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學人》指出習近平的稀土武器化最終將適得其反。(示意圖,法新社)
今年4月美中關稅戰火熱之際,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利用稀土作為武器,切斷中國的稀土出口,當時全球的生產商與政界人士迅速發出警訊。《經濟學人》指出,隨著美中關稅戰暫歇,稀土出口恢複,川普解除了部分英偉達芯片的銷售管製,並延緩大幅提高進口關稅。乍看之下,中國將稀土作為武器似乎奏效,習近平也得到了他想要的效果,不過,從長遠來看,中國的稀土武器最終將“適得其反”,因為近年來中國實施的出口管製,讓各國意識到降低對中依賴、尋找替代方案的重要性。
《經濟學人》報導,習近平希望強化本土化供應鏈,避免中國在關鍵資源上受製於人,在美國禁止向中國出口先進芯片後,這一努力更加速推進。習近平也希望利用中國對供應鏈的掌控來對他國施壓,早在2020年,他就告訴官員,對中國的依賴可以對那些“人為切斷供應”的外國勢力形成“威懾”。
然而,對習近平來說,出口管製有其“副作用”。麵對禁令,許多公司與企業家會尋找繞過短缺的方法。中國提供了全球90%的精煉稀土,但其在稀土的主導地位,並非來自對全球儲量的專有控製,也非精煉技術先進,而是來自效率、規模和便利性。中國越是將稀土(或其他大宗商品)用作武器,越會促使他國尋找“替代方案”,這將削弱其未來的影響力。
《經濟學人》指出,先來看看中國的控製本質,儘管名字叫稀土,但稀土其實並不罕見,中國擁有的儲量不到全球總量的一半。精煉過程雖然繁瑣且汙染嚴重,但技術難度並不如先進芯片製造。因此,中國對稀土的掌控並不像西方對尖端芯片的掌控那麽強,也更容易被規避。
事實上,直到1980年代,美國曾是最大的稀土供應國。中國的主導地位來自於它更願意承受環境代價,再加上其龐大的規模,使稀土開採成本低廉,這一優勢逐步鞏固了其地位。
這幾年,中國試圖限製稀土流通的舉動,已促使其他國家尋找替代方案。2010年,中國漁船與日本巡邏船釣魚台相撞事件,中國控製稀土出口限製的策略在此事初試啼聲後,日本投資稀土礦山並開始建立庫存;雖然仍從中國進口稀土,但依賴度已從90%降至60%。今年,美國五角大樓入股了加州的MP Materials礦業公司,蘋果也與其簽訂了合作協議。總計到2030年,預計將有22個新礦業項目投入運營。
熱門的“地緣經濟”理論指出,即便中國在稀土的主導地位略隻被削弱一點,也可能對中國造成不成比例的打擊。從90%降到80%看似微小,但意味著替代供應來源的規模將翻倍,讓中國的客戶更多操作空間。
話雖如此,這種多元化仍可能需要數年時間。西方政府可以做些什麽來加快進程?他們當然有責任保障軍事供應鏈安全,也可以簡化採礦許可審批流程(在美國可能長達十年),並重新檢視環保規範,降低貿易壁壘,也能幫助其他國家模仿中國的規模。
然而,若政府試圖保護整個經濟免受短缺影響,將會適得其反。因為競爭對手麵臨困境而出現的“創新”,將會使對手走在自己的前麵。試想美國的芯片管製如何促使華為、DeepSeek等中國企業研發新技術,又或者2022年鈷短缺如何迅速緩解,部分原因是電動車製造商找到替代方案。
同樣地,西方的新創企業正努力回收稀土,並開發不使用稀土的磁鐵與電機製造方法。中國的限製會在生產過程中引發短期混亂,但長期替代方案確實存在。因此,中國越是使用稀土作為武器,其自身就越弱。曆史一次又一次顯示,企業精神與創意最終能克服對商品流通的控製。中國自身也曾在技術公司應對美國芯片出口管製時學到這一教訓,如今可能再次麵臨同樣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