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985畢業的年輕人,在西部縣城考公上岸

985畢業的年輕人,在西部縣城考公上岸

文章來源: 鳳凰WEEKLY 於 2025-08-29 22:07:12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985畢業的年輕人,在西部縣城考公上岸

文丨東昇

編輯丨雪梨王



玻璃杯裏的鐵觀音泡了半天,像團發脹的海帶。下午三點,這個西北縣城的鄉政府辦公室裏,王琦盯著杯底這團褐綠色的“海帶”出神,他推了推眼鏡,“真懷念湖北老家的綠茶。”窗外的山是赭黃色的,六盤山餘脈在此鋪開,風裹著沙粒打在玻璃上,沙沙作響。

一年前,23歲的王琦從武漢一所“985”高校畢業後,一心考公。他算過筆賬:老家大城市動輒幾百比一的報錄比是獨木橋,而這個離家1000公裏的西部小鎮,報錄比不到20:1,是陽關道。

“1000多公裏呢。”母親感歎。王琦點開手機地圖,從湖北老家到西北小鎮的直線距離,像從作業本這頭劃到那頭。

做出同樣選擇的還有林源。他的準考證仍夾在《二號首長》裏,A4紙的邊緣磨出了毛邊——那是他“上岸”的憑證。照片上的他穿西裝、留寸頭,一臉嚴肅。他本想讓相機捕捉自己“穩重可靠”的氣質,結果打印出來,倒像是落馬官員的通報照。

林源的老家在華北的一個縣城,2021年臨近畢業時,體製內的家人告訴他,“現在逢進必考,誰也操作不了,全靠你自己。”為了繞開當地的激烈競爭,他報考了西部一個僅有幾千人的邊境鄉鎮。

當考公賽道變得空前擁擠——以2025年國考為例,報名總人數達3258274人,較去年同期增長34萬餘人。其中一個僅招錄1人的崗位,甚至出現了1萬多人報名——“去遠方上岸”對年輕人來說,成了一種充滿誘惑的現實主義選擇。

他們從華中、華北等地出發,背離繁華,朝著地圖上那些用虛線標注的腹地,逆流而去。



5000公裏外的風沙與高原紅

在1000多公裏外“上岸”的確容易得多。2024年2月下旬,王琦報了現在的鄉鎮崗位。3月中旬筆試結束,順順當當進了麵試;總成績出來後體檢,接著是考察。6月公示結束,辦了錄用審批;7月,他接到了具體報到通知。

報到那天,王琦坐了近18個小時的K字頭火車,到了鄉鎮所屬市的火車站,再打車去單位。8月正式入職時,鄉黨委書記和鄉長說,“咱們這兒剛脫貧沒幾年,缺人才啊。”他不記得自己答了什麽,隻記得環境和口音裏那份全然的陌生,像被拋進了另一套語法係統。

宿舍在鄉政府後院,一間十平米的小屋。床是前任留下的,鋪著幾層褪色的褥子,王琦後來聽說,每有一個人離開,床上就會多一層褥子。小鎮的冬天又幹又冷,風從窗縫鑽進來,夜裏能聽見院牆外的狗吠,一聲接一聲。

林源的旅途則更漫長。從老家到報到地,足有5000公裏。他轉了兩趟飛機,又包車才到鄉鎮。這個邊境鄉鎮距縣城近200公裏,寒冷幹燥,冬季漫長,常刮大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越靠近目的地,林源的高反越明顯,“頭痛、乏力,每個手指都像脹了一圈。”

一位在西部“上岸”的大學生,去單位時拍下的沿途場景

高海拔把疼痛自動調成了固定程序,像是老式鬧鍾,到點就準時“敲鑼”。 每天早上六點半,林源都會被頭痛疼醒,他摸索著拿起床頭的布洛芬,就著前一晚晾好的水吞下。在高原鄉鎮,最難的是做飯。食堂的飯總像沒熟,他從網上買了高壓鍋,可米飯還是帶著股夾生味。有次想煮麵條,水咕嘟咕嘟冒泡,麵條下進去煮了很久,芯還是硬的。

林源報考的鄉鎮機關公務員有5年服務期,其間不能調入或報考上級機關。這意味著,他至少要在高原待滿5年。日子久了,他慢慢適應了高原,臉頰甚至染上了高原紅。

在另一座西部縣城,郭少軍麵對著同樣的命題。2023年,這位江西美術係的畢業生在家鄉省份參加教師招聘考試,幾百人爭奪3個市區編製,雖然最後筆試第二,但麵試成績下來後,綜合成績沒入圍。落敗後,他考取了4000多公裏外一個西部縣城的初中教師編。

他總會在淩晨,對著手機裏妹妹發來的江西老家油菜花海的照片發愣,窗外正刮著沙塵暴,沙粒簌簌打在雙層玻璃上。他也常問學生一個問題,“大學畢業後願意回老家工作嗎?”大多數學生給出的答案是,“上學就是為了走出去。”

泡不開的茶,煮不熟的飯,和家鄉風景對比鮮明的漫天風沙——這是“上岸”後,現實遞給年輕人們的第一份見麵禮。它粗糲、直接,不帶任何濾鏡。



穩定與代價

林源的父母和祖輩都在縣城體製內。對他而言,“上岸”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近乎信仰的傳承。在公務員家庭長大,他很清楚這份工作所代表的穩定和社會地位。在穩定性愈發稀缺的當下,他不顧一切地想要擁抱體製。但在他的老家,“上岸”並不容易。

在培訓班上課時,他刷到有人去邊遠地區考公上岸的視頻。他覺得這辦法不錯,至少能躲開大城市內卷。家人也支持他的想法,爺爺說,“年輕人就該吃苦”。

2021年5月,他注意到西部某地的招考公告。為了減輕“上岸”壓力,他選了一個縣的鄉鎮級公務員崗位。那個縣他從未聽說過,他報考的那個鄉,僅幾千口人。“當時這個鄉招3人,兩個麵向2021年高校應屆畢業生,1個僅限服務基層項目人員。”林源對“艱苦”沒有任何概念,隻覺得這地方夠遠、夠偏,便通過當地人社局官網係統報了名。

某邊遠省份的公務員招錄信息

之後的筆試、麵試、資格複審、體檢、政審一路順利,公示結束後,錄用通知在那年8月下來了。他記得,報到那天,鄉裏的人見到他們笑得合不攏嘴,“終於來新人了”。

這份遠方的編製,也確實帶來了一份在大城市難以企及的確定性。

由於海拔高,林源的待遇也高,“每月工資和績效加起來,能拿1萬多,平時幾乎花不了什麽錢。”除此之外,他每年有兩個月左右年假,放假就回老家。

邊境鄉鎮的工作有特殊性,林源說自己平時“什麽都幹”。今年是他在高原工作的第4年,他已經完全熟悉了這裏。鄉裏的村子幾乎種不了農作物,多以牧業為主。他差不多能熟記每家養了多少隻羊。

郭少軍對自己的選擇也總體滿意。這個西部縣城的待遇甚至比家鄉好太多——剛去的頭一年,他每月工資6000元,公積金2000元,且還會逐年上漲。單是公積金,就比老家一些工作的月薪還高。因為是應屆生,當地還為他退還了大學學費。而他每天的花銷,不過是那套50平米公租房每年不足2000元的租金,以及低廉的物業費、垃圾費等。

“在老家當老師,每月工資才三四千。”郭少軍翻出手機裏存的招聘截圖給我看,某縣2024年教師崗報名統計中,一個小學美術教師崗後跟著104個名字。而他報考的這個教師崗,總共才幾個人報名。

他常想起畢業第一年的同學聚會上,班長說,“咱們美術係,考上編的就兩人”。郭少軍就是其中之一——那成了他的高光時刻。

他更在意的是職稱評定,“這裏的政策是工作滿幾年直接評中級,不用發表論文。”郭少軍說,像他這種二本畢業生,即便在老家考上教師編,評中級也得熬十年。

王琦則總說自己窮。每月5號發工資,到賬短信彈出時,他總盯著那個4000多元的數字。但日常花銷不多——不用交房租,吃飯在食堂,除了零星花銷,他每月能存下3000多元。在小鎮當公務員,王琦格外忙。辦公室的工作涉及經濟、教育、文化、衛生、體育、民政,他都要沾手。後來給領導寫材料,接觸的領域更廣了,連孤獨的空檔都沒有。

回到老家,他也同樣能收獲同學們的羨慕,“我們那一屆幾百人,據我所知,最後考上公務員的,算上我也不到5個。”

但天平的另一端,代價同樣沉重。

對王琦來說,最熬人的是顧不上家裏。有次母親打視頻電話,輕描淡寫說自己摔了一跤,在醫院縫了幾針。看著母親紗布上滲出的血印在屏幕上,他張了張嘴,沒發出聲音。

他也被同事介紹過對象——縣中學的語文老師,本地人。兩人約在奶茶店,女生問,“打算在這裏長待嗎?”王琦說,“不知道,我爸媽在湖北。”女生攪著奶茶裏的珍珠,沒再說話。後來同事轉達,“人家姑娘怕你早晚要走,耽誤不起,算了吧。”此後,王琦再沒相過親。

“在這裏結婚顯然不可能,找老家的,人家也受不了。”——對林源來說,結婚也是他和家人最頭疼的事。有次視頻電話中,母親突然哭了,“你姨家女兒在縣醫院當醫生,上周訂婚了。你在那麽遠的地方,誰能照顧你?”林源把鏡頭轉向窗外,遠處的山在陽光下發亮:“你看這風景,多好看。”母親說:“好看能當飯吃?”



先行者

這股逆向的潮汐並非始於近年。18年前,高局長就已經在偏遠地區“上岸”了。

高局長今年40歲,在西部某地級市任局長,正處級。這個級別不算高,但以他的年紀能走到這一步,晉升已然算快,“我當年也是以應屆生身份來的西部,整18年了。”他抬頭望向窗外的院子,渾濁的雨水拍打著院裏的碎石。辦公桌上的玻璃保溫杯裏,熟普洱的沉渣積在杯底,茶湯濃得像生抽。

高局長是山東人,2007年畢業於山東省一所高校。2000年起,我國已全麵停止高校畢業生“包分配”,大學生需自主就業。從報名人數看,“國考熱”始於2003年:2002年國考報名6萬餘人,2003年猛增至12萬餘人,此後報名人數持續高速增長。

到2007年高局長畢業時,高校畢業生達447.79萬人,而當年國考僅招錄12724人。起初,他也想在老家考公,但考慮到競爭壓力和未來晉升空間,便把希望寄托在了西部。

2025年3月,甘肅定西,參加公務員考試的考生等待進入考場。

“我是山東人,你也知道,不少人有從政想法。”他在2007年7月報考了一個偏遠鄉鎮的公務員崗,筆試、麵試順次通過。總成績達標後,他去了那個偏遠鄉鎮。

剛入職時,高局長還被叫做“小高”。

“那會兒條件才是真的苦,”高局長說,“很多地方沒網絡,連手機信號都沒。我進村後,剛開始是學騎馬,後來是騎段摩托車,再步行。”最初的日子像一場漫長的高原反應,氧氣驟減讓他的指甲蓋常泛著青紫色。單位宿舍在海拔3500米以上,夜裏總聽得見同事們壓抑的咳嗽聲,有人床頭常年放著速效救心丸。

第一次值夜班,風沙把窗戶紙吹破了,小高整夜都在掃被吹進屋的沙塵。冬天夜裏低至零下17度,宿舍沒廁所,上廁所得跑到院子裏,冷到連褲子都難脫下來。夜裏不到萬不得已,他絕不出去。

“那時候經常下村,村與村離得遠,還能碰見野狼。”高局長擰開保溫杯,他有時反倒懷念當時的無所畏懼。孤獨感在節假日變得格外尖銳。剛到西部的第一個春節,他接到父親的電話,沒說幾句,兩人都哭了。掛了電話,他莫名地跑出去,朝著家的方向磕了頭。

在鄉鎮幹了幾年,小高表現不錯,被調到縣裏。又過了幾年,他又被調入省會城市的市直單位,成了高科長。從副科級、正科級,升到副處級。2024年,他調到現在的地級市,成了正處級,“在老家,即便當年考上公務員,現在能做到正科級,已經很不錯了。”

但他同樣付出了代價。起初,他沒打算在西部成家,眼看調動無望,就在省會安了家。去年調到地級市後,兩人開始了異地生活。早幾年還好,當了父親後,他越來越覺得顧不上家——孩子還小,他和妻子都要上班,找保姆不放心,嶽父母身體又不好。他隻好讓山東的父母過來幫忙看孩子。可老人受不了高原氣候,隔三差五就得去醫院。

當了局長後,他其實一直想找機會調回山東老家,卻發現“比登天還難”,“跨省調動需要兩邊組織部簽字,我是被西部政策培養起來的幹部,哪能說走就走?”更何況,他早已習慣了這裏的幹燥和缺氧,習慣了冬天出門裹得像粽子,習慣了同事們帶著口音的普通話。

這些年,他眼看著年輕人一撥撥湧來,學曆越來越高,學校越來越好,“有的人一看就想好好幹,有的人一看就後悔了。以前基層留不住人,有人考上三個月就想辦法調走。現在卡得嚴,五年服務期內連辭職都要審批,更別說調動了。”他有個山西籍的同事,妻子在老家,兩個孩子出生時他都沒在身邊,孩子的成長也基本缺席。

新錄用公務員任職定級規定 中組發〔2019〕10號

他說這個下屬不是沒想過辭職,“但回去又能怎樣?現在很多崗位要求35歲以下,他今年已經34了,辭職可惜,不辭職又天天為家裏的事鬧情緒。”

也有人試圖打破這種困境。高局長說,有的人5年服務期滿,幹脆先辭職,再以社會考生身份重考,相當於把五年青春打了水漂。可很多人回到內地,始終沒考上。

因此,對於想通過邊遠地區“上岸”的年輕人,高局長一針見血地發問,“還是要想清楚,年輕人來這裏到底為了什麽?是把這裏當跳板,還是當歸宿?”

但他還是鼓勵他們來。“年輕人得轉變就業觀念,主動去艱苦地區工作,紮根基層大有可為,可以讓人生之路走得更堅實。”他喝了一口濃濃的普洱茶,繼續說,“比如,‘三支一扶’計劃2006年啟動到現在,累計招募了近60萬名高校畢業生到基層服務,其中27萬餘名投身西部建設,服務期滿後八成以上選擇繼續留在基層。當然,邊遠地區歡迎的是那種有情懷的年輕人,僅僅為了‘上岸’,到任何地區的崗位,都做不太好。”



擱淺、逃離與重返

並非每個人都能順利抵達。

周舟,今年大專畢業,學的是鐵道技術類專業。他的成績不算突出,100多名同學裏排在中下遊。當年選鐵路類學校,是因為在網上看到“鐵路院校好就業”,可今年僅專科(高職)畢業生就高達552.58萬人,就業壓力一點沒減。更關鍵的是,畢業前夕他才發現,很多鐵路局的崗位至少要求本科學曆,自己連報名資格都沒有。

千挑萬選後,他看中了西部某鐵路局下屬邊遠工段在招一個操作崗——鐵路局直接簽約,相當於“鐵飯碗”,還免筆試。他跟父親商量,父親說,“去吧,雖然遠,但好歹是份穩定工作。”

那地方有多遠?周舟點開手機地圖一搜:距老家3580公裏。若不是這次找工作,他壓根沒聽過這個地名。很快,他按要求報了名。當時他挺自信,覺得那麽偏僻的地方,總該沒什麽競爭壓力。他跟同學念叨著要去西部,家人也開始幫他收拾行李。

可錄用通知遲遲沒等來。家人托了幾道關係打聽,才知道崗位早已定了人。

“人家說,今年報名的就我一個大專生,其餘都是本科。我現在能做的,要麽繼續提升學曆,要麽找個第三方派遣到鐵路的工作。”周舟突然意識到,“可能這些年大家都知道邊遠地區好‘上岸’,去的人多了,也就卷起來了。”

郭少軍也感受到了這種“卷”。學校缺語數外老師,音體美老師則已經飽和,“我2023年考試時,一個崗位隻有幾個人報,現在已十幾個了。”他還聽說,好像從明年開始,幼兒園、小學、初中都不招高中以下的老師了。

不少大學畢業生選擇去邊遠地區

有人是去不成,有人是逃出來的。

做老師後,郭少軍注意到,每年辦公樓走廊的公告欄裏,都會貼著最新的教師名單,一半以上的名字來自河南、湖南等地。“去年來了三個南方姑娘,過年回去就沒再來”。他指著其中一個空位,“她們說受不了這裏的幹燥和風沙。”

王劍就當了“逃兵”。他學的電力專業。本科畢業後通過校招,進了國家電網某省公司的一座變電站。當初選這個崗位,是因為它要求通過統一考試,錄用後合同期通常為“3年+5年”,表現優異者可轉無固定期限合同,算是電力係統的“鐵飯碗”。他拍著胸脯說“沒事”,心裏盤算的是“編製穩了,工資比老家高兩千”。

變電站設在邊遠地區的大山上,隻有五六個人。除了每月休息的一周,其餘時間都得待在幾乎沒人跡的大山裏。第一個月,王劍跟著老師傅巡線,背著二十斤的儀器在山裏走,腳後跟磨得出血,他咬著牙沒吭聲,晚上用熱水泡腳,血水混著沙子沉在盆底。

比巡線的辛苦更難挨的是孤獨。冬天大雪封山,可能兩個月也出不去。他唯一的娛樂就是休息時去縣城的電競酒店,通宵打遊戲,也不讓保潔員打掃。屋裏總飄著泡麵味和煙味。以前他討厭這些味道,現在卻覺得是“人間煙火氣”。

山上的網絡時好時壞,於是他到電競酒店還有個任務——在手機裏下載電視劇,專挑長的下。《甄嬛傳》《琅琊榜》《亮劍》《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他每部看了不下兩遍。除了劇,還有各種玄幻網文,越長越愛。

上班第二年起,他開始失眠,後半夜總聽見鐵塔的嗡嗡聲,像無數隻蜜蜂在耳邊飛。他會爬起來繞著院子走,月光把影子拉得老長。熬了幾年,失眠沒好,幻聽反倒加重了。

去年他辭了職,在家歇了段時間,去了一家接網絡預約的維修公司,日常幫客戶修電器。“不後悔去變電站,也不後悔辭職,人每個階段想要的不一樣。”王劍不再想“上岸”的事了。這讓他看清一個悖論:城裏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進去。

胡鵬飛的樣本似乎更加複雜。2019年,他考到西部某鄉鎮,帶著一雙新買的運動鞋和一本485頁的《大清帝國》離開了家鄉。上班的第一個冬天,他和同事去催收新農合款項,騎著摩托車在山路上顛了四個小時。50多歲的女主人端來熱水,他喝了幾口才敢開口,“新農合今年漲了30元,您家5口人,總共比去年多150元。”女主人沒說話,從床單下摸出個布包,一層層打開,露出皺巴巴的零錢。數到最後還差5塊,胡鵬飛自己墊上了。

2024年服務期滿後,他選擇辭職。收拾行李時,發現當初帶來的新運動鞋,鞋底磨平了;至於那本《大清相國》,他連100頁都沒看完。

鎮領導說,“去年來的選調生,待了倆月就走了,你算久的。”胡鵬飛沒接話,他發誓不再考公。回到老家,他轉而創業,結果敗得一塌糊塗,房貸都還不起。今年他重新翻開《行測》,準備再次考公。

“我今年28歲,還有7年時間。”胡鵬飛製訂了計劃:先盡著老家的公務員、事業編、國企考,實在考不上就再選邊遠地區。要是邊遠地區也考不上,就找個民營企業上班。但他心裏也明白,自己那時可能過了35歲,民企或許也不要了。他跟妻子說,“要不我考研吧,這樣‘上岸’機會興許更大些。”“你看著辦吧,我已經累了。”妻子說。

胡鵬飛重新翻開的《行測》教材上,落了層薄薄的灰。

他想起催收新農合款那天,墊上的5塊錢。當天回宿舍時天已黑透,他摸黑煮泡麵,才發現沒水——水管凍住了。他裹著棉被坐在椅子上,手機信號時斷時續,朋友圈裏,大學同學正在上海外灘,煙花把黃浦江麵照得通紅。那一刻他突然不知道自己在堅持什麽。

此刻,他依然不知道。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4)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可怕!華裔妻子在離婚聽證會前夜硫酸潑向白人丈夫
白忙一場?特朗普私下大發雷霆,怒噴烏歐不切實際
高考贏家,批量放棄清華北大?
今天七夕不讚頌愛情,我們來看渣男和渣女
這個北方大市,也想要建“自貿港”?




24小時討論排行

澤連斯基最新發聲:俄軍集結多達10萬人,準備進攻
美國上訴法院裁定特朗普對多國征收關稅違法
沙利文:4年白幹 當初拉來遏華的盟友現在罵美國
特朗普政府的“Gay天團”,在白宮內構建了一個權力網絡
官方披露珍貴檔案 蘇聯援華抗日絕密行動曝光
中資老板毒死富士山樹木案宣判:獲刑1年
日媒揭談判代表取消赴美行程原因:美要日買大米
“並非針對魯迅”,投訴魯迅夾煙牆畫當事人致歉
莫迪抵天津 印僑民熱烈歡迎 觀賞中國藝術家歌舞
行程披露!普京在華停留如此之久,實屬罕見
以古鑒今:北宋的最後八年,是怎麽樣的?
普京訪華前夕,莫斯科隨處可見中國影響力的印記
莫迪在日本表態:與中國保持緊密關係至關重要
上海騎手曝光外賣廚房:垃圾房旁做漢堡、赤膊備餐
盧卡申科:我很快就要成為白俄羅斯的“中國人”了
“複活”離體豬頭,專訪器官醫學開拓者何曉順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985畢業的年輕人,在西部縣城考公上岸

鳳凰WEEKLY 2025-08-29 22:07:12



985畢業的年輕人,在西部縣城考公上岸

文丨東昇

編輯丨雪梨王



玻璃杯裏的鐵觀音泡了半天,像團發脹的海帶。下午三點,這個西北縣城的鄉政府辦公室裏,王琦盯著杯底這團褐綠色的“海帶”出神,他推了推眼鏡,“真懷念湖北老家的綠茶。”窗外的山是赭黃色的,六盤山餘脈在此鋪開,風裹著沙粒打在玻璃上,沙沙作響。

一年前,23歲的王琦從武漢一所“985”高校畢業後,一心考公。他算過筆賬:老家大城市動輒幾百比一的報錄比是獨木橋,而這個離家1000公裏的西部小鎮,報錄比不到20:1,是陽關道。

“1000多公裏呢。”母親感歎。王琦點開手機地圖,從湖北老家到西北小鎮的直線距離,像從作業本這頭劃到那頭。

做出同樣選擇的還有林源。他的準考證仍夾在《二號首長》裏,A4紙的邊緣磨出了毛邊——那是他“上岸”的憑證。照片上的他穿西裝、留寸頭,一臉嚴肅。他本想讓相機捕捉自己“穩重可靠”的氣質,結果打印出來,倒像是落馬官員的通報照。

林源的老家在華北的一個縣城,2021年臨近畢業時,體製內的家人告訴他,“現在逢進必考,誰也操作不了,全靠你自己。”為了繞開當地的激烈競爭,他報考了西部一個僅有幾千人的邊境鄉鎮。

當考公賽道變得空前擁擠——以2025年國考為例,報名總人數達3258274人,較去年同期增長34萬餘人。其中一個僅招錄1人的崗位,甚至出現了1萬多人報名——“去遠方上岸”對年輕人來說,成了一種充滿誘惑的現實主義選擇。

他們從華中、華北等地出發,背離繁華,朝著地圖上那些用虛線標注的腹地,逆流而去。



5000公裏外的風沙與高原紅

在1000多公裏外“上岸”的確容易得多。2024年2月下旬,王琦報了現在的鄉鎮崗位。3月中旬筆試結束,順順當當進了麵試;總成績出來後體檢,接著是考察。6月公示結束,辦了錄用審批;7月,他接到了具體報到通知。

報到那天,王琦坐了近18個小時的K字頭火車,到了鄉鎮所屬市的火車站,再打車去單位。8月正式入職時,鄉黨委書記和鄉長說,“咱們這兒剛脫貧沒幾年,缺人才啊。”他不記得自己答了什麽,隻記得環境和口音裏那份全然的陌生,像被拋進了另一套語法係統。

宿舍在鄉政府後院,一間十平米的小屋。床是前任留下的,鋪著幾層褪色的褥子,王琦後來聽說,每有一個人離開,床上就會多一層褥子。小鎮的冬天又幹又冷,風從窗縫鑽進來,夜裏能聽見院牆外的狗吠,一聲接一聲。

林源的旅途則更漫長。從老家到報到地,足有5000公裏。他轉了兩趟飛機,又包車才到鄉鎮。這個邊境鄉鎮距縣城近200公裏,寒冷幹燥,冬季漫長,常刮大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越靠近目的地,林源的高反越明顯,“頭痛、乏力,每個手指都像脹了一圈。”

一位在西部“上岸”的大學生,去單位時拍下的沿途場景

高海拔把疼痛自動調成了固定程序,像是老式鬧鍾,到點就準時“敲鑼”。 每天早上六點半,林源都會被頭痛疼醒,他摸索著拿起床頭的布洛芬,就著前一晚晾好的水吞下。在高原鄉鎮,最難的是做飯。食堂的飯總像沒熟,他從網上買了高壓鍋,可米飯還是帶著股夾生味。有次想煮麵條,水咕嘟咕嘟冒泡,麵條下進去煮了很久,芯還是硬的。

林源報考的鄉鎮機關公務員有5年服務期,其間不能調入或報考上級機關。這意味著,他至少要在高原待滿5年。日子久了,他慢慢適應了高原,臉頰甚至染上了高原紅。

在另一座西部縣城,郭少軍麵對著同樣的命題。2023年,這位江西美術係的畢業生在家鄉省份參加教師招聘考試,幾百人爭奪3個市區編製,雖然最後筆試第二,但麵試成績下來後,綜合成績沒入圍。落敗後,他考取了4000多公裏外一個西部縣城的初中教師編。

他總會在淩晨,對著手機裏妹妹發來的江西老家油菜花海的照片發愣,窗外正刮著沙塵暴,沙粒簌簌打在雙層玻璃上。他也常問學生一個問題,“大學畢業後願意回老家工作嗎?”大多數學生給出的答案是,“上學就是為了走出去。”

泡不開的茶,煮不熟的飯,和家鄉風景對比鮮明的漫天風沙——這是“上岸”後,現實遞給年輕人們的第一份見麵禮。它粗糲、直接,不帶任何濾鏡。



穩定與代價

林源的父母和祖輩都在縣城體製內。對他而言,“上岸”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近乎信仰的傳承。在公務員家庭長大,他很清楚這份工作所代表的穩定和社會地位。在穩定性愈發稀缺的當下,他不顧一切地想要擁抱體製。但在他的老家,“上岸”並不容易。

在培訓班上課時,他刷到有人去邊遠地區考公上岸的視頻。他覺得這辦法不錯,至少能躲開大城市內卷。家人也支持他的想法,爺爺說,“年輕人就該吃苦”。

2021年5月,他注意到西部某地的招考公告。為了減輕“上岸”壓力,他選了一個縣的鄉鎮級公務員崗位。那個縣他從未聽說過,他報考的那個鄉,僅幾千口人。“當時這個鄉招3人,兩個麵向2021年高校應屆畢業生,1個僅限服務基層項目人員。”林源對“艱苦”沒有任何概念,隻覺得這地方夠遠、夠偏,便通過當地人社局官網係統報了名。

某邊遠省份的公務員招錄信息

之後的筆試、麵試、資格複審、體檢、政審一路順利,公示結束後,錄用通知在那年8月下來了。他記得,報到那天,鄉裏的人見到他們笑得合不攏嘴,“終於來新人了”。

這份遠方的編製,也確實帶來了一份在大城市難以企及的確定性。

由於海拔高,林源的待遇也高,“每月工資和績效加起來,能拿1萬多,平時幾乎花不了什麽錢。”除此之外,他每年有兩個月左右年假,放假就回老家。

邊境鄉鎮的工作有特殊性,林源說自己平時“什麽都幹”。今年是他在高原工作的第4年,他已經完全熟悉了這裏。鄉裏的村子幾乎種不了農作物,多以牧業為主。他差不多能熟記每家養了多少隻羊。

郭少軍對自己的選擇也總體滿意。這個西部縣城的待遇甚至比家鄉好太多——剛去的頭一年,他每月工資6000元,公積金2000元,且還會逐年上漲。單是公積金,就比老家一些工作的月薪還高。因為是應屆生,當地還為他退還了大學學費。而他每天的花銷,不過是那套50平米公租房每年不足2000元的租金,以及低廉的物業費、垃圾費等。

“在老家當老師,每月工資才三四千。”郭少軍翻出手機裏存的招聘截圖給我看,某縣2024年教師崗報名統計中,一個小學美術教師崗後跟著104個名字。而他報考的這個教師崗,總共才幾個人報名。

他常想起畢業第一年的同學聚會上,班長說,“咱們美術係,考上編的就兩人”。郭少軍就是其中之一——那成了他的高光時刻。

他更在意的是職稱評定,“這裏的政策是工作滿幾年直接評中級,不用發表論文。”郭少軍說,像他這種二本畢業生,即便在老家考上教師編,評中級也得熬十年。

王琦則總說自己窮。每月5號發工資,到賬短信彈出時,他總盯著那個4000多元的數字。但日常花銷不多——不用交房租,吃飯在食堂,除了零星花銷,他每月能存下3000多元。在小鎮當公務員,王琦格外忙。辦公室的工作涉及經濟、教育、文化、衛生、體育、民政,他都要沾手。後來給領導寫材料,接觸的領域更廣了,連孤獨的空檔都沒有。

回到老家,他也同樣能收獲同學們的羨慕,“我們那一屆幾百人,據我所知,最後考上公務員的,算上我也不到5個。”

但天平的另一端,代價同樣沉重。

對王琦來說,最熬人的是顧不上家裏。有次母親打視頻電話,輕描淡寫說自己摔了一跤,在醫院縫了幾針。看著母親紗布上滲出的血印在屏幕上,他張了張嘴,沒發出聲音。

他也被同事介紹過對象——縣中學的語文老師,本地人。兩人約在奶茶店,女生問,“打算在這裏長待嗎?”王琦說,“不知道,我爸媽在湖北。”女生攪著奶茶裏的珍珠,沒再說話。後來同事轉達,“人家姑娘怕你早晚要走,耽誤不起,算了吧。”此後,王琦再沒相過親。

“在這裏結婚顯然不可能,找老家的,人家也受不了。”——對林源來說,結婚也是他和家人最頭疼的事。有次視頻電話中,母親突然哭了,“你姨家女兒在縣醫院當醫生,上周訂婚了。你在那麽遠的地方,誰能照顧你?”林源把鏡頭轉向窗外,遠處的山在陽光下發亮:“你看這風景,多好看。”母親說:“好看能當飯吃?”



先行者

這股逆向的潮汐並非始於近年。18年前,高局長就已經在偏遠地區“上岸”了。

高局長今年40歲,在西部某地級市任局長,正處級。這個級別不算高,但以他的年紀能走到這一步,晉升已然算快,“我當年也是以應屆生身份來的西部,整18年了。”他抬頭望向窗外的院子,渾濁的雨水拍打著院裏的碎石。辦公桌上的玻璃保溫杯裏,熟普洱的沉渣積在杯底,茶湯濃得像生抽。

高局長是山東人,2007年畢業於山東省一所高校。2000年起,我國已全麵停止高校畢業生“包分配”,大學生需自主就業。從報名人數看,“國考熱”始於2003年:2002年國考報名6萬餘人,2003年猛增至12萬餘人,此後報名人數持續高速增長。

到2007年高局長畢業時,高校畢業生達447.79萬人,而當年國考僅招錄12724人。起初,他也想在老家考公,但考慮到競爭壓力和未來晉升空間,便把希望寄托在了西部。

2025年3月,甘肅定西,參加公務員考試的考生等待進入考場。

“我是山東人,你也知道,不少人有從政想法。”他在2007年7月報考了一個偏遠鄉鎮的公務員崗,筆試、麵試順次通過。總成績達標後,他去了那個偏遠鄉鎮。

剛入職時,高局長還被叫做“小高”。

“那會兒條件才是真的苦,”高局長說,“很多地方沒網絡,連手機信號都沒。我進村後,剛開始是學騎馬,後來是騎段摩托車,再步行。”最初的日子像一場漫長的高原反應,氧氣驟減讓他的指甲蓋常泛著青紫色。單位宿舍在海拔3500米以上,夜裏總聽得見同事們壓抑的咳嗽聲,有人床頭常年放著速效救心丸。

第一次值夜班,風沙把窗戶紙吹破了,小高整夜都在掃被吹進屋的沙塵。冬天夜裏低至零下17度,宿舍沒廁所,上廁所得跑到院子裏,冷到連褲子都難脫下來。夜裏不到萬不得已,他絕不出去。

“那時候經常下村,村與村離得遠,還能碰見野狼。”高局長擰開保溫杯,他有時反倒懷念當時的無所畏懼。孤獨感在節假日變得格外尖銳。剛到西部的第一個春節,他接到父親的電話,沒說幾句,兩人都哭了。掛了電話,他莫名地跑出去,朝著家的方向磕了頭。

在鄉鎮幹了幾年,小高表現不錯,被調到縣裏。又過了幾年,他又被調入省會城市的市直單位,成了高科長。從副科級、正科級,升到副處級。2024年,他調到現在的地級市,成了正處級,“在老家,即便當年考上公務員,現在能做到正科級,已經很不錯了。”

但他同樣付出了代價。起初,他沒打算在西部成家,眼看調動無望,就在省會安了家。去年調到地級市後,兩人開始了異地生活。早幾年還好,當了父親後,他越來越覺得顧不上家——孩子還小,他和妻子都要上班,找保姆不放心,嶽父母身體又不好。他隻好讓山東的父母過來幫忙看孩子。可老人受不了高原氣候,隔三差五就得去醫院。

當了局長後,他其實一直想找機會調回山東老家,卻發現“比登天還難”,“跨省調動需要兩邊組織部簽字,我是被西部政策培養起來的幹部,哪能說走就走?”更何況,他早已習慣了這裏的幹燥和缺氧,習慣了冬天出門裹得像粽子,習慣了同事們帶著口音的普通話。

這些年,他眼看著年輕人一撥撥湧來,學曆越來越高,學校越來越好,“有的人一看就想好好幹,有的人一看就後悔了。以前基層留不住人,有人考上三個月就想辦法調走。現在卡得嚴,五年服務期內連辭職都要審批,更別說調動了。”他有個山西籍的同事,妻子在老家,兩個孩子出生時他都沒在身邊,孩子的成長也基本缺席。

新錄用公務員任職定級規定 中組發〔2019〕10號

他說這個下屬不是沒想過辭職,“但回去又能怎樣?現在很多崗位要求35歲以下,他今年已經34了,辭職可惜,不辭職又天天為家裏的事鬧情緒。”

也有人試圖打破這種困境。高局長說,有的人5年服務期滿,幹脆先辭職,再以社會考生身份重考,相當於把五年青春打了水漂。可很多人回到內地,始終沒考上。

因此,對於想通過邊遠地區“上岸”的年輕人,高局長一針見血地發問,“還是要想清楚,年輕人來這裏到底為了什麽?是把這裏當跳板,還是當歸宿?”

但他還是鼓勵他們來。“年輕人得轉變就業觀念,主動去艱苦地區工作,紮根基層大有可為,可以讓人生之路走得更堅實。”他喝了一口濃濃的普洱茶,繼續說,“比如,‘三支一扶’計劃2006年啟動到現在,累計招募了近60萬名高校畢業生到基層服務,其中27萬餘名投身西部建設,服務期滿後八成以上選擇繼續留在基層。當然,邊遠地區歡迎的是那種有情懷的年輕人,僅僅為了‘上岸’,到任何地區的崗位,都做不太好。”



擱淺、逃離與重返

並非每個人都能順利抵達。

周舟,今年大專畢業,學的是鐵道技術類專業。他的成績不算突出,100多名同學裏排在中下遊。當年選鐵路類學校,是因為在網上看到“鐵路院校好就業”,可今年僅專科(高職)畢業生就高達552.58萬人,就業壓力一點沒減。更關鍵的是,畢業前夕他才發現,很多鐵路局的崗位至少要求本科學曆,自己連報名資格都沒有。

千挑萬選後,他看中了西部某鐵路局下屬邊遠工段在招一個操作崗——鐵路局直接簽約,相當於“鐵飯碗”,還免筆試。他跟父親商量,父親說,“去吧,雖然遠,但好歹是份穩定工作。”

那地方有多遠?周舟點開手機地圖一搜:距老家3580公裏。若不是這次找工作,他壓根沒聽過這個地名。很快,他按要求報了名。當時他挺自信,覺得那麽偏僻的地方,總該沒什麽競爭壓力。他跟同學念叨著要去西部,家人也開始幫他收拾行李。

可錄用通知遲遲沒等來。家人托了幾道關係打聽,才知道崗位早已定了人。

“人家說,今年報名的就我一個大專生,其餘都是本科。我現在能做的,要麽繼續提升學曆,要麽找個第三方派遣到鐵路的工作。”周舟突然意識到,“可能這些年大家都知道邊遠地區好‘上岸’,去的人多了,也就卷起來了。”

郭少軍也感受到了這種“卷”。學校缺語數外老師,音體美老師則已經飽和,“我2023年考試時,一個崗位隻有幾個人報,現在已十幾個了。”他還聽說,好像從明年開始,幼兒園、小學、初中都不招高中以下的老師了。

不少大學畢業生選擇去邊遠地區

有人是去不成,有人是逃出來的。

做老師後,郭少軍注意到,每年辦公樓走廊的公告欄裏,都會貼著最新的教師名單,一半以上的名字來自河南、湖南等地。“去年來了三個南方姑娘,過年回去就沒再來”。他指著其中一個空位,“她們說受不了這裏的幹燥和風沙。”

王劍就當了“逃兵”。他學的電力專業。本科畢業後通過校招,進了國家電網某省公司的一座變電站。當初選這個崗位,是因為它要求通過統一考試,錄用後合同期通常為“3年+5年”,表現優異者可轉無固定期限合同,算是電力係統的“鐵飯碗”。他拍著胸脯說“沒事”,心裏盤算的是“編製穩了,工資比老家高兩千”。

變電站設在邊遠地區的大山上,隻有五六個人。除了每月休息的一周,其餘時間都得待在幾乎沒人跡的大山裏。第一個月,王劍跟著老師傅巡線,背著二十斤的儀器在山裏走,腳後跟磨得出血,他咬著牙沒吭聲,晚上用熱水泡腳,血水混著沙子沉在盆底。

比巡線的辛苦更難挨的是孤獨。冬天大雪封山,可能兩個月也出不去。他唯一的娛樂就是休息時去縣城的電競酒店,通宵打遊戲,也不讓保潔員打掃。屋裏總飄著泡麵味和煙味。以前他討厭這些味道,現在卻覺得是“人間煙火氣”。

山上的網絡時好時壞,於是他到電競酒店還有個任務——在手機裏下載電視劇,專挑長的下。《甄嬛傳》《琅琊榜》《亮劍》《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他每部看了不下兩遍。除了劇,還有各種玄幻網文,越長越愛。

上班第二年起,他開始失眠,後半夜總聽見鐵塔的嗡嗡聲,像無數隻蜜蜂在耳邊飛。他會爬起來繞著院子走,月光把影子拉得老長。熬了幾年,失眠沒好,幻聽反倒加重了。

去年他辭了職,在家歇了段時間,去了一家接網絡預約的維修公司,日常幫客戶修電器。“不後悔去變電站,也不後悔辭職,人每個階段想要的不一樣。”王劍不再想“上岸”的事了。這讓他看清一個悖論:城裏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進去。

胡鵬飛的樣本似乎更加複雜。2019年,他考到西部某鄉鎮,帶著一雙新買的運動鞋和一本485頁的《大清帝國》離開了家鄉。上班的第一個冬天,他和同事去催收新農合款項,騎著摩托車在山路上顛了四個小時。50多歲的女主人端來熱水,他喝了幾口才敢開口,“新農合今年漲了30元,您家5口人,總共比去年多150元。”女主人沒說話,從床單下摸出個布包,一層層打開,露出皺巴巴的零錢。數到最後還差5塊,胡鵬飛自己墊上了。

2024年服務期滿後,他選擇辭職。收拾行李時,發現當初帶來的新運動鞋,鞋底磨平了;至於那本《大清相國》,他連100頁都沒看完。

鎮領導說,“去年來的選調生,待了倆月就走了,你算久的。”胡鵬飛沒接話,他發誓不再考公。回到老家,他轉而創業,結果敗得一塌糊塗,房貸都還不起。今年他重新翻開《行測》,準備再次考公。

“我今年28歲,還有7年時間。”胡鵬飛製訂了計劃:先盡著老家的公務員、事業編、國企考,實在考不上就再選邊遠地區。要是邊遠地區也考不上,就找個民營企業上班。但他心裏也明白,自己那時可能過了35歲,民企或許也不要了。他跟妻子說,“要不我考研吧,這樣‘上岸’機會興許更大些。”“你看著辦吧,我已經累了。”妻子說。

胡鵬飛重新翻開的《行測》教材上,落了層薄薄的灰。

他想起催收新農合款那天,墊上的5塊錢。當天回宿舍時天已黑透,他摸黑煮泡麵,才發現沒水——水管凍住了。他裹著棉被坐在椅子上,手機信號時斷時續,朋友圈裏,大學同學正在上海外灘,煙花把黃浦江麵照得通紅。那一刻他突然不知道自己在堅持什麽。

此刻,他依然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