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其實月初的時候,就知道這個消息了。
據《聯合早報》7月26日報道,許多聽眾突然發現,梁文道的付費播客《八分半》在最大的音頻平台“喜馬拉雅”上被全部下架。而在小紅書、B站等其他平台上,他的賬號內容也被清空。
梁文道一直備受爭議,也不敢多評價他。
但是,不可否認,梁文道所代表的知識分子形象,已經無法避免與當前社會的矛盾發生衝突。
在曾經寬鬆的媒體環境中,他的直言不諱和批判性思維都曾受到過熱烈的歡迎,但隨著輿論環境的變化,他的言辭似乎開始變得“過火”。
事實上,人還是那個人,觀眾變了。
想寫今天這篇文章的原因還有一個:許子東教授也被提醒了。
近期,許子東有個講座,眾所周知,他最擅長的講的就是魯迅和張愛玲,可惜講到魯迅時,說國人現在和百年前一樣,主持趕緊上台打斷,讓他注意尺度。

這倆人,外加竇文濤,是曾經《鏘鏘三人行》節目的鐵三角,一個左,一個右,一個居中。
今時今日,就是這麽個狀況。
看到一段話,摘錄如下:
當一位曆史學者在講座中被追問“你這話是不是在影射現實”時,他突然停住了,拿起茶杯抿了一口,岔開話題聊起了天氣;當一位醫生在朋友圈分享“抗生素濫用的危害”被舉報“製造恐慌”後,她默默刪除了所有專業內容,隻發些花花草草的照片;當一位經濟學家在會議上欲言又止,最終把“可能存在的風險”換成“總體向好”時,會場的空氣都透著一種心照不宣的沉默。
大家應該早就發現了,越來越多的智者不願意講話了!
所以,短視頻才大行其道,大家都在為雞毛蒜皮的事,爭論不休。而真正該討論的,值得討論的話題,見不到了。
二我當然應該慶幸,我還能說話。
可惜,很多時候我說的話,也是言不由衷。
曾經,我是真敢說啊。結果呢,大號前年被封了六個月,去年十月份解封,結果今年3月份又續上了,再被封一年。有人肯定會問,怎麽不直接永封呢。

我告訴你吧,因為實在也沒找到合適的理由,索性封一年吧。
當年我的“夜聽鏘鏘”公眾號,就是說了下秦剛和傅曉田的事,直接永封了。
往事曆曆在目,很多時候並不需要什麽理由的。
這兩年,大家都在說,自媒體之路越來越難走了。
我自然也是如此。首先就是選題,越來越不知道什麽能寫、什麽不能寫。
其次,這號半死不活的,公眾號平台也不給推薦,也不給流量,除了關注我的讀者和他們轉發被看到的機會之外,沒有人能讀到我的文章。好像平台就是刻意讓我們這些號主“慢性死亡”的。
就像梁文道的“八分半”節目,哪期不是一次次迅速收集大量信息,準確找到切入角度,通過抽絲剝的理性分析,將各類時事的始末以及故事背後的邏輯和背景,撥開雲霧,娓娓道來。
我寫文章也不是呼啦啦拉出一大段,事實上,也需要查找大量的資料,最起碼得先把事情前前後後徹底了解清楚,屏蔽那些虛假的和無用的信息,光這個過程就需要大量的精力。
而寫出來之後,還要修改,修改完了還要找配圖、編輯排版。
這些倒不是關鍵,關鍵是,就像今天的這篇文章一樣,我還怕辛苦工作的成果,被禁發,被刪除。
三至於收入?
說了可能有人不信,所謂流量費其實少得可憐,閱讀量還行時,一天十幾塊,湊合時,幾毛幾塊。
相比投入的時間精力,腦細胞和電費網費,純屬自娛自樂。

但是我又特別在意讀者的感受,生怕哪地方寫的不夠好,得罪了諸位。
昨天那篇文章有些爭議,一下子溜走了百十來人。
想想也算我偶爾的嚐試吧,誰知道這寫作這條路,走向何方,能向何方呢?
現在,我為了規避馬上要來的更多的風險,其實已經刻意謹慎的多了。我現在在研究性學,我打算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就研究這玩意兒。
有時候看著很多年輕人,躺平了不動,我就著急來氣、
二十年前,那個年代,大家很窮,但是一門心思想賺錢,想發財,滿心滿腦的欲望。
現在可倒好,低欲望,無欲望,連性都不想要了。
所以,去他奶奶的妙手著文章,去他奶奶的文以載道。
何不如攻其一個方向,把性和愛發揚光大,也算是造福人類社會了。
但是,人總是要先活下去的。
所以,懇請大家給條活路,別橫挑鼻子豎挑眼。
就像梁文道現在的處境,讓我不禁思考:在這個信息洪流中,我們是否依然能夠保持獨立思考與自由表達,還是會在壓力下選擇沉默?
在如此敏感的社會背景下,我們每個人都在走一條鋼絲般的路,而在這一過程中,愛己愛人,是最為重要的。
結尾還是放上這個《鏘鏘三人行》音頻合集,隻是為了留存這份小百科。感興趣的,可以收藏留念。全部是mp3格式,大概有50G左右,3000多集。還有圓桌派1-6季的音頻全集,內容相當豐富,十分值得收藏。分兩種套餐,一種是一個移動音箱+tf卡+讀卡器=99元,另一種是不要移動音箱99-25=74元。給你包郵到家,讀卡器可以插手機上,非常方便使用。感興趣的可以加我v信yimai779,購買收藏。寫作不易,自媒體日漸收緊,隻能如此貼補,勉強支持創作的動力。人間大愛,感謝涕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