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川普才不會顧忌參加中國93閱兵,但他去不成…

川普才不會顧忌參加中國93閱兵,但他去不成…

文章來源: 鄧聿文 於 2025-08-21 13:04:47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鄧聿文 2025年08月20日

川普才不會顧忌參加中國93閱兵,但他去不成…

川普的外交風格決定了他在處理盟友關係時,更看重交易收益和個人政治敘事,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盟友信譽”。(美聯社)

川普和普京的阿拉斯加會談以未達成停火協議而結束,儘管二人都宣稱會晤“富有成果”。從這次會談舉行的背景特別是川普本人在會前發出的若不停火就將對俄羅斯進行製裁的威脅看,顯見普京是贏家。其受到的紅地毯以及和川普共乘後者座駕的待遇,表明俄羅斯徹底擺脫了自戰爭以來被西方孤立的狀態。然而,川普是否輸家則有不同看法,他本人把和普京的會談說成可打“滿分”。由此想到,假如北京計劃邀請川普出席九三抗戰80周年閱兵,他是否會不顧忌國內的反對特別是亞洲盟友的不安,而選擇赴華觀禮?

之所以提這個問題,是因為川普在外交上最想見的人是習近平。而前段時間傳出北京已經對川普發出了邀請,他沒有明確回應,外界對此的看法則分為兩種,一是認為川普會去;一是認為他不會去,不去的原因是國內和盟友的反對。就後者來說,美國的盟友除了西方,最重要的就是亞洲盟友,尤其日韓台,在參加閱兵的問題上,日韓台的反應理當會成為川普考量的一個因素。然而,有理由認為,如果川普接受邀請出席中國九三閱兵,未必對此抱有太多顧慮。可以從川普的外交風格、國內政治動機以及相關盟友實際可能的反應來分析。

川普的外交決策邏輯是交易優先,聯盟次之。從他執政1.0到如今2.0,他在外交上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將盟友關係視為可議價的籌碼,而非神聖不可觸碰的安全契約。在川普看來,國際關係不是固定的“陣營博弈”,而是持續的利益交換。這一邏輯在此次對等關稅的談判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其眼中是沒有盟友的,如果他認為盟友損害了美國利益,一點也不客氣,甚至比非盟友徵收的關稅還高。軍費問題也是如此。比如對日韓,他曾公開要求首爾將駐韓美軍經費分攤提升至原來的五倍,否則暗示可能撤軍。他也屢次批評日本在安保上“搭美國便車”。這種思路意味著,在川普心中,盟友的“感受”並不構成獨立的決策約束條件,隻要交換能帶來更大的政治或經濟回報,就值得去做。

故參加中國九三閱兵倘若能幫助他在國際舞台上塑造“和平締造者”形象,甚至被包裝為俄烏實現停火與和平的鋪墊,他會把這種收益放在遠高於“亞洲盟友的觀感”之上。

川普外交決策邏輯的另一特點是不太注重意識形態的外交取向。與傳統共和黨和民主黨政府相比,川普的外交更傾向於去意識形態化,不熱衷於用價值觀統一盟友,而是強調務實交易和個人化關係管理。他可以一邊與普京握手言歡,一邊施壓澤倫斯基接受停火要求;一邊與金正恩會晤、握手合影,一邊對韓國總統施壓更多防務開支。在這種取向下,他不會將一次參與中國的軍事閱兵直接等同於對美日安保條約或美台關係的背棄,而是完全可能將其解釋為紀念二戰勝利的“曆史性場合”,並非當下地緣政治立場的轉向。這種話術既能淡化敏感性,也能為國內支持者所接受。

在川普的利益計算中,國內政治收益亦優先於外交均衡。對他來說,前者往往是外交行動的核心驅動力。如果出席九三閱兵能被美國國媒體體,尤其是友好媒體——如福克斯新聞——塑造成“川普促成全球對話”“打破外交僵局”的故事,他便能收穫輿論上的加分。在他的選民群體中,這種形象甚至比維持盟友信任更重要,因為後者的政治回報不如前者直觀。此外,川普也渴望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雖然出席中國的閱兵不可能為他帶來和平獎,但如果能與推動俄烏停火止戰、恢複美俄關係掛鉤,他會樂於借此向國內外強化“和平締造者”的敘事。

前麵說了,川普對他出席中國九三閱兵可能並不在乎日韓台等亞洲盟友的反應,那不妨來設想它們的可能反應,是強烈表達不滿,還隻是輕輕地說聲遺憾,甚至沒有什麽特別的反感?現實來看,川普的舉動無疑會讓這三個盟友感到非常不安,認為這是在為獨裁政權月台,是向世界發出了一個不好的信號,然而,外部也往往高估美國盟友對美國單一行動的“震驚“程度,尤其涉及這種象徵性場合。

日韓台的現實外交反應,更可能的是:日本採取克製態度,政府避免公開批評川普,以免損害日美安保關係,隻會在私下通過外交管道表達關注,媒體上,保守派會淡化事件,自由派會批評,但熱度不會持久;韓國的反應比日本會更低調,以免在對朝政策和美韓協調上製造額外摩擦,民間輿論也不會因一次中國閱兵而長期改變對美認知;台灣官方大概率會表示“理解和尊重美方安排”,民間反應會沿政治立場分化,但總體熱度有限。

亞洲盟友這種溫和反應的原因在於,認為一次閱兵出席並不會立即改變美國對它們的防務承諾或現有安全架構,而將其視為短期、象徵性事件,非戰略性轉向。如果川普預期到亞洲盟友都是此種反應,這就為他出席中國閱兵在盟友角度提供了一個可操作的空間。

上述分析表明,川普的外交風格決定了他在處理盟友關係時,更看重交易收益和個人政治敘事,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盟友信譽”。對於習慣了傳統盟友外交邏輯的人來說,這種做法或許難以理解,但對川普而言,正是他一貫的政治方法論——結果導向、高度個性化、願意用一次高調的動作換取可見的政治資本,而不被“盟友感受”束縛。

最後說說川普到底會不會去中國出席九三閱兵。我的看法是,大概率不會去,這是因為川普難以掌握敘事主導權,把他這一舉動塑造成“曆史性外交”,並和推動俄烏停火止戰實現和平直接掛鉤;相反,美國輿論特別是國會中的對華強硬派會將此視為“外交投降”或“戰略誤判”,民主黨更可能利用此事攻擊其外交立場不穩,導致他在國內政策議程上承受更大阻力。另外,中國閱兵中展示的新型武器、部隊陣列等畫麵也會讓美國選民包括他的MAGA支持者質疑:總統為何在中國展示軍力的舞台上出現?還有,北京拿什麽來回報他的這個“慷慨”舉動,也會是他考慮的一個重點,如果沒有相應回報,僅僅是為和習近平見上一麵,或滿足他個人現場觀看宏大閱兵所透露出的極權主義美學需求,而要承受這麽大的國內壓力,這不符合他的利益交換的外交風格。但盟友的反應確實不是他考慮的重點,即便很強烈。

※作者為獨立學者/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17)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梁文道遭封殺 節目下架 社媒帳號被封 疑涉敏感話題
美國有5個財富等級,看看你屬於哪一層
法國大網紅直播300小時被虐至死!眾目睽睽下身亡
美國櫻桃爛在樹上沒人採 果農慘況曝光了
凶手是同班同學!被稱為“小英雄”的那個男孩




24小時討論排行

普京開出停火條件:烏克蘭放棄頓巴斯及北約訴求
“眯眯眼”又辱華 瑞媒:“中國人民的感情”為何老受傷?
華人數學家張益唐談回國原因:美國政治氛圍太差
胡錫進:澤連斯基公然對中國失禮 表現得很沒素質
川普稱或於2週後采取不同策略 暗示允烏克蘭“反擊”
充當中國間諜 美海軍士官被定罪 麵臨終身監禁
當歐洲領導人也“掏出小本子記錄” 這世界發生了啥
賠錢的北京中產,和他賣不掉的燕郊房產
中國留學生患癌 起訴密歇根州立大學索賠1億美元
習近平強力推進超級水電站對中國和印度意味著什麽
美國8寶媽到威尼斯旅遊被偷 親手怒抓3少女扒手…
美國務院:正在審查5500多萬名持簽證外國人紀錄…
千百惠曾高調曬大陸身份證 為兒子取名“高陸灣”
中國一家三口加拿大景區劃船落水 結局太悲慘!
川普才不會顧忌參加中國93閱兵,但他去不成…
烏克蘭和平關鍵?傳建“兩韓式緩衝區”不完美但務實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川普才不會顧忌參加中國93閱兵,但他去不成…

鄧聿文 2025-08-21 13:04:47



鄧聿文 2025年08月20日

川普才不會顧忌參加中國93閱兵,但他去不成…

川普的外交風格決定了他在處理盟友關係時,更看重交易收益和個人政治敘事,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盟友信譽”。(美聯社)

川普和普京的阿拉斯加會談以未達成停火協議而結束,儘管二人都宣稱會晤“富有成果”。從這次會談舉行的背景特別是川普本人在會前發出的若不停火就將對俄羅斯進行製裁的威脅看,顯見普京是贏家。其受到的紅地毯以及和川普共乘後者座駕的待遇,表明俄羅斯徹底擺脫了自戰爭以來被西方孤立的狀態。然而,川普是否輸家則有不同看法,他本人把和普京的會談說成可打“滿分”。由此想到,假如北京計劃邀請川普出席九三抗戰80周年閱兵,他是否會不顧忌國內的反對特別是亞洲盟友的不安,而選擇赴華觀禮?

之所以提這個問題,是因為川普在外交上最想見的人是習近平。而前段時間傳出北京已經對川普發出了邀請,他沒有明確回應,外界對此的看法則分為兩種,一是認為川普會去;一是認為他不會去,不去的原因是國內和盟友的反對。就後者來說,美國的盟友除了西方,最重要的就是亞洲盟友,尤其日韓台,在參加閱兵的問題上,日韓台的反應理當會成為川普考量的一個因素。然而,有理由認為,如果川普接受邀請出席中國九三閱兵,未必對此抱有太多顧慮。可以從川普的外交風格、國內政治動機以及相關盟友實際可能的反應來分析。

川普的外交決策邏輯是交易優先,聯盟次之。從他執政1.0到如今2.0,他在外交上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將盟友關係視為可議價的籌碼,而非神聖不可觸碰的安全契約。在川普看來,國際關係不是固定的“陣營博弈”,而是持續的利益交換。這一邏輯在此次對等關稅的談判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其眼中是沒有盟友的,如果他認為盟友損害了美國利益,一點也不客氣,甚至比非盟友徵收的關稅還高。軍費問題也是如此。比如對日韓,他曾公開要求首爾將駐韓美軍經費分攤提升至原來的五倍,否則暗示可能撤軍。他也屢次批評日本在安保上“搭美國便車”。這種思路意味著,在川普心中,盟友的“感受”並不構成獨立的決策約束條件,隻要交換能帶來更大的政治或經濟回報,就值得去做。

故參加中國九三閱兵倘若能幫助他在國際舞台上塑造“和平締造者”形象,甚至被包裝為俄烏實現停火與和平的鋪墊,他會把這種收益放在遠高於“亞洲盟友的觀感”之上。

川普外交決策邏輯的另一特點是不太注重意識形態的外交取向。與傳統共和黨和民主黨政府相比,川普的外交更傾向於去意識形態化,不熱衷於用價值觀統一盟友,而是強調務實交易和個人化關係管理。他可以一邊與普京握手言歡,一邊施壓澤倫斯基接受停火要求;一邊與金正恩會晤、握手合影,一邊對韓國總統施壓更多防務開支。在這種取向下,他不會將一次參與中國的軍事閱兵直接等同於對美日安保條約或美台關係的背棄,而是完全可能將其解釋為紀念二戰勝利的“曆史性場合”,並非當下地緣政治立場的轉向。這種話術既能淡化敏感性,也能為國內支持者所接受。

在川普的利益計算中,國內政治收益亦優先於外交均衡。對他來說,前者往往是外交行動的核心驅動力。如果出席九三閱兵能被美國國媒體體,尤其是友好媒體——如福克斯新聞——塑造成“川普促成全球對話”“打破外交僵局”的故事,他便能收穫輿論上的加分。在他的選民群體中,這種形象甚至比維持盟友信任更重要,因為後者的政治回報不如前者直觀。此外,川普也渴望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雖然出席中國的閱兵不可能為他帶來和平獎,但如果能與推動俄烏停火止戰、恢複美俄關係掛鉤,他會樂於借此向國內外強化“和平締造者”的敘事。

前麵說了,川普對他出席中國九三閱兵可能並不在乎日韓台等亞洲盟友的反應,那不妨來設想它們的可能反應,是強烈表達不滿,還隻是輕輕地說聲遺憾,甚至沒有什麽特別的反感?現實來看,川普的舉動無疑會讓這三個盟友感到非常不安,認為這是在為獨裁政權月台,是向世界發出了一個不好的信號,然而,外部也往往高估美國盟友對美國單一行動的“震驚“程度,尤其涉及這種象徵性場合。

日韓台的現實外交反應,更可能的是:日本採取克製態度,政府避免公開批評川普,以免損害日美安保關係,隻會在私下通過外交管道表達關注,媒體上,保守派會淡化事件,自由派會批評,但熱度不會持久;韓國的反應比日本會更低調,以免在對朝政策和美韓協調上製造額外摩擦,民間輿論也不會因一次中國閱兵而長期改變對美認知;台灣官方大概率會表示“理解和尊重美方安排”,民間反應會沿政治立場分化,但總體熱度有限。

亞洲盟友這種溫和反應的原因在於,認為一次閱兵出席並不會立即改變美國對它們的防務承諾或現有安全架構,而將其視為短期、象徵性事件,非戰略性轉向。如果川普預期到亞洲盟友都是此種反應,這就為他出席中國閱兵在盟友角度提供了一個可操作的空間。

上述分析表明,川普的外交風格決定了他在處理盟友關係時,更看重交易收益和個人政治敘事,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盟友信譽”。對於習慣了傳統盟友外交邏輯的人來說,這種做法或許難以理解,但對川普而言,正是他一貫的政治方法論——結果導向、高度個性化、願意用一次高調的動作換取可見的政治資本,而不被“盟友感受”束縛。

最後說說川普到底會不會去中國出席九三閱兵。我的看法是,大概率不會去,這是因為川普難以掌握敘事主導權,把他這一舉動塑造成“曆史性外交”,並和推動俄烏停火止戰實現和平直接掛鉤;相反,美國輿論特別是國會中的對華強硬派會將此視為“外交投降”或“戰略誤判”,民主黨更可能利用此事攻擊其外交立場不穩,導致他在國內政策議程上承受更大阻力。另外,中國閱兵中展示的新型武器、部隊陣列等畫麵也會讓美國選民包括他的MAGA支持者質疑:總統為何在中國展示軍力的舞台上出現?還有,北京拿什麽來回報他的這個“慷慨”舉動,也會是他考慮的一個重點,如果沒有相應回報,僅僅是為和習近平見上一麵,或滿足他個人現場觀看宏大閱兵所透露出的極權主義美學需求,而要承受這麽大的國內壓力,這不符合他的利益交換的外交風格。但盟友的反應確實不是他考慮的重點,即便很強烈。

※作者為獨立學者/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