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台銘在深圳富士康工業園辦公室。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當輿論從“是不是牛市”,轉為“要不要進場”的時候,A股已經在3800點之上拉扯。猝不及防間,我們錯失的那幾隻大牛股,早就拉出了一根根刺眼的大陽線。
比如工業富聯(601138.SH)——這家公司全稱或許更為人所知: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
從7月初上證指數開始衝擊3400點至今,工業富聯的股價已經從20.85元/股,漲至8月29日的53.83元/股。兩個月不到的時間,股價大幅上漲了158%。
8月29日當天,工業富聯股價再次單日大漲9.99%,總市值首次站上萬億大關:10690.35億元。這不僅衝進了A股前十位(第7),超過了招商銀行、中國人壽等大牌金融機構,更成為A股曆史上第一隻萬億科技股。
似乎大家早已忘記,就在今年春天那次股市波動中,幾個月前的4月9日,工業富聯的股價還不到現在的三成,一度下探到14.3元/股的低點。
彼時市場彌漫著恐懼,能做到“別人恐懼時我貪婪”的,終究是極少數人。但工業富聯這輪行情裏,最大的贏家卻不太需要在恐懼與貪婪間糾結——公司老板郭台銘,妥妥“躺贏”。
郭台銘原本已經失去首富寶座
今年4月發布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郭台銘105億美元的身家,屈居中國台灣富豪榜第四位,比排在第五位的頂新集團(康師傅、味全母公司)魏氏家族多出25億美元。
背後原因之一,就是此前工業富聯股價的低迷。工業富聯也曾經出手救市——回購他們認為被低估的自家股票。
據工業富聯母公司鴻海(2317.TW)今年2月公告,2024年12月至2025年1月,工業富聯用自有資金通過上交所集中競價回購了約946萬股(占總股本0.05%),每股價格19.50-22.74元,總耗資2億元。
2025年2月7日,工業富聯注銷了此次回購股票。
在公開市場回購股票並注銷,這也是“市值管理”的常規操作:既可用真金白銀為股價提供支撐,又能通過注銷動作縮減總股本,直接推動每股收益、每股淨資產等關鍵財務指標的提升。
但當時的市場並不買單。隨著4月9日工業富聯股價跌至14元附近,意味著2024、2025年之交這2億元的回購,縮水約25%。
工業富聯選擇繼續加碼回購。
4月15日,工業富聯迅速公告了一輪新的股票回購計劃:每股回購價上限20元,總規模5億至10億元。即便央行在去年10月就已出台配套政策,設立了首期額度3000億元、利率1.75%的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但工業富聯此次仍未借助該政策工具,而是繼續使用自有資金。
在4月發布的這份回購公告裏,工業富聯稱“擁有足夠的自有資金支付本次股份回購款”,並披露: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公司總資產3084.43億元、淨資產1435.53億元、貨幣資金566.25億元。公告還幫市場算了一筆賬——即便按10億元回購上限計算,該資金也隻占總資產、淨資產、貨幣資金的0.32%、0.70%、1.77%。
工業富聯以此釋放出了兩個信號:財大氣粗,股價的心理底線是20元。
但這次回購的市場環境不一樣了。A股開始“慢牛”,6月初,工業富聯股價突破20元,進入7月後更是開啟持續大幅拉升。
公司原本不超過20元每股的價格回購計劃,在當下市場環境下已不太容易完成。實際上回購了多少?據8月5日工業富聯的最新公告,已回購769.74萬股,累計耗資1.47億元。
有買必有賣。此前在20元以下,向工業富聯賣出1.47億元股票的股民與機構,或許錯過了這隻後續翻倍的牛股。
工業富聯的回購並非個例。市場壓力加政策扶持,2024年A股超2100家上市公司啟動股票回購,總金額超1600億元,創下曆史紀錄;即便到了2025年,截至4月上旬那次市場波動前後,也已有684家上市公司完成超300億元的股票回購。
這意味著,投資者若在熊市中割肉離場,錯過的機會遠不止工業富聯這一隻。
老板郭台銘自己持股多少?
如今,在最新的福布斯實時全球富豪榜上,郭台銘已經重返中國台灣首富的位置:身家135億美元。
雖然是上市的公眾公司,直接持股名單中的大股東中堅企業(China Galaxy Enterprise)持股不過36.72%,但穿透而言,工業富聯股權是高度集中的。
截至最新年報數據,母公司鴻海通過多家實體,合並持有工業富聯高達84.06%的股權和84.08%的表決權。
實際上,在2025年中報披露的10大股東中,有8家是鴻海關聯公司,鴻海體係外的隻有兩家:通過陸股通持股2.47%的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以及持股0.59%的深超光電。雖然持股比例不大,但他們成為事實上工業富聯的第二、第三大股東。
這樣高度集中的持股,對於一家近萬億市值的公司而言,並不多見。
如果穿透計算,郭台銘持有多少?
鴻海今年5月發布的最新年報顯示,截至上年末,郭台銘對鴻海的個人的持股比例為12.54%。用這組數據一起推算,郭台銘持有的工業富聯股份約為10.54%。
按照4月9日收盤價,彼時工業富聯總市值3242.95億元,郭台銘這部分股份價值341.81億元。8月29日收盤,工業富聯總市值飆至10690.35億元,對應郭台銘持有的部分價值也升至了約1126.76億元。
短短幾十個交易日,郭台銘財富“被動”增加了約784.95億元——這是個驚人的數字,超過了8月29日收盤96.4%的A股上市公司總市值。
即便是小股東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和深超光電,也雨露均沾。在不考慮減持的情況下,同期股權價值也“被動”增長了183.95億元和43.94億元。實際上,A股有1759家上市公司,8月29日收盤總市值不到44億元。
當然,真正在市場上“炒股”的並不是這些股東們,而是持有另外十幾個百分點的投資機構和股民。股價的每一次變化,背後都是一次真實的買賣交易。
不斷抬升的股價,意味著不斷湧入的資金。當然也包括杠杆資金。從趨勢上看,也非常明顯。從7月初開始,與股價同步上漲的是不斷增加的融資買入(向券商借錢買股票)額。
8月25日,工業富聯融資買入23.0億元,融資償還14.33億元,融資淨買入8.68億元創曆史新高。當天融資餘額48.27億元,占流通市值比例增至0.51%——已非常接近第三大股東深超光電的持股比例。
從資金流向來看,從7月1日到8月29日,買入工業富聯成交額100萬元及以上的機構資金,累計流入額為477.42億元;同期成交額20萬元以下的中小資金,累計流入額達2001.52億元——其中成交額4萬元以下的資金,就貢獻了971.00億元。
疊加大股東持股比例高,真正的流通盤占比相對“較小”。這麽看來,工業富聯的這輪行情,“散戶”算是主力。
既是富士康,又不是富士康
每一輪牛市都有造神的故事。這輪市場對工業富聯“信仰”,很大程度上來自AI概念股的加持。
工業富聯的商業模式以代工(OEM)和設計加代工(ODM)為主。主要有三大業務:雲計算、通信及移動網絡設備、工業互聯網,其中前兩個是絕對的主力——在2024年報中,分別占營收的52.43%、47.26%,合並貢獻了營收的99.69%。
市場的“想象力”主要來自雲計算。科技巨頭們大筆投資AI算力,工業富聯雲計算板塊生產的“白牌”AI服務器和相關配套設備,定製程度高、品牌溢價低,增長可觀。2024年報中,雲計算營收大幅增長了64.37%,首次超過了通信及移動網絡設備,營收占比也首次突破50%。
給股價“錦上添花”的,是工業富聯8月11日公告的2025年半年報:上半年營業收入3607.60億元,同比增長35.58%;歸母淨利潤121.13億元,同比增長38.61%。
市場最為關注的AI服務器業務,2025年上半年的營收也同比增長了超60%。半年報還特別強調了這麽一句話:“AI服務器產品線實現從組裝到出貨全流程自動化,減少人力投入。”
無疑,工業富聯是A股的巨無霸。截至8月29日已經公告中期業績的A股上市公司中,工業富聯的營業收入可以排到前六位。在工業富聯前麵的,隻有五家國民級的中字頭企業: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建築、中國移動、中國平安。
工業富聯的商業模式難免伴隨毛利率爭議,這一問題在股市低迷階段,更成為外界的核心疑慮之一。但龐大的規模在一定程度上對衝了毛利率帶來的影響。截至8月29日披露的信息,2024年上半年A股歸母淨利潤超百億元的企業也不過32家,工業富聯不僅位列其中,也是其中唯一的“科技股”。
工業富聯是科技股嗎?有人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提及富士康,很多人會聯想到工序繁複的流水線,人頭攢動的電子代工廠。但郭台銘在規劃、落地富士康在A股上市的時候,其實選擇了“掐尖”的思路——畢竟,“好”資產才受資本市場歡迎。
2015年開始,鴻海或者富士康將旗下較高端製造的業務整合起來,創建了工業富聯——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
2018年2月1日,工業富聯遞交IPO申請,36天後即“閃電過會”,創下A股紀錄。一年多以後,京滬高鐵(601816.SH)以23天的過會時間,才將這一紀錄刷新。
“富士康不再是一家代工廠,富士康要打造工業互聯網,富士康也走在包括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之列。”郭台銘在工業富聯上市前親自帶隊IPO路演。
2018年6月8日,工業富聯在上交所上市,代碼601138。從組建到敲鍾,不過三年。時任工業富聯董事長陳永正還特別澄清:“兩個月來媒體都說富士康是閃電過會,但其實並非閃電過會,一年前我們就在做準備了。”
隻用一年“準備”,對於A股IPO而言,也並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