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國產音樂綜藝的“老牌玩家”,《歌手》到了第十個年頭,仍然能把舞台變成一場真正的音樂博弈。
賽製在變、流量玩法在進化,但舞台上最直觀的永遠是充滿質感的聲音:它們有的震耳欲聾,有的輕到能穿透人心。
《歌手2025》的總決賽上,七位選手站在同一條線,既有唱功派的硬實力,也有流量與話題的加成。
最終陳楚生笑到最後成為歌王,得到認可,也遭到質疑。
名次固然能說明問題,但其實並不能真正證明歌手之間的差距。
能走到總決賽這一夜的歌手,其實都已經是行業內的翹楚。
他們風格各異,音色各異,無所謂好壞,有的隻有遺憾。
火力全開,這幾位歌手拿出最好狀態
陳楚生的冠軍之路看起來並不輕鬆。
他在總決賽上既沒有走傳統的“壓軸大碟”路線,也沒有把情緒搬到極端,用自己的流氓音色強勢煽情。
與鄭鈞同台的表演,把一整個樂隊搬上舞台,搖滾與抒情的張力被很好地調和,幫唱不是蓋印章,而是相互成全。
這種互補性讓聽審和觀眾同時拿到滿足感,既有熱度,也有質感。
陳楚生的音色在這一季是穩定且有辨識度的,他的嗓音擁有可以托起故事的力量。
他最後的原創《獲獎之作》更像是一記情緒上的落地,為他最終的獲獎,完成了完美的鋪墊。
米奇·蓋頓,從技法到表現,她幾乎沒有短板。
幫唱環節請來洛倫·奧爾雷德合演《Never
Enough》,完成一個幾乎教科書式的配合,兩聲部交織、情緒逐步推上去,既聽得過癮又不突兀。
她的獨唱舞台《Better Than You Left
Me》表現出的是成熟歌手的控製力與舞台感,她不是歌王,但早已穩穩站住“歌王級別”的定位。
盡管她最終隻拿到亞軍,但她用實力證明了自己在多風格融合麵前的適應能力。
她這季是真殺了一個回馬槍。
突圍賽複活上來,決賽的首舞台《crazy
girl》把舞台變成了她的個人演唱會,唱跳、舞台表現、節奏感全都在線,觀眾看到的是一個完整的表演者而不隻是vocal的展示。
可惜節目排序、分值以及幫唱分配並沒有完全站在她的那一邊,導致成績並不等同於舞台質感。
但從藝術維度看,BENI給出的表演是這場比賽裏少有的“現場唱跳+音樂vocal雙重成功”的樣板。
格瑞絲·金斯勒,幾乎是用穩定與誠意打動人心。
她與香緹莫合唱《Just Like Fire》是能量型的爆發,獨唱《Water》則展示了控製和情緒層次。
她並沒有極端的爆發式設計,而是靠聲音裏那種由內而外的連接來打動聽眾。
雖然格瑞斯的名次靠後,但聽得出來她依舊是有打磨、有溫度的那類歌手。
以上幾位在舞台選擇、幫唱選人和呈現執行上,整體性與連貫性更強一些,即便有爭議,但從聽審口味、直播狀態、出場順序、幫唱配合是否融洽等多方麵考慮,他們的名次結果並不超脫常理。
隻可惜在他們的對比下,還有三位歌手,略顯失落。
成績慘淡,實屬遺憾,這三位全員唱功一流
單依純是那種一眼看上去“功力深厚、情感穩”的歌手。
她的音色本身帶著年輕卻不做作的質感,低頻有情緒,高音有亮點,單依純不屬於那種天生的爆發型嗓子,她的天賦更偏向細節處理與情感傳遞。
總決賽上幫助她的王力宏無疑是場上最強的助推器,王力宏一開口就自帶大舞台氣場,聲線與表情都很容易把聽眾的注意力拽走。
兩人合唱《落葉歸根》在技巧上沒有太大問題,但在聲量、質感上的落差顯而易見——單依純的聲線在王力宏旁邊被弱化,合聲的“同頻道”感沒有很穩固,導致那一場本應是加分的合作反而顯得缺乏默契。
她的獨唱《有趣》再度展現出她嚐試原創與風格多樣性的勇氣,但表演裏技術感略多於感染力,聽得出她想把每個細節做好,卻在“帶動全場”的那瞬間丟失了一點熱度。
總體來看,單依純的職業素養與潛力都很明顯,但總決賽那樣的現場,需要更多的爆發和“放大自我”的能力,這點她還太年輕。
李佳薇屬於聲音有穿透力、情感敘述很直白的唱將。
她這季的舞台選擇多數偏向抒情與飽含故事性的曲目,幫唱陣容中請到孫楠,場麵既有技法也有曆史感。
兩人合唱《燃燒》在完成度上是高的,音準、和聲處理、舞台形象都沒有明顯瑕疵,兩人的合作有那種讓聽眾一瞬間被點燃的衝擊力。
李佳薇唱歌的質感更適合慢慢滲透人心,她擅長在細節裏打動,她的總決賽獨唱把技巧收得很幹淨,演繹真摯。
可惜在評審和直播觀眾麵前,李佳薇其實明顯不占優勢,這大概率要和李佳薇本身的咖位和人氣掛鉤了。
黃麗玲的聲音帶著民族韻味和強烈的舞台人格,她一上台就能用節奏和氣場抓住觀眾的眼神。
她在總決賽前後的幾次演出都表現得相當放開,像是把自己帶回到真正享受唱歌的狀態上。
遺憾在於幫唱場那一回與彭佳慧的組合成為翻車點,兩人雖然都是實力派,但選歌與編曲把兩種聲音的互補性拉成了摩擦,合唱時情緒、節奏和音色沒有找到一個共振點,現場感覺像各自為戰,反而割裂了原本應有的美感。
她的獨唱《ROMADIW》把民族元素和慶典感發揮得淋漓盡致,現場感染力強、舞台表現也熱鬧有型,但那場幫唱的失衡顯然影響了聽審對她整體分值的判斷。
比賽終有輸贏,單依純、李佳薇、黃麗玲,都有自己的優勢。
一個是有潛力、有技術、有可塑性的青年。
一個是聲音真誠、演繹細膩、能把傷感唱透的唱將。
一個是舞台感強烈、能把民族與流行結合得生動的表演者。
她們缺的,或許不是實力,而是比賽語境下的一些運氣。
這三位被稱為“最失落”的選手,她們的藝術價值並不因為名次而縮水。
成長與作品才是長期的資本,希望未來的舞台裏,她們有更多機會把那一次次“幾乎完美”變成真正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