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去野外獵殺野豬的人士注意了!近日加州多地發現“阿凡達”野豬肉——切開野豬表皮後發現肉竟然是藍色的。
據加州魚類和野生動物管理局(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Fish and
Wildlife,CDFW)調查證實,這些異常的顏色源於野豬攝入了染有色素的抗凝血滅鼠藥——敵鼠酮(diphacinone),一種原本用於農田控鼠的有毒化學物質。
因此,如果發現“阿凡達”野豬肉,請立即送去銷毀,千萬不能食用。
Wild pigs in California develop ‘bright blue’ skin after exposure to pesticides with rat poison: officials https://t.co/PnkPzKfN6w pic.twitter.com/bZEwKcbtih
— New York Post (@nypost) August 7, 2025
原因
豬吃了老鼠藥肉變成藍色
根據CDFW農藥調查協調員瑞安·布爾伯爾(Ryan Bourbour)表示,這名獵人親眼看到野豬直接食用農田中用於控鼠的餌料站所放置的毒餌。毒餌中通常加入了藍色染料,以便識別其為有毒物質,對於體型較小的老鼠來說,這寫度量足夠致命,但對於野豬這麽龐大的體型來說,這些毒素並不足以使其當場喪命,但這也使得毒素一旦進入動物體內,在其組織中留下肉眼可見的“藍色印記”。
“汙染範圍可能相當廣泛,尤其是在蒙特利縣南部與薩利納斯河沿岸的農業密集區。”布爾伯爾指出。
wildlife.ca.gov截圖
獵人將樣本提交檢測後,CDFW實驗室證實這些野豬的肝髒與胃中都含有敵鼠酮,隨後發布建議,嚴禁食用任何出現變色情況的野豬肉。事實上,2018年的一項全州野生動物毒素研究就曾揭示此問題的嚴重性。該研究發現,8.3%的野豬樣本中含有滅鼠劑殘留,更令人震驚的是,在樣本覆蓋的熊種群中,多達83%的熊體內檢測出殺鼠劑成分,而這些熊多數活動於靠近農區的山林地帶。
這意味著,即便非目標物種如野豬、熊、貓頭鷹或土狼未直接攝入毒餌,也極可能因捕食中毒小型動物而中毒,形成“次級中毒”,危害食物鏈的多個環節。
商業推廣
不變色也可能有風險
毒素可能無色無味
更令人擔憂的是,CDFW的野生動物健康實驗室提醒公眾,藍色並非毒素存在的唯一跡象。許多受汙染動物體內未必出現可見變色,而仍可能含有敵鼠酮等抗凝血殺鼠劑(AR)的殘留。2018年研究報告中也明確指出:“變色不是毒素殘留的可靠指標。”
換言之,即使肉眼看不出“藍色”,獵人或消費者仍可能誤食受汙染肉類,帶來潛在的健康風險。
野豬在加州幾乎無處不在,目前已在全州58個縣中出現56個縣。作為家豬與野豬的混種,體重可達200磅以上,具有極強的適應能力和繁殖能力。近年來,媒體也多次報道野豬對人類的攻擊事件,包括衝向徒步旅行者、破壞農田作物等。
一些戶外愛好者會用獵槍去捕殺野豬,並將野豬肉帶回家吃。以後千萬要小心了,野豬肉不僅可能攜帶病毒,還可能攜帶化學毒素,是否帶回家吃一定要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