊,暗自較勁,甚至上演了不少“宮心計”。每臨近選舉,都有人暗中運作,建小群、請吃飯、逐個打招呼,隻為了多拉幾張票。

去年冬天,一位剛進團不到一年的阿姨當選領隊。“她動作並不標準,口號聲也小。”梅阿姨回憶,大家嘴上不說,心裏不服。為了表達不滿,幾個老隊員甚至在隊列中放慢腳步,拉開距離,故意讓隊伍走得稀稀拉拉。

一些由人情引發的矛盾也時有發生。

李華個子高,步伐穩,站在隊中最是醒目,也受到一些女隊員的歡迎。幾位性格外向的阿姨常圍在他身邊說笑,如同“仰慕者”。梅阿姨偶爾也想上前聽聽,“上個月,就有人因散場後向李華多請教了幾句,便被傳了閑話,遭到孤立,氣得三天沒來鍛煉。”梅阿姨說。

除此之外,“錢”和“利”也是小江湖裏至關重要的矛盾根源。

王建國是最早和李華一起鍛煉的夥伴,也是暴走團的元老人物。他曾在沈陽開過兩家餐館,擅長算賬,順理成章擔任了團隊裏的後勤組長。起初兩人關係要好,直到隊伍規模超過百人,矛盾慢慢浮現。

第一次明顯的分歧,是因購買隊服引發的。據李華回憶,為了整齊美觀,團隊會定期統一采購運動裝、手套和腰包。他主張一年更換一次,而王建國卻每隔兩三個月就安排換新,總說找到了更便宜的廠家,卻從不公開進貨單據。後來有隊員說,他在其中拿了回扣。消息悄然傳開,李華與不少老隊員都因此感到不滿。

事情並未就此停止。

李華患有高血壓,兒子覺得東北的寒冷對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利,每年冬天都送李華老兩口去三亞過冬,待上兩三個月。動身前,王建國向李華保證會代為打理好團隊。可他前腳剛走,王建國就瞞著他,組織每個團員上交三十元會費。

不少老隊員紛紛打電話向李華“告狀”,告訴他團隊動蕩,已有十幾人先後退出,去了公園的別處,另起爐灶。李華聽後立刻改簽了機票,提前從三亞飛回沈陽。

二人約在北陵公園的一處湖邊見麵了。麵對李華的質問,王建國的理由很簡單:“其他的隊伍每月收五十元,我們不收費,留不住人。”在王建國看來,收錢,是為了增強團隊凝聚力。

但李華有不同的價值判斷:建隊是為了鍛煉,誰都可以來,一旦摻進利益,人心就散了,變味兒了。

最終,兩人因理念不合分道揚鑣。王建國帶走了十幾位關係近的隊員,另辟新據點。李華則留下,繼續帶領其餘的人在北陵公園健步走。

隊員們一邊前行,一邊跟著節奏有規律地伸臂、聳肩。受訪者供圖

難以消磨的時間

事實上,老人們往往是心甘情願卷入“江湖”的。

暴走團成員大多已經退休。離開工作崗位後,日子閑了下來,每天雷打不動的健步走,反倒成了生活中為數不多的盼頭。至於小摩擦和“明爭暗鬥”,在他們看來,無非是想在這片小天地裏,守住一點存在感,很少有人真正撕破臉,“人到晚年,有地方去、有人相伴,比什麽都重要。”

李華曾是一名中學語文教師。任教三十年,他每日騎著自行車往返於家校之間,備課、上課、批改作業,日子過得忙碌,也有意義。教過的學生陸續成家立業。2019年退休那天,他把多年的備課筆記統統收進抽屜,再未打開。

兒子在上海,既不需要經濟支持,也不用他幫忙帶孫女。比起大多數同齡人,他的生活也清淨簡單得多。剛退休時,李華計劃著去雲南看玉龍雪山、去長白山看天池,還想四處嚐嚐沒吃過的小吃,想象往後皆是自在清閑。

一開始,他常主動約老同事、老朋友吃飯、打牌、喝點小酒。起初大家還願意應約,但後來,電話另一端的回應越來越淡,“老出去不得花錢嗎”“孫子回來咯”……他嗯嗯兩聲,放下手機。再後來,他也不再張羅了。

突然閑下來的生活並沒有想象中鬆弛,反而總有種泥沙俱下的失落感,時間也由此變得冗長,難熬。除了每天去家附近的市場逛一圈,買個菜,其餘時間,就在看電視和睡覺之間循環。電視裏,體育比賽、新聞、電視劇,輪番切換。有時午睡一覺醒來已將近四點,隨便應付點晚飯,繼續等待天黑。

“待夠了,好沒意思。”李華說。

這是李華第一次感知,衰老,就那麽突然地到來了。四十歲時,他正值壯年,堂哥從沈陽一個國營化工廠退休後總抱怨“活著沒勁”,他覺得難以理解,“不用早出晚歸,大把時間可自由揮霍,怎麽會沒勁呢?”如今,他第一次發現,“閑著沒事做”的滋味,因人因年齡而異。

李華仍不願服老。每天清早要刮淨胡子,穿戴整齊才出門。頭發慢慢變白,幹脆全部剃掉。偶爾,公交車上遇到讓座的年輕人,他也會擺手拒絕:“你坐,我站著。”前兩年,他曾聯係學校商量返聘,對方並未拒絕,但也無下文。老伴勸他別太認真,他則感歎:“人老了,沒人要了。”

那段日子,他覺得自己陡然滑入老年,萬物破碎,看什麽都不順心。經常,還會因為晚飯遲開半小時、眼鏡找不著、水果忘記吃放壞了等等小事,對著妻子發脾氣。兒子曾提出接老兩口到上海生活,換換心情,既能團圓,還能搭把手幫忙帶孫女。但李華拒絕了,在他看來,和兒女同住,意味著失去了對生活最後的掌控。

梅阿姨也有相似的感受。

從吉林白城農村來到沈陽二十年,她先後幫兩個兒子帶大了三個孫輩。照顧孩子、買菜做飯……每一天被瑣碎填滿,幾乎找不到屬於自己的時間。直到女兒家最小的外孫也開始上小學,她發現,生活突然空出了一大塊。

在沈陽,她沒有朋友,日常的軌跡僅限於小區、超市和學校。每天送完孩子,回到家隻剩自己一人。電視播著,有一搭沒一搭地聽個響,反複擦桌擦地,或站在陽台看樓下的行人,熬到下午四點接外孫放學。

雖與女兒女婿同住,但她仍感到孤獨。因為怕說錯話惹孩子不高興,他們交流得很少,除了吃飯,她大多時間窩在自己那間堆滿廢紙箱、不足十五平方米的小屋——紙箱是她平時在小區裏撿來打算賣錢的,越積越多,舍不得扔。陰雨天,女兒總抱怨紙箱有臭味,她不反駁,隻覺得自己是寄人籬下,“土都埋半截了,什麽都不想說了。”

9月3日清晨六點,北京朝陽公園,上百名老人在此集結。受訪者供圖

“一輩子都在為孩子、為父母,很少為自己活”

促使許多老人加入暴走團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孤獨,是他們共通的原因之一。

北陵公園給了李華新的寄托。

創建隊伍之後,李華幾乎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投注於此。每天早晨五點準時起床,簡單吃過早飯,坐半小時公交車趕到公園,帶領大家暴走三公裏。上午九點回家後,看會兒電視,又開始上網學習新的健身操,在家裏練上幾遍。下午四點半,吃完晚飯,又該出門了。

梅阿姨也不再終日忙於接送孩子,早上趕不及去公園時,幹脆“罷工”,讓女兒自己想辦法。在暴走團,她一步步找回曾經被瑣碎日常淹沒的自我。她說:“精神上有了寄托,自然不想不開心的事了。”

鍛煉之餘,老人們三五一群,聊買菜的價格,抱怨孩子總點外賣、不懂省錢,最後又以“年輕人都這樣”彼此安慰。會玩手機的,教別人玩短視頻;剛旅遊回來的,講講見聞。有時,他們也為血壓血脂到底用什麽好方法才能降下去的話題爭論半天。

這背後,有老人們更深層的情感需求。

對他們而言,參與暴走團,不僅僅是為了鍛煉,更像是一種宣示——證明他們依然健康、獨立,仍能自主地融入社會,是生活質量的一種體現。

在北京朝陽區的一處城中村,五十五歲的林阿姨已經獨居十六年。

初次見麵時,她身穿一條寶藍色短袖連衣裙,腳踩白色厚底樂福鞋,腦後是一個玫紅色發圈紮著的丸子頭。她說:“人要有精氣神,我比較講究這個。”

2021年,她開始參加朝陽公園內的健步走團。據她的觀察,參團的老人主要分成兩種:一種是生活無憂、子女省心,純粹為鍛煉身體;另一種則是終於想通了,不願困於孤獨,決定走出來交友、排遣寂寞,把餘生過完。

而她自己,屬於後者。

時間往回撥三十年。20世紀90年代,高中畢業後,林阿姨就在距離家兩公裏外的國營商場做售貨員,每天站完櫃台,急匆匆趕回家給丈夫和公婆做飯。二十四歲生下一雙兒女,四十歲經曆離婚,一晃又是十五年。按她的話說,“一輩子都在為孩子、為父母,很少為自己活。”

轉變發生在近幾年。一位曾每年都相約一起去張北草原避暑的好姐妹,前年突然查出腸癌晚期,來不及化療,沒過多久就去世了。好友的離世讓她悲傷了好一陣,轉念想想,生命有限,自己的一隻腳似乎也已經邁進了墳墓,不知道哪一天也就不在了。

她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也開始嚐試許多新鮮事物:去健身房跟年輕人一起上團課,養蜥蜴和蛇這類特殊寵物。每天去健步走前,她都會精心打扮,卷發要打理得一絲不苟,畫眉塗口紅,最後穿上鮮亮的運動裝。

這種獨特的風格讓她在老年健步走團裏顯得與眾不同,也成為大家議論的焦點。

但她並不在意。“隨他們議論,說明我活出了他們不敢活的樣子。”在公園裏,也曾有單身、喪偶的中老年異性向她示好,送她小禮物,希望進一步發展。她享受被人欣賞,但又清醒拒絕,“何必再找個人管著自己,老了還要伺候別人?”

北京朝陽公園,林阿姨所在的健步走團,會在劃定的區域內活動。新京報記者 鹹運禎 攝

矛盾何解?

梅阿姨的女兒一直反對母親參加暴走團,覺得這種活動太過招搖。有一天中午,她臨時從公司回家取東西,推開門,正撞見母親帶著三位團友在客廳跟著手機音樂練習動作。她頓時氣上心頭,一句話沒說,朝母親瞪了一眼,摔門離去了。

之後,女兒特意為梅阿姨報了老年大學的書法班,一心想給她找些“正經事”做。可梅阿姨隻去了幾次就再也不肯去了:“我大字都不識幾個,坐在那融不進去,渾身不自在。”然後仍舊每天準時出現在北陵公園。

女兒始終難以理解:“這麽吵鬧,還總被人指指點點,怎麽就非去不可呢?”她曾被母親拉著一起去體驗,但她受不了那份嘈雜與擁擠,很快就離開了。

無奈之下,她在社交平台發帖吐槽母親參加暴走團的行為,沒想到引發許多年輕人的共鳴,留言迅速超過百條。後來她甚至接受了媒體的采訪,坦言隻有一個目的:“勸勸我媽,別再去了。”

在網絡上,“路霸式暴走團”頻遭批評。有人表示理解老年人的健身需求,也有人討伐老人們“退休金過高”“倚老賣老”“給兒女丟人”。

今年8月,沈陽一起消防車與救護車被堵事件,將暴走團再次推向輿論旋渦。不少人指責他們“暴走”變路霸,呼籲清退取締,並依法處罰擾亂正常秩序的暴走團。

為此,多地政府陸續出台規範措施。北京、上海、沈陽、廣州等城市開始對暴走團進行摸排登記,劃定活動區域,安排專人維持秩序。屢次違規的團隊會被約談,甚至處罰。

這背後,折射出更深層的社會問題。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王亞朝曾在一篇名為《“暴走團”引發的交通問題及應對策略研究》中寫道,根據國家體育總局《2020年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公報》統計,超過40%的60歲以上老年人以健步走作為主要運動方式。這表明,老年人對“暴走”認可度較高,對於他們而言,“暴走”不僅有身體層麵的健身作用,還在心理、情緒、社交層麵發揮一定的促進作用。

王亞朝認為,暴走團引發的爭議,既源於該群體自身交通安全意識薄弱、組織鬆散紀律性不足等主觀因素,也與公共健身空間不足、缺乏有效監管等客觀條件密切相關。為此,他提出建議:各地應加強體育公園、全民健身中心及公共體育場館等設施的規劃與建設,推動一批公共健步設施的新建或改造,鼓勵有條件的體育場館、學校及健身場所向社會免費開放健步場地,以彌補場地資源的不足。

同時,相關部門應出台針對暴走團等群體性活動的規範性指導意見,建立健全長效管理機製。交管部門可聯合其他單位開展專項治理,加強對暴走團道路交通違法及噪聲汙染的巡查與執法——利用電子監控、視頻巡查等技術手段及時發現並處置違規行為,對違規個人或團體依法予以教育或處罰。

此外,還應積極引導暴走團選擇合適的時間與場地進行活動。具體而言,應遠離居民集中區,避免占用城市道路,確保不影響正常交通與社會秩序,並盡量減少對周邊居民的幹擾。

三十六歲的徐盛,起初對那些身穿統一服裝、列隊健步走的老人也不太理解。去年,他在公園結識了一位健步走的退休老人。兩人聊天時,老人說,自己從北苑的家到朝陽公園,單程要花費一個小時,其實也並非多麽熱愛運動,隻是像他這樣的年紀,“能去的地方不多了。”他最期待的,是每天鍛煉結束後那一段與隊友閑聊的時光。

徐盛突然意識到,人至晚年,角色早已悄然轉換,在家庭中,老人們從支柱變成了需要依賴的一方。在社會上,逐漸退出職場,淡出話語的中心。而參與這種集體活動,大概是他們抱團抵抗失序的一種方式。“年輕人有年輕人打拚的壓力,老年人也有他們的心酸。”徐盛說。

2025年夏末的沈陽出現了新的變化。公園裏加強了安保人員的巡邏,勸阻占道暴走的行為,禁止高分貝的音響播放。許多暴走團開始主動調整活動地點,從城市中心的公園轉戰到河堤步道、新開發區域等相對僻靜的場所。這些地方雖然環境不如公園,但不會幹擾他人。

李華所在的團隊是其中之一。作為領隊,他仍走在隊伍最前麵。隊伍比鼎盛時短了不少,有些老夥伴因路遠或家人勸阻而退出,但留下的人,依舊穿著統一的運動服、戴著白手套,邁著整齊的步子暴走。

清晨活動散場,老人們攀談著結伴離去。有人去市場買菜,有人趕著回家準備午飯,他們在街角道別,彼此約定:“傍晚老地方見。”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15)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紐約時報:令中國感到恐懼的一個新聞熱詞
特朗普聯合國演講:六年前聽眾大笑,但今年陷入沉默
郵輪上大批女遊客拿胸罩做這事 其他乘客受不了:請停止
放棄WTO特殊待遇,中國:充分彰顯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與漸凍症抗爭6年 妻子透露蔡磊已完全喪失語言能力




24小時討論排行

美中學生均分創新低 華人父母震怒:就這教育水平?
川普稱止痛藥增胎兒自閉症風險,世衛歐盟紛駁斥:無證據
前Meta工程師爆料:17人團隊15個H-1B 80%對手沒了?
“中國為何偏愛戰爭?”韓劇台詞激怒中國網友
馬克龍與特朗普談加沙衝突:解散哈馬斯行不通
川普與愛潑斯坦牽手跳舞雕塑現身美國家廣場 白宮回應
川普提名華裔律師任第9巡回法院法官 民主黨炸鍋
保守革命:開除教授後,美國大學的新政治生態
仇中越演越烈?首爾又反中遊行 與中國女激烈口角
他們把“假中餐”賣給美國人,然後買下NBA球隊
有人故意?川普夫婦搭聯合國扶梯突卡住 白宮控"暗算"
ICE又遇襲!德州辦公室3死1傷 子彈刻字曝光
中國6名“特級象棋大師”被判刑 王天一當庭認罪
張雪峰賬號被禁止關注,包括微博、抖音、小紅書等
川普45分鍾演說火力全開!脫稿狂酸聯合國,5大重點一次看
H-1B費大漲混亂瞬間:數十乘客緊急衝下飛機…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逐漸變味的“健身運動”:“暴走團”裏的老年江湖

新京報 2025-09-15 21:12:36

各路“暴走大軍”幾乎占領了北陵公園。

清晨五點四十分,大半個沈陽還在沉睡著。北陵公園的黃陵廣場上已聚集了四五十位老人。他們穿著統一的紅色運動套裝,相互寒暄,悄然列隊。

十分鍾後,另一支暴走團隊伍也開始朝廣場聚集。這一夥人拖著行李箱大小的音箱,扛著一麵紅旗,在廣場另一側擺開陣勢。其間,兩支隊伍的目光短暫相接,又迅速移開。

六點整,早場的五支暴走團隊伍全部到齊,總人數超過三百人,音樂聲幾乎在同一時刻響起。幾種節奏交織碰撞,人群開始沿步道行進,一邊向前、向上伸直手臂,一邊雙肩規律地聳動,整齊劃一。很快,人群像幾道洪流,向公園各處散開。

寂靜被打破了,浩蕩的大部隊和混雜的音樂,衝進路人的眼睛和耳朵。

“簡直把公園當自己家了”“每天都是這麽大動靜”——路過的行人一邊抱怨,一邊加快腳步,繞道而行。旁觀者看來,這樣的鍛煉方式近乎魔幻,令人費解。因為一邊快速行走,一邊做些奇特的動作,他們也被戲稱為“僵屍舞”“暴走團”“鬼抽筋”。

八月,一起消防車與救護車被堵事件,將暴走團再次推向輿論旋渦。“暴走團擋路”的話題屢上熱搜。不少人指責他們“暴走”變“路霸”,呼籲清退取締,並依法處罰擾亂正常秩序的暴走團。

爭議之下,老人們正麵臨無處可“走”的尷尬。

每天清晨,老人們準時來到沈陽北陵公園健步走。受訪者供圖

“暴走團又來了”

8月26日下午五點半,晚場開始之前,李華已經在北陵公園等待隊友。

六點整,他低頭看了一眼手表,不差一分。

“排好隊,準備開始了。”

招呼落下,一首流行音樂《朋友的酒》響起,上百人齊刷刷動了起來。“人生幾十年,總會有風雨來陪,瀟瀟灑灑赴會,今不醉不歸……”伴著豪放的旋律,隊員們逐漸放開手腳,浩浩蕩蕩向前邁步。

六十歲的李華是這支“暴走團”的發起人。

他身板挺拔,留著花白的寸頭,穿著紅色運動套裝,戴白手套,腳踩一雙反複刷洗、已顯發舊的運動鞋。不同於其他隊員,李華腰間別著小音箱、頭戴耳麥,舉一麵紅旗走在最前頭。行進途中,不時回頭糾正動作、喊出口號,是整個隊伍的指揮中樞。

十五分鍾後,隊伍行至皇太極廣場,與另外兩支健步走團隊相遇。其中一支動作整齊,成員年齡偏年輕,被李華稱為“專業隊”。另一支,老年人居多,沒有多餘動作,隻是快速行走。三支百人隊伍匯聚於此,三種音樂交織,五百平方米的廣場瞬間被人群與聲響填滿了。

這樣的場景,幾乎每天都在北陵公園定時上演。清晨六點,傍晚六點,以李華為代表的暴走團成員,準時出現,不論盛夏寒冬,一周七天,從不間斷。如果有人因事無法到場,還會托其他團員帶話,或在微信群裏告假。

這裏原本並非如此喧鬧。

北陵公園始建於1643年,是清太宗皇太極與孝端文皇後的陵寢,長久肅穆寧靜。新中國成立後,陵園辟為公園,開始對公眾開放。因早晚免門票,逐漸成了附近中老年人鍛煉的首選地點。

李華是最早一批來這裏鍛煉的人,見證了“暴走”這把“火”是如何在北陵公園燒起來的。

2019年,佳木斯健身操在東北悄然興起。李華偶然看到視頻,覺得有趣,找來幾位老友在北陵公園的空地上嚐試練習。隻用了幾日,他就掌握了動作,還將健身操與健步走結合,自創出一套“行進操”。在鍛煉過程中,不斷有人駐足詢問:“能跟你們一起走嗎?”李華熱情應允。

不到一個月,隊伍從四人發展到二十餘人。起初多是附近小區的退休老人,後來口耳相傳,一些中年人和更年長的老年人也陸續加入,人數一度超過一百四十人。接下來,另外幾支隊伍接連組建。鼎盛時,園內同時活躍著十來支隊伍,大的超過一百五十人,小的也有二三十人。北陵公園也逐漸成為“暴走”聚集地。

李華從不厭倦講述自己創建百人團隊的經曆——這種運動活動範圍大,存在感極強,時常讓他覺得心潮澎湃。

但在其他遊客眼中,他們是最不受歡迎的群體。

五年來,因音樂聲量、占用步道等問題,李華的團隊與遊人的摩擦時有發生。有人批評他們“拿的退休金太多了,閑得沒事幹”“缺乏公德”,甚至被稱為“神經病”。不知不覺間,“瘋狂暴走團”的稱號,也在沈陽傳開。

不久前,李華帶隊如常“暴走”。隊伍剛行進約一公裏,就遇到兩名年輕人上前阻攔:“去邊上走,別擋道。”對方舉起手機湊近李華的臉,一邊對著手機說:“看,‘暴走團’又來了。”李華側身躲閃鏡頭,反駁:“這麽大的地方,怎麽算擋道?”雙方對峙,引來不少人圍觀。

人群中也有不同的聲音。幾個遊客為他們辯論:“沒上馬路,也沒進居民區,在公園裏,有什麽不行的。”隨後,李華擠在人群裏,高聲喊了一句:“公共區域,你管不著!”最終,衝突並未擴大,但李華還是關掉音響,帶著隊伍離開了。

類似的爭執時有發生。老人們時常感到不解:“辛苦一輩子,老了健個身,還要看人臉色。”

委屈歸委屈,但多數人仍雷打不動,每日準時赴約,暴走三公裏。也有個別老人怕遇見熟人尷尬,或是受不了旁人異樣的眼光,選擇退出。

北陵公園,傍晚六點,多支暴走團幾乎占滿了步道。受訪者供圖

老年江湖

實際上,對老人們而言,這裏不僅是鍛煉身體的場所,更是他們重新構建社交圈的重要去處。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北陵公園,由退休老人組成的健步走隊伍裏,關係網絡遠比想象中複雜。一個“團”,就是一個小社會,一片人情場。

隨著規模變大,李華發現,隊伍不好帶了。

他說,起初大家隨意站位,跟不上隊的會自覺退後,而前排因動作顯眼、步伐整齊,漸漸成了許多人眼中的“香餑餑”。團員們普遍覺得,站得越靠前,表示在團裏的地位越核心。尤其一些曾是管理層的成員,格外在意自己所站的位置,有人甚至提前半小時到場,用水杯、腰包占住前排,不願挪後。

實際上,一支近百人的健步走團隊,有時堪比一家公司——有發展,也有分裂。

在團隊中,李華作為團長負責統籌。體力好、動作標準的擔任領隊,在行走時發號施令;另有一兩名後勤組長管理考勤雜務、采購裝備、傳達活動通知。所有職務每三個月由投票產生,而普通成員則是跟隨,參與集體活動。

六十二歲的梅阿姨跟著李華走了三年。她發現,領隊一職最受歡迎——舉旗戴麥,有權又不瑣碎。三年來,老人們為“爭奪”領隊,暗自較勁,甚至上演了不少“宮心計”。每臨近選舉,都有人暗中運作,建小群、請吃飯、逐個打招呼,隻為了多拉幾張票。

去年冬天,一位剛進團不到一年的阿姨當選領隊。“她動作並不標準,口號聲也小。”梅阿姨回憶,大家嘴上不說,心裏不服。為了表達不滿,幾個老隊員甚至在隊列中放慢腳步,拉開距離,故意讓隊伍走得稀稀拉拉。

一些由人情引發的矛盾也時有發生。

李華個子高,步伐穩,站在隊中最是醒目,也受到一些女隊員的歡迎。幾位性格外向的阿姨常圍在他身邊說笑,如同“仰慕者”。梅阿姨偶爾也想上前聽聽,“上個月,就有人因散場後向李華多請教了幾句,便被傳了閑話,遭到孤立,氣得三天沒來鍛煉。”梅阿姨說。

除此之外,“錢”和“利”也是小江湖裏至關重要的矛盾根源。

王建國是最早和李華一起鍛煉的夥伴,也是暴走團的元老人物。他曾在沈陽開過兩家餐館,擅長算賬,順理成章擔任了團隊裏的後勤組長。起初兩人關係要好,直到隊伍規模超過百人,矛盾慢慢浮現。

第一次明顯的分歧,是因購買隊服引發的。據李華回憶,為了整齊美觀,團隊會定期統一采購運動裝、手套和腰包。他主張一年更換一次,而王建國卻每隔兩三個月就安排換新,總說找到了更便宜的廠家,卻從不公開進貨單據。後來有隊員說,他在其中拿了回扣。消息悄然傳開,李華與不少老隊員都因此感到不滿。

事情並未就此停止。

李華患有高血壓,兒子覺得東北的寒冷對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利,每年冬天都送李華老兩口去三亞過冬,待上兩三個月。動身前,王建國向李華保證會代為打理好團隊。可他前腳剛走,王建國就瞞著他,組織每個團員上交三十元會費。

不少老隊員紛紛打電話向李華“告狀”,告訴他團隊動蕩,已有十幾人先後退出,去了公園的別處,另起爐灶。李華聽後立刻改簽了機票,提前從三亞飛回沈陽。

二人約在北陵公園的一處湖邊見麵了。麵對李華的質問,王建國的理由很簡單:“其他的隊伍每月收五十元,我們不收費,留不住人。”在王建國看來,收錢,是為了增強團隊凝聚力。

但李華有不同的價值判斷:建隊是為了鍛煉,誰都可以來,一旦摻進利益,人心就散了,變味兒了。

最終,兩人因理念不合分道揚鑣。王建國帶走了十幾位關係近的隊員,另辟新據點。李華則留下,繼續帶領其餘的人在北陵公園健步走。

隊員們一邊前行,一邊跟著節奏有規律地伸臂、聳肩。受訪者供圖

難以消磨的時間

事實上,老人們往往是心甘情願卷入“江湖”的。

暴走團成員大多已經退休。離開工作崗位後,日子閑了下來,每天雷打不動的健步走,反倒成了生活中為數不多的盼頭。至於小摩擦和“明爭暗鬥”,在他們看來,無非是想在這片小天地裏,守住一點存在感,很少有人真正撕破臉,“人到晚年,有地方去、有人相伴,比什麽都重要。”

李華曾是一名中學語文教師。任教三十年,他每日騎著自行車往返於家校之間,備課、上課、批改作業,日子過得忙碌,也有意義。教過的學生陸續成家立業。2019年退休那天,他把多年的備課筆記統統收進抽屜,再未打開。

兒子在上海,既不需要經濟支持,也不用他幫忙帶孫女。比起大多數同齡人,他的生活也清淨簡單得多。剛退休時,李華計劃著去雲南看玉龍雪山、去長白山看天池,還想四處嚐嚐沒吃過的小吃,想象往後皆是自在清閑。

一開始,他常主動約老同事、老朋友吃飯、打牌、喝點小酒。起初大家還願意應約,但後來,電話另一端的回應越來越淡,“老出去不得花錢嗎”“孫子回來咯”……他嗯嗯兩聲,放下手機。再後來,他也不再張羅了。

突然閑下來的生活並沒有想象中鬆弛,反而總有種泥沙俱下的失落感,時間也由此變得冗長,難熬。除了每天去家附近的市場逛一圈,買個菜,其餘時間,就在看電視和睡覺之間循環。電視裏,體育比賽、新聞、電視劇,輪番切換。有時午睡一覺醒來已將近四點,隨便應付點晚飯,繼續等待天黑。

“待夠了,好沒意思。”李華說。

這是李華第一次感知,衰老,就那麽突然地到來了。四十歲時,他正值壯年,堂哥從沈陽一個國營化工廠退休後總抱怨“活著沒勁”,他覺得難以理解,“不用早出晚歸,大把時間可自由揮霍,怎麽會沒勁呢?”如今,他第一次發現,“閑著沒事做”的滋味,因人因年齡而異。

李華仍不願服老。每天清早要刮淨胡子,穿戴整齊才出門。頭發慢慢變白,幹脆全部剃掉。偶爾,公交車上遇到讓座的年輕人,他也會擺手拒絕:“你坐,我站著。”前兩年,他曾聯係學校商量返聘,對方並未拒絕,但也無下文。老伴勸他別太認真,他則感歎:“人老了,沒人要了。”

那段日子,他覺得自己陡然滑入老年,萬物破碎,看什麽都不順心。經常,還會因為晚飯遲開半小時、眼鏡找不著、水果忘記吃放壞了等等小事,對著妻子發脾氣。兒子曾提出接老兩口到上海生活,換換心情,既能團圓,還能搭把手幫忙帶孫女。但李華拒絕了,在他看來,和兒女同住,意味著失去了對生活最後的掌控。

梅阿姨也有相似的感受。

從吉林白城農村來到沈陽二十年,她先後幫兩個兒子帶大了三個孫輩。照顧孩子、買菜做飯……每一天被瑣碎填滿,幾乎找不到屬於自己的時間。直到女兒家最小的外孫也開始上小學,她發現,生活突然空出了一大塊。

在沈陽,她沒有朋友,日常的軌跡僅限於小區、超市和學校。每天送完孩子,回到家隻剩自己一人。電視播著,有一搭沒一搭地聽個響,反複擦桌擦地,或站在陽台看樓下的行人,熬到下午四點接外孫放學。

雖與女兒女婿同住,但她仍感到孤獨。因為怕說錯話惹孩子不高興,他們交流得很少,除了吃飯,她大多時間窩在自己那間堆滿廢紙箱、不足十五平方米的小屋——紙箱是她平時在小區裏撿來打算賣錢的,越積越多,舍不得扔。陰雨天,女兒總抱怨紙箱有臭味,她不反駁,隻覺得自己是寄人籬下,“土都埋半截了,什麽都不想說了。”

9月3日清晨六點,北京朝陽公園,上百名老人在此集結。受訪者供圖

“一輩子都在為孩子、為父母,很少為自己活”

促使許多老人加入暴走團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孤獨,是他們共通的原因之一。

北陵公園給了李華新的寄托。

創建隊伍之後,李華幾乎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投注於此。每天早晨五點準時起床,簡單吃過早飯,坐半小時公交車趕到公園,帶領大家暴走三公裏。上午九點回家後,看會兒電視,又開始上網學習新的健身操,在家裏練上幾遍。下午四點半,吃完晚飯,又該出門了。

梅阿姨也不再終日忙於接送孩子,早上趕不及去公園時,幹脆“罷工”,讓女兒自己想辦法。在暴走團,她一步步找回曾經被瑣碎日常淹沒的自我。她說:“精神上有了寄托,自然不想不開心的事了。”

鍛煉之餘,老人們三五一群,聊買菜的價格,抱怨孩子總點外賣、不懂省錢,最後又以“年輕人都這樣”彼此安慰。會玩手機的,教別人玩短視頻;剛旅遊回來的,講講見聞。有時,他們也為血壓血脂到底用什麽好方法才能降下去的話題爭論半天。

這背後,有老人們更深層的情感需求。

對他們而言,參與暴走團,不僅僅是為了鍛煉,更像是一種宣示——證明他們依然健康、獨立,仍能自主地融入社會,是生活質量的一種體現。

在北京朝陽區的一處城中村,五十五歲的林阿姨已經獨居十六年。

初次見麵時,她身穿一條寶藍色短袖連衣裙,腳踩白色厚底樂福鞋,腦後是一個玫紅色發圈紮著的丸子頭。她說:“人要有精氣神,我比較講究這個。”

2021年,她開始參加朝陽公園內的健步走團。據她的觀察,參團的老人主要分成兩種:一種是生活無憂、子女省心,純粹為鍛煉身體;另一種則是終於想通了,不願困於孤獨,決定走出來交友、排遣寂寞,把餘生過完。

而她自己,屬於後者。

時間往回撥三十年。20世紀90年代,高中畢業後,林阿姨就在距離家兩公裏外的國營商場做售貨員,每天站完櫃台,急匆匆趕回家給丈夫和公婆做飯。二十四歲生下一雙兒女,四十歲經曆離婚,一晃又是十五年。按她的話說,“一輩子都在為孩子、為父母,很少為自己活。”

轉變發生在近幾年。一位曾每年都相約一起去張北草原避暑的好姐妹,前年突然查出腸癌晚期,來不及化療,沒過多久就去世了。好友的離世讓她悲傷了好一陣,轉念想想,生命有限,自己的一隻腳似乎也已經邁進了墳墓,不知道哪一天也就不在了。

她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也開始嚐試許多新鮮事物:去健身房跟年輕人一起上團課,養蜥蜴和蛇這類特殊寵物。每天去健步走前,她都會精心打扮,卷發要打理得一絲不苟,畫眉塗口紅,最後穿上鮮亮的運動裝。

這種獨特的風格讓她在老年健步走團裏顯得與眾不同,也成為大家議論的焦點。

但她並不在意。“隨他們議論,說明我活出了他們不敢活的樣子。”在公園裏,也曾有單身、喪偶的中老年異性向她示好,送她小禮物,希望進一步發展。她享受被人欣賞,但又清醒拒絕,“何必再找個人管著自己,老了還要伺候別人?”

北京朝陽公園,林阿姨所在的健步走團,會在劃定的區域內活動。新京報記者 鹹運禎 攝

矛盾何解?

梅阿姨的女兒一直反對母親參加暴走團,覺得這種活動太過招搖。有一天中午,她臨時從公司回家取東西,推開門,正撞見母親帶著三位團友在客廳跟著手機音樂練習動作。她頓時氣上心頭,一句話沒說,朝母親瞪了一眼,摔門離去了。

之後,女兒特意為梅阿姨報了老年大學的書法班,一心想給她找些“正經事”做。可梅阿姨隻去了幾次就再也不肯去了:“我大字都不識幾個,坐在那融不進去,渾身不自在。”然後仍舊每天準時出現在北陵公園。

女兒始終難以理解:“這麽吵鬧,還總被人指指點點,怎麽就非去不可呢?”她曾被母親拉著一起去體驗,但她受不了那份嘈雜與擁擠,很快就離開了。

無奈之下,她在社交平台發帖吐槽母親參加暴走團的行為,沒想到引發許多年輕人的共鳴,留言迅速超過百條。後來她甚至接受了媒體的采訪,坦言隻有一個目的:“勸勸我媽,別再去了。”

在網絡上,“路霸式暴走團”頻遭批評。有人表示理解老年人的健身需求,也有人討伐老人們“退休金過高”“倚老賣老”“給兒女丟人”。

今年8月,沈陽一起消防車與救護車被堵事件,將暴走團再次推向輿論旋渦。不少人指責他們“暴走”變路霸,呼籲清退取締,並依法處罰擾亂正常秩序的暴走團。

為此,多地政府陸續出台規範措施。北京、上海、沈陽、廣州等城市開始對暴走團進行摸排登記,劃定活動區域,安排專人維持秩序。屢次違規的團隊會被約談,甚至處罰。

這背後,折射出更深層的社會問題。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王亞朝曾在一篇名為《“暴走團”引發的交通問題及應對策略研究》中寫道,根據國家體育總局《2020年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公報》統計,超過40%的60歲以上老年人以健步走作為主要運動方式。這表明,老年人對“暴走”認可度較高,對於他們而言,“暴走”不僅有身體層麵的健身作用,還在心理、情緒、社交層麵發揮一定的促進作用。

王亞朝認為,暴走團引發的爭議,既源於該群體自身交通安全意識薄弱、組織鬆散紀律性不足等主觀因素,也與公共健身空間不足、缺乏有效監管等客觀條件密切相關。為此,他提出建議:各地應加強體育公園、全民健身中心及公共體育場館等設施的規劃與建設,推動一批公共健步設施的新建或改造,鼓勵有條件的體育場館、學校及健身場所向社會免費開放健步場地,以彌補場地資源的不足。

同時,相關部門應出台針對暴走團等群體性活動的規範性指導意見,建立健全長效管理機製。交管部門可聯合其他單位開展專項治理,加強對暴走團道路交通違法及噪聲汙染的巡查與執法——利用電子監控、視頻巡查等技術手段及時發現並處置違規行為,對違規個人或團體依法予以教育或處罰。

此外,還應積極引導暴走團選擇合適的時間與場地進行活動。具體而言,應遠離居民集中區,避免占用城市道路,確保不影響正常交通與社會秩序,並盡量減少對周邊居民的幹擾。

三十六歲的徐盛,起初對那些身穿統一服裝、列隊健步走的老人也不太理解。去年,他在公園結識了一位健步走的退休老人。兩人聊天時,老人說,自己從北苑的家到朝陽公園,單程要花費一個小時,其實也並非多麽熱愛運動,隻是像他這樣的年紀,“能去的地方不多了。”他最期待的,是每天鍛煉結束後那一段與隊友閑聊的時光。

徐盛突然意識到,人至晚年,角色早已悄然轉換,在家庭中,老人們從支柱變成了需要依賴的一方。在社會上,逐漸退出職場,淡出話語的中心。而參與這種集體活動,大概是他們抱團抵抗失序的一種方式。“年輕人有年輕人打拚的壓力,老年人也有他們的心酸。”徐盛說。

2025年夏末的沈陽出現了新的變化。公園裏加強了安保人員的巡邏,勸阻占道暴走的行為,禁止高分貝的音響播放。許多暴走團開始主動調整活動地點,從城市中心的公園轉戰到河堤步道、新開發區域等相對僻靜的場所。這些地方雖然環境不如公園,但不會幹擾他人。

李華所在的團隊是其中之一。作為領隊,他仍走在隊伍最前麵。隊伍比鼎盛時短了不少,有些老夥伴因路遠或家人勸阻而退出,但留下的人,依舊穿著統一的運動服、戴著白手套,邁著整齊的步子暴走。

清晨活動散場,老人們攀談著結伴離去。有人去市場買菜,有人趕著回家準備午飯,他們在街角道別,彼此約定:“傍晚老地方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