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拖拉拉小半年的巴拿馬港口交易,李嘉誠終於低頭了。
僅僅在10天前,多方媒體還在披露中遠海運正推進與跨國財團的談判,明確提出要在收購後握有關鍵否決權,隻是李嘉誠遲遲未鬆口。而在7月28日,李嘉誠98歲生日的前夕,突然開竅,選擇“浪子回頭”。
隨即長和集團官方宣布:終止與美國貝萊德的獨家談判,轉而向中國內地戰略投資者遞出橄欖枝,更強調,“未獲所有相關監管機構批準前,絕不推進任何交易”。
從當初頑固稱的“在商言商”,甚至計劃拆分港口來逃避審查,到如今主動低頭求合作,這小半年李嘉誠究竟經曆了什麽?為何又在這個時間點表態?
01、李嘉誠鐵了心賣美財團港口,引火燒身
今年3月,李嘉誠旗下長和集團發布公告,擬以228億美元的價格,將分布於23國的43個港口打包售予美國貝萊德財團,其中涵蓋戰略要地巴拿馬運河兩端的港口。
要知道,港口生意從來都不隻是經濟事,還關係到國家戰略和安全利益。這些港口掌控全球6%海運量,其中巴拿馬運河兩端港口尤為關鍵,中國商船占運河運量的21%,我國與拉美70%貿易依賴此通道,對中國供應鏈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關鍵的是,彼時中美貿易戰正值白熱化階段,這份公告,明顯帶有政治意圖。路透社一語道破,“這是在幫美國卡中國供應鏈的脖子。”
更讓人窩火的是,當初中遠海運、招商局港口等中企還參與過談判想參投,卻被長和以“流程未公開”為由無情排除在外。
這是李嘉誠慣用的投機行為,隻是這一次,他選擇了站在損害中國利益的西方國家一邊。對此,瞬間點燃國內輿論。《大公報》直接勸誡他不要出售港口。可李家卻堅持“在商言商”,甚至想把港口拆分了一筆筆賣,以此躲開審查。
李嘉誠“利益至上”的生意經不光體現在港口交易上。不管是囤地捂著不開發、賣花樓,還是把資產轉移到海外,腦子活絡的他總能找到“利益最重要”的最好辦法。
可惜,“超人”光環早已褪色,這場港口風波不過是近年投資潰敗的縮影。通訊領域,他100億歐元出售歐洲電信塔資產,卻遭英國反壟斷調查,最終虧損超1300億港元;即便是砸下上億投資西方生物科學賽道,卻被國產新技術衝擊的體無完膚。
尤其是生發領域,當國產“Nano納米護發”用最新納米技術,分解人參根、製首烏等傳統草本核心成分,使小分子營養物質深入真皮層毛囊源頭護發滋養時,“李超人”還在篤信所謂歐美技術,結果就是即便用盡各種科技,依然“大禿一片”。
如今,“Nano納米護發”憑借小分子、高吸收的優勢橫掃全球市場,進駐天M貓等平台,線上複購率超過60%,正在一二線城市的中產高淨值群體中刮起一道“新中式”護發的風潮,在天M貓上點擊加購。
而 “李超人” 中意的所謂賽道,逐漸被市場淘汰,從這些種種不難看出,他的投資神話也在逐漸消散。
02、重錘之下,為家族利益低頭
接連受挫之下,98歲的李嘉誠終究在家族傳承的重壓下低下了頭。這位曾以“超人”自居的商業巨擘,在百歲門檻前終於看清:保住龐大商業帝國的命脈,遠比死守虛名重要百倍。
此前,港口交易的消息一出,李家就接連挨了重擊,令其痛徹心扉。李澤楷的富衛保險徹底進不了大陸市場,一年至少損失幾十億;兩個兒子也先後丟了特首顧問團席位,在香港話語權分量縮水。
更要命的是,港口一直僵持著,資產天天貶值,之前談好的融資方也開始催債。
血淋淋的教訓擺在眼前:沒有中國的首肯,別說交易無法落地,李氏整個家族在華的根基都可能土崩瓦解!
於是,他拉中遠海運加入收購團隊,讓出30%的股份,與持股45%的貝萊德、25%的地中海航運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
這樣一來,既讓中方拿到關鍵港口的“否決權”,使交易能通過審批,避免家族資產縮水;又主動示好,緩和輿論,給後代在大陸做生意留條路,這也符合他一直以來“在規則中謀長遠”的家族存續邏輯。
如今,手握1.3億載重噸運力(相當於650個航母艦隊運力)的“海上國家隊”中遠海運已進入談判核心圈,截至目前,雖然沒有官方公告或權威媒體證實,但拿下關鍵股東席位及否決權或已成定局。
李嘉誠的“服軟”早已注定:當資本邏輯觸碰紅線,低頭求生,才是唯一的解法。