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靠華僑生聯考躺進985、211已經是一件幾乎不可能的事情了,華僑生聯考的“內卷時代”已經正式開啟。
曾經,華僑生聯考被稱為進入內地985、211高校的“升學捷徑”,400多分上岸985、211真的不是夢。
但現在,這個夢可能真的要碎了。
近日,華僑生聯考考綱的第4次修訂正式官宣,所有科目內容與要求均有調整,整體難度和靈活度進一步提升。
而在上個月,華僑生聯考更是因為分數線“暴漲70分”而被熱議。今年,400多分的聯考成績,變成了錄取的最低要求,而不再是上岸內地985、211的“通行證”。
“更卷、更難、更嚴”似乎已經成了華僑生聯考的新趨勢。對於剛剛規劃好身份的家庭而言,那個傳說中的“低分進名校”紅利期,難道真的已經結束了?

分數線暴漲70分
“低分高錄”正在成為曆史
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華僑生聯考。
華僑生聯考,由中國教育部單獨為海外華僑和港澳台學生設計的高考,主要是為這些孩子提供入讀內地大學的機會。目前,隻有北京、上海、浙江、福建、廣東、香港、澳門這七個考區,考試時間為每年的5月。
華僑生聯考對考生的戶籍和學籍沒有嚴格要求,隻需具備海外(包含中國港澳台地區)華僑身份即可。

華僑生聯考報名條件
圖源:廣東省教育考試院官網
與高考一樣,華僑生聯考也是文理分科,總分750分。參加華僑生聯考的文科考生免考政治,理科考生則免考生物。
至於整個考試的難度,雖然沒有網傳的70%知識點隻有初中水平那麽邪乎,但和高考比,還是簡單很多的。
另外,華僑生聯考的分數線也一直很友好。2022年,華僑生聯考文史類與理工類的最低分數線均為300分。華僑生聯考考到400多分,普通一本,包上的。
2023年起,華僑生聯考仿佛大變臉,最低分數線迎來首次暴漲——文史類上漲60分,理工類上漲80分,最低分數線為380分。2024年分數線小幅上調,基本與23年持平。
今年,華僑生分數線第二次暴漲——文史類上漲65分,最低分數線為435分,理工類上漲70分,最低分數線為460分,文理科分數線雙雙邁過400分大關,重點院校的文理分數線均超過了500分。

而今年廣東省高考本科批次最低控分線,首選物理436分,首選曆史464分。拋開題目難度不講,華僑生聯考的理科普通分數線已經默默超過了今年廣東省高考首選物理的本科控分線。
除了最低分數線,重點院校的高分線、藝術、體育、預科類的分數線,也統統大幅上漲。

圖源:廣東省教育考試院官網
分數線的暴漲,很可能讓一部分中間分段的學生措手不及,去年能上本科的成績,今年有可能隻能勉強錄個預科。
除此之外,決定考生能否被自己心儀學校錄取的,還有一個關鍵因素——排位。若排位不夠靠前,考生仍有可能無法被理想高校錄取。隨著考生基數擴大、高分考生增多,競爭已從“過線”轉向“爭先”,排位的重要性愈發凸顯。
分數線大幅上漲的表象背後,是華僑生聯考這個賽道已經變得愈發擁擠。2021年,華僑生聯考報名總人數還不到5000人,而今年的報考人數已經接近1.2萬人。

報考人數在飛漲,華僑生聯考的擴招腳步也並沒有停。
近些年,接受華僑生聯考成績的內地高校持續不斷增加。截至今年,共有418所內地高等院校接受華僑生聯考成績,包括38所985院校和115所211工程院校。與2021年相比,多了近百所,招生人數也從3500多人上漲至6355人.
雖然大學擴招了,但是隨著聯考報考人數激增,依舊是“僧多粥少”,供需失衡。因此,整體錄取率下滑也在意料之中——2021年,華僑生聯考的錄取率曾高達近80%,而到今年,錄取率已經跌至50%左右。

在整體錄取率走低的大背景下,進入內地985、211等重點高校的競爭更為激烈,據統計,2022年985高校錄取率為20.23%;2023年為13.76%;2024年跌至9.82%;按照目前趨勢,2025年可能首次跌破8%。
如今,雖然還沒到“地獄難度”,但華僑生聯考的“低分高錄”正在成為曆史。

華僑生聯考
如今已是港娃的天下
進一步分析華僑生聯考的考生來源,就會發現這幾年聯考報名人數的激增,其實主要和港娃有關。
2021年,中國香港考生占總報名人數的55%,與其他生源各占半壁江山。近幾年,隨著華僑生聯考報考人數屢創新高,到2025年,中國香港考生占比已經高達82.52%,約9805人,是2021年中國香港考生的4倍。

可以說,中國香港考生暴增,直接帶火了華僑生聯考。而這背後,還要追溯到20年前的赴港生子潮。
2013年以前,隻要孩子在香港出生,不論父母是否為香港本地居民,都可自動獲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
2001年出生的“雙非港寶”隻有620名,占當年全港新生嬰兒數的1.2%。到了2011年,“雙非港寶”激增至35736人,占比近40%。這10年,香港的“雙非兒童”出生總數達到20萬人。

2023年,第一批“雙非港寶”步入高考,華僑生聯考中香港地區的考生數量也隨之顯著增加。根據曆年香港新生嬰兒數據推斷,這一波熱潮預計將在2028年達到頂峰。
除了“雙非港寶”,2022年起,香港為了吸引大量優秀人才赴港,推出了各類優才、高才計劃,吸引了一大批內地家庭赴港。
待7年後,他們能拿到香港永居身份,其子女亦符合參加華僑生聯考的資格。不過目前這批孩子尚未達到高考年齡,預計考生數量的爆發式增長,可能在2040年前後出現。
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港娃依舊會是華僑生聯考這條賽道上的中堅力量。

大量的港娃加入,使得華僑生聯考的競爭日趨激烈。而報考身份門檻的提高,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衝競爭白熱化的速度。
仔細研讀一下今年的招生簡章,有了不少新的發現。
首先,今年明確規定“具有普通高等學曆教育資格的高校在校生,或已被普通高校錄取並保留入學資格的學生不得報名參加全國聯招。”

《202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普通高等學校聯合招收華僑港澳台學生簡章》部分截圖
圖源:廣東省教育考試院官網
簡單來說,隻要你已經在讀大學,或者有了大學的入學資格,就不能再參加華僑生聯考了。這直接扼殺了一些學生想通過華僑生聯考“二次擇校”的想法,確保了其作為“一次性”升學渠道的純粹性。
其次,對於考生及其父母的海外居住時間的審核,也要求更加嚴格。華僑考生必須是考生本人及其父母一方均取得外國永居,且考生本人須在報名前2年內(即2023年4月1日—2025年3月31日)實際累計居留不少於18個月。或者考生或父母一方連續取得5年以上合法居留資格,且報考前5年內累計住滿30個月。
另外,報名成功後,華僑考生需現場確認報名,並提供多項資料的正本以供後續備查。

《202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普通高等學校聯合招收華僑港澳台學生簡章》部分截圖
圖源:廣東省教育考試院官網
如今,想單單依靠“身份紅利”走捷徑進名校的窗口正在收窄。隨著製度不斷完善、競爭愈發激烈,華僑生聯考正回歸其本質——為符合條件的港澳台華僑學生提供一個公平、規範的升學通道,而非一條輕鬆易行的“特殊捷徑”。

華僑生聯考全學科考綱大改
題型更活、拿分更難
最近幾年,在網上總有一種聲音——參加華僑生聯考,400分就能上清北。一段時間裏,華僑生聯考被神化到一定高度。
然而事實上,它隻是為港澳台及華僑準備的“高考”,本身就具備了篩選與選拔的功能。
近年來,為更好地甄別優秀學生,華僑生聯考也在持續改革與升級。
2025年8月12日,教育部正式發布《普通高等學校聯合招收華僑港澳台學生入學考試大綱(第4版)》,明確新考綱將從2026年起實施。

圖源:廣東省教育考試院官網
新考綱修訂後,知識點的考察難度提升並不是很大。但對於部分學科來說,內容廣度則有了一定的拓展,考察方式更加靈活。
例如,語文增加了文言文閱讀比重等;數學新增了隨機事件及其運算、多項式與餘式定理等大學基礎課程鋪墊內容;物理新增了開普勒定律、多普勒效應等;曆史新增了“一國兩製”等時政內容等。
另外,所有學科的客觀題比例都在下調,主觀題比例上升,尤其是數學和英語,將成為拉分主要科目。
例如,數學的選擇題從12道減至10道,填空題從6道減至5道,單題分值升至6分;英語的短文改錯題替換成概要寫作題,最後一篇閱讀的4道選擇題也改為了4道簡答題;物理提高了實驗題的占比等。
題目在變靈活的同時,聯考的賦分也更加嚴格,學生拿分更難了。有考生表示:要麽全給,要麽全不給,高考答案錯了步驟對了是扣答案分,聯考是全扣一個大題15分。

圖源:小紅書截圖
此次考綱修訂,其實是教育評價改革在華僑生聯考中的具體落地。它傳遞出一個明確信號:未來的升學競爭,將更注重學生的核心素養與終身學習能力。
華僑生聯考,正在與高考逐步接軌。
對於華僑生考生而言,與其焦慮“新增內容難不難”,不如將其視為一次重塑學習方式的契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向主動構建學習能力。畢竟考綱可以隨時改變,但內化於心的學習能力與思維模式,才是應對萬變的根基。

身份紅利正在褪去
真才實學才是硬道理
華僑生聯考這條路,終究也是卷起來了。
除了考試本身在不斷進化,分數線在暴漲,身份紅利逐漸減弱,如今,孩子的升學路徑也需要多幾個PlanB。
除了複讀再戰,考生還可以同時準備兩校聯考,即暨南大學、華僑大學聯合招收港澳台和華僑、華人及其它外籍學生入學考試,考試題目由這兩所大學自主命題,相當於自主招生。
兩校聯考的時間一般安排在華僑生聯考的後一周進行。考試科目更簡單,語數外是必考科目,除此之外,在曆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之中再選考1科即可。
兩校聯考的考試難度與最低錄取分數線都更加友好,與華僑生錄取並不衝突,如果被同時錄取,考生可以自主選擇誌願。
另外,持澳門居民身份證的考生,可以參加“澳門四校聯考”,其成績不僅可以用於報考澳門當地的大學,還能報考複旦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等內地21所高等院校。
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和回鄉證的考生,還可參加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DSE成績不僅可以用來申請香港本地高校以及海外院校,還能反向申請內地145所大學。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有85所內地高校針對DSE考生開放了“征集誌願”,其中包含多所985、211重點高校,且部分院校存在未錄滿的情況。
另外,還有部分內地高校會針對港澳台考生直接進行自主招生,例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複旦大學等頂尖高校都設有獨立的港澳台僑招生通道。這類招生通常由各校自行組織命題和考核,更加側重對考生綜合素質與學科特長的考察,而非單一依賴筆試分數。

如今,想靠華僑生聯考躺進985、211已經是一件幾乎不可能的事情了,甚至分數線有繼續上漲的可能,華僑生聯考的“內卷時代”已經正式開啟。
即使整條賽道卷起來了,但真學霸依舊可以衝刺清北,985高校也同樣歡迎真正有實力的考生,華僑生聯考的價值正在從“身份紅利”回歸到“教育質量”和“個人努力”的競爭。
唯有提早做好規劃與準備、係統複習,才能在這場日益激烈的升學競爭中占據更有利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