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美國通脹第二波已在路上?重蹈70年代“三波通脹”覆轍?

美國通脹第二波已在路上?重蹈70年代“三波通脹”覆轍?

文章來源: 華爾街見聞 於 2025-08-20 09:24:02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美國M2重回峰值水平,通脹第二波已在路上?

在美國貨幣供應量M2重回5%的峰值、PPI升至高位等多重因素作用下,通脹“第二波”擔憂正在積聚。經濟學家警告,當前形勢與1970年代央行過早降息導致通脹反複的曆史驚人相似,美聯儲的審慎態度至關重要。

美國貨幣供應量M2已重回疫情期間峰值水平,同時多項通脹指標顯示價格壓力正在重新積聚,引發市場對通脹"第二波"的擔憂。經濟學家警告稱,在當前貨幣環境下進一步寬鬆政策可能重演1970年代三輪通脹浪潮的曆史悲劇。

最新數據顯示,美國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升至3.3%的高位,而貨幣供應量M2的增長率正趨向5%的危險水平。這一組合令人回想起1970年代的通脹周期,當時央行在通脹初步回落後過早放鬆政策,最終引發了更為嚴重的第二輪和第三輪通脹衝擊。

分析師指出,雖然消費者價格指數(CPI)暫時保持相對穩定,但批發價格的上漲通常會傳導至零售端,而貨幣供應量的快速增長為未來通脹提供了充足"燃料"。當前形勢下,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對降息的延緩可能是明智之舉。

經濟學家擔心,如果政策製定者重複1970年代的錯誤——在通脹尚未完全消除時就急於刺激經濟——美國可能麵臨比過去五年更為嚴重的價格衝擊。

  貨幣供應重返高位,敲響通脹警鍾

當前對通脹風險的評估,一個關鍵變量是M2貨幣供應量。數據顯示,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美聯儲實施零利率並大幅擴張貨幣供應,導致M2創下曆史性增幅。隨後,美聯儲通過加息等緊縮政策從係統中回籠了部分過剩流動性。

然而,據分析,這些緊縮努力在2024年大選前已基本停止。其結果是,M2總量目前已回升至此前創下的峰值水平。更令人不安的是,其年化增長率正逼近5%,這是一個在曆史上通常與通脹風險相關聯的較高水平。分析指出,若美聯儲屈從於降息壓力,M2的增長趨勢隻會進一步加速。

除了貨幣供應,近期的價格數據也為通脹擔憂提供了佐證。最新的CPI數據被市場形容為“相當火熱”。

而PPI 3.3%的同比增幅則直接反映了批發層麵的成本壓力。PPI通常被視為CPI的先行指標,其走高預示著未來消費者將麵臨新的價格上漲。

有證據表明,此輪上遊價格上漲更多源於貨幣因素,而非關稅。分析指出,許多進口商正在通過壓縮自身利潤率來消化關稅成本,尚未大規模轉嫁給消費者。分析師David Stockman指出,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PPI自2017年1月以來已上漲33.3%,相當於過去八年半以年均3.4%的速度持續攀升。另一個受到關注的Truflation指數也顯示,消費品和服務的價格正呈現上行勢頭。

  曆史的警示:重蹈1970年代“三波通脹”的覆轍?

當前經濟學家最大的擔憂在於,美國可能正在重演1970年代的劇本。當時,美國經曆了三波連續的通脹浪潮:通脹在短暫回落後以更猛烈的勢頭回歸,央行的反複誤判最終導致了災難性的經濟後果。

第一輪通脹爆發後有所回落,央行誤以為已經征服通脹,過早降息並放鬆政策。結果引發了更高的第二輪通脹。當局再次犯同樣錯誤後,第三輪通脹達到兩位數,摧毀了美國資本存量,迫使數百萬年輕母親進入職場以維持家計。

那段時期的教訓在於,央行官員的自滿情緒——即相信自己已經戰勝了通脹——是導致後續政策失誤的關鍵。他們當時未能精確控製貨幣機器,寬鬆的政策反而火上澆油。目前,市場擔心曆史可能重演。

  降息呼聲背後的政治與經濟風險

當前的通脹背景,使得白宮與美聯儲之間的政策分歧愈發凸顯。川普政府一直公開呼籲降息,其動機顯而易見:降低利率可以使購房貸款更易負擔,減輕政府償還國債的利息壓力,並刺激商業投資。幾乎每屆新任總統都傾向於低利率環境,因為它能在短期內製造經濟增長的表象,並為政府支出提供更多空間。

然而,另一麵是巨大的風險。再次引發的通脹浪潮可能會損害川普第二個任期的信譽,並可能被歸咎於其關稅政策。在此背景下,鮑威爾頂住降息壓力的立場,被一些觀察家視為“負責任的央行官員”的表現。市場真正的擔憂在於,一旦鮑威爾的職位被取代,其繼任者可能麵臨的唯一任務就是降低利率。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6)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中國各航司分配500架空巴大單 傳三大航各取百架
九三閱兵典禮在即 總指揮卻沒公布 傳這些上將“出事”
川普關稅可望在未來十年減少4兆美元的國家赤字
中國駐美大使謝鋒喊話:農民不應為貿易戰埋單
一些民警喜歡不辭辛苦星夜上門服務,為什麽?




24小時討論排行

抗戰老兵潘長發:“打死我也不會跟大陸合作”
美駐華使館稱中國"敵對國家",批輸出"非法電子煙"
尼亞加拉瀑布巴士翻車:哥大中國女留學生遇難 事故調查中
逃離歧視、壓迫和無解的民族矛盾,少數族裔突破重圍出國
焚燒塑像,印度人狠狠羞辱了特朗普
美對中製船舶10月中開征港口費,東方海外提出警語
男子強奸兩女童遭判死 分別4歲和6歲 過程中殘暴割頸
超級武器的全球競爭:普京稱這種導彈能將目標化為灰燼
“你被炒了”!特朗普的“報複”接二連三
離譜!美女子因白人身分被迫從大學辭職 獲賠26萬
川普報複博爾頓 下一個是誰?外媒揭這3人恐被瞄準
下個戰場芝加哥?特朗普欲派軍入城 市長全麵反擊
加拿大宣布取消部分報複性關稅,特朗普:我非常喜歡卡尼
馬斯克又成功了!特斯拉成功轉型為AI公司
“解放區”的天是“蘭蘭”的天,解放區的人民是…?
李在明首次外訪選擇日本,為何不是中國?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美國通脹第二波已在路上?重蹈70年代“三波通脹”覆轍?

華爾街見聞 2025-08-20 09:24:02
美國M2重回峰值水平,通脹第二波已在路上?

在美國貨幣供應量M2重回5%的峰值、PPI升至高位等多重因素作用下,通脹“第二波”擔憂正在積聚。經濟學家警告,當前形勢與1970年代央行過早降息導致通脹反複的曆史驚人相似,美聯儲的審慎態度至關重要。

美國貨幣供應量M2已重回疫情期間峰值水平,同時多項通脹指標顯示價格壓力正在重新積聚,引發市場對通脹"第二波"的擔憂。經濟學家警告稱,在當前貨幣環境下進一步寬鬆政策可能重演1970年代三輪通脹浪潮的曆史悲劇。

最新數據顯示,美國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升至3.3%的高位,而貨幣供應量M2的增長率正趨向5%的危險水平。這一組合令人回想起1970年代的通脹周期,當時央行在通脹初步回落後過早放鬆政策,最終引發了更為嚴重的第二輪和第三輪通脹衝擊。

分析師指出,雖然消費者價格指數(CPI)暫時保持相對穩定,但批發價格的上漲通常會傳導至零售端,而貨幣供應量的快速增長為未來通脹提供了充足"燃料"。當前形勢下,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對降息的延緩可能是明智之舉。

經濟學家擔心,如果政策製定者重複1970年代的錯誤——在通脹尚未完全消除時就急於刺激經濟——美國可能麵臨比過去五年更為嚴重的價格衝擊。

  貨幣供應重返高位,敲響通脹警鍾

當前對通脹風險的評估,一個關鍵變量是M2貨幣供應量。數據顯示,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美聯儲實施零利率並大幅擴張貨幣供應,導致M2創下曆史性增幅。隨後,美聯儲通過加息等緊縮政策從係統中回籠了部分過剩流動性。

然而,據分析,這些緊縮努力在2024年大選前已基本停止。其結果是,M2總量目前已回升至此前創下的峰值水平。更令人不安的是,其年化增長率正逼近5%,這是一個在曆史上通常與通脹風險相關聯的較高水平。分析指出,若美聯儲屈從於降息壓力,M2的增長趨勢隻會進一步加速。

除了貨幣供應,近期的價格數據也為通脹擔憂提供了佐證。最新的CPI數據被市場形容為“相當火熱”。

而PPI 3.3%的同比增幅則直接反映了批發層麵的成本壓力。PPI通常被視為CPI的先行指標,其走高預示著未來消費者將麵臨新的價格上漲。

有證據表明,此輪上遊價格上漲更多源於貨幣因素,而非關稅。分析指出,許多進口商正在通過壓縮自身利潤率來消化關稅成本,尚未大規模轉嫁給消費者。分析師David Stockman指出,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PPI自2017年1月以來已上漲33.3%,相當於過去八年半以年均3.4%的速度持續攀升。另一個受到關注的Truflation指數也顯示,消費品和服務的價格正呈現上行勢頭。

  曆史的警示:重蹈1970年代“三波通脹”的覆轍?

當前經濟學家最大的擔憂在於,美國可能正在重演1970年代的劇本。當時,美國經曆了三波連續的通脹浪潮:通脹在短暫回落後以更猛烈的勢頭回歸,央行的反複誤判最終導致了災難性的經濟後果。

第一輪通脹爆發後有所回落,央行誤以為已經征服通脹,過早降息並放鬆政策。結果引發了更高的第二輪通脹。當局再次犯同樣錯誤後,第三輪通脹達到兩位數,摧毀了美國資本存量,迫使數百萬年輕母親進入職場以維持家計。

那段時期的教訓在於,央行官員的自滿情緒——即相信自己已經戰勝了通脹——是導致後續政策失誤的關鍵。他們當時未能精確控製貨幣機器,寬鬆的政策反而火上澆油。目前,市場擔心曆史可能重演。

  降息呼聲背後的政治與經濟風險

當前的通脹背景,使得白宮與美聯儲之間的政策分歧愈發凸顯。川普政府一直公開呼籲降息,其動機顯而易見:降低利率可以使購房貸款更易負擔,減輕政府償還國債的利息壓力,並刺激商業投資。幾乎每屆新任總統都傾向於低利率環境,因為它能在短期內製造經濟增長的表象,並為政府支出提供更多空間。

然而,另一麵是巨大的風險。再次引發的通脹浪潮可能會損害川普第二個任期的信譽,並可能被歸咎於其關稅政策。在此背景下,鮑威爾頂住降息壓力的立場,被一些觀察家視為“負責任的央行官員”的表現。市場真正的擔憂在於,一旦鮑威爾的職位被取代,其繼任者可能麵臨的唯一任務就是降低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