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今年爆火的網絡熱梗,竟然是“一碗絲瓜湯”?

今年爆火的網絡熱梗,竟然是“一碗絲瓜湯”?

文章來源: 新周刊 於 2025-09-11 19:59:49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圖/@累子)

為什麽這麽多人被“絲瓜湯”戳中?

因為它指向的是一種典型的家庭溝通模式。父母習慣以“養生式”語言來解釋矛盾,所有情感、衝突和結構性問題,都被簡化為身體上的小毛病,然後再用食補來解決。

這種模式的荒謬,正是笑點所在。但它的背後,折射出的是代際關係的緊繃。父母的關心是以飲食、健康的名義出現的,卻往往忽略了孩子真正的情緒與需求。於是,“絲瓜湯”成了家長愛與管教交織的具象化表達。

如果網絡梗有奧斯卡,我宣布“絲瓜湯家族“已經預定了最佳影片/導演/剪輯/女主/男主/女配/男配。

“你這麽凶是因為肝火太旺了,你知道嗎?”

“喝點絲瓜湯去一下火氣吧。”

“絲瓜絲瓜絲瓜湯。”

……

相信你這段時間在互聯網裏已經不經意間喝下了幾口絲瓜湯。

“絲瓜湯”本來隻是再尋常不過的一道家常菜。可最近,它卻意外地成了一個網絡熱梗。起初,博主@累子拍的一係列絲瓜湯段子,是為了用幽默的方式展示一些中式家庭裏溝通的現狀,但圍繞絲瓜湯卻傳達出一種“精妙”的家庭氛圍,經曆過的人都能一秒共情其中的無奈和壓抑。

最經典的莫過於在雙方爭執過程中說“肝火旺喝絲瓜湯降火氣”這種把結果歸結於是對方身體有毛病的操作。此後,由於各種“絲瓜湯文學”語錄過於“實用”,被網友開始各種二創整活,使得該梗也隨之爆火出圈。

是的,絲瓜湯可以代指一切

讓我們先來複習一下絲瓜湯宇宙的經典語錄。當你麵對一碗絲瓜湯皺眉時,長輩們的連擊技能瞬間釋放:

“這絲瓜老了” → “你也老大不小了” → “該找對象了” → “要不去考個公吧 ”→ “你看你,一天到晚就知道玩手機” → “肝火旺,多喝絲瓜湯降火氣”。

短短幾十秒,從一根絲瓜繞到人生規劃,然後起承轉合落點到手機上,最後不忘初心,用一碗絲瓜湯有力收束全文。有力的程度堪比《三體》裏二向箔的降維打擊。

這套連招的精髓在於無縫切換,每一口湯都承載著祖上留下的古老智慧,每一次反駁都會被解讀為“不懂事”,每一次拒絕都是對祖宗的背叛——最終,你會發現自己麵對的不是一碗湯,而是一整套價值體係,一整套不容挑戰的秩序。

在大多數情況下,長輩們不會直接說“我要你按照我的意思來辦”,而是說“我這都是為了你好”。最普通的控製欲也因此穿上愛的外衣。

網友評論區簡直是大型“我家也是這樣”現場:

“家裏人一直說葡萄吃了好,逼著我吃,但我吃了嘴麻麻的。後麵了解到是有些過敏,和家裏人說了,以為不會再強迫我吃了,但我媽還是會突然塞一顆葡萄到我嘴裏,或者一直買不同品種的葡萄要我吃。”

“他們說在關心我,但是感覺不是真正的關心。我和我媽出去,她一直叫我喝水。但是外麵很難找廁所,我就不想喝水。後麵我想上廁所,急著找廁所,結果她一邊走一邊叫我喝點水。”

“從小到大我就不吃香菜,但我家人愛吃,每次放香菜就說為我炒的,美其名曰給你放了你最愛吃的香菜對身體好,我不吃就說辛辛苦苦給我做的飯不吃,說我現在脾氣怎麽這麽大,小時候不是這樣的。關鍵是我從小就是不吃香菜的,我都30了她還認為我愛吃香菜。”

這些場景是不是聽起來很熟悉?恭喜你,用一句調侃的話來說,你已經有了“東亞小孩認證”。在這個認證體係裏,大部分時間裏,你的個人喜好不被信任,你的身體反應可以被質疑,你的選擇需要被修正。

長輩們有一套完整的邏輯:你不喜歡吃某樣東西?那是因為你沒有認真品嚐。你對某樣東西過敏?那是因為你體質太弱,需要“慢慢適應”。

畢竟“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等你當了父母就知道了”。

(圖/《武林外傳》)

“你就是肝火太旺了,喝點絲瓜湯降火氣”似乎是萬能公式。無論什麽爭論,隻要搬出這句話,瞬間就能將理性討論轉化為醫學診斷。這種神奇的轉換能力,讓多少哲學家為之汗顏。

降火氣的。(圖/@累子)

它完美地避開了所有需要理性分析的環節,直接將問題定位為“你身體有病”。既然是病,那就需要治療;既然需要治療,那就得聽醫生(也就是家長)的話。

然後網友活學活用,開始把絲瓜湯梗台詞大範圍搬運到生活的各個角落:

(圖/@累子)

遇到吵架先倒吸一口涼氣;

被別人反駁就說“那你錯了”;

遇到別人發脾氣就說“你這麽凶幹嘛”。

(圖/@累子)

比起低俗冒犯的梗,“絲瓜湯”既避免了吵架的髒話,又能展現出狠狠的攻擊力。

無論對方說什麽都可以回複——“你就是肝火太旺了,你知道嗎?喝點絲瓜湯去一下火氣吧”。

絲瓜湯好喝的秘訣是什麽?

絲瓜湯梗,也是一種“代際創傷傳遞”,在@累子新演繹的小劇場中,三句話離不開讓大家喝絲瓜湯的“絲瓜湯老奶”也逃不過父親托夢時叮囑她多吃“佛手瓜”。

也有網友替長輩們辯護:“我能理解原視頻想表達什麽,我也不討厭這個梗。隻是長輩這輩人,可能一輩子就待在小地方,沒什麽話題可聊,隻能反複說孩子的事。你會覺得煩,但他們也是真的不知道還能聊什麽。”

這段話裏,帶著一點理解,也帶著一點無奈。

很多時候,長輩重複的話題、沒完沒了的叮囑,並不是出於惡意。他們聊不來社會熱點,也沒法理解年輕人的精神困境,隻好用最熟悉的語言,比如“絲瓜湯”“多穿點”“少玩手機”來維持對話。

可是這種有限的表達,落在孩子身上,往往變成壓抑和誤解。兩代人都想靠近對方,卻在各自的語言係統裏鬼打牆,長輩覺得年輕人不知好歹,而年輕人覺得長輩不講道理。

“絲瓜湯文學”的爆火,本質上是一次大型集體療愈現場。當無數網友發現,原來全天下的爸媽都有同樣的台詞本,那種“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的感覺瞬間湧上心頭。

怪不得有人說,當我每次想家了,我就看看絲瓜湯視頻——沒錯,它確實是童年的味道。

長久以來,許多年輕人都以為這種家庭模式的問題出在自己身上:是不是我真的不夠懂事?但當這些經曆被集體討論,然後解構,大家才意識到這不是個人問題。

網友與絲瓜湯“和解”現場。(圖/社交媒體截圖)

“剛開始看還不太上頭,看多了真的覺得很幽默,有一種代際傷痛被看見的感覺,一直都覺得被看見是傷痛被療愈的開始。”

網友們通過段子和表情包,將那些曾經不敢質疑的權威話語變成了可以調侃的對象。其實,當你能夠嘲笑某種權威時,你就已經在某種程度上擺脫了它的控製。

互聯網總能把沉重的經驗轉化為輕鬆的表達,但我們真的沒有更好的溝通方式嗎?

我們總談論父母如何愛小孩,但真正的愛應該是尊重對方的選擇權,而不是一味否定對方的體驗,要求對方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當“愛”成為控製的工具時,它就已經不再是愛了。

但最重要的是,雙方都需要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要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要做。家人之間的關係應該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而不是單方麵的權威和服從。

絲瓜湯好喝的秘訣就是,讓絲瓜湯回歸絲瓜湯。或許有一天,當我們坐在餐桌前,麵對一碗絲瓜湯時,它真的隻是一碗絲瓜湯。沒有人需要為自己的口味偏好而感到內疚,也沒有人會因為對方的選擇而感到被冒犯。

一碗純粹的、很xuan的絲瓜湯。(圖/視覺中國)

直到那一天到來之前,或許我們可以繼續用幽默來化解那些不合理的要求,用堅持來捍衛那些應有的權利。畢竟,每個人都值得被尊重,每個人都有選擇不喝絲瓜湯/苦瓜湯/南瓜湯的自由。

最後,秋天快到了,可以建議餐桌上準備點窩瓜了。

為什麽呢?因為窩瓜有一點點暖胃。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5)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特朗普宣布一個大消息,印度人都不敢相信
李承鵬: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和黑暗森林的火種
美破柬詐騙集團 中國首腦在逃 照片曝光
中國北方資源枯竭報告:哪個省是最慘的?
哈佛教授居家照護患病妻子11年:把私人痛苦活成公共的光




24小時討論排行

機場排隊2小時 中國大爺怒斥:不把中國人當人看
93歲老人再當爸 華人妻比他小56歲:不為錢 隻為…
中國對特朗普亮出最強底牌,妙招還是昏招?
加州大學3天斬獲五項諾貝爾!UC伯克利更是贏麻了
30分鍾獲利2億美元,特朗普賺黑心錢?百萬人爆倉
美國批中國實施稀土出口限製 ,稱與全球對抗
為何不攔委附近海域“販毒船”?特朗普:他們船速更快
美媒曝光多地青年共和黨領導人聊天消息:2900多頁
為長期關門做準備!眾議長:這次關門會曠日持久…
白宮AI沙皇揭密中國拒買英偉達AI芯片用意 就是為了…
印尼防長:將采購中國殲-10戰鬥機
港媒:仿效社會主義中國 美國也要搞計劃經濟了!
95後女孩辭掉央企工作陪媽抗癌 一年多後媽媽離世
美國重大轉向!川普效法北京新策略:入股7產業抗中
14歲女遭同班男生刺死 女孩家長曾接送男孩上學3年
逼員工接客400人!21歲女店長照片曝光 網震驚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今年爆火的網絡熱梗,竟然是“一碗絲瓜湯”?

新周刊 2025-09-11 19:59:49


(圖/@累子)

為什麽這麽多人被“絲瓜湯”戳中?

因為它指向的是一種典型的家庭溝通模式。父母習慣以“養生式”語言來解釋矛盾,所有情感、衝突和結構性問題,都被簡化為身體上的小毛病,然後再用食補來解決。

這種模式的荒謬,正是笑點所在。但它的背後,折射出的是代際關係的緊繃。父母的關心是以飲食、健康的名義出現的,卻往往忽略了孩子真正的情緒與需求。於是,“絲瓜湯”成了家長愛與管教交織的具象化表達。

如果網絡梗有奧斯卡,我宣布“絲瓜湯家族“已經預定了最佳影片/導演/剪輯/女主/男主/女配/男配。

“你這麽凶是因為肝火太旺了,你知道嗎?”

“喝點絲瓜湯去一下火氣吧。”

“絲瓜絲瓜絲瓜湯。”

……

相信你這段時間在互聯網裏已經不經意間喝下了幾口絲瓜湯。

“絲瓜湯”本來隻是再尋常不過的一道家常菜。可最近,它卻意外地成了一個網絡熱梗。起初,博主@累子拍的一係列絲瓜湯段子,是為了用幽默的方式展示一些中式家庭裏溝通的現狀,但圍繞絲瓜湯卻傳達出一種“精妙”的家庭氛圍,經曆過的人都能一秒共情其中的無奈和壓抑。

最經典的莫過於在雙方爭執過程中說“肝火旺喝絲瓜湯降火氣”這種把結果歸結於是對方身體有毛病的操作。此後,由於各種“絲瓜湯文學”語錄過於“實用”,被網友開始各種二創整活,使得該梗也隨之爆火出圈。

是的,絲瓜湯可以代指一切

讓我們先來複習一下絲瓜湯宇宙的經典語錄。當你麵對一碗絲瓜湯皺眉時,長輩們的連擊技能瞬間釋放:

“這絲瓜老了” → “你也老大不小了” → “該找對象了” → “要不去考個公吧 ”→ “你看你,一天到晚就知道玩手機” → “肝火旺,多喝絲瓜湯降火氣”。

短短幾十秒,從一根絲瓜繞到人生規劃,然後起承轉合落點到手機上,最後不忘初心,用一碗絲瓜湯有力收束全文。有力的程度堪比《三體》裏二向箔的降維打擊。

這套連招的精髓在於無縫切換,每一口湯都承載著祖上留下的古老智慧,每一次反駁都會被解讀為“不懂事”,每一次拒絕都是對祖宗的背叛——最終,你會發現自己麵對的不是一碗湯,而是一整套價值體係,一整套不容挑戰的秩序。

在大多數情況下,長輩們不會直接說“我要你按照我的意思來辦”,而是說“我這都是為了你好”。最普通的控製欲也因此穿上愛的外衣。

網友評論區簡直是大型“我家也是這樣”現場:

“家裏人一直說葡萄吃了好,逼著我吃,但我吃了嘴麻麻的。後麵了解到是有些過敏,和家裏人說了,以為不會再強迫我吃了,但我媽還是會突然塞一顆葡萄到我嘴裏,或者一直買不同品種的葡萄要我吃。”

“他們說在關心我,但是感覺不是真正的關心。我和我媽出去,她一直叫我喝水。但是外麵很難找廁所,我就不想喝水。後麵我想上廁所,急著找廁所,結果她一邊走一邊叫我喝點水。”

“從小到大我就不吃香菜,但我家人愛吃,每次放香菜就說為我炒的,美其名曰給你放了你最愛吃的香菜對身體好,我不吃就說辛辛苦苦給我做的飯不吃,說我現在脾氣怎麽這麽大,小時候不是這樣的。關鍵是我從小就是不吃香菜的,我都30了她還認為我愛吃香菜。”

這些場景是不是聽起來很熟悉?恭喜你,用一句調侃的話來說,你已經有了“東亞小孩認證”。在這個認證體係裏,大部分時間裏,你的個人喜好不被信任,你的身體反應可以被質疑,你的選擇需要被修正。

長輩們有一套完整的邏輯:你不喜歡吃某樣東西?那是因為你沒有認真品嚐。你對某樣東西過敏?那是因為你體質太弱,需要“慢慢適應”。

畢竟“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等你當了父母就知道了”。

(圖/《武林外傳》)

“你就是肝火太旺了,喝點絲瓜湯降火氣”似乎是萬能公式。無論什麽爭論,隻要搬出這句話,瞬間就能將理性討論轉化為醫學診斷。這種神奇的轉換能力,讓多少哲學家為之汗顏。

降火氣的。(圖/@累子)

它完美地避開了所有需要理性分析的環節,直接將問題定位為“你身體有病”。既然是病,那就需要治療;既然需要治療,那就得聽醫生(也就是家長)的話。

然後網友活學活用,開始把絲瓜湯梗台詞大範圍搬運到生活的各個角落:

(圖/@累子)

遇到吵架先倒吸一口涼氣;

被別人反駁就說“那你錯了”;

遇到別人發脾氣就說“你這麽凶幹嘛”。

(圖/@累子)

比起低俗冒犯的梗,“絲瓜湯”既避免了吵架的髒話,又能展現出狠狠的攻擊力。

無論對方說什麽都可以回複——“你就是肝火太旺了,你知道嗎?喝點絲瓜湯去一下火氣吧”。

絲瓜湯好喝的秘訣是什麽?

絲瓜湯梗,也是一種“代際創傷傳遞”,在@累子新演繹的小劇場中,三句話離不開讓大家喝絲瓜湯的“絲瓜湯老奶”也逃不過父親托夢時叮囑她多吃“佛手瓜”。

也有網友替長輩們辯護:“我能理解原視頻想表達什麽,我也不討厭這個梗。隻是長輩這輩人,可能一輩子就待在小地方,沒什麽話題可聊,隻能反複說孩子的事。你會覺得煩,但他們也是真的不知道還能聊什麽。”

這段話裏,帶著一點理解,也帶著一點無奈。

很多時候,長輩重複的話題、沒完沒了的叮囑,並不是出於惡意。他們聊不來社會熱點,也沒法理解年輕人的精神困境,隻好用最熟悉的語言,比如“絲瓜湯”“多穿點”“少玩手機”來維持對話。

可是這種有限的表達,落在孩子身上,往往變成壓抑和誤解。兩代人都想靠近對方,卻在各自的語言係統裏鬼打牆,長輩覺得年輕人不知好歹,而年輕人覺得長輩不講道理。

“絲瓜湯文學”的爆火,本質上是一次大型集體療愈現場。當無數網友發現,原來全天下的爸媽都有同樣的台詞本,那種“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的感覺瞬間湧上心頭。

怪不得有人說,當我每次想家了,我就看看絲瓜湯視頻——沒錯,它確實是童年的味道。

長久以來,許多年輕人都以為這種家庭模式的問題出在自己身上:是不是我真的不夠懂事?但當這些經曆被集體討論,然後解構,大家才意識到這不是個人問題。

網友與絲瓜湯“和解”現場。(圖/社交媒體截圖)

“剛開始看還不太上頭,看多了真的覺得很幽默,有一種代際傷痛被看見的感覺,一直都覺得被看見是傷痛被療愈的開始。”

網友們通過段子和表情包,將那些曾經不敢質疑的權威話語變成了可以調侃的對象。其實,當你能夠嘲笑某種權威時,你就已經在某種程度上擺脫了它的控製。

互聯網總能把沉重的經驗轉化為輕鬆的表達,但我們真的沒有更好的溝通方式嗎?

我們總談論父母如何愛小孩,但真正的愛應該是尊重對方的選擇權,而不是一味否定對方的體驗,要求對方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當“愛”成為控製的工具時,它就已經不再是愛了。

但最重要的是,雙方都需要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要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要做。家人之間的關係應該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而不是單方麵的權威和服從。

絲瓜湯好喝的秘訣就是,讓絲瓜湯回歸絲瓜湯。或許有一天,當我們坐在餐桌前,麵對一碗絲瓜湯時,它真的隻是一碗絲瓜湯。沒有人需要為自己的口味偏好而感到內疚,也沒有人會因為對方的選擇而感到被冒犯。

一碗純粹的、很xuan的絲瓜湯。(圖/視覺中國)

直到那一天到來之前,或許我們可以繼續用幽默來化解那些不合理的要求,用堅持來捍衛那些應有的權利。畢竟,每個人都值得被尊重,每個人都有選擇不喝絲瓜湯/苦瓜湯/南瓜湯的自由。

最後,秋天快到了,可以建議餐桌上準備點窩瓜了。

為什麽呢?因為窩瓜有一點點暖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