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話是古漢語的“活化石”,坊間曾流傳“秦始皇可能也講潮汕話”的說法,是否存在可能性?
近日,國家語言資源保護工程核心專家組成員、廣東省首席專家,國際潮學研究會學術委員會主任林倫倫再次回應稱:這種說法並不合理。
林倫倫教授正在分享。
這場在汕頭舉辦的“潮汕方言及其文化是一本大書”主題分享會上,林倫倫笑著告訴觀眾,“秦始皇說潮汕話”並不合理,因為當時中國大地並無“潮州”這一地理區劃。但他又說,“反過來說就對了:‘現代潮汕方言裏,還藏著秦始皇時期的語言’。”
分享會伊始,林倫倫教授便開門見山地指出,潮汕方言就是古漢語的“活化石”。例如,如今的潮汕話保留了上古複輔音聲母、無輕唇音的痕跡等等。
瑞典漢學家高本漢曾說過:“汕頭音是現今中國方言中最古遠、最特殊的。”那麽,潮汕方言究竟能追溯到哪個朝代?在現代社會有怎樣的價值呢?
分享會上,林倫倫通過對潮語“接地氣”的解讀和生動的案例,帶領觀眾解鎖潮汕文化的深層魅力。
觀眾熱情參與分享會。
林倫倫笑著說,潮汕話裏的一些詞語,聽起來很土、口語性很強,但其實來自於很文雅的古代漢語。
例如,口語詞“翹楚”“相好”“相悅”(互相愛上了)等就是《詩經》裏的詞語;
“大家”(婆婆)、“新婦”(兒媳婦)、“小郎”(小叔子)、“阿孥”(兒子)等一批親屬稱謂詞是漢魏六朝時語,在《史記》《漢書》《世說新語》中都能見到;
“洗浴”(洗澡)、“衫褲”(衣服)、“竹篙”(竹竿)、“滾水”(開水)、“親情”(親戚)、“東司”(茅坑、廁所)等,則是唐宋時語。
不僅如此,林倫倫還運用許多古代詩詞歌賦來講解潮汕方言與古漢語之間的淵源。
潮汕人最愛的粥稱為“糜”(muê
5),實際上在2000多年前就出現了。《禮記·月令》有載:“(仲秋之月)是月也,養衰老,授幾杖,行糜粥飲食。”《爾雅·釋言》解釋說:“粥,糜也。”《釋名·釋飲食》則解釋為:“糜,煮米使糜爛也。”
可以看出,從先秦到秦漢時期的語言習慣,如今仍被潮汕方言所保留。
而學會潮汕方言,有時候也能更簡單直接地理解古代詩歌。就拿現代人十分熟悉的杜甫的《石壕吏》來說,其中“老翁逾牆走,老嫗出門看”中的“走”一字,並不指“行走”,而指“跑”,這與潮汕話中“走”一字的詞義完全相同。
“大家熟悉的《水滸傳》《紅樓夢》等名著裏,也一定能找到潮汕方言的蹤影。”林倫倫對參與分享會的青少年們說,潮汕方言和潮汕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有非常重要的價值。“當你掌握了潮汕話,你不僅多學了一門語言,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理解中華文化。”
孩子們表演潮汕歌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